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到揭露的義務,大概可以想到幾個方向:
- 完整的說明書,美國專利法第112條第一段:
The specification shall contain a written description of the invention, and of the manner and process of making and using it, in such full, clear, concise, and exact terms as to enable any person skilled in the art to which it pertains, or with which it is most nearly connected, to make and use the same, and shall set forth the best mode contemplated by the inventor of carrying out his invention.
說明書內容應完整、清楚、簡潔,並以正確的用語揭露,使得相關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據以實施 - BEST MODE
2165 The Best Mode Requirement
因為專利權賦予申請人在一定期間內排除他人實施相關技術的權利,公眾可從揭露書中獲得其中實施例的知識,BEST MODE requirement則是要求申請人應完整揭露相關技術特徵與「最佳」實施例,不允許發明人僅揭露「第二好」的實施例
判斷是否符合BEST MODE requirement,有兩個測試:
一為,在專利申請時當下,判斷發明人是否已經擁有最佳實施例;二是,如果申請日當時已經知道有一個最佳實施例,須判斷是否揭露於說明書中,且使得相關技術人員可以據以實施(以相關技術人員的水平來判斷)。
如果申請日當時並未得知「最佳」的實施例,則專利不會無效 - IDS(37 CFR §1.56),之前文章:http://enpan.blogspot.com/2008/12/mpep-609-information-disclosure.html
相關規定頗理想的
CFR 1.56
(a)由於專利是攸關公眾利益,為了維護公眾利益,專利局應在審查專利申請書時,參考到全部的先前技術,因此,專利申請人有誠實揭露的義務。揭露的義務是直到專利範圍被刪除或是撤回,或是整個專利被拋棄為止,也就是在專利審查階段的任何時刻都有義務提出已知的先前技術。針對已刪除或撤回的權利範圍則不需提出任何資訊,因為已無關專利性(patentability),也就是不用揭露無關專利性的部份的資料。正如一個領證專利公報中,應列舉曾經參考的前案:
聲明,如果揭露內容有企圖欺騙、違反揭露義務,則不會核准專利,因此,專利審查機關鼓勵申請人揭露對應專利申請案在別國的「檢索報告」與相關專利申請案最接近的任何資訊
實務上,多數國家的前案揭露都是仰賴審查委員的檢索,雖然申請人較為省事,但是可能因為如此,而增加了許多「無效舉發」的困擾;
而且,在各國申請時,尤其是美國,或許不會因為不符合上述條件而失去專利,或是被核駁(112可以透過修訂克服),因此揭露時會有僥倖的心裡,但是確實曾有案例因為申請時的「瑕疵」造成無法主張專利權,被法院認定為不可實施的專利(unenforceable),其中被認定的瑕疵之一是「隱瞞相關前案」,請參考http://enpan.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html
R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