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從訴狀來看系爭專利與侵權論述 - Apple v. Masimo (Delaware 2022)

針對Masimo於2021年向ITC對Apple進口產品提出禁令要求的訴訟(前陣子的新聞報導Masimo勝訴),2022年Apple反擊。

MASIMO是間醫療設備製造商,原本沒有使用者隨身設備,前陣子發表智慧手錶-Masimo W1,就被APPLE提出侵權告訴,Apple認為其W1智慧手錶侵犯Apple Watch的專利。77頁的訴狀除了篇幅太長外,圖文並茂的訴狀其實是蠻好"看"的,特別是Apple細數了Apple Watch的變革,算是一篇不錯的Apple Watch歷史與產品說明書,Apple詳述自己開發Apple Watch的歷史是要證明Masimo利用"模仿"在走"捷徑"

系爭專利:US10,076,257;  US10,627,783;  US10,942,491;  US10,987,054;  US11,106,352; US11,474,483

列舉系爭專利'257(https://image-ppubs.uspto.gov/dirsearch-public/print/downloadPdf/10076257),關於一種可以持續監測心律的裝置,裝置包括心律感測器,有兩個電極,以及處理器,用以接收心律感測器的訊號,其中獲准專利的關鍵(從審查過程修正歷史來看)就是兩個電極的設計。

系爭專利'783(https://image-ppubs.uspto.gov/dirsearch-public/print/downloadPdf/10627783)關於智慧手錶本身,專利範圍描述的裝置包括外殼、錶帶、顯示器、陶瓷錶面、生理感測器、無線充電線圈等。


系爭專利'491請求項1描述的智慧手錶包括外殼、觸控顯示器、錶帶、錶面、光感測器、無線充電線圈與電極等。

系爭專利’054涉及生理數據的處理,不過專利範圍是以描述裝置為主,除了外殼、顯示器、電極外,還有光收發器,處理器根據多個電極(三個)的電壓訊號判斷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系爭專利'
352關於圖形使用者介面的操作方法:

系爭專利'483為描述手錶結構的專利。

被告侵權產品:
首先,Apple細數開發Apple Watch的歷史與演進,想要證明Masimo藉由模仿來走捷徑,並列舉Masimo製造與販售的各種設備,還列舉收益,用意是提醒陪審團Masimo自始至終是一間醫療器材公司,當它突然生產智慧手錶,就有模仿的動機。比對圖如下:


W1的拆解:

W1的感測器(兩個電極!):

W1的無線充電方法:

W1的光感測器:

W1的使用者介面:

從訴狀中各式各樣的比對圖(還有很多)來看是不是侵權?就看看囉~~~

my two cents:
基於Masimo稍早知道在ITC勝訴,是涉及血糖監測的技術,而本次Apple的告訴是關於智慧手錶的裝置、UI、心律感測等技術,從Apple的專利來看,又廣又多,特別是會對其產品逐一大量布局,裝置專利很多,每篇內容雖有主軸,但是內容很多很廣,可以多子多孫地佈局(事實上也是如此),建立進入障礙,看來,只要"不小心"踩到Apple的保護範圍,就會被告的可能。


新聞:

Ron

2023年1月30日 星期一

應該要知道的指南(guidance)的一二事

patently-o「Patently-O Law Journal」的一篇文章"每個專利與商標律師應該要了解的基準(MPEP, TMEP與其他)?"蠻值得參考的。文件:https://cdn.patentlyo.com/media/2023/01/Boundy.2021.HowToUseGuidance.pdf

TMEP (Trademark Manual of Examining Procedure)

MPEP (Manual of Patent Examining Procedure)
2020年版(9th edition目前最新):https://www.uspto.gov/web/offices/pac/mpep/index.html

所謂指南-Guidance如MPEP, TMEP, TBMP, § 101 examination guidelines, web pages, Federal Register commentary on,是在原來法規之外約束行政機關的指南/基準。在專利/商標審查方面,專利法或商標法並不會有實務上如何執行審查的規定,為了要統一各種法規、法院案例、最高法院意旨的見解,因此政府提供審查指南/基準,目的是約束審查員的審查標準,也讓民眾可以有依循的規則(即便這不是用來約束民眾)("an agency can promise that if a party does thus-and-so, the agency will do thus-and-so in return.")。所述指南不是用來約束民眾,這裡提醒的是,也是美國最高法院的提醒,政府/國會不能用低於法規的指南/基準來約束民眾,針對律師/專利師/專利工程師們。("they can’t bind the public by guidance with less-than-regulation procedural formality")。

(編按,文中提出英文用"bind"(約束),有兩個意思:約束官員,以及提供與法律不同層次的規定,可以解釋法律模糊的地帶,有時是規範政府,有時是規範法院,有時是規範公眾。)

怎麼使用指南?
- 引用法規 (指南常常在引用法規)。
- 約束官員/審查委員。
- 解釋法規中模糊與產生歧義的部分。
- 提出非約束的指引,如判斷101適格性的一些審查要素,這是協助審查委員判斷發明是否適格的判斷規則,這類規則常常被挑戰。

美國最高法院在判例Kisor v. Wilkie中說明,對於是否遵循政府部門對於法律的解釋,(1)僅在所有傳統方式耗盡還存在模糊地帶時,才需要遵循政府相關部門(如USPTO)的額外解釋,並且(2)解釋也應該合理,(3)法院在獨立調查下判定府部門有權提出解釋,以及(4)如果政府部門的解釋為公平且考慮周到,可遵從相關解釋。

文中列舉了一些USPTO非法頒布的指南,例如,MPEP規範可以限制審查委員所發出的限制選擇要求,但是如果是要限制申請人,就不可以;如電子送件系統,不可以在沒有立法程序而去要求申請人只能以特定方式送件,如最新規定以docx格式送件的規定;如MPEP1207.04讓審查委員可以單方面中止申請人上訴並重啟審查程序...等。

2023年1月13日 星期五

我國「改請」的限制 - 筆記

過去曾於2014年筆記過「改請、分割」的規定,但這幾年都有些修改,因此為了自己面對的工作,幫自己再次重點筆記。

我國現行專利審查基準在三個部分提到「分割及改請」的規定,分別涉及程序面、發明與設計實體面的規定,本篇針對「改請/中文應是conversion」筆記。

程序面:

  • 「改請」的目的之一是「變更專利種類」。
  • 改請案,仍以原申請案之申請日為申請日。
  • 不同專利種類之間改請樣態:(1)發明改請新型。(2)發明改請設計。(3)新型改請發明。(4)新型改請設計。(5)設計改請新型。
  • 相同專利種類之間的改請樣態:(1)獨立設計改請衍生設計。(2)衍生設計改請獨立設計。(3)專利法修正施行前申請之聯合新式樣改請獨立設計。
  • 改請前後應該是相同申請人。
  • (重要)改請的法定期間,以下時間是不能改請的情況:(1)原申請案准予專利之審定書、處分書送達後。 (2)原申請案為發明或設計,於不予專利之審定書送達後逾2 個月。 (3)原申請案為新型,於不予專利之處分書送達後逾30 日
  • 原申請案一經改請,若該原申請案業經實體審查,發出第1 次審查意見通知,基於「禁止重複審查」之法理,不得將改請案再改請為原申請案之種類
發明實體面:
  • 顧及公眾利益與取得權利的安定性,改請申請應僅限定在原說明書及圖式所揭露之範圍內始得為之。
  • 改請案說明書或圖式不得超出原申請案申請時說明書 、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所揭露之範圍。
  • (重要)改請發明案如有申請實體審查之必要時,應自原申請案申請日起三年內為之,如改請發明已逾前述三年期間者,得於改請發明之日起三十日內,申請實體審查。
設計實體面:
  • 除了不同專利種類之間申請改請外,設計案特別的是能在同種專利之間改請:申請設計專利後改請為衍生設計專利 ,或申請衍生設計專利後改請為設計專利
  • 一申請案中有二個以上相同或近似之設計,其中,若為相同設計,僅能申請其中一設計 ,其餘設計應刪除;若為近似之設計,應擇一申請設計專利,其餘設計應分割並改請為衍生設計專利
  • 改請申請應僅限定在原申請案申請時說明書或圖式所揭露之範圍內始得為之。
  • 改請案之圖式若不同於原申請案時,應補送相關圖式。
官方文件:

第一篇第十三章 分割及改請(108年11月1日施行版)(https://topic.tipo.gov.tw/patents-tw/dl-270288-59562ac68d854d22877f3616dc121e1f.html

第二篇第十章 分割及改請(110年7月14日施行版)(https://topic.tipo.gov.tw/patents-tw/dl-279534-e51086b9dd764917a3d385680b7c8305.html

第三篇第七章 分割及改請(109年11月1日施行版)(https://topic.tipo.gov.tw/patents-tw/dl-276173-a2fe3ecec6cc428aad0275fbcdf29ff6.html

Ron


2023年1月11日 星期三

從訴訟中學習各種侵權的議題 - Cyntec Company Ltd v. Chilisin America Ltd et al. (N.D. California. 2022)

Cyntec Company Ltd v. Chilisin America Ltd et al.的訴訟日前在地院判決,接著會進入CAFC,經查閱地院判決後,覺得可稱上是一個標準的訴訟教科書,案件涉及侵權判定流程、專利範圍解釋,以及雙方"典型"的攻防。(分兩篇分享)

-本案專利範圍解釋議題:從訴訟中學習解釋專利範圍 - Cyntec Company Ltd v. Chilisin America Ltd et al. (N.D. California. 2022)(https://enpan.blogspot.com/2023/01/cyntec-company-ltd-v-chilisin-america.html

案件資訊:
審理法院:California Northern District Court
案件號碼:
4:18-cv-00939
原告:
Cyntec Company Ltd(乾坤科技)
被告:Chilisin America Ltd et al.(奇力新)
系爭專利:US8,212,641 ('641); US8,922,312 ('312); US9,117,580 ('580); US9,481,037 ('037)
提起告訴日期:2/13/2018
判決日期:9/1/2021
更新判決:May 6, 2022

原告Cyntec在2018年2月14日於北加州地方法院對被告Chilisin提起侵權告訴,系爭專利'312為申請案12/703,495後續的部分延續案(CIP);'037的優先權同樣溯及申請案12/703,495,為第三代延續案(CA)。

系爭專利為限流器(choke),目的是通過修正電流以提供順暢的電力。

關於系爭專利的介紹與專利範圍解釋:https://enpan.blogspot.com/2023/01/cyntec-company-ltd-v-chilisin-america.html

--------侵權與專利有效性議題----------------------------------------

經專利範圍解釋後,開始審理侵權訴訟的相關議題。被告侵權產品為限流器,準確地說,原告主張"Mixed-Powder Molding Chokes"侵害'312與'037專利,"Mini Wire-Wound Chokes"侵害'580專利。審理過程有以下議題。

1. 誘使侵權(Induced Infringement):

"Induced Infringement"成立的要件是:知悉系爭專利的存在,被告也知悉相關行為可能涉及侵權,並且有一方已經直接侵權成立,而被告是被誘使行使侵權行為。

'312

'037

a. 直接侵權(Direct Infringement)

在判斷"Induced Infringement"時,根據35 U.S.C. § 271(a),被告在未授權下在美國國境內提供販售或販售被告侵權產品,就是直接侵權行為。

'312

'037

b. 誘導與知悉(Inducement and Knowledge)

這裡引用美國最高法院解釋「induce」是:倚靠(to lean on)、影響(influence)、以優勢影響(to prevail on)或是去說服( to move by persuasion)被告行使侵權行為。要證明有誘導的行為,需要旁證(circumstantial evidence),例如證明誘導一方進口侵權產品進美國。

根據法院審理,被告已經知悉侵權,否決侵權不成立請願,被告誘使侵權成立。

2. '312、'037不明確議題(Indefiniteness)

a. 如果沒有硬度差異,是否就不會達成請求項記載的較低溫度(lower temperature)?
("
wherein by means of the first hardness difference of the first magnetic powder and the second magnetic powder, the mixture of the first magnetic powder and the second magnetic powder and the conducting wire buried therein are combined to form an integral magnetic body at a temperature lower than the melting point of the insulating encapsulant.")

參照"Phillips v. AWH Corp. (Fed. Cir. 2005)",解釋專利範圍,根據字面意思,參考說明書內容,以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員的理解,在本案中,甚至是被告證人的證詞,都證實請求項中"硬度差異"將影響其中整合磁性主體的樣式,也就是影響形成限流器的溫度。如此,法院否決被告"只有硬度差異才會實現較低溫"的解釋。

b. 是否系爭專利有主張製程溫度與硬度差異之間的因果關係(causal link)?

基於以上解釋,硬度差異與製程中形成限流器的溫度沒有關連性(no nexus)。

i. 先前技術

針對'312的先前技術,在其先前技術描述的製程中,導線放在封膠(mold)中,封膠填充著鐵粉與黏膠,再壓模。(在'312中,有超過兩個不同大小的磁粉置入封膠中,經過"低溫"退火程序(annealing process),或是通過優化兩種磁粉硬度差異,就可以削弱磁粉的應力(strain),其中要解決所謂應力是因為磁粉的應力會引起「磁心耗損(core loss)」)。

在習知技術中,習知技術通過高溫退火解決「磁心損耗」,藉由退火程序消除在壓模程序中的殘餘應力以能獲得非晶合金磁粉的原始特性。

ii. 硬度差異與元件效能的關係?

'037與'312的主要技術目的是要降低對至少兩種磁粉(不同尺寸與硬度差異)的退火程序的溫度以獲得整合磁性主體,說明書提到,兩種磁粉的硬度差異與其效能特性是有特定關聯性,兩種效能特性如降低應力與磁心損耗,也就是說,兩種磁粉的硬度差異與尺寸差異對應力有影響

iii. 元件效能與製程溫度的關係?

被告主張硬度差異與製程溫度之間沒有因果關係(causal nexus),還有所述效能特性(strain, core loss)是「red herring(燻青魚)」,表示是轉移焦點的東西。但原告主張效能特性與低溫具有關聯性,'037與'312專利並未發生效能降低的問題,不需要高溫退火的處理(不同於習知技術需要以高溫退火消弱應力與磁心損耗(即效能特性與製程溫度的關聯性))。

根據'312專利說明書的描述,通過優化硬度差異與磁粉尺寸差異以降低磁粉混和物之間的應力,而且磁粉的硬度差異比大小差異的影響更大。特別地,在說明書中提到,發明不需要高溫來形成整合磁性主體(integral magnetic body)。

法院同意原告解釋

c. 是否系爭專利教示如何量測硬度差異(hardness difference)?

被告主張系爭專利說明書並未揭露如何量測或量化硬度差異,而硬度差異值也不會告訴相關領域技術人員如何影響製程溫度。

事實上,如原告主張,系爭專利說明書描述了一系列磁粉硬度的實驗,如'312的Table 3記載了四種不同材料的磁心損耗,並沒有提到退火的程序。

根據法院的結論,參考專利範圍與說明書,釐清了硬度差異與降低磁心損耗的關聯性,並且不需要習知的退火程序,如此磁粉之間的硬度差異對低溫製程產生了影響

3. 針對'312與'037專利的侵權議題

根據以上專利範圍解釋,以及釐清了專利範圍不明確的疑慮,接著就是侵權議題,法院基於專利範圍解釋的結果,考量以下文意侵害與均等論。

a. 文意侵害(Literal Infringement

如本案被告所稱,系爭專利範圍並沒有討論削減應力的效果,其中"by means of"的那段內容主要是指出硬度差異與採用低溫(溫度低於導線絕緣體熔點)製程的影響。

但被告認為,即便有關係,卻沒有揭露硬度差異如何改善了其中應力與磁心損耗的問題,但法院仍是依據說明書來說明這個關係。

如此,經過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法院判斷被告的產品中具有硬度差異的磁粉以及使用的溫度是低於導線絕緣體熔點,法院也就以逆向工程的結果作為證據,足以判斷被告產品是否文意侵害系爭專利'312, '037。

然而,被告指出專家報告中並沒有證明被告在其製程中採用的硬度與溫度的關係,基於這個爭點,這樣文意侵害有疑慮。

b. 均等論(doctrine of Equivalents)

在均等論的討論下,專利權人應在「function-way-result」測試下證明侵權成立,也就是應該要證明被告侵權產品與系爭專利範圍有實質相同的功能、方法與結果。

法院依據專家證人的報告,包括對被告侵權產品的逆向工程結果,認為被告侵權產品的功能、方法與結果都與系爭專利範圍實質相同。

4. '580無效議題

被告證明被告侵權產品販售早於'580案,並涵蓋其中幾項專利範圍。

a. 新穎性

被告提出自己的產品 - LVH252A12 product,販售於2013年2月,揭露了'580專利內容,特別的是,還是依據原告自己宣稱被告侵權產品侵害了'580案,這反過來證明先販售的商品已經揭示系爭專利'580範圍。

b. 優先權適格性

根據公報,'580專利(CIP案)可溯及Feb. 22, 2010的優先權日,還有一個Mar. 25, 2013的臨時申請案母案,如果要捍衛'580的專利性,就要證明'580案可以繼承所宣稱的優先權日。

要判定專利的優先權主張有效,有兩個概念:(1)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 - 先申請案的說明書內容支持後申請案的申請專利範圍;(2)舉證責任轉移給另一方進行專利無效抗辯。

被告主張系爭專利未滿足"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並且舉證證明系爭專利'580無效。但法院最後判定系爭專利'580優先權有效。

5. 蓄意侵權(Willful Infringement)

要證明被告有蓄意侵權,先證明侵權成立,接著證明被告有侵權之故意,或是已知系爭專利但仍繼續在未授權下進行侵權行為。

原告需要證明,被告在被告知後繼續製造與販售侵權產品;被告則是要證明在製造侵權產品時並未知有專利。法院最終是否決被告蓄意侵權不成立的主張。

'312

'037

6. 排除"侵權報告"與"損害賠償報告"請願

a. Kohl's Infringement Report

b. Van Uden's Damages Report

7. 密封存證請願(Motions to File Under Seal


結論:


幾件系爭專利狀態:

US8212641(和解,無侵權) 
US9117580(和解,被告同意不製造、使用或銷售侵權產品,也同意不對專利有效性提出質疑) 
US9481037(侵權成立)
US8922312
(侵權成立)

北加州地方法院(陪審團)於2021年9月1日作出判決,判決奇力新敗訴、對'312與'037專利蓄意侵權成立,判決損害賠償約 1.9百萬美元。針對蓄意侵權的加重損害賠償(enhanced damage),根據May 6, 2022更新判決,判決整體損害賠償金額為「$4,602,671」,合理權利金為「$950,573」,全部金額為「$5,553,244」。

奇力新於6/6/2022提起上訴,案件進入CAFC。

my two cents:
凡是經過訴訟過程嚴格考驗的專利,如果專利經挑戰還具有專利性、侵權成立,獲判損害賠償,甚至是日後權利金,就是厲害的專利。厲害的專利不外乎是有不容易迴避的專利範圍、能夠通過考驗(明確性、可實施性)的說明書,當然,還要是發明本身具有一定的高度。

特別的是,原本看專利範圍本身,覺得確實有不明確的一些用語,包括硬度、溫度、效能等的描述,但通過專利範圍解釋,解決了可能不明確的問題,顯然系爭專利的說明書給了很大的幫助,還有法院在解釋專利範圍時,應該是根據專家證詞,將原本不明顯的關聯都串了起來。

參考資料:

https://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8266

地院判決:
https://casetext.com/case/cyntec-co-v-chilisin-elecs-corp-1
https://casetext.com/case/cyntec-co-v-chilisin-elecs-corp-5

CLAIM CONSTRUCTION ORDER(https://cases.justia.com/federal/district-courts/california/candce/4:2018cv00939/322639/83/0.pdf;備份:https://app.box.com/s/idoz1ar51f2gj9u77qqjxzoe6ube06eg

AMENDED JUDGMENT FOLLOWING JURY VERDICT(https://cases.justia.com/federal/district-courts/california/candce/4:2018cv00939/322639/318/0.pdf?ts=1651909467

Ron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從訴訟中學習解釋專利範圍 - Cyntec Company Ltd v. Chilisin America Ltd et al. (N.D. California. 2022)

Cyntec Company Ltd v. Chilisin America Ltd et al.的訴訟日前在地院判決,接著會進入CAFC,經查閱地院判決後,覺得可稱上是一個標準的訴訟教科書,案件涉及侵權判定流程、專利範圍解釋,以及雙方"典型"的攻防。(分兩篇分享)

案件資訊:
審理法院:California Northern District Court
案件號碼:
4:18-cv-00939
原告:
Cyntec Company Ltd(乾坤科技)
被告:Chilisin America Ltd et al.(奇力新)
系爭專利:US8,212,641 ('641); US8,922,312 ('312); US9,117,580 ('580); US9,481,037 ('037)
提起告訴日期:2/13/2018
判決日期:9/1/2021
更新判決:May 6, 2022

原告Cyntec在2018年2月14日於北加州地方法院對被告Chilisin提起侵權告訴,系爭專利'312為申請案12/703,495後續的部分延續案(CIP);'037的優先權同樣溯及申請案12/703,495,為第三代延續案(CA)。

系爭專利為限流器(choke),目的是通過修正電流以提供順暢的電力。

以系爭專利US8,922,312 ('312)為例,'312關於一種電子裝置 與其製造方法,可參考以下代表圖,講的就是電子裝置100(限流器choke),主體是磁性主體110,其中模封混和不同材料、硬度與直徑(D1, D2)的第一磁粉112與第二磁粉114,有幾條導線120埋設在磁性主體110中的一些延伸結構中(在磁粉中埋設繞線)。根據系爭請求項1描述的電子裝置,包括有上述特徵的第一磁粉與第二磁粉,導線埋設於第一與第二磁粉的混和體中,導線包括有絕緣封膠(insulating encapsulant)的部分以及被此封膠包覆的導電金屬,特別的是,藉由第一與第二磁粉之間的第一硬度差異,使得所屬磁粉混和體以及埋設其中的導線的組合體形成一個"溫度低於導線絕緣體熔點"的整合磁性體


US8,922,312 ('312)的Claim 1:

1. A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a first magnetic powder;
a second magnetic powder, wherein the mean particle diameter of the first magnetic powder is larger than the mean particle diameter of the second magnetic powder, the Vicker's Hardness of the first magnetic powder is greater than the Vicker's Hardness of the second magnetic powder by a first hardness difference, and the first magnetic powder mixes with the second magnetic powder; and
a conducting wire buried in the mixture of the first magnetic powder and the second magnetic powder, wherein the conducting wire comprises an insulating encapsulant and a conducting metal encapsulated by the insulating encapsulant;
wherein by means of the first hardness difference of the first magnetic powder and the second magnetic powder, the mixture of the first magnetic powder and the second magnetic powder and the conducting wire buried therein are combined to form an integral magnetic body at a temperature lower than the melting point of the insulating encapsulant.

相應地,另一系爭專利'037的claim 1揭示電子裝置的製造方法,方法包括提供絕緣導線、絕緣導線埋設至一混和體中,混和體包括直徑不同、硬度不同的第一磁粉與第二磁粉,在所述絕緣導線與混和體上執行一封膠模壓程序(molding process),如'312案的描述,形成一個"溫度低於導線絕緣體熔點"的整合磁性體

Claim 1:

1.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nic device, the method comprising:

providing an insulated conducting wire;
forming a mixture with the insulated conducting wire buried therein, wherein the mixture comprises: a first magnetic powder and a second magnetic powder, wherein the mean particle diameter of the first magnetic powder is larger than the mean particle diameter of the second magnetic powder, and the Vicker's Hardness of the first magnetic powder is greater than the Vicker's Hardness of the second magnetic powder by a first hardness difference; and
performing a molding process on the insulated conducting wire and the mixture, wherein by means of the first hardness difference of the first magnetic powder and the second magnetic powder, the mixture and the insulated conducting wire buried therein are combined to form an integral magnetic body at a temperature lower than the melting point of the insulated conducting wire.

US8,212,641 ('641):

US9,117,580 ('580)是'641的第二代部分延續案(CIP)

案件經地方法院於5/15/2019聽證後,於6/20/2019做出申請專利範圍解釋(claim construction)後,判定'641侵權不成立,其餘系爭專利案件則繼續審理。

-------------------------------------------------

CLAIM CONSTRUCTION ORDER

整理幾個解釋專利範圍的原則:

(1) 在沒有明顯相反的意圖下,應根據申請專利範圍中用語的"一般而慣用"的意思,在發明當下以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員的知識來解釋

(2) 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員以申請專利範圍記載的用語,參照專利說明書的內容進行解釋

(3) 查閱說明書的目的是,專利權人可以自為辭彙編撰者(LEXICOGRAPHER)

(4) 查閱專利權人在說明書或審查歷程中所否認或排除(disavow)的範圍

(5) 解釋專利範圍時,通常不限制在說明書中的實施例或範例

(6) 專利審查歷程經常是告知發明人所解釋的專利用語的意思,並知悉發明人是否限縮了專利範圍

一般來上,上述內部證據已經足以沒有爭議地解釋專利範圍,但如果內部證據仍無法解決爭議,將尋求外部證據,如專家證詞、發明人證詞與技術論文與文章。

("A patentee is presumed to have intended the ordinary meaning of a claim term in the absence of an express intent to the contrary. See York Prods., Inc. v. Central Tractor Farm & Family Ctr., 99 F.3d 1568, 1572 (Fed. Cir. 1996)")

("“The ordinary and customary meaning of a claim term is the meaning that the term would have to a person of ordinary skill in the art in question at the time of the invention.” Phillips v. AWH Corp., 415 F.3d 1303, 1313 (Fed. Cir. 2005)")

("Although the court must read the claim in view of the specification, claims are not ordinarily limited to preferred embodiments or illustrative examples appearing in the specification. Kraft Foods, Inc. v. International Trading Co., 203 F.3d 1362, 1366 (Fed. Cir. 2000)")

("The prosecution history “can often inform the meaning of the claim language by demonstrating how the inventor understood the invention and whether the inventor limited the invention in the course of prosecution, making the claim scope narrower than it would otherwise be.” Phillips, 415 F.3d at 1317.")

解釋專利範圍時,應先建構出爭議的用語與句子,並尋求訴訟雙方同意的解釋。

- 雙方同意的用語解釋:

1. "Vicker’s Hardness",指的是量測材料抵抗以鑽石金字塔形的壓頭變形的能力(“a measurement of a material’s ability to resist deformation from a diamond indenter in the form of a pyramid.”)。

2. "magnetic powder",指的是磁性物質的細小顆粒("fine particles of magnetic substance")。

- 雙方爭議的用語或句子的解釋(忽略討論過程):

1. “Vicker’s Hardness of the [first, second] magnetic powder”

指的是,第一第二磁性物質的微小顆粒的"Vicker’s Hardness"。

很特別地,系爭專利範圍中都提到了"Vicker’s Hardness"。原告主張應以其字面意思解釋,被告則主張相關前後文解釋是磁粉的"Vicker’s Hardness",而非指磁粉中任何一個顆粒的硬度。

原告認為,常識上壓在顆粒粉末上會造成顆粒的位移而不是顆粒的變形,法院同意這個解釋,因此認為"Vicker’s Hardness"指的是「量測材料抵抗以鑽石金字塔形的壓頭變形的能力("a measurement of a material’s ability to resist deformation from a diamond indenter in the form of a pyramid")」,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可知,所謂粉末的硬度,就是指對磁性物質細微顆粒的硬度。

2. “magnetic material” & “resin”

“magnetic material”指的是沒有揮發性溶劑備製的磁性材料。

“resin”指的是沒有揮發性溶劑備製的樹脂。

根據系爭'641與'580專利說明書,磁性材料填充繞線空間以封住導線,磁性材料包括"resin"與磁粉,磁性材料可以強固導線,'641指出先前技術的缺點是choke(限流器)在進行熱固化前是在室溫下,以讓揮發性溶劑消散,而'641專利所揭示的choke並非在室溫下進行熱固化(heat-cured)。

原告主張系爭專利並未排除磁性材料可以在揮發性溶劑中備製的可能;被告主張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員可知,基於排除先前技術的作法,系爭專利中的磁性材料應解釋是在沒有揮發性溶劑下備製。

針對以上元件的作法,系爭專利說明書並沒有界定明確的限制,根據案例指示,當專利說明書清楚地表達發明並沒有包括特定特徵,即便專利範圍足夠廣到包括這個特徵,但這個特徵並不會讀入專利範圍中

("“Where the specification makes clear that the invention does not include a particular feature, that feature is deemed to be outside the reach of the claims of the patent, even though the language of the claims, read without reference to the specification, might be considered broad enough to encompass the feature in question.” SciMed Life Sys., Inc. v.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Sys., Inc., 242 F.3d 1337, 1341 (Fed. Cir. 2001).")

就本案系爭專利而言,是否有明確地排除特定特徵 - 在揮發性溶劑中備製材料?

法院同意原告所述,僅是對特定特徵的評論並不足以到明確否定(disavowal)這個特徵,然而,即便專利權人沒有否定所述特徵,而僅是對先前技術的批評(criticism),但本案中,所提出的批評已經累積到足以形成否定這個特徵

因此,法院認為這些元件的製作都是在沒有揮發性溶劑的情況下備製的。

(編按,根據以上原則可知,當專利說明書明確地指出先前技術因為有一特徵產生了缺點,而發明明確區隔先前技術這個特徵,顯然專利範圍不應解釋到涵蓋要排除的特徵。特別地,如果要保留一些解釋空間,在評論先前技術時,力道不要太大~~)

3. “encapsulating the wire”

以其字面與一般意思解釋,就是封裝導線。

原告主張應以字面意思解釋;被告主張是在繞線空間中"完全地"包裝全部的導線。

原告用'641案圖5來解釋,其中磁性材料並沒有"完全地"包住導線。這裡倒是釐清了"encapsulating"與"enclosing"的差異("the ordinary meaning of the word “encapsulate” means to enclose in or as if in a capsule"),被告是用"enclosing"解釋"encapsulating",企圖讓專利範圍解釋比較窄,但相關領域技術人員可知,因為導線仍與其他裝置的部件接觸,其中導線並非完全被磁性材料所包圍。

4. “[filling, filled in] the winding space”

指的是充滿未被占用的繞線空間。

原告主張是用字面上的意思解釋;被告主張是:佔據導線以外的繞線空間("occupying all of the winding space other than the wire")。

原告認為"fill"並非指"完全地佔據"(有一定解釋空間),但被告主張,就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員而言,以"填充封膠"來說,是指"完全充滿"著磁性材料,而不僅於是為了最大化電感的效果,也是用於強化結構與散熱。

就系爭專利內容而言,繞線空間應是部分被導線或是其材料佔據,之後才是填入磁性材料,如此,如上述"encapsulating the wire"過程,就是充滿未被占用的繞線空間

5. “permeability”

指的是相對磁導率(relative permeability):自由空間的磁化率("ratio of magnetization to that of free space")

6. “substantially parallel”

指的是在典型製造誤差範圍內的"平行"。

7. “by means of the first hardness difference of the first magnetic powder and the second magnetic powder, the mixture of the first magnetic powder and the second magnetic powder and the conducting wire buried therein are combined to form an integral magnetic body at a temperature lower than the melting point of the insulating encapsulant”

這段話以其字面與一般意思解釋:藉由第一磁粉與第二磁粉之間的第一硬度差異,第一磁粉與第二磁粉的混和物以及埋設當中的導線,在低於絕緣體熔點的溫度下組合形成整合磁性主體。

8. “iron powder”

指的是非合金的鐵粉。

在此一提的是,根據法院意見,'580與'641有關,'580引用'641為參考資料,而'580說明書中明確區隔"iron powder (Fe)"與"a metallic powder"(其中有合金粉末),也就是說明"iron powder"是純鐵。另外,'312與'037也明確區隔iron powder與iron alloy powder。並且說明書也明確用不同用語解釋各種成分:"iron", "iron powder", "alloy"等。

(編按,說明書反覆強調的特徵,跑不掉,就是這樣解釋,並且說明書用不同的用語分別定義用語,也是強烈的意圖。另外,相互引用的文獻也具有影像解釋用語的功能。)

--------侵權與專利有效性議題於下篇繼續----------------------------------------


參考資料:

https://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8266

地院判決:
https://casetext.com/case/cyntec-co-v-chilisin-elecs-corp-1
https://casetext.com/case/cyntec-co-v-chilisin-elecs-corp-5

CLAIM CONSTRUCTION ORDER(https://cases.justia.com/federal/district-courts/california/candce/4:2018cv00939/322639/83/0.pdf;備份:https://app.box.com/s/idoz1ar51f2gj9u77qqjxzoe6ube06eg

AMENDED JUDGMENT FOLLOWING JURY VERDICT(https://cases.justia.com/federal/district-courts/california/candce/4:2018cv00939/322639/318/0.pdf?ts=1651909467

Ron

藥品標籤、醫生處方等有趣的醫藥類侵權議題 - Genentech, Inc. v. Sandoz Inc. (CAFC 2022)

以我對藥物的不認識,僅能做出如此粗淺的標題,而且一換再換。

案件資訊:
原告/上訴人:GENENTECH, INC., INTERMUNE, INC.
被告/被上訴人:SANDOZ INC., LEK PHARMACEUTICALS, D.D.
系爭專利:
LFT專利:US7,566,729、US7,635,707、US8,592,462、US8,609,701
Genentech專利:US7,816,383、US8,013,002
判決日:December 22, 2022

本案緣起Genentech針對地院作出系爭專利無效以及侵權不成立等判決提起上訴,案件涉及:(1)LFT專利為顯而易見;(2)Sandoz與Lek販售的產品並未侵害系爭專利;以及(3)Sandoz產品並未直接侵害Genentech專利。

本案涉及醫藥相關技術,案件涉及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的藥物「比樂舒活/Pirfenidone」。現在市面上有兩種FDA核准上市治療IPF藥:pirfenidone and nintedanib,市占各一半,藥效差異在於副作用與新陳代謝上。

Pirfenidone發展自1973,也販售到台灣,到2004年,美國FDA同意Pirfenidone為孤兒藥資格(orphan drug,罕見疾病用藥),到了2014才同意用於治療IPF,由Genentech販售。

看來,Pirfenidone藥物歷史淵源已久,應該已經過了專利期限,於是Sandoz提出以Pirfenidone為學名藥的簡易新藥上市申請(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s (“ANDAs”)),Genentech則提起「Hatch-Waxman」訴訟,這是一種基於Hatch-Waxman Act的藥品專利期補償訴訟,主張Sandoz的學名藥侵害LFT與DDI專利。這裡特別提到,系爭專利並非涉及Pirfenidone藥品本身,而是關於使用Pirfenidone藥物治療IPF時處理副作用的方法

相關參考資料:
- 最高法院對仿製藥侵權議題的意見 - SANDOZ INC. v. AMGEN INC. ET AL.(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06/sandoz-inc-v-amgen-inc-et-al.html
- 因為藥品檢驗延遲而延長的專利權期限討論 - Merck v. Kessler (Fed. Cir. 1996)(https://enpan.blogspot.com/2014/04/merck-v-kessler-fed-cir-1996.html
"Hatch-Waxman Act:
依據美國專利法第155條規定(http://enpan.blogspot.tw/2012/04/blog-post.html),但此條已經在AIA之後刪除,可參考第156條(Hatch-Waxman Act,1984年通過),食品藥品上市之前應取得美國的負責機關就是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許可。如果是應用在1995年6月8日以前獲准的專利上,因為補償檢驗而損失的專利期限可以在保障17年在加上兩年恢復延長時間(restoration extension)。"

列舉LFT專利US7,566,729的claim 1,關於如何服藥的方法:

1. A method of administering pirfenidone to treat a patient with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said patient having exhibited a grade 2 abnormality in one or more biomarkers of liver function after pirfenidone administration, comprising
(a) administering to said patient pirfenidone at doses lower than 2400 mg/day for a time period, followed by
(b) administering to said patient pirfenidone at doses of 2400 mg/day or 2403 mg/day.

Genentech專利US7,816,383的claim 1,特別的是主張要排除與另一藥物共用的情況:

1. A method of administering pirfenidone therapy to a patient in need thereof, comprising administering to the patient a therapeutically effective amount of pirfenidone, and avoiding co-administration of fluvoxamine, wherein said patient is also in need of fluvoxamine therapy.

原告提出的證據就是被告侵權藥品的標籤/label,其中列舉了服藥指南,對於被告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張專利無效~

關於LFT專利:
在地院階段,除了主張侵權不成立外,Sandoz還提出相關藥品測試報告與其他藥品的標籤指示內容,主張LFT專利為顯而易見,因為這些服藥方法僅是一般指引。

地院的判決指出,根據Sandoz侵權藥物的標示,僅被相關系爭專利範圍的部分所涵蓋,並且其中指南僅是"描述"用藥方法,而非"建議"系爭專利的用藥方法,因此侵權不成立。

地院的見解:"The district court began its analysis by noting that the parties “agree that Sandoz’s label recommends using pirfenid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IPF and includes treatment instructions for patients exhibiting Grade 2 elevations in ALT and/or AST." ...

"the court found that Sandoz did not infringe the LFT patents because there was no specific intent for induced infringement. Specifically, the portion of the label that referred to infringing uses did not recommend any of the infringing uses, but rather, merely described them."

更者,地方法院還判決LFT專利無效,因為先前文獻已經揭露了標準的藥品服用方法。

關於Genentech專利:
根據以上列舉系爭專利內容,Genentech專利涉及的是要排除與其他藥品的交互作用,或是主張如何與其他藥品共同使用的用藥方法,例如以下列舉專利範圍。

claim 6 of the ’383 patent recites: 

The method of claim 5 [administering pirfenidone therapy to a patient in need thereof, comprising first discontinuing administration of fluvoxamine to avoid an adverse drug interaction with pirfenidone, and then administering to the patient a therapeutically effective amount of pirfenidone], wherein the patient has [IPF].

claim 3 of the ’002 patent recites: 

The method of claim 2 [administering pirfenidone and fluvoxamine concurrently to a patient in need thereof comprising administering a therapeutically effective amount of fluvoxamine to the patient and administering a therapeutically effective amount of pirfenidone to the patient, wherein the amount of the pirfenidone is about 801 mg/day, wherein the pirfenidone is administered three times per day] wherein the patient has [IPF].

claim 9 of the ’002 patent recites: 

The method of claim 8 [providing pirfenidone therapy to a patient in need thereof comprising titrating the dosage of pirfenidone administered to the patient downward from a dose of about 2400 mg/day, while co-administering fluvoxamine, wherein the dose of pirfenidone is reduced by about 1600 mg/day, wherein the pirfenidone is administered three times per day] wherein the patient has [IPF].

同樣地,Sandoz學名藥的標籤也是標註要注意"pirfenidone"與"fluvoxamine"的交互作用,以及用藥指南。

地院的判決是,Sandoz藥品標籤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有"鼓勵、建議或促進"等使用指示,法院還說,即便IPF病患服用了fluvoxamine,醫生應該會選擇其他非侵權的治療方法。

CAFC階段:

針對LFT專利,CAFC判決表示,LFT專利中描述的藥劑調整,參考Azuma(相關藥品的測試)與其他藥品Pirespa®標籤,以及一般標準的藥品實務,為顯而易見。(編按,初步來看LFT專利描述的內容,除了不熟悉的藥品名稱外,就與一般用藥的知識/醫囑差不多!)


(討論過程中有些比較醫藥專業的內容在此忽略,有興趣者應該查閱原判決文!)

關於Genentech專利侵權議題,這部分是比較有趣的,其中主張涉及是有侵權的意圖,也就是醫生在指示用藥時是否涉及任何侵權意圖,還有「Hatch-Waxman Act」。

Genentech是根據Sandoz藥品上的標籤內容,其中"鼓勵、建議與促進"認定有侵權行為,但是地方法院認為這並非決定是否"直接侵權"的證據,包括標籤上的指示與醫囑。

CAFC認為,即便有「Hatch-Waxman Act」保障專利過期藥品的權益,但這是涉及藥品本身的保障,無關上述直接侵權的議題。(顯然本次系爭專利都不是藥品本身專利,而是關於用藥的方法)

法院表示,應該考量"標籤"以外的證據來評估是否產品的使用造成直接侵權,這裡引述多件前例,如Eli Lilly, Takeda,法院是依據產品標籤與其他證據來判斷是否有足夠證據證明醫生的治療有"直接侵權"的問題。

這裡討論的證據包括藥品標籤以及醫生的實務,包括醫師的證詞,在過去治療IPF病患的幾十年來,從沒有對已經服用"fluvoxamine"藥的病患施以"pirfenidone"藥品,其中醫生的回應是,會改用其他藥物。這樣看來,基於系爭專利中用語"avoiding co-administration of fluvoxamine"的限制,專利權人並不容易找到「直接侵權」的證據。

法院的態度是,即便FDA會在意病患會同時服用上述兩種藥的可能,但是仍無法建立優勢證據(preponderance of evidence)證明Sandoz藥品侵害系爭專利。

其中判斷涉及不同科別的醫師、藥師等做出處方時是否考量其他醫生的診療,這些都無法建立優勢證據。


CAFC同意地院判決。

my two cents:
醫藥方面的法院意見都十分有趣,即便不見得理解其中技術,但是相關論點都是十分值得參考的。本案中,證據力是法院考量的因素,即便有用藥指示,但醫師是否有相關侵權行為,又要證明直接侵權,應該是需要"直接且有力的優勢證據"。

另外有個小結論是,即便藥品上的用藥指示有侵權問題,但不容易建立其侵權意圖,因為執行侵權的人應該是醫師,但醫師是否有考量其他醫生的判斷,都是無法輕易證明的。

my two cents:
從一般TW/CN實務上來看,很多只要涉及用在動物的"診療方法",包括用藥方法,或是僅是一點點關聯,可能會被強烈地判定是「不可專利標的」,所以這類方法在美國實務上是頗為open,並且討論起來還蠻有趣的,相應地,也是侵權風險很大的地方。


Ron

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紐澳的專利範圍項次費用計算

我從這篇文章找到想要的"請求項項次費用"資訊:https://www.spruson.com/patents/when-is-paying-patent-excess-claims-fees-excessive-in-australia-and-new-zealand/

根據文章資訊,2020修改過費用。

這裡說明,當提出專利申請案時,澳洲與紐西蘭的官方費用與"申請專利範圍數量"無關,也就是不論請求項數量僅收一筆費用。

澳洲在專利獲准時才根據獲准"專利範圍"數量收費,因此申請時並不用考量請求項數量,僅在獲准時(開心)才依據獲准專利範圍數量多收超項費(開心中一點點傷心)。

以20項為基準,在30項內,每多一項費用加125澳幣。
超過30項,每多一項多收250澳幣。

獲准專利範圍前不用刻意主動修正刪減專利範圍數量。

獲准後,如果想要通過修正增加專利範圍,超過20項,每超一項收250澳幣,不允許用"插入"的方式增加專利範圍,而是用額外增加來算。

根據文章的意思,如果在獲准後修正專利範圍,想要增加數量,要小心盡量不超過20項,如果增加後仍不超過20項,沒有額外費用,但如果超過20項,所有增加的範圍都會計算為超項費,也就是250*n(n為新增數量)。

--------------------------------------------------------

紐西蘭,會根據專利審查過程中"申請專利範圍項數最大數量"收超項費用,也就是說專利審查過程要考量是否新增專利範圍,費用以過程中最大項次來算。文章在此提醒,申請時應小心是否有過多數量的專利範圍,因為,如果為了要減省費用在審查前主動修正減少專利範圍數量,還是可能會產生比超項費用更多的費用(這應該是因為主動修正的費用可能大於超項費用)。

這裡又提醒,即便如澳洲在獲准時收超項費,以及紐西蘭在審查時依照最大數量收超項費,都可能比專利獲准後被挑戰(無效程序)或者在獲准後修正都還省錢。

以25項為基準,超項"每5項收"120紐幣,舉例來說,在審查過程不論是否曾經因為修正而減少專利範圍,以其中最大數量來算,例如最大數量曾經達到50項,就多收超項費5*120=600紐幣,其中50-25=25超項,每5項收120,25/5=5,5*120=600。如果有100項費用,100-25=75,75/5=15,15*120=1800。

所稱「審查過程中最大數量專利範圍」,也就是說在審查前修正減少專利範圍項次是可有效減少費用的。但是申請後才想要修正減少專利範圍,還要考量「主動修正的官方費用」,文中有些說明。如果申請人需要大量的專利範圍,又想要節省費用,這裡建議可以提出「分割申請案」。

(另外應該考量適用日期,比如申請案是在新費用施行之前或之後...)

Ron

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從維尼來看著作權期限 - 筆記

本篇討論的是美國著作權,這是因為得知「Winnie the Pooh」(維尼熊)著作權到期衍生的文章,從Winnie來了解著作權也是蠻有趣的~

一些基本知識:
1. 現行美國著作權法/版權是在1976年制定,1978年施行(January 1, 1978)的著作權法。
2. 而其中規定的「著作權期限」有多次修法,1998年規範了單一著作權期限,以及一些計算期限的方法。
3. 根據1978年施行的著作權法,著作權從創作日開始自動發生,著作權期限是在作者(非受雇創作)有生之年+死後70年。如果是多位創作人,從最後一位逝世日後再延續70年。
4. (不同地)以受雇/匿名創作而言,著作權是由出資雇用的人/企業所擁有,著作權期限(經過多次遊說與修法一再延長)是從公開日開始95年,或是創作日開始120年,以期限"短"的為準。(編按,Winnie the Pooh就適用公開日後95年的期限規定,維尼從1926年面市,1926+95=2021)
5. 1978年前,著作權期限從創作日開始算。1978年與之後,原則上也是從創作日開始算:原創作人生平+70年;或是受雇創作從創作公開後95年或是創作日後120年(以較短的為準)。

在1978年前"work/創作"分為兩類:

一、在1978年1月1日當日已經存在但未公開(not published)未受到著作權法保護(not registered)的創作:
6. 針對1978年之前(非自動受到保護,也就是沒登記就沒有保護)已存在但未公開/未被著作權保護的創作而言,至少保障從開始施行現行著作權法的1978年之後25年期限,也就是這類創作著作權期限都在2002年12月31日到期(1978+25-1=2002, 1978該年也算一年)。
7. 延續第6點,針對此類創作,若是在1978年前已經公開但未受到著作權保護(在此日之前並未或無法主張著作權)的創作,著作權自保障25年起算,再加45年,就是到2047年到期。

二、在1978年之前已經受到著作權法保護(registered and copyrighted)的創作:
8. 在1978年前的創作適用的著作權法是1909年著作權法。
9. 根據1909年著作權法規定的期限,期限是創作登記後28年,到第28年可再登記一次又延長28年,沒有登記延長就過期。

10. 到了1978年現行著作權法開始施行,就產生一些變化,特別是保護期限(自然是為了保護美國本土的創作)。
11. 針對1978年前已經受到舊著作權法保護的創作而言,從原本保護28年,到期該年可再登記延長47年。
12. 針對1978年前已經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的創作(有登記的創作),根據1998年著作權期限延長修法的規定,可再登記延長67年(比上述第11點又多20年),因此就是現行著作權法的規定的著作權期限(針對受雇/匿名創作):28+67=95(年)。
13. 因此,回算95年,從2022年來看,根據現行美國著作權法,1927年(2022-95=1927)以前的創作都已經過期了。(編按,Winnie the Pooh創作於1926年也登記而受到保護,也過期了,最初出現的著作權是在2022年過期。)
14. 根據現行著作權法,所以創作,不論何日完成創作,到期當年,都在年底到期(當年12月31日)。

老「維尼/Winnie the Pooh」呢?
- 創作者A.A. Milne於1926年創作並發表維尼,在故事書"The Wrong Sort of Bees"中第一次出現"Winnie-the-Pooh"。
- 迪士尼公司買下維尼角色與牠的故事版權。
根據現行著作權法規定,1926+95=2021,維尼最初創作的著作權應在2021年12月31日到期。
- 但恐怕不是「所有維尼」的形象都過期,畢竟"本次所講的"(updated on Jan 9, 2023)著作權保護的是,主要是1926年的那本故事書~
- 過期的維尼形象是"沒有穿衣服"的樣子。
後來維尼穿了件紅色上衣,有沒有穿衣服有不同的著作權期限。
- 當迪士尼在1961年買下維尼的版權,持續創作都有新的形象與故事,持續維尼著作權的保護。
- 為了避免維尼變公共財,迪士尼會持續創作,加上新的腳色,還註冊了商標,列舉一件:



資料參考:
copyright office:

Duration of Copyright:

Winnie the Pooh:

IPWatchdog:

What Winnie-the-Pooh Lapsing into the Public Domain Really Means


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