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IPR中專利權人對修正後專利範圍的101舉證責任 - Amazon.com v. Uniloc Luxembourg - IPR2017-00948

USPTO將這件IPR決定列為「案例 AIA § 316(d), grounds that can be raised against substitute claims」:Amazon.com, Inc. v. Uniloc Luxembourg S.A., Case IPR2017-00948 (PTAB Jan. 18, 2019),其中爭議源自IPR程序原本僅能涉及102/103議題,但是關於101,專利權人是否有責任論述其修正專利範圍後符合101規定?



案件資訊:
IPR請願人:AMAZON.COM, INC., AMAZON DIGITAL SERVICES, INC., AMAZON FULFILLMENT SERVICES, INC., HULU, LLC, and NETFLIX, INC
專利權人:UNILOC LUXEMBOURG S.A.
系爭專利:US8,566,960 (IPR2017-00948)

系爭專利為可調整數位產品授權方法,涉及多產品授權使用數位產品(如軟體)的技術,條件包括數量上下限、期限等,可能授權最大數量的裝置,如果時間到,又要第二次授權,數量可能調整,此發明就是可以在授權時可以根據需要重新調整授權裝置的數量。

1. A system for adjusting a license for a digital product over time, the license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allowed copy count corresponding to a maximum number of devices authorized for use with the digital product, comprising:
a communication module for receiving a request for authorization to use the digital product from a given device;
a processor module in operativ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ommunication module;
a memory module in operativ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rocessor module and comprising executable code for the processor module to:
verify that a license data associated with the digital product is valid based at least in part on a device identity generated by sampling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given device;
in response to the device identity already being on a record, allow the digital product to be used on the given device;
in response to the device identity not being on the record, set the allowed copy count to a first upper limit for a first time period, the allowed copy count corresponding to a maximum number of devices authorized to use the digital product;
calculate a device count corresponding to total number of devices already authorized for use with the digital product; and
when the calculated device count is less than the first upper limit, allow the digital product to be used on the given device.


Amazon於2017年對Uniloc的專利'960提起IPR,PTAB發出啟始對Claims 1-25的無效異議的決定,攻防雙方都提出回應。

專利權人Uniloc提出修正請願(motion to amend),以專利範圍Claims 26, 27, 28取代被啟始異議的Claims 1, 22, 25。

異議人Amazon提出反對修正的意見,PTAB在最終決定是否決專利權人提出取代原被無效啟始的請求項範圍的Claims 26-28,理由是這些範圍非法定可專利的範圍(35 U.S.C. § 101)。

然而,爭議是,「IPR的無效理由僅能涉及102, 103等具有先前技術的新穎性與進步性理由」,於是專利權人提起複審請求(Request for Rehearing)理由就是PTAB不當考量Claims 26-28是否符合101法定可專利標的(101不是IPR審查議題)。

"Patent Owner contends that we misapprehended the law and improperly considered whether substitute claims 26–28 constitute statutory subject matter under § 101."

然而,雖IPR不適合討論101議題,但PTAB這個決定是源自本案Amazon v. Uniloc曾在地方法院訴訟中法院曾作出Claims 1, 22, 25不符35 U.S.C.§101的判決(Uniloc USA, Inc. v. Amazon.com, Inc., 243 F. Supp. 3d 797, 811 (E.D. Tex. 2017)),且在後續上訴中,CAFC也確認了這個決定(Uniloc USA, Inc. v. Amazon.com, Inc., 2017-2051 (Fed. Cir. Aug. 9, 2018))。

專利權人回應Amazon的是,不能在IPR的motion to amend中提出有關101議題的反對意見,提出案例是「Aqua Products Inc. v. Matal, 872 F.3d 1290 (Fed. Cir. 2017) (en banc)」。

過去報導:
---------------------------
- IPR程序中專利權人應證明修正後專利範圍具有專利性 - In re Aqua Products (PTAB, CAFC no.2015-1177)http://enpan.blogspot.tw/2016/10/ipr-in-re-aqua-products-ptab-cafc.html
- CAFC全院聯席決定IPR程序中可以修正 - Prolitec v. Scentair Tech (Fed. Cir. 2017)(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10/cafcipr-prolitec-v-scentair-tech-fed.html

---------------------------

即便是過去法院程序中曾作出Claims 1, 22, 25不符35 U.S.C.§101的判決,但是否可以在IPR提起101議題是本案討論的主要議題。

PTAB提出過去案例Ariosa Diagnostics v. Isis Innovation Limited, Case IPR2012-00022 (PTAB Sept. 2, 2014) (Paper 166)」,在此IPR案中,PTAB是要求專利權人提出修改專利範圍具有專利性的證據,而CAFC則是解除專利權人應論述在motion to amend中可專利性的責任

PTAB表示,上述Aqua products案明顯可知,專利權人無須擔負修正專利範圍的專利性的責任,但並沒有排除可分析這些取代專利範圍(claims 26-28)是否101規定,加上Ariosa Diagnostic案表示專利權人有責任論述101,沒有反對要考慮修正專利範圍的101議題。這部分涉及對於35 U.S. Code § 311(b)的解釋

"Although the panel in Ariosa Diagnostic noted that the burden to show patentability of amended claims required the patent owner to address § 101, the panel did not find that § 311(b) precludes us from considering the patentability of amended claims under other statutory provisions, such as § 101."

- 相關法條 -
35 U.S. Code § 311 - Inter partes review
(a)In General.—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this chapter, a person who is not the owner of a patent may file with the Office a petition to institute an inter partes review of the patent. The Director shall establish, by regulation, fees to be paid by the person requesting the review, in such amounts as the Director determines to be reasonable, considering the aggregate costs of the review.

(b)Scope.—
A petitioner in an inter partes review may request to cancel as unpatentable 1 or more claims of a patent only on a ground that could be raised under section 102 or 103 and only on the basis of prior art consisting of patents or printed publications.

(c)Filing Deadline.—A petition for inter partes review shall be filed after the later of either—
(1) the date that is 9 months after the grant of a patent; or
(2) if a post-grant review is instituted under chapter 32, the date of the termination of such post-grant review.


PTAB認為,雖上述311(b)規範提起IPR僅能涉及102/103議題,但沒有限制對「修正請願中取代的專利範圍」提出不可專利理由的101論述

"It does not, however, limit the grounds of unpatentability that can be raised in response to proposed substitute amended claims presented in a motion to amend."

"In contrast to § 311(b), the statutory provision providing a right to a motion to amend, 35 U.S.C. § 316(d), does not prevent us from considering unpatentability under sections other than § 102 and § 103 with respect to substitute claims."

編按,不曉得是一種勉強的講法,或是法律沒有正面表示不准的部分就是允許的意思,PTAB的意思就是,即便規定(35 U.S. Code § 311(b))IPR僅涉及102/103議題,但是是針對提出異議時需要提出先前技術證據的規定,但卻沒有規範修正後專利範圍不能審查101議題

在這次複審意見中,PTAB認為專利權人並沒有證明PTAB誤解法律。

因此,系爭專利在IPR中確認無效(還包括修正後專利範圍不符101的理由,on the ground that substitute claims 26–28 are non-statutory subject matter under § 101)。

PTAB決定:

https://www.uspto.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Amazon.com%20v.%20Uniloc%20Luxembourg%2C%20IPR2017-00948%20%28Paper%2034%29.pdf
(備份:https://app.box.com/s/0blj7mbc691w1s683d1iwafdu93aunm6

Ron

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請求項差異化的案例 - 附屬項具有不可忽視的功用

規劃申請專利範圍時可以在用語上保留部分解釋空間,也可以用附屬請求項描述細節的方式使之與獨立請求項產生差異,這稱為「請求項差異化原則:doctrine of claim differentiation」。

本部落格相關報導:

撰寫專利範圍,不脫是要基於專利說明書內容,而專利說明書的撰寫內容應包括許多「線索」,對解釋專利範圍有好處。

規劃專利範圍時,獨立項與附屬項應有一定的差異,可以適用請求項差異化原則,網路上也可以得出參考資料如下


請求項差異化原則| 智慧財產法院全球資訊網(http://ipc.judicial.gov.tw/ipr_internet/index.php?option=com_tag&task=tag&tag=請求項差異化原則


相關法院判決:

98年度民專訴字第29號(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http://ipc.judicial.gov.tw/ipr_internet/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52:9829&catid=94:2011-06-10-09-23-21&Itemid=448

"除有特別之限定情形外,不同編號之請求項具有個別獨立之權利範圍,此即「申請專利範圍之請求項差異化原則」(doctrine of claim differentiation)。是以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除須判斷該請求項所使用之文字外,並應留意該請求項所無而於其他請求項所使用之文字。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為依附於第1項獨立項之附屬項,除包含第1項所有之技術特徵之外,進一步限縮界定:「該行程定位管(15)係可設有若干不等長度之行程導槽(152)」。則基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請求項差異化原則」,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與第4項有所差異,第4項業已明定「若干不等長度之行程導槽(152)」,為複數個不等長度之行程導槽,則第1 項必包含單一行程導槽之實施態樣。"


法源法律網:附屬項之實益-淺談請求項差異化原則(https://www.lawbank.com.tw/treatise/pl_article.aspx?AID=P000212883


相關法院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 100 年度民專上字第 33 號 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 100 年度民專上再字第 3 號 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 97 年度行專訴字第 24 號 判決

"申請架構專利範圍的意義在於以文字界定出所要保護的範圍,原則上通常以一個獨立請求項為基準,同時衍生出多個附屬請求項。從請求項的本質看來,獨立項只包含所限定的基礎上,附加或詳述地增加限制條件。因此獨立項在權利範圍解讀上具有最大的範圍,可從審查制度來理解。在審查中若獨立項具有專利性,則附屬向也會有專利性。因此適當的架構附屬項將營造出對於獨立項對應文件之文義讀取產生實質幫助的豐富度。故附屬項具有不可忽視的功用"(編按,法院認證附屬項有不可忽視的功用)




除以上列舉案例,多少與申請專利範圍獨立項與附屬項的關係有所著墨,但都很勉強,這裡搜尋到智慧財產法院行政判決102年度行專訴字第2號

【裁判字號】  102,行專訴,2
【裁判日期】  1020606
【裁判案由】  發明專利舉發

其中原告與被告曾爭論「請求項差異化原則」,法院心證有云:

4.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未違反「請求項差異化原則」:
    (1)按申請專利範圍至少包含一項或多項請求項,各個請求項
      (不論是獨立項或是附屬項)皆應有其個別獨立之權利範
      圍,據此可藉由附屬項相較於獨立項所進一步界定之附屬
      技術特徵來區隔請求項彼此間的權利範圍,因此,附屬項
      所進一步限定之技術特徵不應作為解釋所依附獨立項之權
      利範圍時的限定技術特徵,否則將使得解釋後的獨立項與
      附屬項具有相同權利範圍而沒有區別,且獨立項的權利範
      圍本就完全涵蓋其附屬項的權利範圍,亦即獨立項與附屬
      項的權利範圍會有重疊,但不會完全相同。是以,申請專
      利範圍之各請求項有其獨立行使的專利範圍,不同請求項
      具有不同的保護範圍,此即所謂「請求項差異化原則」,

      為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原則之一。

判決連結:http://jirs.judicial.gov.tw/FJUD/index_1_S.aspx?p=GtmhaFHqIWFWDDbYjjDaIGAya6mdmp02f9tRWbBAFDk%3d


此判決中引用「智慧財產法院101年度民專訴字第43號判決」:

【裁判字號】  101,民專訴,43
【裁判日期】  1011116
【裁判案由】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其中法院心證中,反駁原告意見,認為「請求項差異化」原則是「附屬項所進一步限定之技術特徵不應作為解釋所依附獨立項之權利範圍時的限定技術特徵」。

原告:
原告另謂:按專利申請範圍不論是獨立項或是附屬項,
        皆應有其獨自之權利範圍,此即所謂請求項差異化原則
        (doctrine of claim differentiation ),不同編號
        的請求項應具有各自獨立之權利範圍,故附屬項中額外
        限定之元件應解釋為不在獨立項之權利範圍中,方符合
        此專利範圍解釋原則(否則附屬項與獨立項之範圍即會
        有重疊)。

法院:
但查,「請求項差異化原則」
        係指申請專利範圍中的各個請求項(不論是獨立項或是
        附屬項)彼此間皆應有其個別獨立之權利範圍,據此可
        藉由附屬項相較於獨立項所進一步界定之附屬技術特徵
        來區隔請求項彼此間的權利範圍;因此,附屬項所進一
        步限定之技術特徵不應作為解釋所依附獨立項之權利範
        圍時的限定技術特徵,否則將使得解釋後的獨立項與附
        屬項具有相同權利範圍而沒有區別,且獨立項的權利範
        圍本就完全涵蓋其附屬項的權利範圍(即獨立項與附屬
        項的權利範圍會有重疊,但不會完全相同),並非原告
        所謂將附屬項額外限定之技術特徵排除在所依附獨立項
        之權利範圍以外


編按,其中差異可以仔細考證。

判決連結:http://jirs.judicial.gov.tw/FJUD/index_1_S.aspx?p=erozvP9YnYF%2f8m5Fhk6UiV68yT5zNRs0LglZSLd9PEVmQhsq1Gll7w%3d%3d

Ron

2019年3月26日 星期二

US10230852的專利適格性答辯筆記

US10,230,852 Method for maintaining continuity of `diameter` protocol-based online charging(申請號:13/724,800)

'852案關於以"直徑協議"線上延續收費的方法,所謂"直徑協議"是一種線上收款的協議:Diameter Credit Control Application (DCCA),為利用行動通訊執行付款的協議,DCCA示意圖如下,其中GGSN為「GPRS gateway-supported node」(GPRS閘道節點),其中為PPC(預付款客戶終端,prepayment client terminal),形成一個錨點(anchor point),一端為PPS(預付款伺服器),然而這是「舊」的技術,再下一圖為'852發明,可以讓使用者在不同的3G網絡中移動,通過重新定位與重新驗證的方式在新舊系統中移動還可以繼續付費程序,這是單獨舊系統無法辦到的。



申請時專利範圍Claim 1:


此案第一次OA為重複專利(DP)的問題,第二次OA則收到不符101的核駁意見,發明被認為是抽象概念,專利範圍中元件的個別或組合都無法實質超越抽象概念(無法超越電腦中執行指令的概念),進一步提到,專利範圍中沒有提出「有意義」的限制條件能轉換抽象概念為可專利的實質應用,因此不符101規定的專利適格性,另有102的議題。

而專利申請人如何回應這次OA?
申請人修正專利範圍,並說明這些修正「已經提出有意義的限制條件」。



根據修正的內容,比較明確地描述在新舊預付款終端之間移動,並重新驗證身份,包括傳送訊息表明重新定位的資訊,能使得繼續完成在舊系統中執行的預付款程序。


申請人不久後又收到Final OA,102問題已經克服,但101相關核駁意見看來是"貼上前一次的意見",審查委員似乎對前次修正"視而不見"

(編按,所以...如過去報導與分析,在美國101, 102/103等議題沒有審查順序的必要關係,而是法律與實質議題是不同的,因此克服102/103並不表示一定克服101核駁意見。還有,僅加入有意義限制而沒有適格性論述恐怕不是每一位審查委員都可以接受的

申請人提出訴願。

訴願階段:

申請人"這回認真了",有別於前一次答辯僅通過修正專利範圍+已經加入「有意義限制條件」的簡單回應,這回認真地從Alice案開始「論述」(編按,論述法律議題很重要)。

整個論述邏輯我分為七點如下:

(1) 解釋發明內容,讓審查委員理解發明的技術手段與解決的問題,本案關於新舊網路切換時當中無線基地台之間移動而重新定位、重新認證的技術。

(2) 解釋專利範圍,主要是針對"修正後"專利範圍,引述說明書的支持,如有必要的話,逐元件、步驟解釋(編按,後來發現101答辯與說明書很有關係,說明書描述的發明會被拿來解釋是否僅為抽象概念的發明,本案例是這樣,似乎有效,但仍要注意禁反言)。

(3) 提出專利範圍描述的發明符合101規定的理由,(A)聲明前例Alice技術並非與本案發明相關(do not wholly preempt),也就是主張Alice案例判斷101的法則不適用本案;(B)強調沒有證據顯示本案在Alice的判斷法則下為抽象概念;(C)主張申請專利範圍因為有了特定的限制(particular limitations)而不僅是抽象概念。

(4) 指出申請專利範圍經過修正後的「實質」步驟,修正後形成了多個特定限制條件。


(5) 質疑審查委員以本案「沒有有意義限制條件」的101核駁意見,質疑審查委員以102/103思維來考量101議題。



(6) 說明,即便以上論述已經證明本案發明不是抽象概念,但仍符合TWO-STEP測試的第2步驟("whether the claim contains an inventive concept sufficient to transform the claimed abstract idea into patent-eligible application")。

在step 2中,申請人說明修正中已經加入有意義限制條件而使得專利範圍已經超越抽象概念,並具有可以轉換抽象概念為可專利應用的進步特徵(inventive concept)。

(7) 因為審查意見已經作出本案符合102/103的意見,因此申請專利範圍具備「inventive concept」。

案件先由原本USPTO審查委員回應Appeal Brief,事實上,即便有以上頗為完整的論述(可能不像是能夠適用所有案子),但USPTO審查委員仍作出101核駁意見,仍維持系爭專利範圍中沒有可以實質超越抽象概念的額外元件(additional elements)。

申請人繼續上訴PTAB。

PTAB認同申請人答辯意見:


申請人說明申請專利範圍包括可以實質超越抽象概念的元件:


申請人指出專利範圍中具有可專利性的限制:


PTAB指出FOA與審查委員回應Appeal Brief都沒有正確論述上述限制條件沒有實質超越抽象概念。

my two cents:
本案中,USPTO與PTAB不同調,但訴願後駁回審委意見,本案為可專利發明,訴願結果讓本案申請人的上訴意見仍具有參考價值。

答辯方法論IRAC:https://en.wikipedia.org/wiki/IRAC

Issues
Rules/Reasons
Applications/Arguments/Analysis
Conclusions

(感謝James Long律師提供案例參考與分享。)

OA重要事件備份:https://app.box.com/s/weroxtpy2gv0do01rqcnojbxpsa6ewtm

Ron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我國現行新穎性優惠期筆記

我國新穎性優惠期筆記(編按,查詢法律規定時,要看PO文的「時間」,盡量找最新文章,或是自行確認最新規定,避免被誤導,這算是本部落格的免責聲明

最近與客戶討論到「新穎性優惠期」,自己做了一些筆記(用顏色標註重點)。

當年修正時智慧局報導:
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622299&ctNode=7150&mp=1

專利優惠期新制,於106年5月1日施行

重點:

  • 這次(106年)修法鬆綁優惠期相關要件。
  • 優惠期期間延長:發明、新型之優惠期期間延長為12個月
  • 新增針對公開事實發生日無法明確判斷時,推定公開日期之原則
  • 公開事由之鬆綁:只要是「出於申請人本意所致之公開」及「非出於申請人本意所致之公開」二種事由皆可主張優惠期。
  • 刪除專利申請人須於申請時同時主張優惠期之規定,專利申請案符合優惠期相關規定者,不以申請時敘明為程序要件
  • 申請時亦得於專利申請書之聲明事項欄勾選「本案符合優惠期相關規定」,並載明公開事由、事實發生日期、檢附相關公開之證明文件,以利審查作業。
  • 公報以外之公開事實,若無法符合優惠期期間及公開事由兩項要件,原則上,公開事實屬於先前技術。不過,若申請人認為發明應適用優惠期,申請人應敘明公開事實、事實發生日,並檢附相關證明文件予以證明。
  • 申請人於適用優惠期無法同時符合二要件(優惠期、公開事由)時仍有證明義務
  • 106年5月1日後提出之專利申請案,才適用優惠期新制相關規定。
  • 申請人要保留相關佐證。


一些修法筆記:





過去報導:
我國專利優惠期審查基準修訂(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04/blog-post_19.html

Ron

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說明書"等效"支持專利範圍的討論 - Sprint Communications v. Time Warner (Fed. Cir. 2019)

本篇報導涉及的議題有二,損害賠償的分擔,以及說明書如何支持專利範圍。順道查了一些「請求項差異化原則」的內容,也頗有斬獲,特別是得到一些我國智慧財產法院的案例。

法院判決的結果或許不如人意,但這就是司法,充滿「人味」,對於特定議題法官之間的意件都有差異,「多數決」就是最後判決。

本案資訊:
原告/被上訴人/專利權人: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被告/上訴人:TIME WARNER CABLE, INC., TIME WARNER CABLE, LLC, TIME WARNER ENTERTAINMENT COMPANY, L.P., TIME WARNER ENTERTAINMENT-ADVANCE/NEWHOUSE PARTNERSHIP, TWC COMMUNICATIONS, LLC, TIME WARNER CABLE INFORMATION SERVICES (KANSAS), LLC
系爭專利:US6,298,064、US6,343,084、US6,463,052、US6,473,429、US6,633,561
判決日:March 18, 2019(判決更新)

本案經Sprint對Time Warner等人提出侵權告訴,地院陪審團判決所有專利侵權成立,並判損害賠償1億4千萬美元。

在原本CAFC判決中,同意地院陪審團在專利侵權成立後判決1億4千萬美元的賠償金額的決定,被告時代華納(Time Warner)提出請願(petition),要求重審兩個提議:(1)損害賠償的分配(damages apportionment),以及(2)專利說明書的揭露要件。如此也使得接受請願的專門小組(panel)稍微修改了判決書,但也僅限於對於損害賠償決定的解釋,賠償金額不變。

系爭專利,如'064案,Claim 1如下,界定一個通訊方法,包括接收設定訊號、處理訊號以選擇連線,產生識別訊息、傳送訊息、接收訊號,並轉換非同步通訊為使用者通訊內容,能根據訊息指定的連線轉送使用者通訊內容。
1. A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a call comprising:
receiving set-up signaling associated with the call into a processing system;
processing the set-up signaling in the processing system to select a DS0 connection;
generating a message identifying the DS0 connection;
transmitting the message from the processing system;
receiving the message and an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call into an interworking unit;
in the interworking unit, converting the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into a user communication; and
transferring the user communication from the interworking unit to the DS0 connection in response to the message.



從以上範圍以及圖式可知,此通訊方法架構在ATM非同步傳輸的技術上,使得本案主要爭點在於如何解釋專利範圍,以及是否被說明書支持的議題上。

議題一:
在損害賠償分配議題中,採用「Georgia-Pacific factors」,原告Sprint的專家對此論述,認為損害賠償僅止於「訴訟專利所提供增加的利潤(incremental profits are attributable to the patents in suit)」,而陪審團提出損害賠償應基於專利特徵所帶來的價值(value added by the patented features),法院認為以上兩個解釋沒有不同。

議題二(本篇重點):
在專利說明書揭露要件的議題中,法官有不同意見,Mayer法官認為說明書揭露內容沒有支持系爭專利範圍,另兩位法官Bryson與Chen則認為有支持。

被告侵權物為VoIP系統,其中爭議是一般常見的網路位址「IP(Internet Protocol)」與非同步傳輸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的差異,雖然兩者都有關封包通訊技術,但運作方式不同,例如ATM使用虛擬路線形成的固定路徑,但IP不是。

"Two types of packet-based technology that are pertinent to this case emerged: (1) asynchronous transfer that established fixed routes for communications but enabled multiple users to share the circuits at the same time; and (2) internet protocol (“IP”) technology, in which each IP router in an IP network would make an individual routing decision for each packet based on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of the packet. In the IP system, individual packets that are part of a single communication can travel different paths to the same destination."

主要爭點:簡單來說,基本的差異是,ATM的封包路徑為固定路徑,IP的封包傳遞路可以不同路徑,但為何ATM based的說明書與專利範圍可以解釋涵蓋到IP上?

5件系爭專利中,關於"call control"的專利為'052, '561,描述電信通訊網路的控制技術;關於"broadband"的專利為'064, '084, '429,描述傳統PSTN與數據網路之間介面技術。被告侵權產品則是關於VoIP(IP based網路語音)技術。

THE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議題,涉及35 U.S.C. § 112,被告Time Warner主要的訴求是,說明書並未支持系爭專利範圍,以及,說明書描述著重在ATM技術,沒有IP技術。

法官Mayer對判決的反對意見是,回到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其中主要是描述ATM,而沒有IP,如果專利範圍涵蓋到IP技術,則無法被說明書所支持。

法官Bryson與Chen(多數)則表示,說明書並沒有明確排除IP技術,也沒有明確限定在ATM,其中如用語「broadband」在相關技術領域的人來看,這是一個IP的技術描述,使得解釋專利範圍時,說明書可以支持較廣範圍。

關於專利說明書揭露要件,法官引用案例Ariad Pharms., Inc. v. Eli Lily & Co. (Fed. Cir. 2010) (en banc),這個揭露程度的議題應由陪審團決定,即如陪審團意見,認為系爭說明書同時涵蓋call control與broadband,符合揭露要件

本部落格相關報導:
一個有關說明書揭露規範的案例(https://enpan.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_15.html
- 說明書揭露的程度 - Ariad v. Eli Lilly (Fed. Cir. 2010)https://enpan.blogspot.com/2015/06/ariad-v-eli-lilly-fed-cir-2010.html
- 侵權與否與專利揭露內容是否足夠有關 - AbbVie v. Janssen Biotech案例討論(https://enpan.blogspot.com/2014/07/abbvie-v-janssen-biotech.html

在雙方爭論中,包括專家證詞交互詰問後,法院認為,雖然系爭專利中有關broadband的專利內容焦點放在ATM技術上,但要求Time Warner要清楚證實系爭專利說明書缺乏足夠的揭露內容,不過,法官認為從Time Warner的證詞來看,並沒有說服力反倒認同原告Sprint專家證詞所說的,ATM與IP兩個技術可以互用,IP的檔案封包可以在ATM網路上傳遞!這點,Time Warner專家同意IP資料可以傳遞於ATM網路上(這是陪審團如此判斷的關鍵)。

DOCTRINE OF EQUIVALENTS」議題,這類在前專利是否可以涵蓋在後發展的技術的侵權爭議,會碰到「均等論適用」的問題,陪審團在broadband專利侵權判決中,認為適用均等論,侵權成立。

被告侵權產品中使用了「MGX8880 media gateway」(這是Cisco產品),其中具有可以轉換數據到IP網路上的裝置,陪審團認定,在「function-way-result test」測試下,這個基於IP的裝置與ATM based的技術為均等。

法院最終判決,基於「均等論」的適用,侵權被告Time Warner並沒有證明系爭專利說明書沒有支持專利範圍的解釋(ATM技術涵蓋IP)

判決文:http://www.cafc.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opinions-orders/17-2247.Opinion.3-18-2019.pdf(備份:https://app.box.com/s/hymvb2ic7i09t59fkfioo5gmqunr18tt

my two cents:
看來,關於專利說明書揭露的程度在法院階段是「陪審團」(代表一般普通人)說了算。

我個人認為,是否一件專利可以涵蓋在後發展的技術?就看,在後發展的技術中是否存在與在前專利之間「技術上實質的差異」,如果概念一致,且專利範圍夠廣,恐怕是可以涵蓋(至少均等),如果顯然技術不能互用(interoperable),應該不能說是一樣的!

「說明書沒有明確排除,也沒有明確限定」的概念算是寫專利說明書的人的工作態度,一方面要撰寫明確的實施例,另一方面希望解釋專利範圍有一定的廣度,因此在撰寫時會保留「過於明確」的描述方式。

本篇資料參考:
https://patentlyo.com/patent/2019/03/broadened-written-description.html

Ron

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新加坡商標的「固有獨特性」 - Monster Energy Company v. Glamco Co, Ltd. [2018 SGHC]

本篇討論為新加坡高等法院對上訴案Monster Energy Company v. Glamco Co, Ltd.的「商標獨特度(distinctiveness)」看法。

案件資訊:
受理法院:SGHC(新加坡高等法院)
上訴人:Monster Energy Company
被上訴人/商標權人:Glamco Co, Ltd.
系爭商標:SWEET MONSTER(編號:40201515702X,Class 30)

系爭商標:

相關商品:


(截圖來源:https://sweetmonster.com.sg/


本案上訴人Monster Energy Company為提神飲料商,被異議商標權人Glamco Co, Ltd.
對Novartis在Principal Assistant Registrar of Trademarks(PAR,商標註冊局)註冊的商標「SWEET MONSTER」提出異議,引用證據就是Monster自己的幾件註冊商標(T0605638Z, T0605639H, T1111969F),以及一些用Monster為字首或字尾的商標,但PAR在2018年4月作出商標有效的決定,Monster提出上訴。

Monster Energy產品:

(畫面來源:https://www.monsterenergy.com/us/en/products/monster-energy#!/products:lo-carb

Monster Energy提出的證據:
T0605638Z (Class 05)

T0605639H (Class 32)

T1111969F (Class 05, 32)


上訴理由中,Monster Energy認為「MONSTER」這個字具有「inherent distinctiveness(固有獨特性)」,系爭商標加入「SWEET」並不足以區隔商標「MONSTER」,而且「甜」這個字也僅是描述其商品(如上摘錄的Glamco的甜點畫面)。

由於Monster Energy公司擁有許多包括「monster」字句的商標,因此主張由於他們的知名度,系爭商標會混淆一般消費者,應予撤銷。

然而,新加坡最高法院認為,「MONSTER」並不具備固有獨特性,系爭商標還加上了「SWEET」,使得系爭商標可以與Monster Energy眾多商標不同,證據不足以證明這些商標是相似商標,也不會讓消費者混淆。

特別提到的是,高等法院的意見中採用商標是否相似的判斷步驟(step by step approach):

(a)「SWEET MONSTER」與單獨「MONSTER」是否相似?
(b)如果相似,接著判斷使用「SWEET MONSTER」的商品是否與上訴人提出的商標保護的商品一樣或近似?
(c)如果(a)與(b)都判斷為「是」,則判前後商標相似,商品也會混淆消費者。

法院的意見是:兩個商標基本上不同,法院講的是「technical distinctiveness」,沒有通過上訴判斷步驟,認為上訴人的「monster」系列並不具備「固有的獨特性」。

(重要)法院認為上訴人並沒有建立其「monster」系列商標通過長期或普遍使用來建立其「獨特性」,這裡引用了Apple公司的「i」系列商標,使其著名的「iPad」是整個字產生獨特性,不能說“i”為字首(prefix)本身通過“長期或廣泛使用”而獲得了獨特性,這樣會使得Apple對「i」具備壟斷性。不過,法院也沒有將話說死,如果Apple提出的證據足夠的話(如i系列家族),可能「i」本身會有獨特性!

"it cannot be said that the “i” prefix in its own right has gained distinctiveness through “long-standing or widespread use”."

法院再看的是「商標的視覺差異」,也就是標誌的外觀,包括標誌的長度、結構,以及如何使用那些字母,從以上雙方官網的圖案來看,商標視覺上是不同的!


結論是,在monster之前加上sweet使得商標已經有不同的印象,彼此可以區別。

my two cents:
或許「Monster」被Monster Energy公司註冊成一個家族(網站:https://www.monsterenergy.com/),除了多數註冊商標類別不同外(也有Class 30的),其產品(雖都是飲食類,提神飲料 v. 甜點)在市場上有很大的不同。

新加坡商標公報中記載了相關異議案件結果:


新加坡高等法院判決:https://www.supremecourt.gov.sg/docs/default-source/module-document/judgement/monster-v-glamco-judgment---final-pdf.pdf
資料參考:
https://www.spruson.com/singapore-appeal-confirms-monster-can-indeed-sweet/

Ron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法院判決專利無效僅限定在被挑戰的範圍 - Sophos, Inc. v. RPost Holdings (Fed. Cir. 2019)

這件案例要不是被patently-o提到,也不容易成為一篇分析報導,判決文僅有兩頁,排除第一頁資訊外,僅有兩段內容,但帶出的議題還是有點意義:專利有效判斷與侵權審理應該是逐項討論(claim-by-claim basis)。

案件資訊:
原告/被上訴人(針對無效之訴):SOPHOS INC.
被告/上訴人/專利權人:RPOST HOLDINGS, INC., RPOST COMMUNICATIONS LTD.
系爭專利:US8,504,628

本案緣起RPost(資訊安全管理公司)對Sophos公司(網路安全公司)提出侵權告訴,系爭專利US8,504,628涉及確認電子信息傳遞與完整性的方法,就是提出第三方認證電子郵件內容與傳輸安全的技術。

US8,504,628,Claim 14:
14. A method of transmitting a message from a sender to a recipient, comprising:
transmitting the message to a server remote from the recipient;
determining by the server if there is a particular indication present in the message that identifies the message as requiring special processing before the message is transmitted to the recipient;
transmitting the message from the server to the recipient through a first route if the message lacks the particular indication; and
processing the message by the serv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articular indication.


侵權原告提出的系爭專利範圍包括Claims 14, 19, 24, 26, 27, 30,侵權被告就對這幾個專利範圍提出專利無效之訴(侵權被告在無效之訴轉為原告plaintiff)。

但是,有爭議的點是,地方法院回應這個無效請願是整件專利無效!

案件上訴CAFC後,法官確認專利無效(不符102),但是僅限於被告主張的幾項專利範圍

最後判決是,上述幾項專利範圍無效,案件發回地院改寫其專利無效判決,只能限制在Claims 14, 19, 24, 26, 27, 30這幾項

"2. The case is remanded for the district court to revise its judgment to clarify that the declaration of invalidity is limited to claims 14, 19, 24, 26, 27, and 30 of the ’628 patent."

判決文:
http://www.cafc.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opinions-orders/18-1392.Order.3-14-2019.1.pdf

參考資料:
https://patentlyo.com/patent/2019/03/claims-invalid-patents.html

Ron

名氣大還是有益於商標爭訟 - McDonald’s Corp v Future Enterprises (EU General Court)

延續前篇McDonald'sFuture Enterprise Pte Ltd (FE)在新加坡的訴訟,若繼續追蹤McDonald's的商標訴訟,還頗精彩,這裡報導在歐洲的商標爭議。

前篇報導:目標客群不同不會造成商標混淆與欺瞞 - McDonald’s Corp v Future Enterprises Pte Ltd. (Singapore)https://enpan.blogspot.com/2019/03/mcdonalds-corp-v-future-enterprises-pte.html


本篇報導關於歐盟普通法院的判決(Future Enterprises Pte. Ltd. v. European Un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 , E.C.R., No. T-518/13, 7/5/16)。

2016年:
先根據Reuters報導McDonald's在2016年於歐洲對"MacCoffee"的商標爭議,這次是McDonald's勝訴,這個判決如同麥當勞在歐洲的食品界有"Mc"與"Mac"的獨佔權。

麥當勞的主張是,他們在歐洲取得"McDonald's"以及其他12個商標權,這些商標有一致的特點是,都用"Mc"或"Mac"作為字首。

這回歐洲聯盟普通法院(European Union General Court)的判決邏輯是,由於麥當勞公司具有高度的知名度,可以使得專利專責單位(EUIPO)在審查商標申請時會駁回"Mac"或"Mc"為名稱的食品相關類別的商標申請。

如此,使得法官認為FE很有可能在使用"MacCoffee"(請注意大小寫變化確實如同麥當勞的用法)時會借用到麥當勞的聲望而獲利,使得麥當勞為了保持這個品牌形象而提出商標撤銷訴訟。

判決:確認EUIPO同意McDonald's撤銷'McCoffee'商標註冊的主張,理由是McDonald's名氣大到任何使用'Mc'、'Mac'用語都有搭便車的嫌疑

一些判決內容摘錄:

不同於Future Enterprise在自己國家的勝訴,歐洲法官與商標上訴委員會是站在McDonald's這邊,真的是因為麥當勞名氣太大:




麥當勞名氣大到,讓後進者,只要使用到mac, mc等字眼的產品都有搭便車的嫌疑:


THE GENERAL COURT判決文備份:https://app.box.com/s/ten2k8rgwu2lkhjquei5g6ry6dkn2me6

參考資料: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mcdonalds-court-idUSKCN0ZL166

https://www.bna.com/mcdonalds-wins-dilution-n57982076586/

------------------------------
補充:EUIPO商標檢索
https://www.tmdn.org/network/


McDonald's歐洲商標(列舉):



Future Enterprise歐洲商標(列舉McCoffee,有文字與圖案組合,註冊制):



my two cents:
為何這種大企業會對一些相對小的公司提出一些商標專用的訴訟?(前次新加坡的報導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但在另一方面,這些有極大成功的品牌企業(如麥當勞)已經具備絕對的識別性,除了使用一模一樣的招牌外,即便使用"差異不大"的商標,一般消費者應該不會被混淆,不過,一旦發現有「惡意」抄襲或仿冒,因為可能有「搭便車(free-rider)」而不當獲利的意圖,且沒有對品牌有相對的成本付出(如行銷、商標維護),所以在法律上應該還是要被制裁。

另外,這回McDonald's勝訴有個理由是,麥當勞在'Mc'與'Mac'的相關商標申請案很多,多到形成一個令人無法排除這類用語專用的商標家族。

這確實是一個商標申請的策略。我想到一個台灣公司的case,EZ...家族。

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