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

改善電腦技術的軟體方法具有可專利性? - Enfish LLC v Microsoft (Fed. Cir. 2016)

本篇原本下的標題是:軟體方法的可專利性?電腦軟體專利的生機 - Enfish LLC v Microsoft (Fed. Cir. 2016)

我覺得一些網路剪剪貼貼的資訊似乎不見得可以抓到本案例的重要性,議題涉及「解決電腦科技的發明」v.「以電腦科技解決人類問題的發明」。

本篇刻意用來對比過去一篇報導,總有機會的!

商業方法可專利性?電腦軟體專利的生機 - DDR Holdings v. Hotels.com (Fed. 2014)案例討論(http://enpan.blogspot.tw/2014/12/ddr-holdings-v-hotelscom-fed-2014.html

(美國)法院意見常常主導軟體專利的走向,影響專利請求項的寫法,雖可能在寫稿時盡量符合當時的法院意見,但卻也難保在幾年後的審查或是主張專利權又遇到新的判例,比如這幾年CBM, IPR無效率極高,雖然已經開始檢討,但是卻是證明過往的規則並不適用現今的狀況,因此,撰寫專利時就盡力朝比較嚴格的角度來揭露,例如,軟體專利就會要求發明人揭示或是限制在某一特殊硬體(particular machine),如果沒有,就比較危險;若軟體方法本身非商業方法,要考量軟體步驟應要產生新的具有技術性/可專利性的功效或結果(transformation),另應考量Alice案留下的Two-Sep Test,確保並非落於抽象概念的發明中,並且確保技術本身已經實質超越(significantly more)抽象概念。

相關參考文章:
TWO-STEP TEST)USPTO可專利性教戰守則(http://enpan.blogspot.tw/2014/12/uspto-two-step-test.html
現行軟體專利需要考量的要點)可專利性審查方針更新筆記(http://enpan.blogspot.tw/2015/09/blog-post_21.html
討論一件專利前後面對Bilski與Alice的檢驗)一件面對不符101核駁意見的審查歷程討論(http://enpan.blogspot.tw/2015/06/101.html

最讓人難以接受或是困擾的是,上下級法院態度/標準/看事情的角度不太一樣,不打到最後不知道誰對誰錯!不過,這就是司法,如果法院態度一致,也不需要上訴制度了!

本案例似乎給予一些軟體專利權人希望,因為CAFC"挽救"了一些軟體專利範圍的專利權,而這些專利技術都是一種"純軟體概念"的資料庫技術!

案件資訊:
專利權人/原告/上訴人:ENFISH, LLC
被告/被上訴人:MICROSOFT CORPORATION, etc.
系爭專利:US 6,151,604, US 6,163,775

緣起,Enfish以幾件專利對Microsoft等公司提出侵權告訴,是有關一種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的資料庫技術,在地院簡易判決中,法院認為全部專利範圍因為不符101規定而無效,另有範圍因為不符102而無效,有一項範圍不侵權。對於專利權人這麼失敗的判決自然要上訴。

案件上訴到CAFC,專利權人沒贏,但也沒輸,CAFC認為專利範圍沒有不符101與102規定,專利權有效,但是侵權仍是不成立。

案件討論:

系爭專利涉及一種資料庫,資料庫中的資訊彼此都有關連性,專利建立一種特別的資料表,所有資料都在這個表中,並以列(row)定義欄(column),這些資料可以彼此指涉(reference)。這裡提到的自我指涉(self-referential)可對比於一般資料庫的關聯性(relational),判決書花了一點篇幅解釋兩種資料庫設計的差異。

關聯性資料庫是將每一筆資料的多種型態(type)分別建表,因此可透過型態取得每筆資料的關聯性,資料結構如下圖,在此關聯性下,一筆資料的組成分為多個表,透過"ID"作為一個索引而將相關資料關聯起來。



而自我指涉具有關聯性資料庫沒有的特徵:將所有資料型態儲存在一個表中,以列結構定義欄結構,資料結構如下:


US 6,151,604


Claim 17
17. A data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for a computer memory, comprising:
means for configuring said memory according to a logical table, said logical table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logical rows, each said logical row including an object identification number (OID) to identify each said logical row, each said logical row corresponding to a record of information;
a plurality of logical columns intersecting said plurality of logical rows to define a plurality of logical cells, each said logical column including an OID to identify each said logical column; and
means for indexing data stored in said table.
US 6,163,775

Claim 31
31. A method for storing and retrieving data in a computer system having a memory, a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and a display, comprising the steps of:
configuring said memory according to a logical table, said logical table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cells, each said cell having a first address segment and a second address segment;
a plurality of attribute sets, each said attribute set including a series of cells having the same second address segment, each said attribute set including an object identification number (OID) to identify each said attribute set; and
a plurality of records, each said record including a series of cells having the same first address segment, each said record including an OID to identify each said record, wherein at least one of said records has an OID equal to the OID of a corresponding one of said attribute sets, and at least one of said records includes attribute set information defining each of said attribute sets.

以上專利技術十分「軟體」,也涉及基本資訊表達,在現在的角度看來不容易獲准專利,連101都難以克服。不過,技術本質還是有創新與功效,這樣就有機會爭了。特別是在法官認為他不會一味地只看最高法院Alice判例帶出的"準則"時,這樣就給予專利權人有機會一爭的希望。

被告侵權物為Microsoft的"ADO.NET",Enfish認為"ADO.NET"使用了前述自我指涉的表。

在101議題中,大家都可接受的是法定可專利標的(process, machine, manufacture, composition of matter, or any new and useful improvement thereof)的例外(exception):自然律、自然現象與抽象概念

在前述USPTO依循最高法院的判例指示作出的Two-Step Test中,第一步就是判斷專利範圍是否落於這些可專利標的,若非,為非可專利標的。若是,則在第二步驟(2A)中看是否落於前述法定可專利的例外,如果沒有,就是可專利標的;如果落於這些例外,就繼續在第二步驟(2B)中考慮專利範圍的元件個別與組合是否有將抽象概念轉換(transform)為可專利的應用(significantly more),如果是,也是可專利標的。

不過,在此測試方式下,決定何謂「抽象概念」,要考量如Bilski與Alice判例,判斷專利標的是否僅是用一般目的電腦執行的基本經濟與商業行為(判斷時,應考量整體說明書所描述的發明),若是,也落於抽象概念中。

在本案中,法院法官持了相當寬容的角度來看專利技術,認為軟體也可以如硬體一樣地改善電腦技術,而本案確實也改善了電腦技術,因此不認為這些是抽象概念而有需要繼續到第二步驟檢驗


(重要)
當地方法院法官認為系爭專利範圍直指儲存、組織、取得資料表等技術而為簡單資訊表示的技術時,法官提點了參與訴訟的人,本案技術並非是如Alice或Bilski的商業方法,而是改善電腦技術的發明,"In this case, however, the plain focus of the claims is on an improvement to computer functionality itself, not on economic or other tasks for which a computer is used in its ordinary capacity."。因此認為系爭專利請求項並未如Alice案的抽象!

法官十分智慧地點出系爭專利發明的核心,為改善現有技術中資料庫缺乏彈性、慢速與耗費記憶體的問題。這讓法官認為系爭專利改善了電腦科技,更非僅是如Alice等前例為使用一般目的電腦達成商業行為的技術。


再參考一段精闢的見解:


結論:
專利權維持,但因為ADO.NET沒有系爭專利界定的那個"表",因此侵權不成立。

my two cents:
本案並非推翻最高法院Alice的判決,反而是依照最高法院對於Alice判決中的基本問題作出決定,十分寶貴。

以上系爭專利範圍看來是很有技巧地將資料庫資訊與電腦記憶體結合,不過這個老招在現今的審查實務上是比較沒用的。

我十分同意這句話:"In this case, however, the plain focus of the claims is on an improvement to computer functionality itself, not on economic or other tasks for which a computer is used in its ordinary capacity."

本案在法官"提點"下,可以知道,技術與利用電腦技術處理如Bilski或Alice解決人類在經濟或是財務的行為不同,本案是「改善電腦技術」,而非使用一般電腦的軟體技術。這點頗有被點醒的感覺,因為系爭專利係改善了資料庫技術,而不是解決人類的問題。

軟體專利,如果要看技術本身,真的不容易去連結特定硬體裝置,除了一般電腦裝置以外,因此技術本身仍是重點,只要不是抽象的演算、規則、資訊處理,如果是解決特定問題的技術都仍有機會!不過,這些爭點都要經過層層考驗,特別是101的考驗,現在這樣的技術在USPTO應該還是很難通過。不過,這件案例或許是一個機會,理由是當軟體也如硬體一般可以改善電腦技術,不屬於抽象概念,也不用接受是否"significantly more"檢驗,不用過度受限,但事實上也不能夠過度樂觀,因為你不曉得會不會遇到如此睿智的法官。@!@#!%!︿@!@#!%!︿。

判決文:http://www.cafc.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opinions-orders/15-1244.Opinion.5-10-2016.1.PDF
(備份:https://app.box.com/s/cen8945vp5v01efjppqvlw8z5maau0oz

資料參考:http://www.iam-media.com/blog/detail.aspx?g=96d9253e-7c06-418c-b3ec-3251497a7eac

R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