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30日 星期五

用語"樞接"的解釋與侵權議題 - UCP International v. Balsam Brands Inc. (CAFC 2019)

CAFC判決文首頁提到此案原本是封存,後來才解封。本案因為涉及不同議題,分為兩次分享。

1) 確認之訴。
2) 旁系禁反言。
3) 解釋「樞接」。
4) 均等論。

本案討論案例2019年案例「UCP International v. Balsam Brands Inc. (CAFC 2019)」,原本侵權原告是本次確認之訴的被告Balsam,但這是緣起Balsam對本次確認之訴原告UCP的客戶Frontgate提起侵權告訴,UCP決定協助Frontgate進行訴訟,但Balsam並不對UCP提告。最後案件和解也是豬羊變色,包括UCP與Frontgate關係中止,UCP提起確認之訴,即便最終是勝訴,但連自己的專利也被轉移!

關於確認之訴案例前篇報導:侵權的可能以及販售的意圖建立確認之訴的立場 - UCP International v. Balsam Brands Inc. (CAFC 2019)https://enpan.blogspot.com/2021/07/ucp-international-v-balsam-brands-inc.html

本篇討論的是,常見寫結構專利的人喜歡使用的「樞接」,在本案中法院有很明確的解釋,可供寫結構中連接關係時的參考;另外也意外對"collateral estoppel"與"declaratory judgment"有所理解。

案件資訊:
原告(確認之訴)/被上訴人:UCP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GLOBAL UNITED ENTERPRISES LIMITED
被告/上訴人/專利權人
BALSAM BRANDS INC., BALSAM INTERNATIONAL UNLIMITED COMPANY
系爭專利:US
8,062,718、US8,993,077  
判決文公開日:October 7, 2019

地方法院階段:

原告UCP在地方法院對本次上訴人Balsam提起的侵權(對UCP的客戶Frontgate)訴訟提出「不侵權確認之訴(declaratory judgment of non-infringement)」,地院同意UCP的簡易判決請願,判決UCP產品在字義侵害與均等論判斷下皆侵權不成立。

Balsam為專利權人,本次系爭專利'077是'718的延續案(CA),發明關於一種可以反轉收納的人工聖誕樹,從樹幹部分斷出固定部分("first trunk portion")與可轉動的部分("second trunk portion"),中間部分延伸到底座,可轉動部分為樹枝,樞接(pivotably attached)中間樹幹部分,可以掛燈。其中關鍵就是聖誕樹的"second trunk portion"以"pivotably attached to(樞接)""first trunk portion",其中樞軸關節(pivot joint)可以讓樹幹與樹枝兩個部分從折疊到展開,反之亦然。


pivot 36:

當中細節結構是(可對照上述圖例中的30, 40元件):

'718案Claim 1:

1. A collapsible (可摺疊的) Christmas tree, comprising in combination:

a first trunk portion;
said first trunk portion having an elongate form extending between an upper end and a lower end, said upper end above said lower end when said first trunk portion is supported upon a floor;
a second trunk portion having an elongate form between a first end and a second end;
said second trunk portion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limbs extending laterally therefrom;
pivot joint coupling said first trunk portion to said second trunk portion in a manner allowing pivoting of said second trunk portion relative to said first trunk portion;
said pivot joint interfacing with said first trunk portion at a location closer to said upper end than to said lower end; and
said pivot joint interfacing with said second trunk portion at a location spaced from both said first end and said second end of said second trunk portion.

本次確認之訴原告UCP的被告產品也是可反轉收納的聖誕樹,原本賣給Frontgate公司,Balsam向Frontgate公司提出侵權告訴,之後和解也撤銷訴訟,但UCP與Frontgate的合作關係也中止了。("Frontgate Order")

UCP的被告產品聖誕樹中的可反轉的結構如下(對應專利為US9,581,287,特別的是,從'287案轉讓資料可得知原本申請人/專利權人是UCP International,但於2021年(本次訴訟後)已經轉讓給Balsam公司):

原本最初的侵權訴訟是由Balsam對Frontgate提起的,而Frontgate販售的聖誕樹是由UCP製造,UCP也決定協助Frontgate進行訴訟,之後侵權訴訟原告Balsam與Frontgate和解,Frontgate同意不再販售由UCP供應的被告商品。

解釋專利範圍時,請求項中:

(1) "pivot joint"解釋為"a joint allowing pivoting of the second trunk relative to the first trunk by a mechan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trunk and the second trunk from which the second trunk turns on a fixed point, changing the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trunk along their lengths.";

(2) 以動詞而言,"pivoting"解釋為"turning on a fixed point"(在固定點上轉動)。

(3) 連接關係"pivotably attached"與"pivotably joined","attached and permitting pivoting"(連接並可轉動)。

(4) "pivot joint element”(樞軸關節元件)解釋為“a pivot joint that is placed on a separate spacing element to distance the pivot joint away from the end of the second trunk.”。

(5) "rotating and rotation"解釋為“turning around a fixed point”。(這樣解釋是,地方法院法官將“pivot”等同“rotate”。

(和解)結果,在此解釋專利範圍後,Balsam與Frontgate和解,Frontgate同意不再販售UCP製造的聖誕樹了!(至此,這是本案之前的訴訟和解,故事還沒完,因為UCP並未列於此和解協議中)

以上Balsam v. Frontgate 文中稱"Frontgate Order"。

UCP發動回擊:

在地方法院決定撤銷本案時,UCP向地院提起「不侵權」確認之訴(declaratory judgment),這時引起UCP是否有提出訴訟立場的問題。儘管Balsam提出反對意見(引用collateral estoppel),但法院的判斷是,儘管Balsam並沒有對UCP提出告訴,但Balsam是否會對UCP提告這件事並非是判定有否提起確認之訴的立場的因素。

根據之前解釋的專利範圍(Balsam不被允許挑戰法院的解釋),地院判定被告侵權物品中缺乏系爭專利中的幾處連接關係,除了不符文義侵害外,也不適用均等論,因此地院同意UCP在確認之訴中提起的「不侵權」簡易判決請願。(侵權不成立)

Balsam上訴CAFC。

CAFC階段:

法院整理出四點議題:
第一,Balsam主張UCP提起確認之訴缺乏立場,因為UCP並非原侵權訴訟的任一方。
本篇重點)第二,Balsam主張地院在Frontgate訴訟和解中錯誤(否決)使用"旁系禁反言(collateral estoppel,網路有稱此為"爭點禁反言"、"禁止同一爭點二重審判")"。 
本篇重點)第三,Balsam主張即便與Frontgate的和解,地方法院在其簡易判決中不當修改專利範圍解釋。
本篇重點)第四,Balsam主張地院在均等論中錯誤判決不侵權。

CAFC針對以上四點"法律議題"的意見如下。

第一,關於之報導可參考前篇:侵權的可能以及販售的意圖建立確認之訴的立場 - UCP International v. Balsam Brands Inc. (CAFC 2019)(https://enpan.blogspot.com/2021/07/ucp-international-v-balsam-brands-inc.html

第二,Balsam主張地院在前述"Frontgate Order"中的不侵權簡易判決是基於對"pivoting"與"pivot joint"這兩個字詞錯誤的解釋,根據地方法院的解釋,這個"樞接"連接關係在本案是指可反轉的聖誕樹的"second trunk"(如樹枝部分)在一固定點轉動,地院也引用""旁系禁反言(collateral estoppel,"爭點禁反言"),禁止針對相同爭點重複審判。但Balsam不服,想要挑戰以上解釋。

CAFC法官判定地院在"Frontgate Order"中的專利範圍解釋無誤,而即便CAFC不同意地院搬出"collateral estoppel",但仍認為沒有理由反對地院判決(特別是指專利範圍解釋)。

法院順便提出涉及解釋專利範圍原則的相關案例:

(1)解釋專利範圍應先從請求項文字開始(Amgen Inc. v. Hoechst Marion Rous-sel, Inc. (Fed. Cir. 2006));

(2)解釋時應參照("in light of")內部證據,如專利說明書、圖式與審查歷史(prosecution history)(Teleflex, Inc. v. Ficosa N. Am. Corp. (Fed. Cir. 2002)),而發明人/申請人可以自為定義其中用語(lexicographer)(Prima Tek II, L.L.C. v. Polypap, S.A.R.L. (Fed. Cir. 2003));

(3)再是參考外部證據,如專家證詞,這是用來建立技術背景、解釋相關領域的用語等(Phillips v. AWH Corp. (Fed. Cir. 2005))。而就CAFC而言,仍應參照事實證據來釐清其中是否有錯。

根據以上原則,判決文中對系爭專利範圍有頗為清楚的驗證。最後判定Balsam主張無理由,地院針對"pivoting"與"pivot joint"的解釋專利範圍無誤

第三,Balsam主張,即便Collateral estoppel適用上述"Frontgate Order",或是沒有解釋專利範圍的錯誤,地院都不當地修改其中解釋"pivot"為直接連接first, second trunks(簡單來說,Balsam認為地院不當地在簡易判決中限縮專利範圍),因此地院的簡易判決應被推翻。

根據以上解釋(Frontgate Order是這樣解釋),"pivot joint"是直接連接first, second trunks而能旋轉的關節。但在地院作出侵權不成立的簡易判決中,判定被告侵權物的固定點與second trunk沒有連接,因此在固定點上不可能轉動,因此沒有讀入"直接連接"的系爭專利範圍中,侵權不成立。但Balsam不服,認為地院修改解釋認定second trunk(樹幹部分)直接連接固定點。

CAFC認為,在"Frontgate Order"中,地院理解系爭專利說明書提到:"at least one second trunk . . . portion pivotably attached to the first trunk portion, at least indirectly, through at least one pivot joint.",這個"pivotably attached"連接關係讓second trunk可以在所述固定點上移動

如此可知,在固定點上可轉動的特徵,Frontgate Order中並沒有要限定first, second trunks為直接連接,而是可以在固定點上轉動的樞接關係,因此在簡易判決中,地院確實修改(限縮)了專利範圍的解釋。

CAFC同意Balsam主張地院不當地修改了解釋,使得判定侵權不成立,因此Balsam可以對此判決提出挑戰。CAFC於是審查了地院的判決,最後判定地院確實隱含要將專利範圍限定在"直接連接"的限制上,撤銷地院的侵權不成立判決,要求重審被告侵權物是否符合系爭專利範圍中"pivot"的特徵(連接但可轉動)。

第四,最後一個討論是「均等論」,Balsam主張地院在均等論上的判斷有誤,同樣地探討"pivot"的解釋,因為以上判定是地院錯誤地修改了Frontgate Order中的專利範圍解釋,因此對均等論議題也是發回地院重審。

因為CAFC對上述第三、第四點都站在Balsam這方,因此地院需要在字義侵害與均等論上都有新的判決。

-------------------------------------------------

本篇判決提到的案例報導如下:

- 專利用詞討論一 - Amgen v. Hoechst (Fed. Cir. 2006)(https://enpan.blogspot.com/2015/12/amgen-v-hoechst-fed-cir-2006.html
- 合理解釋專利範圍的案例 - Phillips v. AWH Corp. (Fed. Cir. 2005)(https://enpan.blogspot.com/2015/05/phillips-v-awh-corp-fed-cir-2005.html

my two cents:

寫結構專利時(我本身很少寫),常常會提到「樞接(pivotably attached)」,這個連接關係我認為很模糊,當然"模糊、上位"就是寫作的人的意圖,而當中達成樞接的具體的機構就是以上案例提到的「樞軸關節(pivot joint)」,這個元件的連接關係在法院判決中解釋為:

"a joint allowing pivoting of the second trunk relative to the first trunk by a mechanic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irst trunk and the second trunk from which the second trunk turns on a fixed point, changing the angl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trunk along their lengths."(沒有意見的話,這個解釋應該就是樞接的一般理解了)

判決文:http://www.cafc.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opinions-orders/18-1256.Opinion.10-7-2019.pdf(備份:https://app.box.com/s/uiv6lwr2qkmwwfmdmiko8bydu30uoaqv

感謝同事分享案例。

Ron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侵權的可能以及販售的意圖建立確認之訴的立場 - UCP International v. Balsam Brands Inc. (CAFC 2019)

本案因為涉及不同議題,分為兩次分享。

1) 確認之訴(declaratory judgment)。
2) 旁系禁反言。
3) 解釋「樞接」。
4) 均等論。

本案討論案例2019年案例「UCP International v. Balsam Brands Inc. (CAFC 2019)」,經瞭解本案,這不是單純的兩方互告的案件,各方關係頗為有趣。原本侵權原告是本次確認之訴的被告Balsam,但這是緣起Balsam對本次確認之訴原告UCP的客戶Frontgate提起侵權告訴,UCP決定協助Frontgate進行訴訟,但Balsam並不對UCP提告。最後案件和解也是豬羊變色,包括UCP與Frontgate關係中止,UCP提起確認之訴,即便最終是勝訴,但連自己的專利也被轉移!

Declaratory Judgme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claratory_judgment)
"A declaratory judgment, also called a declaration, is the legal determination of a court that resolves legal uncertainty for the litigants."

案件資訊:

原告(確認之訴)/被上訴人:UCP INTERNATIONAL COMPANY LIMITED, GLOBAL UNITED ENTERPRISES LIMITED
被告/上訴人/專利權人
BALSAM BRANDS INC., BALSAM INTERNATIONAL UNLIMITED COMPANY
系爭專利:US
8,062,718、US8,993,077  
判決文公開日:October 7, 2019

地方法院階段:

原告UCP在地方法院對本次上訴人Balsam提起的侵權(對UCP的客戶Frontgate)訴訟提出「不侵權確認之訴(declaratory judgment of non-infringement)」,地院同意UCP的簡易判決請願,判決UCP產品在字義侵害與均等論判斷下皆侵權不成立。

Balsam為專利權人,本次系爭專利'077是'718的延續案(CA),發明關於一種可以反轉收納的人工聖誕樹,從樹幹部分斷出固定部分("first trunk portion")與可轉動的部分("second trunk portion"),中間部分延伸到底座,可轉動部分為樹枝,樞接(pivotably attached)中間樹幹部分,可以掛燈。其中關鍵就是聖誕樹的"second trunk portion"以"pivotably attached to(樞接)""first trunk portion",其中樞軸關節(pivot joint)可以讓樹幹與樹枝兩個部分從折疊到展開,反之亦然。

本次確認之訴原告UCP的被告產品也是可反轉收納的聖誕樹,原本賣給Frontgate公司,Balsam向Frontgate公司提出侵權告訴,之後和解也撤銷訴訟,但UCP與Frontgate的合作關係也中止了。("Frontgate Order")

UCP的被告產品聖誕樹中的可反轉的結構如下(對應專利為US9,581,287,特別的是,從'287案轉讓資料可得知原本申請人/專利權人是UCP International,但於2021年(本次訴訟後)已經轉讓給Balsam公司):

原本最初的侵權訴訟是由Balsam對Frontgate提起的,而Frontgate販售的聖誕樹是由UCP製造,UCP也決定協助Frontgate進行訴訟,之後侵權訴訟原告Balsam與Frontgate和解,Frontgate同意不再販售由UCP供應的被告商品。

UCP發動回擊:

在地方法院決定撤銷本案時,UCP向地院提起「不侵權」確認之訴(declaratory judgment),這時引起UCP是否有提出訴訟立場的問題。儘管Balsam提出反對意見(引用collateral estoppel),但法院的判斷是,儘管Balsam並沒有對UCP提出告訴,但Balsam是否會對UCP提告這件事並非是判定有否提起確認之訴的立場的因素。

根據之前解釋的專利範圍(Balsam不被允許挑戰法院的解釋),地院判定被告侵權物品中缺乏系爭專利中的幾處連接關係,除了不符文義侵害外,也不適用均等論,因此地院同意UCP在確認之訴中提起的「不侵權」簡易判決請願。(侵權不成立)

Balsam上訴CAFC。

CAFC階段:

法院整理出四點議題:
本篇重點)第一,Balsam主張UCP提起確認之訴缺乏立場,因為UCP並非原侵權訴訟的任一方。
第二,Balsam主張地院在Frontgate訴訟和解中錯誤(否決)使用"旁系禁反言(collateral estoppel,網路有稱此為"爭點禁反言"、"禁止同一爭點二重審判")"。 
第三,Balsam主張即便與Frontgate的和解,地方法院在其簡易判決中不當修改專利範圍解釋。
第四,Balsam主張地院在均等論中錯誤判決不侵權。

CAFC針對以上四點"法律議題"的意見如下。

第一,針對地院是否可以否決"collateral estoppel"?或說法院對UCP主張有否管轄權?這涉及"確認之訴(declaratory judgment)"的原始初衷,美國最高法院解釋"確認之訴"的目的是改善某一方(如參與訴訟者、有利害關係者,如UCP)在放棄權利(abandoning his rights)與爭訟的風險(risking prosecution)之間抉擇所面對的困境(編按,"確認之訴"是訴訟利害關係者面對抉擇的困境的一種救濟方法)

其中涉及法條:28 U.S.C. § 2201(a) (Creation of remedy)

(a)In a case of actual controversy within its jurisdiction, except with respect to Federal taxes other than actions brought under section 7428 of the Internal Revenue Code of 1986, a proceeding under section 505 or 1146 of title 11, or in any civil action involving an antidumping or countervailing duty proceeding regarding a class or kind of merchandise of a free trade area country (as defined in section 516A(f)(9) of the Tariff Act of 1930), as determined by the administering authority, any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upon the filing of an appropriate pleading, may declare the rights and other legal relations of any interested party seeking such declaration, whether or not further relief is or could be sought. Any such declaration shall have the force and effect of a final judgment or decree and shall be reviewable as such.

其中涉及最高法院判例:MedImmune, Inc. v. Genentech, Inc., 549 U.S. 118, 129 (2007),可參考部落格報導:提出確認之訴前"是否"應先中斷授權合約?(https://enpan.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_6240.html

編按,簡單來說,UCP提起確認之訴的意圖是,即便原本訴訟與後來和解與自己無關,但是畢竟Balsam還握有專利權,避免日後終究可能面對的風險,因此趁著地院解釋專利範圍時,即使訴訟雙方和解,但仍提起"不侵權"確認之訴,還得到正面結果。

前述和解不代表將來UCP不會面對Balsam來的訴訟,因為有前例顯示專利權人對確認之訴的原告提起侵權訴訟,其中理由還是確認之訴的原告應該擔負間接侵權的責任,因此地院同意UCP提起確認之訴,也在簡易判決侵權不成立。

還有,要提的是,UCP是中國廠商,並非美國公司,這涉及美國國內訴訟是否會牽扯境外訴訟的議題,相關案例為Allied Mineral Prod., Inc. v. Osmi, Inc., 870 F.3d 1337 (Fed. Cir. 2017),可參考本部落格報導:國外訴訟無法啟動美國訴訟的討論 - Allied Mineral v. OSMI and Stellar Materials (Fed. Cir. 2017)(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10/allied-mineral-v-osmi-and-stellar.html),因此Balsam引用此案例主張境外公司UCP其實沒有被告的風險,不能以前述在美國的和解來建立其確認之訴的立場,但法院不同意,認為本案與前例情況不同。

基於之前的侵權訴訟標的是UCP製造的聖誕樹,(1)UCP成功且大量地在美國販售被告產品;(2)Balsam在訴訟期間也曾經想要將UCP加入被告名單,(3)UCP也因此失去來自Frontgate的訂單,(4)UCP也表示他們仍然會在美國販售本次被告產品,(5)將來也可能面對訴訟,(6)法院認為"確認之訴"的原告的立場並無須依賴實際販售可能侵權產品才能建立,加上(7)相關前例與確認之訴的意義,根據這幾點原因(編按,這是我自己從判決中整理的理由),CAFC同意UCP提出的主張,確認地院對UCP的確認之訴的管轄權(jurisdiction)的決定

第二~第四點討論可參考:用語"樞接"的解釋與侵權議題 - UCP International v. Balsam Brands Inc. (CAFC 2019)(xxx)(可參考:用語"樞接"的解釋與侵權議題 - UCP International v. Balsam Brands Inc. (CAFC 2019)(https://enpan.blogspot.com/2021/07/ucp-international-v-balsam-brands-inc_30.html))

-------------------------------------------------

本篇判決提到的案例報導如下:

國外訴訟無法啟動美國訴訟的討論 - Allied Mineral v. OSMI and Stellar Materials (Fed. Cir. 2017)(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10/allied-mineral-v-osmi-and-stellar.html
提出確認之訴前"是否"應先中斷授權合約?(https://enpan.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_6240.html

my two cents:

本篇理解到「確認之訴」對於可能面對訴訟的一方來說是個不錯的救濟措施,甚至可以在"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提出確認之訴,本案提供很不錯的情境學習。

判決文:http://www.cafc.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opinions-orders/18-1256.Opinion.10-7-2019.pdf(備份:https://app.box.com/s/uiv6lwr2qkmwwfmdmiko8bydu30uoaqv

Ron

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共有遺產中共有商標權與使用意圖的爭議 - Bibiji Inderjit Kaur Puri v. Yogi Bhajan Administrative Trust (Fed. Cir. 2021)

案件資料:
上訴人/商標權人:BIBIJI INDERJIT KAUR PURI
被上訴人:YOGI BHAJAN ADMINISTRATIVE TRUST (YBAT)
系爭商標:YOGI /class 3, 5(TTAB No. 91217913
判決日:May 10, 2021

本篇訴訟涉及上訴人想要單獨提出針對特定商品服務的商標申請案,但卻因為商標與他人共有,不能單獨提出申請而被駁回,但是有趣的可能不是訴訟,而是各方的關係,還有背後的故事,但也僅用有限的時間去理解背景。本篇主題還是訴訟本身。

本案訴訟雙方共同關聯一位名人Yogi Bhajan,資料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bhajan_Singh_KhalsaYogi Bhajan為美籍印裔的瑜珈老師,帶來的神祕色彩風靡美國,有許多追隨者,不過,過世後多年爆出對多名追隨者性侵的爭議(一些歷史與報導可參考:https://www.lamag.com/citythinkblog/yogi-bhajan/https://www.santafenewmexican.com/news/local_news/legacy-of-yogi-bhajan-swirls-in-controversy-years-after-his-death/article_c2abc18a-fe91-11ea-80d7-735e51ee0008.html)。根據patently-o說明,本案上訴人Puri與和 YBAT在Yogi Bhajan遺產的所有權上爭訟多年,如"YOGI TEA"產品,更多的爭議是雙方共有的智慧財產權。

本案中,INDERJIT KAUR PURI (Puri)針對「YOGI」提出相關商標申請,以YOGI為基礎的個人護理、化妝品等YOGI BHAJAN ADMINISTRATIVE TRUST (YBAT)向TTAB提出異議,理由包括:混淆的可能(likelihood of confusion)、申請人沒有商業使用此商標的真實意圖(bona fide intent)、申請人非專屬擁有人。異議證據為本次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共有的商標,其中之一如:「Registration No. 1980514 YOGI TEA」、「No. 3607292 YOGI


商標No. 3607292 YOGI註冊時提出的使用證據:


案件經TTAB審理,TTAB審理發現商標權人Puri之前已經與本次異議人共享「YOGI」商標權,因此無法有單獨商業使用的意圖,判決駁回相關系爭商標申請案

TTAB判決:


案件進入CAFC:

Puri對TTAB判決提出上訴,主要爭點是反對TTAB以沒有使用意圖(intent-to-use)撤銷商標權的決定,涉及法條是:15 U.S. Code § 1051(b)。

15 U.S. Code § 1051 - Application for registration; verification
...
(b)Application for bona fide intention to use (善意的使用意圖) trademark
(1)A person who has a bona fide intention, under circumstances showing the good faith of such person, to use a trademark in commerce may request registration of its trademark on the principal register hereby established by paying the prescribed fee and filing in the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an application and a verified statement, in such form as may be prescribed by the Director.
(2)The application shall include specification of the applicant’s domicile and citizenship, the goods in connection with which the applicant has a bona fide intention to use the mark, and a drawing of the mark.
...

根據法院意見,認為證據顯示Puri與YBAT共有「YOGI」商標,依據Yogi Bhajan死後的授權合約,各自有50%擁有權。如此,因為"共有"YOGI的商標使用在各種產品(多半是與瑜珈這個產業相關的產品)上,合理判定Puri不能主張沒有他人有權商業使用這個商標而自己有使用意圖

並且,證據也顯示Puri過去也以其分享YOGI商標權而去反對以"YOGI"構成的註冊商標,如此也說明了為何在本案不能在沒有YOGI共有人YBAT同意下單獨取得相關商標權。

因此,法院也同意TTAB判決,否決Puri單獨要取得YOGI商標的申請案。

my two cents:
顯然,想要"公平地"將財產遺留給後世,總是會有複雜的問題。

補充TTAB案件搜尋:



資料參考:

Ron

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關於離職員工的發明、認定與侵權判斷 - Bio-Rad Labs, Inc. v. ITC and 10X Genomics (Fed. Cir. 2021)

Bio-Rad Labs, Inc. v. ITC and 10X Genomics (Fed. Cir. 2021)

案件資訊:
上訴人:BIO-RAD LABORATORIES, INC.

被上訴人: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TC)
專利權人:10X Genomics Inc.
系爭專利:US9,689,024, US9,695,468, US9,856,530
判決日:April 29, 2021

本案緣起10X genomics Inc.向ITC對Bio-Rad Laboratories, Inc.因為侵權行為而提起禁止進口的訴訟,案件經ITC行政法官(ALJ)審理後,判決Bio-Rad違反ITC法條,即判定侵權成立,並且10X公司也正在實施系爭專利。更者,ITC否決Bio-Rad主張自己與10X公司共有系爭專利,因為其中發明人在受雇於Bio-Rad開發系爭專利,但在離職前發明並未完成。

系爭專利US9,689,024關於用滴的樣本備製方法,算是生技業的機構案,但專利範圍界定樣本備製方法,備製使用一個微孔膠囊陣列裝置,可將樣本分開與混合,分在一個單元(微孔)中的樣本具有分子識別符,相關應用是核酸檢測,基因定量表示、細胞分析等。


列舉'024 Claim 1:

1. A method for sample preparation, comprising:
a) providing a droplet comprising a porous gel bead and a target nucleic acid analyte, wherein said porous gel bead comprises at least 1,000,000 oligonucleotide molecules comprising barcode sequences, wherein said oligonucleotide molecules are releasably attached to said porous gel bead, wherein said barcode sequences are the same sequence for said oligonucleotide molecules;
b) applying a stimulus to said porous gel bead to release said oligonucleotide molecules from said porous gel bead into said droplet, wherein upon release from said porous gel bead, a given oligonucleotide molecule from said oligonucleotide molecules attaches to said target nucleic acid analyte; and
c) subjecting said given oligonucleotide molecule attached to said target nucleic acid analyte to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o yield a barcoded target nucleic acid analyte.

'024案與'468案有共同發明人(Benjamin Hindson, Serge Saxonov, Michael Schnall-Levin),針對Bio-Rad的主張,CAFC審理重點就在於Bio-Rad主張其共用系爭專利,涉及inventorship。

審理誰是發明人,查Hindson與Saxonov博士在2010年中任職於QuantaLife公司,Hindson還是創辦人之一,Hindson與Saxonov博士與公司的合約中表明同意將智慧財產權讓與公司。同年,Bio-Rad併購QuantaLife公司,Hindson與Saxonov博士成為員工,僱用合約同樣記載任職期間產生的智慧財產權應讓與公司。

到了2012年,Hindson與Saxonov博士離開Bio-Rad,一起創立10X公司,並開始提出專利申請案,關於本案系爭專利微孔膠囊的技術,但也進一步開發出不同的架構 - 微流體油滴包覆技術 GEM (Gel bead in Emulsion),查詢此技術時,我發現台灣有代理公司 - https://welgene.blogspot.com/2017/02/10x-genomics-chromium.html

之後,10X公司開始販售產品 - GemCode and Chromium products,Bio-Rad也發表自己的系統 - ddSEQ™,也就形成本案侵權的議題,10X向ITC對Bio-Rad提起侵權訴訟。ITC判決侵權成立,且因原告自己也販售相關產品,符合ITC section 337要件,禁止Bio-Rad產品進口美國。

Bio-Rad則提出Hindson與Saxonov博士任職該公司的雇傭合約,主張侵權不成立,但被ITC否決。

案件進入CAFC。

考量ITC階段的審理過程,Bio-Rad先主張侵權不成立,因為其產品中特徵與系爭專利不同,(當中涉及生物科技的討論,細節很多,判決文以不小的篇幅論述技術,但在此忽略),ALJ根據雙方證詞後判定Bio-Rad侵權成立。

在另一訴訟策略是,Bio-Rad主張其共有系爭專利,因為其兩位發明人Hindson與Saxonov博士在任職Bio-Rad公司構想出系爭專利的發明概念,但ALJ否決,因為Bio-Rad並未證明在他們離職前已經構想(conceive)出發明概念(inventive concept)所謂idea定義過廣泛(generic),ITC委員會同意ALJ意見:沒有任何合約僅因為發明人曾經任職該公司而可以支配未來的發明("That was decisive, the ALJ concluded, because “[n]o provision of any of the applicable contracts governs future inventions” merely because the future inventions “are based on or developed from work done during employment.”"),因此無法共有系爭專利。

事實上/技術上是,系爭專利發明人在10X中開發了與在Bio-Rad任職期間的構想為不同的架構。(編按,這樣看來Bio-Rad也非依循當時架構製作產品,否則也不會侵權)

CAFC即接續審理。

(1)侵權是否成立?

其中關於系爭專利的專利範圍解釋,證據表示Bio-Rad產品寡核苷酸分子(oligonucleotide molecules)包括了系爭專利中包含在凝膠珠(微流體油滴)內的條形碼序列,以及連接關係(releasably attached)與功效

(不同系爭專利有不同的專利範圍,有不同的侵權議題)

其中涉及專業的解釋,法院同樣地倚賴專家證詞釐清異同,最終證據都顯示Bio-Rad侵權成立。(篇幅很大,在此忽略細節)

(2)10X公司是否實施系爭專利?

根據10X提出證據,10X有商業實施。

(3)Bio-Rad是否共有系爭專利?

法院同意系爭專利的概念發想日期(conception date)並不早於2013年1月,也就是Hindson與Saxonov博士離開Bio-Rad的日期,事實上Bio-Rad也無法證明其他conception date。

但Bio-Rad仍主張Hindson與Saxonov博士在Bio-Rad任職期間的想法(idea)貢獻之後在10X的發明,基於當時僱用合約使其應與10X共有專利。

所謂「inventorship」為法律與事實的混合問題,這是基於事實的法律問題,因此實質證據很重要,如上所述,Bio-Rad的主張並未說服ITC,也無法說服法院同意兩位發明人在其公司任職時的idea發展出在10X公司的發明,因此其法律主張並無支持,Bio-Rad無法共有系爭專利


編按,本案細節很多,在此僅摘要,有興趣者還請直接參考判決文。

my two cents:
反過來想,本案被告主張不成立的原因就是將來有相關爭議時需要證明的事項 - 發明人在任職期間已經完成發明構想(conceive of idea)。


資料參考:

Ron

2021年7月13日 星期二

讓與人禁反言原則(doctrine of assignor estoppel)的適用 - Minerva Surgical, Inc. v. Hologic, Inc. (Supreme Court 2021)

Minerva Surgical Inc. v. Hologic Inc. (Supreme Court 2021)

本案資訊:
MINERVA SURGICAL, INC. v. HOLOGIC, INC., ETAL. 
系爭專利:US6,872,183、US9,095,348
最高法院判決日:June 29, 2021
CAFC判決日:April 22, 2020

議題:讓與人(通常指發明人)禁反言( doctrine of assignor estoppel)、公平原則(equitable doctrine,用以防止讓與人日後挑戰所讓與的專利的有效性)。

CAFC階段,原告Hologic, Inc.於地院向Minerva Surgical提起侵權告訴,系爭專利為針對子宮異常出血的子宮內膜消融的程序和裝置。本案經CAFC判決同意地院否決原告Hologic提出永久禁制令、增強(enhanced)損害賠償與侵權後權利金等請願,更者,CAFC也同意地院否決原告提出對Minerva重新設計的產品形成的補充損害賠償,卻也同意地院否決Minerva挑戰系爭專利的權利(讓與人禁反言),案件進入最高法院。

(這裡可以看到兩間公司的激烈競爭)
在最高法院的Syllabus中先講解本案背景(也就不用重新理解CAFC案),1990年代Csaba Truckai發明了一種治療子宮異常出血的裝置,並申請專利,之後將此專利以及後續延伸案都讓與給他的公司Novacept, Inc.,專利之後獲准。之後,這些專利被Hologic, Inc.(本案respondent)取得。在2008年,Csaba Truckai創立Minerva Surgical, Inc.(本案petitioner)Csaba Truckai在Minerva開發改良版裝置,之後獲准專利並取得FDA核准販售。

Hologic沒有閒著,提出專利延續案(CA),在專利範圍中加入上述改良裝置中採用的「applicator head」,也獲准專利。

接著就是本案在地院與CAFC的爭議,Hologic對Minerva提起專利侵權訴訟,但Minerva則是主張專利無效,因為後續加入的特徵並不符合專利說明書的描述。但就產生讓與人禁反言( doctrine of assignor estoppel)的議題,Hologic主張Minerva(老闆是Csaba Truckai)不能提起專利無效之訴。CAFC與地院雖判決Hologic不能主張額外的損害賠償與禁制令,但也同意Hologic主張的讓與人禁反言。

Minerva不服,本案進入最高法院且受理的議題就是讓與人禁反言( doctrine of assignor estoppel)的適用

意見(a):
相關議題緣起18世紀末,法院建立這個讓與人禁反言原則是基於公平的考量,如果一個人合法地將專利權轉移給另一人,這個公平交易應該要防止此人貶損(derogate)他所轉讓的權利



然而,所述讓與人禁反言仍是有條件的,雖然讓與人(發明人或原專利權人)不能在侵權訴訟中主張專利無效,但仍可爭辯該專利應如何解釋專利範圍,並非無法表示意見。

意見(b):
最高法院否決Minerva主張可以用專利無效作為任何防禦的手段(因此拋棄讓與人禁反言)的論點,因為這影響甚大,抵觸很多先例。因此這個基於公平的讓與人禁反言原則(並要持續保持其公平的特性)應總是適用各種情況。

法院認為,當一個人販售了他的專利權,對買家而言,他應該(至少是)隱含地(implicit)表達專利是有效的("When  a  person  sells  his  patent  rights, he makes an (at least) implicit representation to the buyer that the patent at issue is valid.")。關於專利無效的問題,應該是非讓與人的其他人的議題。

意見(c):
適用讓與人禁反言原則的限制適用的情況僅在於當基本的公平原則可以發揮的情況,也就是,當讓與人將權利讓與出去時,應確保專利有效以適用讓與人禁反言原則

以上理解是,將權利轉讓給另一人時,原本的讓與人應保障讓與的權利有效,但有一反例是,當員工(assignor)將"專利申請權(非領證專利)"讓與其雇主(受讓人,assignee),雇主在專利審查過程"放大"專利範圍,或新增專利範圍使之超出舊的專利範圍,這樣會使得原讓與人不用保障其專利有效性,也使得原讓與人沒有其代表性(representation),可以在訴訟中挑戰該專利有效性,不受限於讓與人禁反言。

最高法院表示,CAFC並沒有以上的理解,也就是沒考量Minerva主張系爭專利範圍已經廣於原本授權範圍(Hologic在CA案中放大專利範圍)。因此,在判決中表示,同意CAFC所確認的讓與人禁反言原則( doctrine of assignor estoppel),但指明讓與人禁反言原則( doctrine of assignor estoppel)的適用僅在當讓與人(assignor)主張的專利無效明顯或不明顯地抵觸當事人所讓與的專利的情況因為下級法院並未考量系爭專利範圍與原本受讓時的專利範圍是否不同(放大),就否決Minerva的主張,因此最高法院發回重審,要求先解決專利範圍前後關係再判斷是否適用讓與人禁反言

my two cents:
當賣出一件東西時,應該確保東西是好的、買賣是公平的,甚至要證明對方買的是超出其該有的價值的。

本篇學到的是,讓與人禁反言,以及其適用還要看專利範圍是否前後一致。

本篇內容幾乎等於是翻譯(加上自己的語言)最高法院Syllabus,感覺可讀,但有興趣者應該還是看原文才是,原文很精采的。

最高法院判決:

先前CAFC判決:

資料參考:

Ron

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我國電腦相關發明審查基準修正筆記之三

撰寫電腦相關發明專利說明書時,也是會碰到其他技術領域的專利中不明確的問題,因此規則應該都是可以互相套用,只是電腦相關發明還是有些獨有的特性,特別是很喜歡自己發明技術用語。我個人的判斷是,只要理工背景的人應該有電腦程式撰寫能力(誰在大學中沒有碰過程式撰寫呢?),應該有能力理解電腦相關領域發明專利,甚至切入此領域撰寫工作(資訊背景的人較佳,但據了解這類硬背景的人比較少人從事專利撰寫工作),認真一點會去follow新技術領域就可以了,如大數據、區塊鏈、AI、IOT等,再積極從發明人學習新事物。本篇筆記新修正電腦相關方法審查基準「請求項的記載原則」中「2.2.3請求項不明確之情形」,本次修正的特色是"很務實"地呈現實地撰寫專利說明書的工作面對的問題。


以下筆記有加上我個人的意見與實務經驗。

2.2.3.1執行步驟或功能的主體不明確

電腦相關發明的專利範圍通常以步驟流程表示,且會用「動詞」作為技術特徵,但是有些動詞的動作可能"主體"不曉得是誰?是人?電腦?軟體還是硬體?因此有時需要"交代"是誰執行某個步驟。

因此「角色扮演」可能是撰寫這類專利範圍的人需要考量的,用保護主體作為主詞,審查基準列舉的範例表達出主體不明確的情況之一。

〔請求項〕一種接收商品訂單之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利用電腦自客戶接收商品訂單;
查詢該商品之庫存情形;
當該商品有庫存時,通知該客戶可寄送商品;
當該商品無庫存時,通知該客戶無法寄送商品。

誰"查詢"?誰"通知"?解決方式就是在前言提出所述方法「由電腦載入程式」所執行,主體就出來了!

2.2.3.2界定發明之技術特徵不明確

電腦相關發明常常會引述特定技術、演算法、規則、邏輯、虛擬機器等,發明人都可能不容易了解全貌,因此會造成撰寫專利說明書的困擾,因此建議即便不清楚其中狀況,但總可以歸納出方法論(methodology),用流程表達其中步驟與判斷邏輯。我舉的範例是,面對AI演算法,很多很多開源的演算法,可能需要揭露"演算法名稱"、利用特定演算法的methodology等。

審查基準列舉範例〔請求項〕一種解題電腦,使用"右腦推論規則"來解答難題。這裡"右腦推論規則"就需要把其中運作方法描述出來。

2.2.3.3表現方式所致之不明確

電腦相關發明常常會涉及「功效的增進、達到的優點」,比如利用一個方法"加速"運算效能、降低硬體成本、節省時間等功效,需要揭露具體辦法。

審查基準範例:
〔請求項〕一種編譯機器,包含:一"高速語彙分析裝置";及一語法分析裝置;其中該二裝置能夠"平行"處理。

此範例請求項內容的一些用語需要更明確的說法,或是不說,避免不明確,如「高速」需要有比較基準。

2.2.3.4範疇不明確

這部分討論是軟硬不分的問題,如果請求項中使用「架構」、「機制」、「平台」、「雲端」等用語,在資訊領域的人可能可以理解,但嚴肅的法律文件中需要明確的定義,就在說明書好好地描述實施例,並明確以圖文表達其中技術內容。

剛好想到一個例子,會在英文專利說明書中看到"heuristic"與"logic"用語,好像可以理解,又覺得好像不容易理解。範例US10,957,358

1. A system, comprising:
  • one or more computer processors;
  • and memory storing program instructions that are executed by the one or more computer processors to implement a heuristic-based analyzer configured to:
  • evaluate captured video to detect one or more faces in at least a first frame and a second frame of the video;
  • and in response to detection of one or more faces in the video, analyze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first frame of the video including the detected one or more faces with one or more face-scenario-specific heuristics to produce a first image quality metric;
  • analyze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second frame of the video including the detected one or more faces with the one or more face-scenario-specific heuristics to produce a second image quality metric;
  • and output a video quality metric based at least in part on the first image quality metric and the second image quality metric.
US10,554,786

1. A method comprising:
  • initializing, by a sampling daemon executing on a mobile device, a heuristic process;
  • registering the heuristic process with the sampling daemon to cause the heuristic process to receive event data of the mobile device;
  • obtaining, by the heuristic process, the event data from the sampling daemon;
  • determining, by the heuristic process, a peer forecast for an attribute specified by the event data;
  • determining, by the heuristic process, component settings for the mobile device based on the event data and the peer forecast;
  • and transmitting, by the heuristic process, the component settings to a control multiplexer of the mobile device to adjust settings of one or more components of the mobile device.
US9,335,924

1. A computing device, comprising:
  • a touch screen display;
  • one or more processors operative coupled with the touch screen display;
  • memory;
  • and one or more programs, wherein the one or more programs are stored in the memory and configured to be executed by the one or more processors, the one or more programs when executed by the one or more processors cause the device to perform:
while a first application user interface is displayed on the touch screen display:
  • detecting one or more first finger contacts on the first application user interface;
  • applying a first set of heuristics to the one or more first finger contacts to determine a first command in the first application, wherein the first set of heuristics comprises:
  • a vertical screen scrolling heuristic for determining that the one or more first finger contacts correspond to a one-dimensional vertical screen scrolling command rather than a two-dimensional screen translation command based on an angle of movement of a finger contact with respect to the touch screen display;
  • and a two-dimension screen translation heuristic for determining that the one or more first finger contacts correspond to a two-dimensional screen translation command rather than the one-dimensional vertical screen scrolling command based on the angle of the movement of the first finger contact with respect to the touch screen display;
  • and processing the first command;
  • and while a second application user interface is displayed on the touch screen display:
  • detecting one or more second finger contacts on the second application user interface;
  • applying a second set of heuristics to the one or more second finger contacts to determine a second command in the second application, wherein:
  • the second set of heuristics is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set of heuristics, and the second set of heuristics comprises a next-item heuristic for determining that the one or more second finger contacts correspond to a command to transition from displaying a first element in a collection of elements to displaying a next element in the collection;
  • and processing the second command.
"heuristic"很難理解呀?!?

2.2.3.5手段(步驟)功能用語的不明確

撰寫電腦相關專利範圍時,難以避免地需要"以各種面貌的形式"使用「功能/步驟手段用語」,因此需要在說明書中提供裝置、結構或動作的支持內容,避免不明確。

審查基準指出「請求項中之手段(步驟)功能用語於解釋時,應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無法由說明書中判斷對應於該功能之結構、材料、動作或達成該功能之電腦軟體演算法或硬體構件,通常會導致請求項不明確」,還有「當申請人採用手段功能用語或步驟功能用語解釋請求項時,請求項之特徵將包含說明書中所敘述對應於達成該功能之必要結構、材料或動作及其均等範圍,惟並非直接限縮於說明書中所載之實施例,其中該均等範圍應以申請時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不會產生疑義之範圍為限」。

2.2.3.6欠缺必要技術特徵

這個不明確理由會發生在所有技術領域的專利範圍中,就看看審查基準提出的範例。

〔請求項〕一種微處理器排程方法,包含下列步驟:
在記憶體所構成之多層佇列內將資料從一佇列轉送至另一佇列;
每一佇列設定一權重值,其中該權重值係依據資料處理所使用之CPU時間而設定;及
一微處理器參照各權重值控制資料輸出,使資料輸出之負載變成均等方式,以提高資料處理之效率。

因為專利範圍明顯的重點是「每一佇列設定一權重值」,效果是「使資料輸出之負載變成均等方式」,因此怎麼設定權重值確實是個重要的必要特徵,講不清楚就會不明確。

另可參考前面兩篇:
我國電腦相關發明審查基準修正筆記之一(https://enpan.blogspot.com/2021/07/blog-post.html
我國電腦相關發明審查基準修正筆記之二(https://enpan.blogspot.com/2021/07/blog-post_4.html

Ron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Netflix的開場聲音商標

很多著名商標都很有故事,或者反過來說,一旦著名了,一切事情都變得很有故事。任何文字、圖案、聲音、氣味、動畫、3D圖、顏色、地理、觸感等,一旦具有識別性,每個決定都變得很有意義。

開啟Netflix的影片時,開場的聲音絕對是個識別性極高的聲音,也不意外Netflix也取得了這個音檔的聲音商標,開場聲音頗能引導人期待影片內容。


商標序號:86959878
註冊號:5194272




說明:The mark consists of a sound mark comprising a musical composition featuring two sixteenth note timpani strikes on D2 and D3, simultaneously with which are played three dotted half notes on D2, D4, and D5.

這個商標開發的故事可以從這裡看:https://m.youtube.com/watch?v=c-3SkDq8utw(【Netflix「登登」音效超洗腦! 揭秘大師用婚戒敲出3秒片頭】)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我國電腦相關發明審查基準修正筆記之二

繼前一篇「我國電腦相關發明審查基準修正筆記之一(https://enpan.blogspot.com/2021/07/blog-post.html)」報導後,本篇針對「申請專利範圍類型」做個筆記。

關於電腦相關發明的專利範圍應關於「方法」,並可以「方法界定物」來撰寫專利範圍,根據此章專利審查基準規定,請求項包括「方法請求項(2.2.1.1)」以及「物之請求項(2.2.1.2)」,物之請求項包括:(1)裝置或系統請求項(2.2.1.2.1);(2)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請求項(2.2.1.2.2);(3)電腦程式(產品)請求項(2.2.1.2.3);以及(4)資料結構(產品)請求項(2.2.1.2.4)。

方法請求項:

範例:一種XXX方法,包括:
Ving ...;
Ving ...; and
Ving ....

物之請求項:

(1)裝置或系統請求項
(範例一)
一種可過濾及搜尋郵件之裝置,該裝置包含:
...
(必要硬體元件)
...
其中,藉由該數位處理裝置將該儲存單元中所儲存之郵件,依所設定之郵件過濾規則,以過濾出適格郵件並顯示在該顯示單元。

(範例二)
一種銷售點系統,尤其指若讀取到消費期限已過期之商品時,可對操作者發出警告訊息,包含:
...
(必要硬體元件)
...
該控制設備依該條碼讀取設備所讀取之條碼,辨識所販賣商品之消費期限,且與來自該計時設備之現在時間相比較後,當該現在時間已超過該消費期限時,於該顯示設備顯示警訊並於該音效設備發出警報音效。

(2)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請求項
(範例)
(i)一種內儲程式之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在電腦執行該程式時進行步驟A、步驟B、步驟C......。

(ii)一種內儲程式之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該程式包含模組A、模組B、模組C......。

(iii)一種內儲程式之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由電腦執行該程式後實現一演算法,該演算法包含函式A、函式B、函式C......。

(iv)一種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記錄一資料,該資料包含資料結構A、資料結構B、資料結構C......。

(v)一種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包含一電腦程式,令電腦在執行該電腦程式後可具有手段A、手段B、手段C......。

根據以上範例,因應電腦軟體模組化、函式化及平行處理的概念,亦可以模組、函式、資料結構、手段等形式界定。

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請求項與方法請求項中之各技術特徵完全相同,僅範疇不同時,得以引用記載形式予以記載

(3)電腦程式(產品)請求項
(範例)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經由電腦載入該程式執行:
第1程式指令,使一微處理器讀取一外部硬體所提出傳送資料之請求;
第2程式指令,使該微處理器回應,認可該外部硬體所提出傳送資料之請求,並接收資料;
第3程式指令,使該微處理器通知該外部硬體,認可程序失敗,無法接收資料;及
第4程式指令,使微處理器從該認可程序失敗起點與該外部硬體再同步化,並回應認可該外部硬體所提出傳送資料之請求,並接收資料。

同樣地,得以引用記載形式予以記載

(4)資料結構(產品)請求項
(範例)
一種資料結構產品,用於儲存包含複數編碼串流資料之資料源,其中各該編碼串流資料係依不同解析度加以編碼,該資料結構產品包含:
標頭(header);
複數編碼串流資料欄位,用於標示各該編碼串流資料;以及
至少一各該編碼串流資料之封包
其中,該標頭係連結至該些編碼串流資料欄位其中之一,且各該編碼串流資料欄位包含一串流標頭欄位、與次一編碼串流資料欄位之連結,以及該編碼串流資料第一個封包之連結,...。

Ron

2021年7月1日 星期四

我國電腦相關發明審查基準修正筆記之一

TIPO公布新版「電腦軟體相關發明審查基準」,修正「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第十二章電腦軟體相關發明,並自中華民國110年7月1日生效(https://topic.tipo.gov.tw/patents-tw/cp-750-891201-9f474-101.html


從這張簡化的表來看(原則上不脫一般的理解,標準仍是很寬鬆),可知被認定符合發明定義的電腦軟體發明條件主要是「使用電腦軟體與硬體資源所實現的發明」,如:(1)有具體執行對機器的控制或處理者;(2)具體執行有技術性質的資訊處理者。不符發明定義的為:(1)人為安排、數學公式、商業方法;(2)單純資訊揭示。

基準中的流程圖:

進步性:
審查進步性時,可舉出有動機結合多件引證案證明發明不具進步性,參考修正後4.2.2.1節規定:
4.2.2.1否定進步性之因素
4.2.2.1.1有動機能結合複數引證判斷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否有動機能結合複數引證之技術內容時,原則上得綜合考量「技術領域之關連性」、「所欲解決問題之共通性」、「功能或作用之共通性」及「教示或建議」等事項。由於電腦軟體技術通常可應用於各技術領域,不應僅以複數引證之技術領域無關連性即直接認定無動機結合該等引證。(編按,這是很棒的答辯/申復前言)

其中列舉6種「簡單變更」態樣(4.2.2.1.2節):
1) 技術領域之轉用。
2) 將人類所進行之作業方法予以系統化。
3) 將先前硬體技術所執行之功能軟體化。
4) 在電腦虛擬空間重現申請時之通常知識。
5) 申請時通常知識之應用或變更。
6) 無助於技術性效果的特徵。


據以實現要件:
針對經常面對的人工智能(AI)方面的發明,常常面對的是「2.1.1 可據以實現要件」,也就是揭露發明內容的程度,如此節提到,電腦軟體發明常以功能界定,為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據以實現,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描述實現該功能的相關技術內容(例如演算法),當希望發明人可以適當地揭示其演算法時,常常面臨的問題是『講不出來』,不是不懂,而是不曉得怎麼表達。

本篇審查基準很務實地講出要如何描述這類發明:得於圖式中輔以「1.流程圖」或「2.功能方塊圖」加以說明,必要時,亦得輔以3.資料流程圖、4.虛擬碼、5.時序圖、6.程式碼片段等揭露其技術特徵。(看來這裡建議有6種表達方式)

圖式中若以流程圖表現,說明書應配合該流程圖的操作順序描述方法的各步驟。若以功能方塊圖表現, 說明書應描述該功能方塊圖中,軟體各模組與硬體各構件之相互關連或硬體各構件之間的連結關係,對於特別設計之硬體,則須更明確界定構 件之邏輯電路結構,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說明書能了解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並可據以實現。

更進一步地,基準很務實地提到:如係藉助特定的軟、硬體工具或架構據以實現其功能,例如特定的程式語言、函式庫、整合開發環境(IDE)、工具套件、資料庫、 (類)神經網路模型等,不論其屬商用或開源(open source),應於說明書中予以揭露。例如申請專利之發明係以某商用晶片及相關開發軟體套件加以實現,應於說明書中揭露足以特定出該商用晶片、開發軟體套件之相關內容,如晶片名稱與型號、開發軟體套件名稱與版本,以及其他足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依說明書內容據以實現 之技術內容。

編按,面對發明人採用特定AI演算法時,表示是採用已經發佈的演算法(屬於已知技術),一般希望發明人適當地揭示使用此演算法達成的軟體流程,概念上亦可,主要還是要描述到「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了解該發明之內容並可據以實現」的程度。

電腦軟體相關發明審查基準修正懶人包(https://topic.tipo.gov.tw/patents-tw/cp-673-893182-61f5d-101.html

我國現行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第十二章電腦軟體相關發明(https://topic.tipo.gov.tw/patents-tw/dl-279430-1805a40a70894a7fbf6eebe20eed2a30.html


Ron

印度專利筆記(特別針對oral hearing程序)

印度智慧財產局官網:https://ipindia.gov.in/

本篇內容源自印度官方公布的2019年專利、設計與商標的手冊。

印度專利局:


申請階段(e-filing):

審查階段:



相關口審(oral hearing):



異議程序與其口審:

印度口審:
參考https://www.mondaq.com/網站中有關印度專利審查中的口審(oral hearing)的說明。
提出印度專利申請案後,於提出實質審查(substantive examination)請求後,印度專利局發出第一次審查報告(1stOA),要求申請人6個月(可在屆期前"僅一次機會"申請延長3個月)內回覆,之後專利局審查後再次發出審查報告(2ndOA,但此機率不高),申請人回覆期限也是6個月,亦可延長3個月。

當申請人回覆上述1stOA或2ndOA後,專利局應提供至少一次機會讓申請人提出口審(oral hearing),專利局會對申請人主動發出口審請求通知,經通知後,申請人應參加;另外,一般實務可以在申請人回覆1stOA或2ndOA的文中請求口審(request for oral hearing)。

文中整理出印度專利局口審的程序:
1) 專利局高級審查委員發出口審通知,邀請申請人依照安排的日期參加口審,通知到舉行口審的間隔約1個月。
印度專利局不會在申請人答辯後直接駁回專利申請案,而是會提供口審的機會。
2) 申請人可以在正當理由下申請延期口審時間(有兩次機會)。
3) 可以親自前往專利局或是線上舉行口審。
4) 口審時,申請人可以提出針對審查意見的答辯理由與文件,若有文件提交應於口審舉行前15日內提出。
5) 經通知口審後(這是針對專利仍存在無法核准的理由),申請人應參加,否則專利申請案視為放棄,專利局也會發出拒絕理由(最終核駁)。
6) 基本上不能以紙本理由代替口審。
7) 實務上,若專利申請案剩下的問題僅次要或形式上,用紙本回覆即可,不用面對口審;但如果問題是實質(技術上)問題,官方不會接受紙本提交理由。
8) 如果所有核駁問題都解決,印度專利局將核准專利。(本文特別提到,如果專利核准,申請人不會收到核准通知,對申請人而言,會是"驚喜",而非被通知核准
9) 這裡善意提醒,因為不會收到官方核准通知(最終處分),避免來不及提出後續動作,應在申請人準備回覆官方意見的過程中執行,如提交分割申請案、修正、更錯等,僅少數案例官員會以電子郵件或電話表示專利申請案仍存在瑕疵,要求補正。
10) 在印度,統計上,有一半的機會會在沒有口審的情況下核准(應包括申請後直接核准以及回覆1stOA/2ndOA後核准),另一半會進入口審。
11) 這裡說道,機構案比較少會進入口審,電腦方面的專利則有較高機率。
12) 口審之後,專利局會指出或同意修正以能獲准專利,反之,當專利無法滿足要求時,也會拒絕,並駁回專利申請案。
13) 可上訴(一般是訴願救濟)。
14) 口審請求可發生於"pre-grant opposition",也就是核准公告時間中的異議程序中。

編按,根據以上資訊,看來,回應印度官方實質審查意見,就一次機會(文中提到會接獲第二次機會很低),接下來若無法核准,就會直接進入無法拒絕的口審,除非僅剩下次要或形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