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外國專利池限制了市場的擴張案例(涉及反壟斷法) - Zenith Radio Corp. v. Hazeltine Research, Inc. (1969)

本次討論補美國最高法院關於反托辣斯(反壟斷)的判例 - Zenith Radio Corp. v. Hazeltine Research, Inc., 395 U.S. 100 (1969)

案件資訊:
請願人(petitioner):Zenith Radio Corp.
回應人(respondent)/專利權人:Hazeltine Research, Inc.
判決日:May 19, 1969

地方法院階段:
(從最高法院Syllabus可以對案情稍微理解)本案回應人Hazeltine Research, Inc.為專利權人,授權Zenith Radio Corp.使用Hazeltine全部標準專利,但合約過期,Zenith拒絕續約,使得Hazeltine於1959年於法院對Zenith提出專利侵權告訴,Zenith反過來提出專利無效、侵權不成立、Hazeltine不當使用專利權,以及認為Hazeltine不當地與外國專利池(patent pool)共謀的主張;到了1963年,Zenith指控Hazeltine與其母公司違反反壟斷法(Sherman Antitrust Act」,根據不當使用專利權的理由提出三倍賠償與禁制令的請求,其中,Zenith主張相關技術的國外專利池拒絕授予專屬授權 - 針對要從美國出口收音機與電視機設備的授權(編按,顯見系爭專利涉及這類技術)。

上訴法院階段:
後來地方法院判定(1)Hazeltine不當使用其國內專利權,其中透過脅迫Zenith接受5年授權合約以從非專利產品(unpatented products)中獲得授權金;(2)Hazeltine與其母公司與國外專利池共謀將Zenith排除在幾個國家(澳洲、加拿大與英國)之外,因此判決同意三倍賠償(金額為$35,000,000)與禁制令。

Hazeltine上訴聯邦上訴法院,但上訴法院認為下級法院(指地院)在本案判決沒有足夠的基礎,以缺乏管轄權為理由撤銷地院對Hazeltine損害賠償與禁制令的判決,但是上訴法院仍確認對Hazeltine的三倍損害賠償,不過認為Zenith沒有足夠證據證明與外國專利池共謀排除特定市場的事實,因此撤銷此項三倍賠償,另外調整了禁制令。

最高法院階段:
最高法院回應各種議題,共有6個主要議題,本篇關切的是涉及反壟斷、外國專利池與相關抗辯的議題。

- 最高法院認為Zenith提出證據足以證明加拿大專利池確實惡意排除Zenith進入其市場(沒有此專利池授權,Zenith確實遭受了損失),不同意上訴法院判決。(共謀成立)

- 最高法院認為,如果決定三倍損害賠償可以彌補當事人(Zenith,本次上訴原告/非專利親權訴訟的原告)損害,法院可以依據相關價格與利潤下降等證據判定Hazeltine錯誤行為導致Zenith的損害。

- 最高法院認為,上訴法院裁定地院沒有判定國外專利與本案關聯性的管轄權是錯的,地院有權裁定這類案件。

- 最高法院同意上訴法院裁定Zenith在英國沒有損害的決定,因為Zenith事實上並未進入英國市場。

- 最高法院同意上訴法院裁定Zenith在澳洲沒有損害的決定,因為Zenith事實上並未準備進入澳洲市場。

- (重要)最高法院裁定,即便沒有實際的損害,如果證明對方的壟斷會造成損害的威脅,當事人還是可以提出禁制令主張。

- 最高法院判斷本案在加拿大的壟斷行為並沒有停止跡象,對Zenith威脅還在。

- 最高法院確認Hazeltine有與外國專利池共謀排除Zenith進入其市場的事實。

(重要)最高法院確認Zenith遭受Hazeltine不當地以非專利產品授權取得權利金的損害。

(重要)最高法院認為,以總銷售額的特定百分比做為權利金計算並無不當使用專利權。


Ron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60年前聯邦確認之訴(declaratory judgments act)判例 - Kerotest Mfg. Co. v. C-O-Two Fire Eqpt. Co. (1952)

本篇補涉及「確認之訴」的美國最高法院判例 - Kerotest Mfg. Co. v. C-O-Two Fire Eqpt. Co., 342 U.S. 180 (1952)

案件資訊:
請願人(petitioner):Kerotest Manufacturing Co.
回應人(respondent):C-O-Two Fire Equipment Co. 
判決日:January 2, 1952

案件緣起美國賓州製造商的客戶在伊利諾伊州被德拉瓦州公司(專利權人)提告專利侵權,之後戰線延長到聯邦上訴法院,被告主張系爭專利無效且侵權不成立的確認之訴(declaratory judgment)。在地方法院審判中,賓州製造商也列為被告。之後法院判決禁止專利權人繼續在伊利諾伊州的訴訟,但聯邦上訴法院否決,認為綜合各種利害因素,認為在伊利諾伊州訴訟是最好的。

本案被告向最高法院提起請願。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首先表示立場,認為應該讓下級法院(本案指聯邦上訴法院)對「確認之訴」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權,以能讓法院協調眾多複雜的問題。

更者,最高法院表示不應假設下級法院會允許"弱專利"的擁有人避免專利有效的測試;被判專利侵權的被告(製造商)不能延伸聯邦確認之訴以所賦予的權利選擇解決侵權與有效性紛爭的場域(指最高法院,表示最高法院認為不能將確認之訴向上延續到上級法院,應在下級法院中解決)。

最高法院確認聯邦上訴法院的決定,也就是同意聯邦上訴法院否決被告提出的確認之訴的決定

如此,在德拉瓦州的聯邦上訴法院暫時解除對抗原告(本案respondent)的確認之訴,也就是否決被告提起專利無效的主張,但也否決原告向被告提出的禁制令請求。




(其中3.1.2節討論「確認之訴」,其中論及1934年確認之訴法案通過的動機:"1934年確認之訴法(Declaratory Judgment Act)通過後,涉嫌侵權廠商取得抵制不肖專利權人的法律上手段,尤其是專利權人頻發專利侵權通知函,影響被控侵權廠商市場地位或交易關係,卻又遲遲不肯提出侵權訴訟時,涉嫌侵權廠商可以主動向聯邦地方法院提起確認之訴(Declaratory Judgment Action, DJ Action),請求法院確認原告產品未侵權或被告系爭專利無效,提前終止專利侵權的疑慮、減少可能的市場損害。... ... 法院決定核駁確認之訴與否的重要要件即為案件是否存有任何「實質爭議(Actual Controversy)」,僅有系爭法律關係確實存有實質爭議時,法院才有介入當事人法律關係以解決紛爭之必要,若系爭法律關係並未存有實質爭議,而僅係確認之訴原告為無必要的濫行起訴,則法院即應駁回原告之訴。")

Ron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自1952年以來最常引用的美國最高法院判例

慢慢更新吧!

Patently-O網站(https://patentlyo.com/patent/2021/12/cited-supreme-patent.html)列舉出自1952年以來最常引用的美國最高法院判例,如下,在此筆記,並"將來應該要"補足本部落格漏掉的案例。

過去曾經執行過類似的工作,但是...就沒有完成:最近10年最常引用的美國最高法院案例(https://enpan.blogspot.com/2015/03/10.html)。

以下是Patently-O(https://patentlyo.com/)的整理:

  1. 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 517 U.S. 370 (1996) (claim construction);

    - Claim Construction(申請專利範圍解釋)與Markman判例(https://enpan.blogspot.com/2012/04/claim-constructionmarkman.html

    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1996)判例決定了法官具有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權力,並且是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的描述、專利說明書(含圖示)與審查歷史作為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來源,而且一個專利獲准應該已經是透過USPTO審查委員認定該專利說明書已經符合完整、清楚與簡要確實的揭露要求。

  2. Christianson v. Colt Industries Operating Corp., 486 U.S. 800 (1988) (arising under jurisdiction);

    - 像是M16火力比試,事實上是管轄權的爭議 - Christianson v. Colt Industries Operating Corp. (1988)(https://enpan.blogspot.com/2021/12/m16-christianson-v-colt-industries.html

    最高法院認為聯邦上訴法院缺乏管轄權,也就是最初聯邦上訴法院自己認為自己缺乏管轄權是對的,因為相關訴訟爭點並非出於("arising under")專利法規。

  3. eBay Inc. v. MercExchange, L.L.C., 547 U.S. 388 (2006) (injunctive relief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equity);

    - 美國專利訴訟禁制令的判例 - eBay Inc. v. MercExchange, L.L.C.(https://enpan.blogspot.com/2014/04/ebay-inc-v-mercexchange-llc.html

    最高法院認為地院與CAFC都錯誤引用上述傳統判斷是否發出永久禁制令的法則,表示專利權人意欲授權給侵權被告,而且專利權人並無實施該專利的商業行為,表示如果沒有核發永久禁制令也不會對專利權人產生任何不可回復的損害。

  4. Graham v. John Deere Co. of Kansas City, 383 U.S. 1 (1966) (obviousness);

    - Graham v. John Deere Co. 判例(https://enpan.blogspot.com/2012/10/graham-v-john-deere-co.html

    在此判例確立了專利必須符合新與有用以外,即便與前案有差異,但此差異為顯而易知,仍不能賦予專利權。

  5. Zenith Radio Corp. v. Hazeltine Research, Inc., 401 U.S. 321 (1971) (antitrust – patent pools – waiver of defenses);

    - 關於反壟斷訴訟中的棄權抗辯(waiver of defense) - Zenith Radio Corp. v. Hazeltine Research, Inc. (1971)(https://enpan.blogspot.com/2022/01/waiver-of-defense-zenith-radio-corp-v.html

    因此,針對HRI修正針對Zenith於前次反訴的回應(「訴訟時效與棄權的抗辯(defenses of the statute of limitations and release)」),最高法院的意見是,確認應基於政府在反壟斷的審判提出損害賠償,並可及於之前的行為;因為HRI並非Zenith之前與其他公司的和解的任一方或利害關係人,因此不能提起棄權主張,表示HRI仍要繳付本次賠償金額,以前述合約提起的release並不適用HRI。

  6. MedImmune, Inc. v. Genentech, Inc., 549 U.S. 118 (2007) (licensee standing for declaratory judgment action);

    - 提出確認之訴前"是否"應先中斷授權合約?(https://enpan.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_6240.html

    最高法院認為專利被授權人並不用被要求在提出確認之訴前終止先前約定的授權合約,而可以自由地提出專利無效、無法主張權利與無侵權等議題的確認之訴,因此也不用擔心在確認之訴當中對方可能發動蓄意侵害訴訟。

  7. Blonder-Tongue Laboratories, Inc. v. University of Illinois Foundation, 402 U.S. 313 (1971) (non-mutual issue preclusion in patent cases);

    - 專利無效判決不會在之後訴訟中構成對抗專利權人的既判事項 - Blonder Tongue v. University of Illinois Found (1971)(https://enpan.blogspot.com/2022/01/blonder-tongue-v-university-of-illinois.html

    法院有自主判決的"權力",法院也考量是各方的"權利"是否被剝奪?對此,最高法院的判決是,即便系爭專利在其他專利侵權訴訟中判定無效,但是,如果被告侵權者並非先前訴訟中的利害關係人,專利權人的權利不應被剝奪。

  8. Zenith Radio Corp. v. Hazeltine Research, Inc., 395 U.S. 100 (1969) (antitrust – patent pools);

    - 外國專利池限制了市場的擴張案例(涉及反壟斷法) - Zenith Radio Corp. v. Hazeltine Research, Inc. (1969)(https://enpan.blogspot.com/2021/12/zenith-radio-corp-v-hazeltine-research.html

    最高法院認為被告(原侵權原告)與外國專利池共謀排除原告(原侵權被告)進入外國市場(涉及壟斷行為)。最高法院裁定,即便沒有實際的損害,如果證明對方的壟斷會造成損害的威脅,當事人還是可以提出禁制令主張。

  9. Holmes Group, Inc. v. Vornado Air Circulation Systems, Inc., 535 U.S. 826 (2002) (arising under jurisdiction – patent assertions in counterclaims, overruled by AIA);



  10. Gunn v. Minton, 568 U.S. 251 (2013) (arising under jurisdiction for patent attorney malpractice);



  11. Warner-Jenkinson Co., Inc. v. Hilton Davis Chemical Co., 520 U.S. 17 (1997) (element-by-element, even for doctrine of equivalents);

    - 均等論的適用條件(https://enpan.blogspot.com/2012/10/blog-post_4955.html

    1997年的判例(Warner-Jenkinson Co. v. Hilton Davis Chem. Co. (1997))確認一個產品是否侵害某一專利權的判斷是判斷被告產品與申請專利範圍文意上的差異是否為非實質的差異(insubstantial)。也就是說,當判斷被告產品與權利範圍的文字描述的差異並非實質(insubstantial),則落入均等範圍。

  12. Hoffman v. Blaski, 363 U.S. 335 (1960) (change of venue under 1404(a));

    - 轉移審理法院的限制 - Hoffman v. Blaski, 363 U.S. 335 (1960)(https://enpan.blogspot.com/2022/11/hoffman-v-blaski-363-us-335-1960.html

    基於被告的請求,在地方法院審理的民事案件仍不被允許轉移案件到原告無權提起告訴的地方法院。

  13. College Sav. Bank v. Florida Prepaid Postsecondary Educ. Expense Bd., 527 U.S. 666 (1999) (sovereign immunity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 關於州政府提供專利侵權的救濟充分與否 - Florida Prepaid Postsecondary Ed. Expense Bd. v. College Savings Bank (1999)(https://enpan.blogspot.com/2022/01/florida-prepaid-postsecondary-ed.html

    最高法院認為,因為國會廢除主權豁免的行為缺乏立法支持,以至於其中補救措施與預防相關行為的規定並不相稱,國會在其修法中並未限制法規涵蓋範圍涵蓋對違憲的爭議,或是規範對特定侵權形式的救濟上的限制,反之,國會修法讓美國所有州立即面對所有可能的專利侵權訴訟,而法律基本的目標應該是將州與私人有相同的救濟地位,有統一的補救措施,最高法院判定法律沒有賦予國會制定該法(廢除主權豁免)的權力。

  14. KSR Intern. Co. v. Teleflex Inc., 550 U.S. 398 (2007) (obviousness); and

    - KSR v. Teleflex案簡單描述(https://enpan.blogspot.com/2009/02/ksr-v-teleflex.html

    是否發明是「obvious to try」?
    (1) 發明中一般元件的結合如果沒有產生超出預期的結果,為顯而易見的技術;
    (2) 相對於一個發明,如果一般技術人員能實踐可預期的變化時,則不符合103的進步性規定;
    (3) 發明中的方法之一在發明的時間為已知問題,且明顯有專利範圍包含的解決方案,不能准予專利。


  15. Kerotest Mfg. Co. v. C-O-Two Fire Equipment Co., 342 U.S. 180 (1952) (declaratory judgment and district court discretion).

    - 60年前聯邦確認之訴(declaratory judgments act)判例 - Kerotest Mfg. Co. v. C-O-Two Fire Eqpt. Co. (1952)(https://enpan.blogspot.com/2021/12/60declaratory-judgments-act-kerotest.html

    最高法院首先表示立場,認為應該讓下級法院(本案指聯邦上訴法院)對「確認之訴」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權,以能讓法院協調眾多複雜的問題。


Ron

像是M16火力展示,事實上是管轄權的爭議 - Christianson v. Colt Industries Operating Corp. (1988)

U.S. Supreme Court案件「Christianson v. Colt Industries Operating Corp., 486 U.S. 800 (1988)」資訊:
本案請願人(petitioner):Christianson
本案回應人(respondent):Colt Indus.
判決日:June 17, 1988

本案涉及法院管轄權(jurisdiction)的議題,相關法條為28 U.S.C. 1295(a)(1),其中規範美國聯邦上訴法院針對"district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District Court of Guam, the District Court of the Virgin Islands, or the District Court of the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的民事判決上訴具有專屬管轄權。

28 U.S.C. 1295 - Jurisdi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
(a)The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 shall have exclusive jurisdiction—
(1)of an appeal from a final decision of a district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District Court of Guam, the District Court of the Virgin Islands, or the District Court of the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in any civil action arising under, or in any civil action in which a party has asserted a compulsory counterclaim arising under, any Act of Congress relating to patents or plant variety protection;
...

本案的上訴人Colt Industries Operating Corp.(Colt)是"M16"步槍與其零件的主要製造商,並擁有相關專利,包括本次爭議中的多件專利,涉及的專利性議題是明確性35U.S.C.112,根據追溯到之前地方法院決定中的資料,相關專利有:US3,236,155; US3,292,492; US3,301,133; US3,336,011; US3,440,751; US3,453,762; US3,619,929; US3,771,415; US3,977,296。但是關鍵是這些專利雖然都是核准專利,但是仍隱藏了製造M16的機密

Colt Industries Operating Corp.(Colt)(圖案截自:https://www.colt.com/

列舉其中之一專利:
US3,236,155

Claim 1描述以空氣驅動的自動火力裝置。

本案歷史:
本案緣起是Colt(本案Respondent)對多家製造商提起專利侵權訴訟,但隨後主動撤銷訴訟,但之後告知部分報告與一些客戶不准他們與其他一些被告(本案向最高法院上訴的請願人(petitioner))做生意,因為他們盜用了Colt的商業機密

於是,其他人(本案請願人)就不爽,向法院提起反壟斷訴訟,Colt主張自己的行為是要保護自己的商業機密,並反訴他們主張不當使用M16步槍專利內容。本案請願人於是提起專利無效簡易判決請願(motion for summary judgment)。

地院判決同意請願人反壟斷與侵害干擾(antitrust and the tortious interference claims)的主張,後來Colt提起上訴聯邦上訴法院(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結果聯邦上訴法院裁定其缺乏管轄權(lack jurisdiction),並轉移到第七法院(Seventh Circuit),第七法院即自願審理管轄權議題。

案情峰迴路轉!
結果,第七法院否決聯邦上訴法院的管轄權裁決,將案件撤回。
案件回到聯邦上訴法院,也判定第七法院的決定是錯的,雖然這樣,但反過來因為正義的利益(interest of justice),反而去推翻地方法院決定 - 反壟斷與侵害干擾。

本次向最高法院提起請願的請願人Christianson為Colt的前員工,創立公司販售M16,也是本案原始被告之一,針對聯邦上訴法院的判決向最高法院提起請願(petition)。

最高法院意見(syllabus):
最高法院認為聯邦上訴法院缺乏管轄權,也就是最初聯邦上訴法院自己認為自己缺乏管轄權是對的,因為相關訴訟爭點並非出於("arising under")專利法規

最高法院認為,如果當事人(原告)可以證明相關權利是基於專利法,或是至少至少是相關權利的充分理由,才能證明這是基於聯邦專利法的案件。

本次爭議是源起反壟斷訴訟,這是基於「Sherman Act」的訴訟,並非基於聯邦專利法(編按,美國專利法是聯邦法),關係不大(可能有關係,但非充分)。因此最高法院判定聯邦上訴法院對此案沒有管轄權,即便是基於正義的理由,也不行。

也就是說,訴訟當事人要知道自己的訴訟是基於甚麼權利,能在具有其管轄權的法院提起訴訟。


Ron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可專利標的的要件 - 歐洲訴願決定T 258/03

本篇標題是「可專利標的[[應具備]]技術貢獻 - 歐洲訴願決定T 258/03」,我把"應具備"用雙中括號標註,不是強調,而是刪除!!!發明再怎麼厲害,如果被判定是沒有技術功效(相對先前技術具有技術貢獻),就沒有無法預期的功效,就不會形成進步性的特徵,連帶會被判定是不具進步性的發明。然而,仍需要定義何謂「技術功效(technical effect)」~


訴願號碼:T0258/03
申請號:97306722.6
公開號:0828223
申請人:Hitachi, Ltd.

本案系爭專利申請案關於一種自動拍賣方法,在此方法中,參與拍賣的人可以不用在現場,而在公開的網路中完成拍賣,除非拍賣金額低,否則所提供的方法通過拍賣的訊息自動發出拍賣價格,另有拍賣次數與最高拍賣價格等的限制。


進入訴願階段的main request的Claim 1:

本案系爭案「自動拍賣方法」在審查階段被認定是商業方法(business method),因此不認為是歐洲專利法Art. 52(2)(3)定義的「發明」(編按,不可專利標的),沒有進步特徵(Article 56 EPC)。

補充:Article 52 EPC Patentable inventions
可專利的發明包括:
  1. 產業利用上,具有新、進步性的發明,可被核准為專利
  2. 不能被認定為可專利的發明包括:
    (a)發現、科學原理與數學方法
    (b)美學創作
    (c)執行智力活動的方法、規則與方法,遊戲玩法與商業方法,電腦程式
    (d)資訊表達
  3. 上述第二段中不可專利的內容等相關的標的與活動不可專利

本案系爭案申請人針對EPO審查結果提出訴願。

在訴願決定中,詮釋Art. 52(1)歐洲可取得專利權的要件是:具有產業可利用性、新且進步的(industrially applicable, new, inventive)發明("invention"),而所述發明("invention")為具有技術特點的標的(subject matter having technical character)。


而何謂技術特點(technical character),或說是所述的技術功效(technical effect),這些特徵影響可專利性
(正確應說是專利適格性,判斷是否為可被專利保護的標的,clarified, updated on Aug. 3, 2023)判斷,訴願決定引用過去的案例說明,就是先排除Art. 52(2)中法定不可專利的事項後,發明應對相關領域技術有貢獻,就不應排除可專利性("the invention involves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art in a field not excluded from patentability"),編按,這裡是指專利適格性(patent eligibility)。

然而,歐洲訴願決定"反反覆覆"地想要定義出如何判定可專利性(patentability),顯見這個議題算是眾說紛紜,或是主觀將凌駕很多法規無法清楚定義的地方。特別的是,一般認定獲准專利的要件有:產業利用性、新穎性與進步性,Art. 52 EPC的規定也不是差很多,只是如果直接翻譯應該是:具有新穎性與包括進步特徵的產業應用("According to Article 52(1) EPC, European patents shall be granted for any inventions which are susceptible of industrial application, which are new and which involve an inventive step.")。

技術貢獻(technical contribution):
首先,談到「技術貢獻」,早期歐洲訴願決定中認為可專利的要件是:在其技術領域中有技術貢獻(也就是參考先前技術仍具備技術特點),且未被法定不予專利事項(Art. 52(2))所排除的發明

然而,歐洲訴願委員也提到,在最近的訴願案例中,表示通過比對先前技術來評估是否是歐洲專利法定義的發明是不妥當的。也就是說,對於發明中是否相對先前技術具有技術貢獻的判斷是針對新穎性與進步性,而不是用來判斷發明是否為Art. 52(2)(3)法定不予專利事項的依據。


Art. 52(1)定義的可專利的發明:
又在此說明的是,一個發明中可能涵蓋有技術性的特徵,以及沒有技術性的特徵,但結合後是屬於具有技術特徵具備可專利性專利適格性的發明。

例如,發明中有步驟是執行心智活動(mental acts),但部分或全部非人類所介入,仍是屬於Art. 52(1)定義的可專利的發明。

(重要)又說,先前技術不能用來作為判斷系爭專利是否屬於Art. 52(1)所定義的發明,也就是當發明為技術性特徵與非技術性特徵的混和,將視為是Art. 52(1)定義的發明,而不能被Art. 52(2)所排除("a mix of technical and non-technical features may be regarded as an invention within meaning of Article 52(1) EPC and prior art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when deciding whether claimed subject matter is such an invention...")。

因此,根據本案例系爭案發明,歐洲訴願決定是否決歐洲審查意見,相關申請專利範圍中,因為具備有"server computer", "client computers"以及"network",而屬於Art. 52(1)定義的發明(編按,可專利性專利適格性判斷並不考量先前技術,因此有這些通常的技術元件,如"server computer", "client computers"以及"network",系爭案屬於可專利標的)。

(重要)又引用前例T931/95中的決定:包括有具體物件或產品的裝置,即便其適合執行或支持經濟活動,仍是屬於Art. 52(1)定義的發明("An apparatus constituting a physical entity or concrete product, suitable for performing or supporting an economic activity is an invention within the meaning of Article 52(1) EPC.")。

但是,也不是文字上有這些具體特徵就可以符合發明的定義,例如影像顯示器、書本、唱盤、交通號誌與呈現資訊的裝置等,本質上還是非可專利的標的。


如此,只要是具體的特徵,如果是使用技術手段進行非技術活動,都屬於可專利的發明,因此只有單純的抽象概念,才會被排除可專利標的之外


Ron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損害賠償的加強程度討論 - Stryker Corp. v. Zimmer, Inc. (Fed. Cir. 2018)

Stryker Corp. v. Zimmer, Inc. (Fed. Cir. 2018)

本案中,CAFC做出R.36決定,也就是直接同意地方法院作出Zimmer公司蓄意侵權成立,並判賠3倍罰金,共2.5億美元的損害賠償的決定。


本案判賠3倍,是法條規定的最高賠償的懲罰,本案判賠2.5億美元真會讓一個企業周轉不過來,甚至倒閉,那為何不是2倍或1.5倍?

回顧決定損害賠償的標準:Read factors

前言的影響與蓄意侵權討論 - Georgetown Rail v. Holland (Fed. Cir. 2017)(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08/georgetown-rail-v-holland-fed-cir-2017.html

因為蓄意侵權而追加賠償的條件有(Read factors):
1. 是否侵權者蓄意抄襲?(“whether the infringer deliberately copied the ideas of another”)(成立)
2. 當侵權者已知他人的專利,是否調查了專利範圍而形成相信專利無效與不侵權的善意(“whether the infringer, when he knew of the other’s patent protection, investigated the scope of the patent and formed a good-faith belief that it was invalid or that it was not infringed”)(成立)
3. 侵權者的行為造成成為訴訟的一方(“the infringer’s behavior as a party to the litigation”)(輕微成立)
4. 被告的規模與財務狀況(the “defendant’s size and financial condition”)(輕微成立)
5. 最接近的案例(the “closeness of the case”)(成立)
6. 被告不當(侵權)的期限(the “duration of the defendant’s misconduct”)(模糊,不確定)
7. 被告的補救行為(“remedial action by the defendant”)(輕微成立)
8. 被告造成傷害的動機(the “defendant’s motivation for harm”)(模糊,不確定)
9. 是否被告企圖隱瞞其不當行為(“whether the defendant attempted to conceal its misconduct”)(模糊,不確定)

以上是2018年判決,之後,美國最高法院將作出回應,但在2019年的簡述中,也有不錯的資訊,關於前例Halo v. Pulse (June 13, 2016, Supreme Court),形成本案應面對判斷損害賠償加強程度的問題。




The questions presented are:
1. Whether enhanced patent damages can be awarded without regard to whether there was an objectively high risk of infringement based on a finding of negligence, as opposed to a finding of intentional or knowing infringement.
2. Whether the Federal Circuit erred in affirming the enhanced damages award here in a summary order without providing any guidance to lower courts regarding the proper application of Halo.

關聯案例:
美國最高法院案例的損害賠償討論 - Halo v. Pulse (June 13, 2016, Supreme Court)https://enpan.blogspot.com/2016/06/halo-v-pulse-june-13-2016-supreme-court.html

摘錄自己寫的內容:

蓄意侵權的判決 - 有關豁免主張 - In re Seagate Technology, LLC, (Fed. Cir. 2007)案例討論(http://enpan.blogspot.tw/2015/01/in-re-seagate-technology-llc-fed-cir.html),在Seagate案例中可得到蓄意侵權的要件:蓄意侵權應由疑似侵權者證明有「客觀的不在乎(輕忽)(objective recklessness)」的事實。

賠償判斷:
根據美國專利法第284條規定法官認定(裁量權)損害賠償時最高可增至3倍,對此,CAFC係採用兩部分測試法("Seagate test"),第一,專利權人應明確證明被告侵權者有侵權的客觀事實,以及第二,專利權人應明確證明被告侵權者已知其侵權的風險。

然而:

最高法院意見:
不論是以上述"Seagate test"兩部分測試用在284條或285條,最高法院都否決,認為只要證明被告侵權者為「主觀惡意(subjective bad faith)」,就足以作出損害賠償。(細節則仍屬於法院裁量權)同理,只要證明被告侵權者有「主觀蓄意(subjective willfulness,故意或知悉)」,即可判斷加強損害賠償,而不需要確認侵權行為是否為客觀輕忽(objectively recklessness)。


Ron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成功的合理期待與先前技術範圍的顯而易見性的討論 - Teva Pharmaceuticals, LLC v. Corcept Therapeutics, Inc. (Fed. Cir. 2021)

前言,討論顯而易見性時,目前的判斷原則是"obvious to try"?從KSR判例以來,"OBVIOUS TO TRY"成為發明是否顯而易見的一個"概念",概念上給了法官/陪審團/審查委員很大的裁量空間,但其仍可在心中建立一些依據,如本案討論的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success。

判斷發明是否為「obvious to try」?
- 發明中一般元件的結合如果沒有產生超出預期的結果,為顯而易見的技術。
- 相對於一個發明,如果一般技術人員能實踐可預期的變化時,則不符合103的進步性規定。 
- 發明在發明的時間(產生構想的時間)為已知問題,且明顯有專利範圍包含的解決方案,不能准予專利。

關於obvious to try議題,可參考幾篇過去的報導:
- KSR為判斷顯而易見的主要依據的案例討論 - Google v. Philips (Fed. Cir. 2020)(https://enpan.blogspot.com/2020/01/ksr-google-v-philips-fed-cir-2020.html

本案資訊:
上訴人/PGR異議人:TEVA PHARMACEUTICALS USA, INC.
被上訴人:CORCEPT THERAPEUTICS, INC.
系爭專利:US10,195,214(PGR2019-00048
判決日:December 7, 2021

故事從1980年代開始,當年發展出「mifepristone」,經查,中文稱「美服培酮」,就是"RU-486",是一種口服墮胎藥,常與米索前列醇併用以終止妊娠。(參考:https://zh.wikipedia.org/wiki/美服培酮)。後來研究人員發現這個「美服培酮」可以用來抑制腎上腺素荷爾蒙對組織的影響,使得建議可使用「美服培酮」治療因為腎上腺素荷爾蒙水平過高引起的疾病,是一種庫欣氏症(Cushing's syndrome, CS),本案專利權人Corcept  Therapeutics,  Inc.也證明其療效,並向FDA提出新藥“Korlym”申請,之後批准

然而,即便通過新藥申請,但是與其他藥品共用同藥時,仍存在不確定風險,因此在藥品使用上提供一些警示訊息與使用限制。

Corcept對共同用藥的研究成果申請專利,取得本次系爭專利'214, '214涉及通過共同給藥「美服培酮」和「強CYP3A 抑製劑」治療庫欣氏症的方法。

Claim 1如下:
A method of treating Cushing’s syndrome in a patient  who  is  taking  an  original  once-daily  dose  of  1200  mg  or  900  mg  per  day  of  mifepristone,  comprising the steps of:
reducing the original once-daily dose to an adjusted  once-daily  dose  of  600  mg  mifepristone,
administering the adjusted once-daily dose of   600   mg   mifepristone   and   a   strong   CYP3A inhibitor to the patient, 
wherein said strong CYP3A inhibitor is selected from the group consisting of ketoconazole, itraconazole, nefazodone, ritonavir, nelfmavir, indinavir, boceprevir, clarithromycin, conivaptan, lopinavir, posaconazole, saquinavir,  telaprevir,  cobicistat,  troleandomycin, tipranivir, paritaprevir, and voriconazole.

這是基於實驗數據產生的專利,說明書就提出實驗數據,證明其可實施:

隨後,Corcept以系爭專利'214對Teva提出侵權告訴,Teva於是向PTAB提出PGR異議程序,根據Corcept在此專利之前自FDA取得的備忘錄(關於共同用藥的不確定風險)以及應用mifepristone的新藥Korlym的標籤警語(關於用藥的限制),並選擇地結合FDA針對共同用藥的交互作用指南,主張系爭專利為顯而易見。

PTAB的最終決定是判定Teva並未證明相關領域技術人員對於系爭專利範圍界定的內容有成功的合理期待(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success)。

Teva上訴CAFC。

CAFC階段:

Teva上訴理由主張PTAB有兩個法律上的錯誤:第一,PTAB要求Teva提出精確的可預期性,而不是成功的合理期待,認為PTAB不當地要求證明"請求項中的劑量安全性"的期待;第二,Teva主張PTAB應採用先前技術範圍(prior art range)的前例。

(編按,Teva認為PTAB要求顯而易見性的證明過度嚴格,或是採用不當的法律標準)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success:

首先CAFC同意PTAB要求Teva針對系爭專利範圍中特定劑量(共同用藥mifepristone with a strong CYP3A inhibitor)證明其有成功的合理期待。原則一: ("The  reasonable-expectation-of-success  analysis  must be tied to the scope of the claimed invention")。

也就是CAFC與PTAB認為,Teva提出的證據並沒能證明對系爭專利範圍中共同用藥的劑量的成功有合理期待,其中並沒有要求證明精確的可預期性,而是僅要求證明請求項中的劑量有成功的合理期待。

applicability of our prior-art-range cases:

在顯而易見性的檢驗中,這是要檢驗系爭專利範圍中的劑量範圍是否落於(或重疊)先前技術揭露的範圍中。本案則是Teva並未證明先前技術的內容涵蓋了系爭專利範圍。

也就是說,當系爭專利範圍中揭露的範圍與先前技術揭露的範圍有重疊,可證明系爭專利範圍為顯而易見。

法院定義了prior-art-range的應用,並不是要那麼嚴格地要求範圍要重疊,可以是接近到相關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期待有相同的特性就好。

CAFC確定PTAB裁量。

my two cents:
證明發明為顯而易見,可以朝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success,以及prior-art-range去論述。



Ron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管轄地轉移與執行令 - In re: accessiBe Ltd. (Fed. Cir. 2021)

In re: accessiBe Ltd. (Fed. Cir. 2021)

本篇僅是要了解一個司法程序「writ of mandamus」,這是一個司法救濟程序,指法院對政府單位、下級法院、公司、公家單位等發出的 「執行令」,目的是命令這些單位,以不違法為前提,根據法定職責的義務執行某些動作(可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ndamus)。

本篇議題是訴訟中提出「管轄地轉移(venue transfer)」的請求。訴訟當事人accessiBe Ltd.原本向地方法院(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Western District of Texas)提起「管轄地轉移(venue transfer)」的請求,但被拒絕,因此向CAFC提起 「執行令」請願,請求CAFC否決地院拒絕管轄地轉移的決定,並要求將原本訴訟管轄轉移至另一地方法院(District Court for the Western District of New York)。另一方AudioEye, Inc.提出反對意見。

本案緣起AudioEye在西德州地方法院向accessiBe提起專利侵權訴訟(系爭專利US10423709關於對不合格網頁或使用者介面自動與編程創建與部署的方法)、不實廣告、產品貶抑(product disparagement)、毀謗(defamation)、惡意商業行為與不當得利等告訴,accessiBe向地院提起「管轄地轉移(venue transfer)」請願,請求轉移到西紐約地方法院。

相關法條依據是28 U.S. Code § 1404 - Change of venue
(a)For the convenience of parties and witnesses, in the interest of justice, a district court may transfer any civil action to any other district or division where it might have been brought or to any district or division to which all parties have consented.

本案議題「「管轄地轉移(venue transfer)」在最高法院案例TC Heartland LLC v. Kraft Food Group Brands LLC的決定是:「將來專利訴訟審理法院將可隨被告請求移到"居住地"/“企業據點(有常規活動)",而不再讓原告指定/挑選對其有利的法院。」


相關議題參考:
以企業據點決定管轄法院 - 美國最高法院TC Heartland LLC v. Kraft Food Group Brands LLC決定(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05/tc-heartland-llc-v-kraft-food-group.html
https://portal.stpi.narl.org.tw/index/article/10408(其中有個頗為有趣的統計數據:以美國最高法院做出TC Heartland案判決之日期的前後各90天來比較,在判決做出前90天內,於美國德州東區聯邦地院(the U.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Eastern District of Texas)起訴的專利訴訟案件有377件,而於德拉瓦州聯邦地院(the U.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District of Delaware)起訴者為153件,但是在判決做出後90天內,於前者法院所起訴之專利訴訟案件僅有129件,但是於後者法院起訴者卻增多至263件。


然而,在本案中,西德州地方法院否決此請願,理由是accessiBe並沒有提出可以轉移管轄地的理由(訴訟被告accessiBe是外國公司,管轄法院可以是任何法院),即便是考量當事人方便性(personal jurisdiction),也沒有正當理由,應是說法官對此情況有裁量權。

相關案例可參考本部落格之前的報導:法院審理管轄權應顧及當事人的方便性 - In re Quest Diagnostics (Fed. Cir. 2021)https://enpan.blogspot.com/2021/11/in-re-quest-diagnostics-fed-cir-2021.html)。

accessiBe即向CAFC提起「執行令(writ of mandamus)」請願,請求CAFC能向地院發出writ of mandamus」命令,要求轉移管轄地

對CAFC而言,滿足發出writ of mandamus」命令的要件是請願人沒有足夠的替代方案時,才會接受請願。經考量accessiBe的理由,CAFC否決發出writ of mandamus」命令的請願。



Ron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疫情在蔓延,莫德納在訴訟中的立場被質疑 - Moderna Therapeutics v. Arbutus BioPharma (Fed. Cir. 2021)

本篇討論剛有結果的IPR上訴案例“Moderna Therapeutics v. Arbutus BioPharma (Fed. Cir. 2021)”,看到一個這兩年全球知名鼎鼎大名的被告 - 莫德納(Moderna)。先講的是,此訴訟在covid-19前就開始,專利權人或者還不曉得疫情,而不可避免的是,專利權人將可能見獵心喜,順便也來了解一下疫苗的技術。

案件資訊:
上訴人:MODERNATX, INC., FKA MODERNA THERAPEUTICS, INC.
交叉上訴人/專利權人:ARBUTUS BIOPHARMA CORPORATION, FKA PROTIVA BIOTHERAPEUTICS, INC.
系爭專利:US9,364,435(IPR2018-00739)
判決日:December 1, 2021

本案緣起Moderna基於“可能”被告專利侵權,向PTAB對系爭專利'435提起IPR異議程序,IPR的結果是部分專利範圍無效、部分有效,於是雙方都提起上訴,除新穎性與顯而易見議題外,亦涉及訴訟立場的議題。

系爭專利'435關於一種脂質顆粒(lipid particle),揭示有製作脂質顆粒的方法,穩定脂質顆粒包含核酸(如RNA)形成SNALP,專利關於傳送此SNALP至人體組織細胞的方法。

關於Lipid particle:



1.   A nucleic acid-lipid particle comprising:
(a) a nucleic acid;
(b) a cationic lipid comprising from 50 mol % to 85 mol % of the total lipid present in the particle;
(c) a non-cationic lipid comprising from 13 mol  %  to  49.5  mol  %  of  the  total  lipid  present in the particle; and
(d) a conjugated lipid that inhibits aggregation of particles comprising from 0.5 mol % to 2 mol % of the total lipid pre-sent in the particle.

(從判決文中的一點點理解)RNA(核糖核酸)干擾(RNAi)是一個生物程序,其中對於雙鏈RNA的辨識能力可以導致後錄抑制基因表達(posttranscriptional suppression of gene expression),這個程序通過小小干擾RNA運作,誘發互補鹼基配對降解mRNA(信使核糖核酸),在抑制covid病毒時,需要安全、穩定而有效的傳送系統讓RNAi有效地送到目標組織...過程中條件是很苛刻的,這個傳送系統不能與細胞互動,但卻要與病毒作用以輸送核酸到目標細胞。系爭專利就是指這個過程,細節忽略。

Moderna對系爭專利提起IPR, 理由包括35 U.S.C. § 102(習知有一樣的方程式)/103(先前技術的組合)。PTAB判決部分專利範圍有效、部分無效。雙方針對對自己不利的部分都提起上訴。

CAFC階段:

因為提起IPR不需要特別的立場,但進入上訴階段,專利權人即質疑Moderna根據IPR決定提起上訴的立場(standing ),上訴人應證明(訴訟立場的要件):實際遭受損害、可追溯到被上訴人受到質疑的行為、相關行為可以通過司法判決糾正

當Moderna提起上訴,時間是"November 2019"(編按,根據wikipedia記載,首位前往武漢醫院就診的患者出現在12月12日,與此訴訟的時間點相近),Protiva(專利權人)主張Moderna沒有訴訟立場,主要理由是Moderna沒有遭遇任何損害的事實,也沒有提起任何專利侵權的訴訟,如果有任何立場,就僅因為Moderna使用了系爭專利的技術,事實上Moderna堅稱沒有使用系爭專利技術,因此根據以上理由聲請撤銷訴訟。

反對以上理由,Moderna主張提起上訴的立場是基於目前'435的被授權人(編按,系爭專利授權給Acuitas公司,Moderna再從中獲得授權)將面對4種病毒目標,使其具有實際的財務義務(指他們自己是研發疫苗的公司,若面對將來訴訟或費用,預期有衝擊),因此目前PTAB的決定對他們的財務會有衝擊("current licensee to the ’435 patent for four viral targets . . . with actual monetary obligations . . . that are impacted by the Board’s validity determinations.")。換句話說,Moderna主張有訴訟立場不是目前是否有被告或有任何損害,而是基於將來可能會面對的訴訟與權利金產生的財務衝擊。

Moderna提出案例支持以上說法(以未來侵權訴訟的風險("risk of a future infringement suit")支持訴訟立場),前例如:Samsung Electronics Co. v. Infobridge Pte. Ltd.


特別的是,對於訴訟立場的議題,Moderna主要是基於已經針對一種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的開發需要的權利金與費用進行預防式的防禦,但證據時間點頗為模糊;然而,隨著開始流行的covid-19,Moderna在2021年開庭時的opening補充新證據:新的事實證據就是已經正在全球肆虐的"COVID-19",而Moderna正是重要的疫苗供應者之一。

當然,後來補充的理由是否支持之前提出訴訟的立場,就是Protiva或是Arbutus的反對理由。

CAFC法官同意Arbutus的主張,因為,即便'435是Moderna唯一取得的授權,Moderna提出專利有效性造成其財務負擔的理由只是推測,更遑論是Moderna還是有從其他來源取得專利授權,本案系爭專利僅是其中之一。

(前例)同樣是Samsung,當年與Apple訴訟中也有訴訟立場的爭議,因為Samsung提出合約證據證明IPR審理的專利有效性會真實影響合約記載的權利金,因此具有訴訟立場;反之,在Apple一方,Apple當年沒有訴訟立場就是因為很多專利同時授權,沒有證據證明專利有效性會影響相關權利。

如此,法官認為Moderna並沒有提出證據顯示一旦系爭專利無效會造成改變,因此判定Moderna沒有訴訟立場。


對於新的事實 - covid-19,法院認為Moderna並沒有"連續"具有訴訟立場,因為不可能判斷Moderna研發Covid-19疫苗已經建立未來侵權的風險,或是會面對侵權訴訟。


CAFC撤銷Moderna上訴。

CAFC還是有針對系爭專利的有效性提出判決,確認PTAB判定系爭專利claims 1-6, 9, 12, 14-15不具新穎性。

my two cents:
因為預期自己會被告、會有侵權的風險,以及會有財務上的衝擊,就主動提起訴訟,如撤銷專利權,這看來很合理,但對於強調訴訟立場的美國而言,卻是每件訴訟第一要釐清的議題。本案給了一些答案。

這樣看來,本案例的特殊性是,Moderna已經預期將來會有病毒肆虐,他們確實已經知悉自己將成為重要的角色,特別是預知mRNA的成功。



Ron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誘使侵權的判斷與舉證責任 - TecSec, Inc. v. Adobe Inc. (Fed. Cir. 2020)

等待上訴時侵權的風險 - TecSec, Inc. v. Adobe Inc.  (Fed. Cir. 2020)

案件資訊:
原告/上訴人/專利權人:TECSEC, INC.
被告/交叉上訴人:ADOBE INC.
被告們:SAS INSTITUTE, INC., SAP AMERICA, INC., SAP AG, CISCO SYSTEMS, INC., SYBASE, INC., SOFTWARE AG, SOFTWARE AG, INC., ORACLE CORPORATION, ORACLE AMERICA, INC.
系爭專利:US5,369,702, US5,680,452, US5,717,755, and US5,898,781
判決日:October 23, 2020

本案故事從2010年開始,TecSec對多個公司提出侵權告訴,主張直接或間接侵害TecSec的4件專利權。在地方法院階段,經解釋專利範圍後認定請求項範圍應包括前言的"multimedia",IBM判侵權不成立(在後來的訴訟中也確認侵權不成立)Adobe在2012年成功抗辯,因為PDF文件沒有涵蓋解釋專利範圍中的"multimedia",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但TecSec隨後上訴CAFC。

系爭專利US5,369,702關於一種通過散佈加密物件以提高安全性(針對多媒體檔案安全性),同時也給使用者更大的彈性去使用,Claim 1如下,為一種提供多層多媒體安全性的方法,步驟有存取物件導向金鑰管理員,選擇要加密的物件(如影音檔案、文件等),選擇標籤與加密演算法,經標示物件後,可判斷物件存取權限,再行解密。


1. A method for providing multi-level multimedia security in a data network, comprising the steps of:
A) accessing an object-oriented key manager;
B) selecting an object to encrypt;
C) selecting a label for the object;
D) selecting an encryption algorithm;
E) encrypting the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encryption algorithm:
F) labelling the encrypted object:
G) reading the object label;
H) determining access authorization based on the object label; and
I) decrypting the object if access authorization is granted.

(故事是一連串來往訴訟,有興趣者可以回溯找出判決書,或看本次判決書)

特別的是,在法院審理期間,系爭專利將於2013年10月18日過期,在訴訟中Adobe於2014年提出不侵權簡易判決,地院也同意,不過經上訴CAFC中,CAFC於2016年否決地院判決,發回重審。

案件回到地方法院,在2017年,Adobe提出系爭專利不符35 U.S.C. § 101的簡易判決,地方法院否決;在2018年,在一額外的探索程序(discovery)之後,Adobe提出另一不侵權簡易判決請求,但被否決。不過,這裡有個特別的情況,當地院否決Adobe請求,Abode聲明在至少一時機下,當Adobe員工使用PDF軟體執行了系爭專利的方法步驟,曾造成直接侵權(回溯到2009年2月的blog)。

接著,在2018年訴訟過程中,Adobe提起排除證據的請願motion in limine),要求法院排除原告提起誘使或蓄意侵權的主張,包括其中證據或證詞,這個請願的主要理由是,Adobe認為是否誘使或蓄意侵權與被告侵權者的心理狀態高度相關。關於這個誘使侵權的議題與Adobe提起排除證據的請願,地院判決同意Adob請願,認為Adobe沒有意圖要誘使他人進行侵權行為,加上部分證據有偏見會混淆陪審團,因此同意排除在2011年之後關於誘使侵權的所有證據

因此,地方法院同意並排除誘導侵權(induced infringement)的證據,在這之前,法院曾經否決Adobe提出系爭專利不符35 U.S.C. § 101的主張。

在當年地院判決中,陪審團判決直接侵權成立,並做出損害賠償決定,不過,因為TecSec提出其損害的證據關於Adobe販售Acrobat軟體給消費者(消費者執行侵權步驟),這屬於被判不成立的"誘使侵權(inducing infringement)"。法院因為沒有證實直接侵權(direct infringement)導致的損害而將損害賠償降到0TecSec上訴,挑戰地院「排除證據的請願(Motions in Limine)」的決定、一些陪審團的決定,以及降低損害賠償的決定,Adobe交叉上訴,挑戰系爭專利的適格性問題(35 U.S.C. § 101)。

(補充:所述「Motions in Limine」為排除訴訟中各種關係人於審理程序中提出的聲明、證據或陳述的請願,法院可自為裁定排除證據的決定(Motions in Limine ruling))

CAFC階段:

首先,CAFC否決地院同意Adobe提起排除證據的請願motion in limine),不同意地院排除誘使侵權的證據與證詞的決定
 
「誘使侵權」的判斷是看被告是否會導致他人執行侵權行為,以及是否知悉執行者會造成專利侵權("knowledge that the induced acts constitute patent infringement")。若知悉以上情況,還會導致"蓄意侵權"。

所謂"蓄意"侵權的標準,是看是告的主觀心態。這裡提到,即便被告相信誘使他人的行為沒有侵權,但仍有主觀惡意。(善意或惡意行為是判斷關鍵)


因此CAFC否定地院認為Adobe缺乏誘使侵權的必要意圖,反而要Adobe舉證證明自己沒有誘使侵權,例如證明自己在當時(2013年)相信在法院審理階段的專利範圍解釋是錯的,而可能被駁回。如此,當專利範圍解釋之後,即便Adobe當下並非有此信念,卻已經產生客觀合理使用被告侵權物不會侵權的信念,不過,根據以上理由,CAFC仍認為地方法院在誘使侵權的議題上判決有誤。

"For those reasons, we conclude that the district court legally erred in its primary rationale for ruling out inducement after March 3, 2011, namely, that the claim-construction ruling of that date furnished an objectively reasonable basis for a belief that use of the accused products did not infringe, even if Adobe did not have such a belief."

CAFC不同意地院對於
排除證據的請願motion in limine)與誘使侵權不成立的決定。

CAFC還認為地院法官有誤導陪審團意見的問題,審理期間,地院告訴陪審團誘使侵權要件是:鼓勵侵權的具體行為,僅僅不作為或是沒有防止侵權的行為不能構成誘使侵權。

針對損害賠償的部分,CAFC認為TecSec並未提出因為Adobe直接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主要理由是無法得知Adobe的Acrobat軟體的安裝數量

針對系爭專利35 U.S.C. § 101議題:
CAFC解釋,軟體發明要為可專利標的,權利範圍要指向非抽象的電腦功能或網路平台的改良("directed to non-abstract improvements to the functionality of a computer or network platform itself.")。

對於本案系爭專利,CAFC認為發明指向可專利標的,理由是發明針對電腦網路領域的問題,並改良電腦能力或網路功能。

CAFC判決是:否決撤除誘導侵權的證據的決議、否決Adobe反對地院對於專利適格性的決定。特別的是,系爭專利將於2013年到期,法院在首次判決後幾年,(訴訟一直延續),地院判決同意侵權不成立請願,但案件上訴後,CAFC否決後發回重審。

my two cents:
這裡有個撰寫申請專利範圍的注意事項,關於提供多媒體多層安全的方法,方法步驟包括:存取物件導向金鑰管理者、選擇要加密的物件、選擇物件標籤、選擇加密演算法、加密物件、標註被加密的物件、讀取物件標籤、判斷存取權限,以及解密。

就一個敏感的專利工程師而言,這些步驟包括選擇、加密與解密,都是屬於使用者的操作,而不是提供此軟體的製造者或供應商,看來確實是"抓不到"直接侵權者,要不然就是主張誘使他人侵權。因此,後見之明是,若專利範圍用軟體本身或系統的角度描述,可能比較沒有爭議。

1. A method for providing multi-level multimedia security in a data network, comprising the steps of:
A) accessing an object-oriented key manager;
B) selecting an object to encrypt;
C) selecting a label for the object;
D) selecting an encryption algorithm;
E) encrypting the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encryption algorithm:
F) labelling the encrypted object:
G) reading the object label;
H) determining access authorization based on the object label; and
I) decrypting the object if access authorization is granted.



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