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8日 星期五

專利的人工智慧以及人工智慧的專利(USPTO)

這一兩年來AI的話題好多,相關股票飆漲,AI應用(如生成式AI)也更大眾化,而專利算是領先指標,本篇討論一下USPTO於2020年追蹤具有美國專利的人工智慧的文章-「inventing AI」,其中探討專利中日漸擴張的AI技術。

這裡提到2002-2018年間AI相關專利申請案增長超過100%,每年從30000篇到超過60000篇專利產出,以全部專利申請案而言,有AI的專利申請案佔比從9%增長到16%。

甚麼是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根據「國家標準和科技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定義,AI為「可以學習以解決複雜問題、預測或執行要求如人感覺(視覺、言語與觸碰)、感知、認知、計劃、學習、溝通或是身體動作的任務的軟體以及/或硬體」("comprise software and/or hardware that can learn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make predictions or undertake tasks that require human-like sensing (such as vision, speech, and touch), perception, cognition, planning, learning, communication, or physical action.")。

Fig. 1 AI涉及的技術領域:


文中針對每個領域列舉美國專利:

知識處理(knowledge processing):US7,685,082 / financial software company Intuit Inc.

語音(speech):US10,043,516 / Apple Inc.

AI硬體(AI hardware):US8,892,487 / IBM Corp.

進化運算(evolutionary computation):US7,657,494 / oil and gas company Chevron USA Inc.

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US8,930,178 / 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US9,390,378 / Wal-Mart Stores

視覺(vision):US10,055,843 / Mayo Foundation for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nd to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計劃與控制(planning and control):US10,031,490 / Fisher-Rosemount Systems Inc.

Fig. 2 從1976年開始,AI技術相關專利申請案持續增長,特別提到灰色標註的部分是AIA改革法案開始實施期間有突破的增長:


Fig. 3 1990年到2018年之間上述每個AI相關技術領域的申請案統計表,看來planning/control processing有最多的增長,相對其他"涉及AI基礎"的技術領域(機器學習、視覺、語言等),這類屬於各行各業會用到的AI應用更是蓬勃發展。


從專利分類可以明確看出AI擴張到各種技術領域的趨勢,以美國專利次分類(subclass)來看,1976年10%的subclass的專利有AI技術,到了2018年有超過42%的subclass的專利包括有AI技術(即專利有涵蓋上述8個技術領域者,很多專利會涵蓋超過一個AI技術領域),可參考Fig. 4:


Fig. 5(未示)顯示擁有AI技術相關專利的"美國"專利權人也是日漸增多,Fig. 6提供top 30美國專利權人的排行:


(編按,雖然這是美國/美國申請人的統計,為"美國觀點",仍應具備指標性,可一看全球趨勢。文中也特別指出,這top30都是ICT公司,但有幾個例外:GE、Boeing與Bank of America)

本篇統計資料本身就是AI的應用,附錄才是感興趣的內容,每年有60萬件美國專利申請案,要怎麼分析其中專利技術領域,並做出以上統計表,USPTO採用了機器學習技術,使用機器學習來識別AI專利佈局的流程如下,最後還是需要人工去確認。


還提供了評估表,還借助其他方法交互比對,看來準確率(涉及可信賴度)很高(其中有些細節在此並未確實理解,但是看來是十分嚴謹的報告)。



Ron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post-AIA 35 U.S.C.102筆記

(本篇僅自己的參考筆記)

美國專利AIA於2012年9月16日開始實施,2013年3月16日開始執行First-to-File制度,同時新修法的102,103也開始生效。


本部落格涉及35U.S.C.102(b)(1)/(b)(2)的內容:
- 有關102(a)(2)例外條款102(b)(2)的筆記 - MPEP 2154.02(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05/102a2102b2-mpep-215402.html
- 新穎性先前技術的例外 - MPEP 717(https://enpan.blogspot.com/2018/07/mpep-717.html
- AIA 35 U.S.C. 102(b)(1)(B)筆記(https://enpan.blogspot.com/2018/07/102.html
- 判斷核駁理由是102(a)(1)或102(a)(2) - MPEP 706.02(a)(1)(https://enpan.blogspot.com/2016/12/102a1102a2-mpep-70602a1.html
- 克服102(a)(1)(2)的核駁理由 - MPEP 706.02(B)(1)(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05/102a12-mpep-70602b1.html



缺乏新穎性規定:

102(a)(1)

102(a)(2)

(a) NOVELTY; PRIOR ART.—A person shall be entitled to a patent unless—

(1) the claimed invention was patented, described in a printed publication, or in public use, on sale, or otherwis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before the effective filing date of the claimed invention; or

(主張權利的發明已於有效申請日前已有專利、揭露於文獻中,或公開使用、販售,或以其他方式提供給公眾,無法取得專利。)(申請前已揭露

(a) NOVELTY; PRIOR ART.—A person shall be entitled to a patent unless—

(2) the claimed invention was described in a patent issued under section 151, or in an application for patent published or deemed published under section 122(b), in which the patent or application, as the case may be, names another inventor and was effectively filed before the effective filing date of the claimed invention.

(要主張權利的發明已經被申請日比發明的有效申請日更早的他人專利、公開申請案、早期公開案所揭露,無法取得專利。)(申請前已有他案更早申請


缺乏新穎性之例外:

102(b)(1) EXCEPTIONS.—

102(b)(2) EXCEPTIONS.—

(1) DISCLOSURES MADE 1 YEAR OR LESS BEFORE THE EFFECTIVE FILING DATE OF THE CLAIMED INVENTION.—

A disclosure made 1 year or less before the effective filing date of a claimed invention shall not be prior art to the claimed invention under subsection (a)(1) if—

(在主張權利的發明有效申請日之前一年或一年內的揭露內容非為102(a)(1)規定的先前技術的例外事項包括:)(呼應102(a)(1)

(2) DISCLOSURES APPEARING IN APPLICATIONS AND PATENTS.—

A disclosure shall not be prior art to a claimed invention under subsection (a)(2) if—

(揭露內容非為102(a)(2)規定發明的先前技術的例外事項包括:)(呼應102(a)(2)

(A) the disclosure was made by the inventor or joint inventor or by another who obtained the subject matter disclos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from the inventor or a joint inventor; or

(情況一:當申請前一年內揭露的內容是由發明人或共同發明人所揭露,或他人自發明人或共同發明人直接或間接取得的揭露內容,申請前的揭露內容不能成為先前技術。)

(A) the subject matter disclosed was obtain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from the inventor or a joint inventor;

情況一:當更早申請案的內容是從發明人或共同發明人直接或間接取得。)

(B) the subject matter disclosed had, before such disclosure, been publicly disclosed by the inventor or a joint inventor or another who obtained the subject matter disclos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from the inventor or a joint inventor.

情況二:當發明人或共同發明人的公開揭露,或他人自發明人或共同發明人直接或間接取得的揭露內容比申請前一年內揭露的內容更早,申請前的揭露內容不能成為先前技術。)(發明人更早的揭露內容可排除申請前一年內的揭露內容。)

(B) the subject matter disclosed had, before such subject matter was effectively filed under subsection (a)(2), been publicly disclosed by the inventor or a joint inventor or another who obtained the subject matter disclos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from the inventor or a joint inventor; or

情況二:若在102(a)(2)規定下的前申請案之前,已有發明人或共同發明人的公開內容,或是他人自發明人或共同發明人直接或間接取得的公開內容,可排除有效申請日前的申請案。)

 

(C) the subject matter disclosed and the claimed invention, not later than the effective filing date of the claimed invention, were owned by the same person or subject to an obligation of assignment to the same person.

情況三:在不晚於主張權利的發明的有效申請日,若在前揭露內容為相同人所擁有,或是受到約束應受讓給相同人,有效申請日前的申請案可被排除。)

 Ron

設計新穎性 - 差異處於優先高度吸引普通消費者觀察力的優越地位

本篇想討論 - 法院案例「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111 年度 行專訴 字第 69 號判決」(連結如下),但實質內容為「我國設計專利實務與法院案例筆記」。

關於設計專利創造性議題之一:(核駁意見)運用習知的幾何形態為簡單修飾,為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之創作

答辯內容一:

參考「設計專利審查基準3.4.5.6 運用習知設計之外觀」規定,「XXX(系爭設計)」之基本型態為垂直與水平柱狀結構的組合,系爭設計屬於其中在相關技藝領域中「申請專利之設計與先前技藝之差異係運用三度空間或二度空間的形狀、花紋或色彩者,包括基本幾何形、傳統圖像或已為公眾廣泛知悉之形狀或花紋等」的設計,但系爭設計申請人認為系爭設計為「經修飾而能使設計之整體外觀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不應認定為易於思及。

答辯內容二:

審查設計創造性時,應以「設計整體」為對象,對照引證資料,主張系爭設計「經修飾後已使設計的整體外觀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主要理由是系爭設計採用了公眾廣泛知悉的「XXX(系爭設計)」的外觀,雖表面紋路與引證前案有相似之處,但細微特徵之組合產生不同於引證前案的視覺效果。

答辯內容三:

根據設計審查基準第三篇第三章中2.4.1所規範設計主體,係「審查人員應模擬市場消費型態,而以對該設計所應用之物品具有普通認知能力的消費者(即「普通消費者」)為主體,依其選購商品之觀點,判斷申請專利之設計與引證文件中之先前技藝是否相同或近似」。

系爭設計申請人認為,「XXX(系爭設計)」的普通消費者係指「對某領域內商品具有興趣與消費可能性的消費者」,相對一般民眾為較小眾的消費者,因此在視覺效果是否特異的認知與判斷應與一般民眾不同,如2.4.1節所指「不同類型之物品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認知能力之普通消費者」。

如2.4.1節提出:「新穎性之判斷主體為「普通消費者」,其並非該設計所屬技藝領域中之專家或專業設計者,然而,不同類型之物品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認知能力之普通消費者。例如日常用品的普通消費者是一般大眾;醫療器材的普通消費者是醫院的採購人員或專業醫師。

在「外觀的相同與近似的判斷」的規定中,參考2.4.3.2.3節,經整體觀察後作出綜合判斷:

外觀之相同、近似判斷,應以申請專利之設計的整體外觀為對象,而非就商品之局部特徵逐一進行觀察、比對。審查時應以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特徵為重點,再綜合其他部分構成申請專利之設計整體外觀統合的視覺效果,客觀判斷其與先前技藝是否相同或近似。

設計外觀的相同、近似判斷雖然係以申請專利之設計之整體外觀為對象,但其重點在於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特徵部位。若其於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特徵部位相同或近似,而僅具局部的細微差異者,應認定為整體外觀近似。

判斷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特徵部位,通常應就設計特徵視覺重點具變化外觀之設計三種類型予以考量。

答辯內容四:

討論設計的「新穎性」,從「視覺重點」來看。

參考法院案例,如「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111 年度 行專訴 字第 69 號判決」(連結: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id=IPCA,111%2c%e8%a1%8c%e5%b0%88%e8%a8%b4%2c69%2c20230629%2c3

1. 根據本案法院在新穎性判斷中,先得出系爭設計與引證證據之間的共同特徵:有A, B, C, D等,再找出差異特徵:有E, F, G等。

2. 法院新穎性判斷原則是:按外觀之相同、近似判斷,應以申請專利之設計的整體外觀為對象,而非就商品之局部特徵逐一進行觀察、比對。審查時應以容易引起普通消費者注意的特徵為重點,再綜合其他部分構成申請專利之設計整體外觀統合的視覺效果,客觀判斷其與先前技藝是否相同或近似。

(此案例系爭設計為眼鏡,眼鏡的視覺重點是...)依系爭專利所應用物品為普通消費者常使用之「眼鏡」,故鏡框之正面(前視圖)、側面(左、右側視圖)、背面(後視圖)及頂面(俯視圖)均為該類物品購買或使用時易見部位之視覺重點,上開部分之設計特徵均容易影響整體視覺印象。因為差異特徵占比較大,處於可優先高度吸引普通消費者觀察力的優越地位,因此判決系爭設計有新穎性。

3. 基於系爭設計與前案的差異,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即無法藉由前案證據經簡單修飾而輕易思及由系爭專利設計特徵所構成的整體外觀設計,即證據不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

再如「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111 年度行專訴字第 67 號判決」(連結:https://judgment.judicial.gov.tw/FJUD/data.aspx?ty=JD&id=IPCA,111%2c%e8%a1%8c%e5%b0%88%e8%a8%b4%2c67%2c20230504%2c3

1. 判斷構成系爭設計的整體設計的特徵,經分析,設計專利的專利權範圍是由「物品」及「外觀」所構成。依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圖面,並審酌圖說之設計名稱及物品用途,系爭專利所應用之物品為一種XXXX(系爭設計)。依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圖面,並審酌圖說所載之創作特點,系爭專利之外觀為如圖面各視圖中所構成的整體形狀。

2. 根據特徵差異的分析,前案證據與系爭專利的外觀特徵之視覺效果有所不同,難教示就可簡單修飾而易於思及。

3. 判定前案證據無法得出與系爭設計具相同視覺效果之整體造形,並非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該等證據就能易於思及之外觀,不足以證明系爭設計不具創作性。

---對應專利法與設計審查基準---

專利法第122條第2項「創作性」之規定:

第一百二十二條
可供產業上利用之設計,無下列情事之一,得依本法申請取得設計專利:
一、申請前有相同或近似之設計,已見於刊物者。
二、申請前有相同或近似之設計,已公開實施者。
三、申請前已為公眾所知悉者。
設計雖無前項各款所列情事,但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藝易於思及時,仍不得取得設計專利。
申請人出於本意或非出於本意所致公開之事實發生後六個月內申請者,該事實非屬第一項各款或前項不得取得設計專利之情事。
因申請專利而在我國或外國依法於公報上所為之公開係出於申請人本意者,不適用前項規定。

第三篇 設計專利實體審查https://topic.tipo.gov.tw/patents-tw/dl-279550-dc6d358cfb9b4feb98370318eec2530d.html

設計專利審查基準3.4.5.6 運用習知設計之外觀 規定:

申請專利之設計與先前技藝之差異係運用三度空間或二度空間的形狀、花紋或色彩者,包括基本幾何形、傳統圖像或已為公眾廣泛知悉之 形狀或花紋等,例如,運用矩形、圓形、三角形、蛋形、梅花形、啞鈴 形、螺旋形、星形、雲形、彎月形、雷紋、饕餮紋、龍形、鳳形或佛、 釋、道圖像等習知設計的平面或立體形狀或花紋之外觀;或如運用左右、 上下、前後、斜角、輻射、棋盤式、等差級數及等比級數等基本構成型 式所構成者;又如從既有色彩體系中進行簡單的配色而施於該設計者, 若其無法使該設計之整體外觀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應認定為易於思 及。如圖 3-12 及 3-13 所示之燈泡設計,其二者之差異僅係將六角形輪 廓改變為圓形之習知形狀;又如圖 3-14 及 3-15 所示之餐巾紙表面花紋 設計,其二者之差異僅係將花紋單元為傾斜排列變化。惟若該造形手法經修飾或重新構成,而能使設計之整體外觀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則不應認定為易於思及。 圖 3-12 圖 3-13 圖 3-14 圖 3-15 以運用習知設計之外觀而認定申請專利之設計為易於思及時,應具體載明其理由,必要時應引用其他引證文件證明該運用手法已習見於所屬技藝領域。

設計專利審查基準3.4.5 判斷其是否為易於思及者 規定:

創作性之審查,應以申請專利之設計整體為對象,並與所選定之主要引證資料進行比對,再判斷其二者之差異是否足以使該設計所屬技藝 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參酌先前技藝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而能易於思 及。 比對申請專利之設計與主要引證時,若其二者之差異僅係參酌先前 技藝與申請時之通常知識所為簡易手法之創作且無法使該設計之整體外 觀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者,應認定該設計為易於思及,不具創作性。例如,該差異僅係就非近似物品為直接模仿或轉用等手法,包括模仿自然 界形態、著名著作或直接轉用其他技藝領域之先前技藝;或該差異僅係 就習知設計之外觀為簡易之變化手法,包括就其他先前技藝之直接置換、 組合,改變位置、比例、數目,或運用習知設計之簡易變化,僅係利用 該等簡易手法所為之創作且無法使該設計的整體外觀產生特異之視覺效 果者,應認定該設計為易於思及。而特異之視覺效果,是指申請專利之 設計可產生明顯不同於先前技藝且具設計特徵之視覺效果。 視覺效果是否特異,得就申請專利之設計的各項設計內容與先前技 藝進行比對,審查時,並非就各項設計內容審究其創作性,而係就各項 比對結果綜合判斷其是否能使設計的整體外觀產生特異之視覺效果

---------------

Ron

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on-sale bar要件之一商業販售合約形成的條件 - Medicines Co. v. Hospira, Inc. (Fed. Cir. 2018)

在討論「on-sale bar/銷售阻礙」時,會提到案例「Helsinn Healthcare v. Teva Pharma」,還有2016年Medicines Co. v. Hospira, Inc. (Fed. Cir. 2016)案。

相關之前報導:
- 先前販售合約形成「on-sale bar」- Helsinn Healthcare v. Teva Pharma USA (Supreme Court 2019)(https://enpan.blogspot.com/2019/01/on-sale-bar-helsinn-healthcare-v-teva.html
- 最高法院應該會對on-sale bar作出最後裁示 - Helsinn Healthcare v. Teva Pharma (Supreme Court 2018)https://enpan.blogspot.com/2018/03/on-sale-bar-helsinn-healthcare-v-teva.html
- 秘密販售與合約是否阻礙新穎性,答案是"看情況" - Helsinn v. Teva (Fed. Cir. 2018)https://enpan.blogspot.tw/2018/01/helsinn-v-teva-fed-cir-2018.html) 
- 販售合約構成先前技術(On-Sale Bar)的討論 - Helsinn v. Teva (Fed. Cir. 2017)https://enpan.blogspot.tw/2017/05/on-sale-bar-helsinn-v-teva-fed-cir-2017.html

在此補"Medicines v. Hospira"案資料(Medicines II)

以下討論的案例是重審2016年Medicines Co. v. Hospira, Inc. (Medicines I) (Fed. Cir. 2016) (en banc)。

案件資訊:
原告/上訴人/專利權人:THE MEDICINES COMPANY
被告/交叉上訴人:HOSPIRA, INC.
系爭專利:US7,582,727、US7,598,343
判決日期:February 6, 2018

本案緣起侵權訴訟,在地方法院階段判決侵權不成立,並判定"經銷協議/distribution agreement"並不構成102(b)中規定的"銷售要約(offer for sale)"的阻礙,即on-sale bar。被告Hospira對此議題提出上訴。

系爭專利涉及Bivalirudin(比伐盧定)抗凝血劑製造方法,Medicines公司販售此藥近20年,藥品名稱為「Angiomax」,此藥佔了該公司90%收入。系爭專利則是提出解決此藥的高雜質問題的一種混合方法(October 25, 2006記錄),Medicines公司與Ben Venue Laboratories簽署製造合約(October 31, 2006),解決雜質問題。後來在February 27, 2007,Medicines公司與ICS公司簽署經銷協議,將相關藥物賣給ICS經銷。

Hospira提出新的混合方式,則是向FDA申請學名藥(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 ANDA)。這時就引起Medicines公司向Hospira提起侵權訴訟。

Hospira反擊,主張系爭專利無效,理由是on-sale bar,地院判決是侵權不成立(混藥方式不同),但專利仍有效。

(查系爭專利'727與'343的申請日都在Jul. 27, 2008,都比上述合約晚超過一年

地院的判決就是本案的主要爭議,地院認為,發明在預備取得專利(ready for patenting),但在關鍵日(即July 27, 2007,為系爭專利申請日July 27, 2008(沒有主張優先權)的一年前)前沒有銷售(not sold)或是銷售的要約(offered for sale),仍具備新穎性。因為地院認為上述經銷協議(distribution agreement)僅是專利權人與ICS協議成為Angiomax在美國的經銷商,但不是銷售要約(offer to sell)。(其中並未討論是否該經銷合約是否是運用新的製程製造的Angiomax)

本案主要上訴議題是探討經銷協議是否滿足on-sale bar?

(侵權議題簡單帶過,因為Hospira沒有執行系爭專利範圍所稱"efficient mixing",因此侵權不成立。)

如前一篇 - on-sale bar討論(https://enpan.blogspot.com/2023/07/on-sale-bar.html)中提到滿足on-sale bar的條件:(1)商品有商業販售要約;以及(2)發明預備取得專利。

Medicines I,判斷何謂"commercial sales"以及"offer for sale",兩者在"承諾"上有程度上的差異。這裡節錄法院解釋,都有前例可循:

"commercial sale"為各方之間的權利轉移的合約,規範買家付費購買或是承諾付給賣家所要買或販售的物品。"offer for sale"表示只要一方簡單的接受就形成具有約束力的合同。


根據此解釋,法院判定本案Medicines與ICS之間的協議已經是販售與購買商品的協議,其中甚至已經有商品價格、購買清單等,也就是Medicines將銷售權轉移給ICS。(這裡埋了一個沒有討論的伏筆:此經銷合約中讓Medicines可以拒絕所有販售的訂單。但應該仍不影響上述理解。)

第一,法院確立,所述經銷協議已經是販售要約(offer for sale),但可能還不是commercial offer for sale,程度上不太一樣。(UCC (美國統一商業法)“describes a ‘sale’ as ‘the passing of title from the seller to the buyer for a price.’”

第二,上述經銷協議要求Medicines公司使用"商業合理的努力"完成採購訂單。因此,即便有任何但書,此協議規範賣家要盡最大努力供應商品。

因此,Medicines公司與ICS之間的經銷協議已經滿足offer for sale。

法院同時認為此案與CAFC於2017年判決的案例「Helsinn Healthcare S.A. v. Teva Pharmaceuticals USA, Inc. (Fed. Cir. 2017)」相似。可參考過去報導:販售合約構成先前技術(On-Sale Bar)的討論 - Helsinn v. Teva (Fed. Cir. 2017)(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05/on-sale-bar-helsinn-v-teva-fed-cir-2017.html),其中Helsinn為唯一供應商,相關商業販售合約記載商品價格、付費方法與遞送方法,相關權利義務的規定已經滿足offer for sale。

關於供應商/經銷商、專利權人的關係,Medicines I確定的原則:供應商經轉移擁有專利商品或流程的權利,供應商將獲得空白授權進行商品行銷,或是揭露製造商品的流程給他人,或是以市場價格販售商品,甚至將商品轉移給發明人也構成了102(b)下的商業銷售。因此,焦點應該用在各方在交易上的商業角色,而不僅是各方身份。

"Where the supplier has title to the patented product or process, the supplier receives blanket authority to market the product or disclose the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he product to others, or the transaction is a sale of product at full market value, even a transfer of product to the inventor may constitute a commercial sale under § 102(b). The focus must be on the commercial character of the transaction, not solely on the identity of the participants."

各方的商業角色就寫在銷售合約中,因此所述經銷協議/合約就是一份商業販售要約

以上證明on-sale bar的條件,而另一個問題是,上述經銷協議中所販售的商品是否涵蓋專利商品(patented product)?這也是on-sale bar影響專利新穎性的關鍵。

CAFC表示本次判決為針對地方法院錯誤判斷經銷協議不是商業販售要約,並沒有考量是否協議中的商品就是本次系爭專利範圍所涵蓋的商品。

在前例Hamilton Beach v. Sunbeam Products中指出,發明預備取得專利(ready for patenting)是建立on-sale bar的要件之一。而當發明付諸實現(reduced to practice)或是描述在圖式或文字中而足以讓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員可以實現,就是表明發明預備取得專利。

這部分,CAFC同意地院的決定,認為在關鍵日期之前已經有記錄表示如何使用發明的流程,使Ben Venue開始以專利流程生產Angiomax。

顯示本案同時滿足ready for patenting以及商業販售要約,CAFC要求地院重審是否協議中涵蓋了系爭專利範圍,如果涵蓋,系爭專利將因為on-sale bar而無效。

可參考:
- 申請前商業販售或約定形成的專利權障礙 - Hamilton Beach v. Sunbeam Products (Fed. Cir. 2013)(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05/hamilton-beach-v-sunbeam-products-fed.html



Ron

on-sale bar討論

先參考過去報導:
- 申請前商業販售或約定形成的專利權障礙 - Hamilton Beach v. Sunbeam Products (Fed. Cir. 2013)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05/hamilton-beach-v-sunbeam-products-fed.html
- 先前販售合約形成「on-sale bar」- Helsinn Healthcare v. Teva Pharma USA (Supreme Court 2019)https://enpan.blogspot.com/2019/01/on-sale-bar-helsinn-healthcare-v-teva.html

過去案例建立on-sale bar(販售阻礙)的條件(Pfaff原則):
(1)在關鍵日期(critical date)前申請專利範圍中的發明已經商業販售,或已經有供應要約,以及
(2)發明預備好可申請專利。

2019年最高法院在Helsinn案建立的on-sale bar標準:
一、被要求保密的第三方商業販售可能會讓發明落於102(a)規範的「on-sale」。
二、102規定的「sale或offer of sale」不僅只在讓公眾知悉的發明才能成為先前技術。
三、認同最高法院pre-AIA前例所認定「秘密販售」可以無效後續專利權。
四、如果AIA後的102用相同語言,也適用過去司法解釋。
五、AIA後102(a)(1)增加的「or otherwis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這句話仍不足以讓法院認為有改變「on sale」的意義。

回應一下網友HL在"https://enpan.blogspot.com/2019/01/on-sale-bar-helsinn-healthcare-v-teva.html"的留言提到先前合約即便沒有揭露細節仍是合格的102先前技術,看來是這樣,從最高法院判決(https://www.supremecourt.gov/opinions/18pdf/17-1229_2co3.pdf)內容摘錄內容可知:

- 先提到CAFC判定,即便販售合約中沒有公開發明細節,相關販售仍是公開揭露(publicly disclosed)。
- CAFC結論是,如果先前販售為公開,發明的細節不用是公開揭露才算是AIA的on-sale bar。
- 提到超過20年前案例Pfaff v. Wells Electronics (1998),最高法院並未要求作為先前技術的販售(sale)要有公開給公眾的細節。
- on-sale bar重點不是是否有公開發明的細節,而是是否有販售的事實。


參考Finnegan文章:https://www.finnegan.com/en/insights/articles/when-outsourcing-don-t-be-barred-by-the-on-sale-bar.html,討論當運用外部資源,需要簽署合約,要小心不要形成on-sale bar,得出一些重點:

pre-AIA 35 U.S.C. § 102(b):
發明不具新穎性的情況(b):要主張權利的發明在其申請日之前超過一年已經在國內外獲准專利、揭露於公開文獻;或是在美國已經公開使用與販售

"(b) the invention was patented or described in a printed publication in this or a foreign country or in public use or on sale in this country, more than one year prior to the date of the application for pat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or ..."

post-AIA 35 U.S.C. § 102(a):
35 U.S.C. § 102(a)規定不能取得專利的情況:(a)(1)要主張權利的發明(claimed invention)在其有效申請日前已經取得專利(was patented)、已經揭露在公開文獻(described in a printed publication),或公開使用(public use)、販售(on sale),或其他公開給公眾的方式(otherwis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或(a)(2)要主張權利的發明在其有效申請日之前已經揭露在其他人的獲准專利中,或是公開的專利申請案中。

"(a)Novelty; Prior Art.—A person shall be entitled to a patent unless— 
(1)the claimed invention was patented, described in a printed publication, or in public use, on sale, or otherwis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before the effective filing date of the claimed invention; or 
(2)the claimed invention was described in a patent issued under section 151, or in an application for patent published or deemed published under section 122(b), in which the patent or application, as the case may be, names another inventor and was effectively filed before the effective filing date of the claimed invention."

- 就on-sale bar而言,pre-AIA限定在美國國內已販售,但在post-AIA就沒有限定在美國國內,也就是任何在超出102(b)提供的新穎性優惠期的販售活動都可以形成無效專利的先前技術。
- 如果證據顯示在關鍵日(critical date)前發明已經商業開發,形成on-sale bar。
- 在案例「Kinzebaw v. Deer & Co.」中,系爭專利產品委託第三方進行產品測試,這些活動形成102前案。
- 在Medicines案中,醫藥公司委託第三方進行申請FDA測試,若超過申請日前一年,仍算申請前已商業使用。

- 適用on-sale bar的條件是:商業販售(包括"要約/offer for sale")以及預備獲准專利((1) the claimed invention must be the subject of a commercial offer for sale; and (2) the invention must be ready for patenting.)。
- 在Hamilton Beach案中,法院認為,即便沒有實際販售,只要有一方簡單接受就有合約的效力。
- 判斷是否預備獲准專利(ready for patenting),要看發明是否訴諸實現(reduced to practice),只要有些圖式與說明能讓相關領域技術人員可實現該發明,就符合ready for patenting要件。
- 根據Medicines案例意見,其中涉及"no supplier exception(非供應商例外,也就是,即便是供應商仍適用on-sale bar)"議題,上訴議題主張應排除"供應商"適用on-sale bar。這裡就提到大小公司之分,大公司可以自行製造,沒有合約的必要;小公司需要與供應商簽署委外製造、測試、供應合約,因此提醒進行outsourcing時,鑒於on-sale bar,需要考量提出專利申請的時機,至少應在合約(表示發明完成準備/reduction to practice)後一年內提出專利申請。

Ron

2023年7月21日 星期五

參數界定請求項的明確性判斷 - 筆記

本篇針對TIPO於民國105年「智慧財產權月刊」中專文「請求項之明確性判斷―以「參數界定請求項」為中心」進行筆記(連結:https://www.tipo.gov.tw/tw/dl-16261-92fc52f4d58b498d9dcbd2ac3368e8c9.html)。

何謂「參數界定請求線」:
「參數」一般為描述物之特性的數值,得藉由直接量測而獲得者,例如熔點、 分子量、光譜、pH 值、彈性係數、導電係數等。撰寫申請專利範圍時,若請求項 中某些技術特徵無法以結構或步驟清楚界定時,始得藉由參數予以界定,或以多 個參數為變數所組成的數學關係式予以界定。

當以參數界定請求項發明,其中經常涵蓋相對語(relative terminology),請求項的明確性即涉及相對程度用語(Terms of Degree)的明確性,因此需要在說明書中提供量測所述程度的"標準",例如提供精確的數值量測方法,以使審查人員確認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確定請求項中"參數特徵"之意義。

US:
對於美國專利實務,經典判例如美國最高法院於2014年通過Nautilus, Inc. v. Biosig Instruments, Inc.案確立的「明確性判斷原則」,可參考 - 最高法院對明確性的態度 - Nautilus, Inc. v. Biosig Instruments, Inc.https://enpan.blogspot.com/2014/06/nautilus-inc-v-biosig-instruments-inc.html)。

美國最高法院提出112(2)明確性判斷原則:「申請專利發明參酌"說明書"以及"申請歷史檔案"來解讀,若無法告知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合理確定的發明(reasonable certainty)",則專利會因不符合明確性而認定無效」。

參數之明確性之審查判斷原則,可參照MPEP2173.02 Determining Whether Claim Language is Definite(判斷專利語言是否明確)提出的幾個原則:

I. CLAIMS UNDER EXAMINATION ARE CONSTRUED DIFFERENTLY THAN PATENTED CLAIMS

"Patented claims are not given the broadest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during court proceedings involving infringement and validity, and can be interpreted based on a fully developed prosecution record."

在涉及侵權及有效性的專利訴訟中,已核准的申請專利範圍並不會給予其最寬廣合理的解釋,而是根據在完整的申請歷史檔案所得到的資料解讀申請專利範圍。

"The Office does not interpret claims when examining patent applications in the same manner as the courts."

USPTO在審查專利申請案時並不會使用與法院相同的申請專利範圍解釋方式。

這裡提到,USPTO在審查專利時會給予專利範圍最廣而合理的解釋,通過建立"完整的記錄"以確定申請人所欲主張之範圍,因此在明確性的審查會比較嚴格,也是因為這些是要提供法院解釋專利範圍的依據,明確性判斷比法院嚴格。

對「以參數界定的發明」而言,明確性需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是否能由說明書所揭露之整體清楚地理解該參數是如何被測量出來的,且不會產生疑義。

如此可知,在專利審查過程中,面對明確性(112議題)的答辯與說明十分重要。

II. THRESHOLD REQUIREMENTS OF CLARITY AND PRECISION

"The examiner’s focus during examination of claims for compli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 for definiteness of 35 U.S.C. 112(b) or pre-AIA 35 U.S.C. 112, second paragraph, is whether the claim meets the threshold requirements of clarity and precision set forth in the statute, not whether more suitable language or modes of expression are available."

審查委員判斷明確性時,參照上述如Nautilus案指出的明確性判斷原則的明確性與精確性的門檻,並非看是否採用合適的語言或表達方式。

III. RESOLVING INDEFINITE CLAIM LANGUAGE

如何解決不明確的專利範圍,MPEP要求審查委員應建立清楚的審查記錄(A.Examiner Must Establish a Clear Record)、應提供足夠的解釋(B.An Office Action Should Provide a Sufficient Explanation)、當記錄不夠明確能獲准專利,應提供專利範圍解釋與獲准的理由(C.Provide Claim Interpretation in Reasons for Allowance When Record is Unclear),以及,當不明確成為唯一議題時,在駁回專利前,開放與申請人溝通的通道以面談解決不明確的問題(D.Open Lines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Applicant – When Indefiniteness Is the Only Issue, Attempt Resolution through an Interview before Resorting to a Rejection)。

TIPO:
我國專利法第26條第2項界定申請專利範圍的明確性規定:「申請專利範圍應界定申請專利之發明;其得包括一項以上之請求項,各請求項應以明確、簡潔之方 式記載,且必須為說明書所支持。」

審查基準規範相關明確性,「請求項應明確,指每一請求項之記載應明確,且所有請求項整體之記載亦應明確,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單獨由請求項之記載內容,即可明確瞭解其意義,而對其範圍不會產生疑義。具體而言,即每一請求項中記載之範疇及必要技術特徵應明確,且每一請求項之間的依附關係亦應明確。解釋請求項時得參酌說明書、圖式及申請時之通常知識。」

原則上,不建議僅以參數界定發明,當文字描述是清楚明確且為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習知,盡量以文字定性之敘述代替數字定量的表示方式。

僅以參數界定請求項需要有明確性的描述,門檻不低,參數的量測方法必須是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常用且明確的方法,若非屬公知的參數而說明書未記載其量測方法,或所記載之裝置無法測量該參數,則因申請專利之發明無法與先前技術比較,應認定該請求項不明確

請求項中可以不揭露參數的量測方法的條件:

(1)量測方法係唯一的方法或普遍使用的方法,而為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 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知悉之量測方法。
(2)所有已知的量測方法均會產生相同結果者。
(3)量測方法的記載太冗長,因不夠簡潔或難以瞭解,而可能使請求項不明確時,請求項之記載只要參照說明書所載之量測方法即可。

若請求項以「相對性用語(relative terminology)」描述發明,需要看相關技術領域來確認是否不明確。

在特定尺度下,某些相對性用語仍可能是明確的,如在奈米等級下的粒子、製程,描述上不容易迴避相對模糊的用語。以下案例討論「較大」、「中間」及「最小」這些用語是否不明確,如以下截錄內容,對此,TIPO、智慧財產法院與最高行政法院之間都有不同的態度。




另一案例:
Ron

可據以實施要件與請求項明確性 - 筆記

本篇針對TIPO「智慧財產權月刊」中專文「探討可據以實施要件與請求項明確性之專利審查實務」進行筆記(連結:https://www.tipo.gov.tw/tw/dl-5731-a41d5fcf541646a486848d8da5417fa0.html)。(編按,本篇於民國101年出刊,因此文中有些部分應該過時,例如最佳實施例的揭露義務... )

1. 「可據以實施要件」是為確保專利適當揭露的核心原則。
2. 說明書的可據以實施性:美國專利法第112條、歐洲專利公約第83條、日本專利法第36條第4項、大陸專利法第26條第3款、我國專利法第26條第2項。

US:
3. 請求項明確性審查步驟:(1)解釋申請專利範圍;(2)判斷請求項是否明確?(3)解決請求項用語不明確問題,如對照說明書說明內容。
4. 解釋申請專利範圍原則:(1)最寬且合理的解釋(broadest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2)審查中請求項與核准後主張權利的請求項解釋標準不同(如解釋專利範圍應考量審查歷史);(3)手段功能用語的解釋。

EPC:
5. EPC第83條16規定「發明說明內容應揭露足夠清楚與完整而使得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者可以據以實施」。
6. 歐洲訴願案T 1358/07:揭露足夠解決問題的技術特徵非常重要(https://enpan.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html)。其中結論:根據發明事實,說明書與申請專利範圍與該發明要解決的問題,並且是否揭露足夠的技術特徵都是重要的議題,而非僅以概念與廣泛的方式撰寫說明書內容。

JPO:
7. 日本專利法第36條第4項第1款規定,「說明書應明確且充分揭露申 請專利之發明,以使得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夠據以實施 所請發明」。
8. 日本專利法第36條第6項第2款:「在第2項中請求項範圍的記載, 應符合下列每一款之規定:(i)申請專利之發明應被記載於該發明之詳細 說明;(ii)申請專利之發明是明確的;(iii)每一請求項之記載是簡潔的」。
9. 「可據以實施要件違反的類型」:實施模式的記載不完備(僅有功能性或摘要式的實施模式)、部分請求項無法被說明書記載之實施模式所支持。

SIPO:
10. 大陸專利法第26條第3款29「說明書應當對發明作出清楚、完整的說 明,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準;必要的時候,應當有附圖。摘要應當簡要說明發明的技術要點。」
11. 大陸專利法第26條第4款「權 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清楚、簡要地限定要求專利保護的範圍。」 
12. 大陸專利法實施細則第20條第1款規定「權利要求書應當說明發明的技 術特徵,清楚和簡要地表述請求保護的範圍。」
13. 揭露重點:「能夠實現」、「具體實施方式」、「權利要求書應當以說明書為依據」。
14. 當權利要求界定較廣範圍,而說明書只給出一個實施方式,若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難以預先確定或評價其他方式,所述權利要求會被認為沒有受到說明書的支持。

TIPO:
15. 專利法第26條第2項規定「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 者,能瞭解其內容,並可據以實施」,指發明說明之記載,應使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發明說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三者整體之基礎上,參酌申請時的通常知識無須過度實驗,即能瞭解其內容,據 以製造或使用申請專利之發明,解決問題,並且產生預期的功效。
16. 評估是否必須過度實驗,至少應考量下列因素:
(一)申請專利範圍的廣度;
(二)申請專利之發明的本質;
(三)該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之通常知識水準;
(四)發明在所屬技術領域中之可預測程度;
(五)發明說明所提供指引的數量(amount of direction),包括先前技術中所述及者;
(六)基於揭露內容而實施申請專利之發明所須實驗的數量。

Ron

2023年7月17日 星期一

再領證案不能省略原案無法忽略或沒有提供選擇的特徵 - In re Float’N’Grill LLC (Fed. Cir. 2023)

前言:
當獲准專利後,美國專利法還提供再領證申請案,申請人可以根據35U.S.C.251(d)規定修改原來專利範圍,甚至可以在原申請案獲准後兩年內放大專利範圍。然而,再領證案仍是受到原來母案申請專利範圍的約束,不能脫離原來發明的焦點。

(d) REISSUE PATENT ENLARGING SCOPE OF CLAIMS.—No reissued patent shall be granted enlarging the scope of the claims of the original patent unless applied for within two years from the grant of the original patent.

可參考過去報導 - 再領證程序不宜改變原案的焦點 - Antares Pharma v. Medac Phama (Fed. Cir. 2014)https://enpan.blogspot.com/2014/11/antares-pharma-v-medac-phama-fed-cir.html

----------------------------------------
案件資訊:
上訴人:IN RE: FLOAT'N'GRILL LLC
系爭申請案:再領證申請案:16/110,448,application for reissue of US9,771,132(PTAB No. 16/110,448
判決日期:July 12, 2023

本案涉及法條:
35 U.S. Code § 112 - SPECIFICATION
(b) Conclusion.— The specification shall conclude with one or more claims particularly pointing out and distinctly claiming the subject matter which the inventor or a joint inventor regards as the invention.

35 U.S.C. 251 REISSUE OF DEFECTIVE PATENTS
(a) IN GENERAL.—Whenever any patent is, through error, deemed wholly or partly inoperative or invalid, by reason of a defective specification or drawing, or by reason of the patentee claiming more or less than he had a right to claim in the patent, the Director shall, on the surrender of such patent and the payment of the fee required by law, reissue the patent for the invention disclosed in the original patent, and in accordance with a new and amended application, for the unexpired part of the term of the original patent. No new matter sha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application for reissue.

系爭申請案為US9,771,132的再領證申請案(reissue application),案件經PTAB駁回理由是"沒有涵蓋原申請案揭露的發明"。

原申請案'132關於一種可以漂在水上的烤肉架,主體是一個漂浮裝置20、一對烤肉支撐架46, 48、底部的桿子50等結構,發明特徵是有多個磁鐵60裝在上支撐桿52中間段58上,可以裝上可攜式戶外烤肉架。

'132案的claim 1主要是描述申請案中唯一實施例(如以上描述),特徵至少包括"多個設置於上支撐桿上中間段上的磁鐵",以及可以安裝平底可攜式烤肉架,看來申請人並不滿足這樣"太準確"描述唯一實施例的專利範圍,雖沒有遭遇核駁而直接獲准,但申請人想要提出再領證案的動機可想而知的是想要取得更廣一些的專利範圍。

再領證申請案提出的專利範圍中"移除了上述多個磁鐵"的限制,取代的是可在漂浮裝置上安裝可移除式的烤肉架的特徵,如下:

USPTO審查委員駁回本再領證申請案,理由是"再領證申請案在其揭露中包括多個磁鐵,而且是重要的技術特徵prima facie apparent that the magnets are a critical element
of the invention),這些磁鐵明顯非選擇的特徵(optional feature of the invention",不能沒有磁鐵,也不能只有一個,也不能寫成"磁性連結(magnetically attach to)"等隱晦的寫法,判定再領證申請案專利範圍沒有受到說明書支持,違反35 U.S.C. § 251

PTAB確認USPTO審查結果,申請人上訴CAFC。

CAFC階段:

法院引用前例(事實上引用了許多前例) - Antares Pharma v. Medac Phama (Fed. Cir. 2014),再領證案申請專利範圍必須涉及原母案揭露的發明,也就是不宜改變原案的焦點("reissue claims must be directed to “the invention disclosed in the original patent.”")。

上述引用前例引述美國最高法院1942年判例 - U.S. Industrial Chemicals, Inc. v. Carbide & Carbon Chemicals, Corp.意旨:

"參考1942年最高法院的判例(US Industrial Chem v. Carbide & Carbon Chem, 315 U.S. 668 (1942)),最高法院認為再領證後的專利應該是在原獲准專利的發明範疇內,甚至是相同發明,因此再領證原意應該只是讓專利權人可以適當調整/更正專利範圍,而非重新修改為一個新的發明,即便仍是原說明書所支持的範圍
"...the same invention described and claimed and intended to be secured by the original patent...""

相較於本次系爭案說明書僅提出一個實施例,再領證申請案還更嚴格地規範能夠主張的專利範圍,也就是即便原說明書內容有支持,但仍可能不符合35 U.S.C. 251的規定。根據251條分析再領證申請案時,基於原申請案的發明,判斷表面上是否將發明明確地描述在再領證申請案專利範圍中?

如本次系爭再領證案,申請人想要擴大專利範圍,而會去涵蓋到說明書表面上沒有揭露可提供選擇的特徵上,如系爭案中的"多個磁鐵",法院同樣判斷這些磁鐵是發明必須、重要的特徵,系爭再領證申請案專利範圍不能忽略這些特徵。

"In each of these cases, the focus of the § 251 analysis was on the invention disclosed in the original patent and whether that disclosure, on its face, explicitly and unequivocally described the invention as recited in the reissue claims. As relevant to this appeal, we hold that reissue claims broadening a limitation to cover undisclosed alternatives to a particular feature appearing from the face of the original specification to be a necessary, critical, or essential part of the invention, do not meet the original patent requirement of § 251."

主要問題是,原母案沒有提供"沒有磁鐵"的其他選擇,在"相對嚴格"的再領證程序中,不能擴大專利範圍到說明書沒有提供選擇的範圍。


CAFC同意PTAB裁決。

(編按,如果原母案說明書撰寫時補充一句話,除了磁鐵以外,亦可運用其他固定方式,如...,應該就有機會照申請人想要的那樣。)

my two cents:
照這樣講,若要通過再領證申請程序擴大專利範圍,除了需要受到說明書支持外,特別是那些被視為重要的特徵,如果說明書沒有支持這些特徵是可選擇,就不能忽略這些特徵。如此,撰寫專利說明書時,描述多個可能的實施方案有助於解釋專利範圍外,也可能讓日後可能會提出的再領證案有機會放大專利範圍。

只一個專利範圍是有點"危險"的,雖然在美國審查階段時,一般實務仍讓申請人取得可以超越實施例而較廣的專利範圍,但顯然在再領證程序中有更嚴格的要求,這是十分合理的,因為顧及公眾利益。


Ron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基於普通觀察者的設計新穎性與創造性判斷 - LKQ Corp. v.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ed. Cir. Jan. 20, 2023)

案件資訊:
上訴人/IPR異議人:LKQ CORPORATION, KEYSTONE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C.
被上訴人/專利權人: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系爭設計:D797,625(IPR2020-00534
判決日期:January 20, 2023

系爭設計關於車輛前葉子板:

LKQ對系爭設計提起IPR無效程序,PTAB判定LKQ並未提出證明系爭設計不具新穎性與非顯而易見性的優勢證據(preponderance of the evidence)。

設計專利權人GM生產車輛,LKQ則是修理車輛部件的公司,如本次爭議的前葉子板(front fender)。GM與LKQ原本簽署設計授權合約,合約於2022年2月到期,因為合約協商失敗,GM轉而警告LKQ客戶LKQ的產品侵權。

LKQ於是對GM設計專利D797,625提起IPR異議程序(CAFC判定LKQ具有訴訟與IPR立場,因為LKQ有實質侵權的風險),主張'625案不具新穎性,引用證據為D773,340,如下圖,另外也可結合2010年Hyundai Tucson設計,而認為'625為顯而易見。

解析'625:

'340:

2010年Hyundai Tucson:

比較(僅列舉一表):

PTAB判定LKQ並未提出足以證明系爭專利無效的優勢證據。

其中重點是,設計的新穎性與非顯而易見性判斷主要是以「普通觀察者(ordinary observer)」的觀點,認為普通觀察者為車輛零件的零售消費者與商業買家("retail consumers who purchase replacement fenders and commercial replacement part buyers")。

PTAB認為前案證據雖與系爭設計相似,但也找到不少關鍵差異,使得整體設計有區隔,因此判定系爭設計具有新穎性。設計的顯而易見性的判斷主要是採用「Rosen and Durling」測試(Durling v. Spectrum Furniture Co., Inc., (Fed. Cir. 1996); In re Rosen (C.C.P.A. 1982)),PTAB認為LKQ並未拿出足以證明系爭設計顯而易見的主要參考證據(sufficient primary reference),判定LKQ沒有提出優勢證據。

LKQ上訴CAFC:

LKQ挑戰的爭點包括PTAB提出普通觀察者的定義,並且主張上述Rosen and Durling」測試事實上已經被最高法院以KSR判例取代。

參考資料:
- KSR v. Teleflex案簡單描述(https://enpan.blogspot.com/2009/02/ksr-v-teleflex.html
- KSR判例的回顧-USPTO更新審查方針(https://enpan.blogspot.com/2010/09/ksr-uspto.html

Defining the ordinary observer is a fact-dependent inquiry.

CAFC確認PTAB定義的普通觀察者,也就是包括零件的零售消費者與商業買家,這是因為本次系爭設計不是車輛整體,而是僅前擋的部分,對應的普通觀察者應該是專業的車輛修理師傅,與零件商業買家,而非一般車輛的消費者。(編按,這樣就提高了設計比對時對於細節差異的判斷門檻)

這樣,可以看出的葉子板上的各種細微差異都會被放大,因此CAFC在此標準下同意PTAB列舉的七個差異((1) the wheel arch shape and terminus, (2) the door cut line, (3) the protrusion, (4) the sculpting, (5) the first and second creases, (6) the inflection line (i.e., third crease), and (7) the concavity line.),也判定系爭設計具有新穎性。

比對圖來自IPR:

第二個議題是,針對設計,KSR是否取代了Rosen and Durling」(特別針對設計)測試方法?

Durling的兩階段測試方法是,第一,要判斷出主要參考證據(primary reference),也就是前案證據整體視覺上(visual impression of the design as a whole)至少要基本地與系爭設計相同;第二,如果得出主要參考證據,就判斷普通設計者(ordinary designer)會通過修正主要參考證據建立整體相同於系爭設計的外觀?

上述「Rosen and Durling」測試方法主要是避免主張設計無效的異議人結合多件前案而產生如系爭設計一樣的設計。

KSR判例算是一個概括性而非針對設計的顯而易見性判例,就長期以Rosen and Durling」測試方法判斷設計顯而易見性的PTAB與法院而言(其中提到在這十多年來CAFC審理超過50件設計專利爭議,僅有少數例外考量KSR,絕大多數案例都是基於Rosen and Durling」測試方法),法院審理也不受限於特定原則,例如常見顯而易見性考量"teaching, suggestion, and motivation test",只是這也是過於僵化的方法。

最終,CAFC判定LKQ並未證明引證前案在外觀視覺上基本上與系爭設計相同。

my two cents:
本案學習到普通觀察者的定義,以及普通觀察者判斷設計新穎性與非顯而易見性的原則。然而,這個看似不難的案例,在LKQ要求en banc重審並被同意時會有後續發展,在CAFC全院聯席決定後將會影響設計案的顯而易見性的判斷。

---補充---
GM與LKQ的關係讓我想到過去經典案例 - 設計專利的侵權實例 - 戴姆勒(賓士) v. 帝寶https://enpan.blogspot.com/2020/08/v.html(民國108年)

108年【智慧財產法院 106 年民專訴字第 34 號】民事判決:
本院審理後,於108 年6 月21日全案辯論終結,並於108年8月16日宣判。判決結果認定被告侵權責任成立,被告應連帶給付原告新臺幣3,000 萬元、被告帝寶公司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或委託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產品及被告帝寶公司應銷毀相關侵權產品及必要處置,並駁回原告刊登道歉啟事之請求。

111年【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108 年度民專上字第 43 號民事判決:
- 系爭專利並無應撤銷之事由。
- 帝寶系爭產品落入系爭專利權之範圍,賓士公司提起本訴,係依專利法行使權利之正當行為。
- 帝寶公司應將系爭產品所有成品、半成品及專門用以製造系爭產品之模具或其他器具全部銷毀。
- 帝寶公司賠償賓士公司1,812萬3,279元,應屬正當。

----------

IPR2020-00534 Final decision:https://app.box.com/s/bs7cmi8ll642938vkkw2y1k7na7gy7k4(備份)

後續:
針對CAFC意見,LKQ提起全院聯席重審(on petition for rehearing En Banc),06.30.2023 同意全院聯席重審(REHEARING EN BANC):https://cafc.uscourts.gov/opinions-orders/21-2348.ORDER.6-30-2023_2150887.pdf

法院同意rehearing En Banc,同意回應議題包括(待後續追蹤):


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