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IN RE BERNARD L. BILSKI and RAND A. WARSAW案情簡單描述

IN RE BERNARD L. BILSKI and RAND A. WARSAW案情簡單描述

2008年10月30日美國聯邦巡迴法院(CAFC)針對IN RE BILSKI案做出了判決,其結果涉及是商業方法專利、軟體專利是否適格的爭議(patent-eligible subject matter)
可參考:
http://www.cafc.uscourts.gov/opinions/07-1130.pdf


Bernard L. Bilski and Rand A. Warsaw為美國專利第08/833,892號(簡稱Bilski案)申請案的申請人,針對BPAI(訴願與衝突委員會)對Bilski案做出的最終核駁提出上訴(CAFC,2007年10月1日),申請人認為審查委員(包括USPTO與BPAI)對Bilski案做出錯誤的核駁審定,BPAI審定結果認為該案違反美國專利法第101條所規定適格的專利標的。

Bilski案的主要範圍列舉如下:
A method for managing the consumption risk costs of a commodity sold by a commodity provider at a fixed price comprising the steps of:
(a) initiating a series of transactions between said commodity provider and consumers of said commodity wherein said consumers purchase said commodity at a fixed rate based upon historical averages, said fixed rate corresponding to a risk position of said consumer;
(b) identifying market participants for said commodity having a counter-risk position to said consumers; and
(c) initiating a series of transactions between said commodity provider and said market participants at a second fixed rate such that said series of market participant transactions balances the risk position of said series of consumer transactions.

Bilski案主要範圍是有關日常用品價格為固定價格的管理方法,目的是能夠降低日常生活所需物品的價格的變動幅度,以免影響民生。該案步驟有在日常生活用品供應商與消費者間,使用一個根據歷史平均值的第一固定利率交易,而此第一固定利率更是站在消費者的風險考量上;接著,識別相反於消費者立場的供應商;最後,使用根據供應商收支與消費者風險考量決定的第二固定利率進行交易。

這件案子明顯是個「商業方法」,USPTO核駁理由是其範圍違反美國專利法第101條,『claims 1-11, the invention is not implemented on a specific apparatus and merely manipulates [an] abstract idea and solves a purely mathematical problem without any limitation to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refore, the invention is not directed to the technological arts』,其中理由認為此範圍僅為一種人為操作的概念或數學問題,並無技術性。同時,申請人在答辯時亦承認此方法並非建構於電腦作業上。

然而,在訴願期間,BPAI針對USPTO審查委員的理由指出,審查委員錯誤引用「technological art」的測試,亦並無任何判例有提出這類測試。

並且認為,如果請求範圍能夠由一個狀態轉換到另一個(if there is a transformation of physical subject matter from one state to another),則並非權利範圍沒有寫出特定裝置就表示沒有適格的專利標的(may still be directed to patent-eligible subject matter)。BPAI以化學元素混合的結果為例,化學元素的混合並非需要任何裝置,而能以人工合成、轉換成新的物質,這仍是可專利的。

此時,BPAI好像是站在申請人這裡,其實不然,BPAI認為Bilski案的請求範圍並無包括任何適格的轉換(patent-eligible transformation),其中依據風險判斷價格、供應商、消費者等特徵間並無可專利的標的,仍決定該案並無產業利用性(useful),維持不准予專利的判決。

經以上對談,排除了USPTO審查委員對「technological art」與「specific apparatus」錯誤判斷的測試之後,此案即變成單純是否符合專利法第101條規定的議題。

根據美國專利法第101條規定:『Whoever invents or discovers any new and useful process, machine, manufacture, or composition of matter, or any new and useful improvement thereof, may obtain a patent therefor, subject to the conditions and requirements of this title』。
其中描述了四種可專利的類別:process、machine、manufacture與composition of matter,Bilski案明顯能歸類為其中的「process」,而是否為new and useful變成主要議題。

歷史上對「process」有眾多解釋,比如,如果請求範圍為自然法則(laws of nature)、(natural phenomena)自然現象、心智活動(mental process)、與抽象概念(abstract idea),此類發明並無法專利。

最後,CAFC採用了一種「machine-or-transformation test」(Benson)作為是否符合專利法第101條所規定的法定標的的測試,最高法院的意見是:
It is argued that a process patent must either be tied to a particular machine or apparatus or must operate to change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a 'different state or thing.' We do not hold that no process patent could ever qualify if it did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our prior precedents

在另一判決(Diehr)中,『Transformation and reduction of an article to a different state or thing’ is the clue to the patentability of a process claim that does not include particular machines』

其中「轉換」成為無特定機器的方法步驟(包括商業方法、電腦軟體)專利案的判斷準則。(Diehr判決中,有另一討論,應用領域的限制並不足以在方法案中產生適格的專利範圍;數學演算法仍不符法定專利標的;不足夠的活動並無法讓不能專利的原理轉為可專利的步驟)
上述「machine-or-transformation test」有兩個要求,符合其一即符合專利法第101條所規定的process的適格專利:
  1. claim is tied to a particular machine, or
    請求範圍應聯繫於特定機器上,或是
  2. claim transforms an article into a different state or thing
    請求範圍應轉換一物品至不同的狀態或是東西
上述要求已經屏棄傳統以「useful, concrete and tangible results」作為是否符合101規定的原則,若將上述要求套在Bilski案來看,該案申請人認為該案並非限制於特定機器或是裝置上,所以,該專利是否有轉換物品至另一狀態則為判斷是否符合101規定的關鍵。

Bilski案結果:
『Thus, claim 1 does not invol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ny physical object or substance, or an electronic signal representative of any physical object or substance. Given its admitted failure to meet the machine implementation part of the test as well, the claim entirely fails the machine-or-transformation test and is not drawn to patent-eligible subject matter.』
CAFC認為,該案請求範圍並未能將物品改變至不同的狀態或東西,該案的Claim 1無關轉換任何物體或物質,或電子訊號所表示的物體或物質,加上如同申請人承認的,該範圍並無關機器,故該請求範圍完全不符合於「machine-or- transformation test」的測試,不符101規定之適格專利。

列舉引用In re Bilski判例核駁的實例的理由如下:


Ron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專利有什麼用?

專利有什麼用?
有人說,被告了,就知道?
剛好看到一個JPO網頁中有這張圖:


這可不是要大家申請專利,而是說明專利的用處,或說專利給了什麼訊息?
左方的圓圈說明一個智慧財產的產生,由研發開始,進到專利申請、取得專利權後,可以行使專利權,甚至獲利而回收之前的研發投資,進而可以繼續研發->申請->專利權->行使專利->再研發
如果企業進到這個循環,絕對是個很成功的企業

而右方的方塊中註明了專利資訊
透過專利提供的資訊,可以得到各產業、領域的知識,提供企業研發的方針,積極來看,由各種專利的資訊中學習,可以省略不必要的研發過程,產生更有效率的研發,甚至決定未來的方向,也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紛爭

這張圖給了一點思考
積極來說,專利是個有世界觀的東西,提供很多思考,得知來自各種地方的技術,讓人類能更進步
另一方面,專利會產生的爭議、訴訟,也是個製造紛爭的不可避免的惡!

Ron

日本專利/新型/商標訴願程序修正

日本專利審查,訴願的相關規定於2009年4月1日起生效
(參考資料:Harakenzo World Patent & Trademark)

「專利」申請案的規定:
  1. 針對拒絕審查(Decision of Refusal)的訴願(Appeal)期限由原本的30天延長至3個月,而對於外國人,則由90天延長至4個月,其中期限於收到拒絕通知後起算
  2. 然而原本可在發出訴願時,能於30日內提出權利範圍修正的規定,於新規定中刪除,僅能於提出訴願時同時提供權利範圍修正
  3. 於接獲拒絕審定通之後,原本可於30日(外國人則為90日)內提出分割案申請(Divisional Application),新規定延長為3個月(外國人為4個月)內提出即可
  4. 於收到拒絕審定後,在上述(3個月4個月)的時間內,專利申請案可以轉為設計申請案(Design Application)
  5. 於收到拒絕審定後,在上述時間內,設計申請案可為專利申請案
  6. 於收到拒絕審定後,在上述時間內,設計申請案可為新型申請案
  7. 但是新修正的規定並未修改於訴願決定後上訴最高智慧財產法院的時間,也就是收到訴願決定後,應於30日(外國人是90日)內提出上訴最高智財法院

設計專利申請案/商標的規定:
  1. 收到設計專利、商標申請案的拒絕審定,原本規定應於30日(外國人90日)內提出訴願,新規定皆改為3個月(對於外國人沒有改變,僅有90日與3個月的差異)
  2. 對於修正駁回的審定提出的訴願,或是提出的新設計/商標申請案,由原本的30日(外國人規定是90日)延長為3個月
  3. 於收到拒絕審定後,設計專利申請案轉換為專利申請案的期限由原本30日(外國人90日)或是申請日後3年內,改為3個月,或是維持申請日後3年
  4. 於收到拒絕審定後,設計專利申請案可轉為新型專利申請案,期限由原本30日(外國人90日)內,或申請日後9年6個月,改為3個月或是申請日後9年6個月
  5. 於收到拒絕審定後,專利申請案可轉換為設計申請案,期限由30日(外國人90日)改為3個月(外國人4個月)內提出(此點可對應上述專利的相關規定第4點)
  6. 但是新修正的規定並未修改於訴願決定後,或修正駁回後,上訴最高智慧財產法院的時間,也就是收到訴願決定或是修正駁回後,應於30日(外國人是120日)內提出上訴最高智財法院
參考圖表:



Ron

經恢復的專利案

就來看看Aristocrat Technologies, Inc.恢復的案子吧!

專利案US7,056,215


從歷史來看

2000年1月11日由PCT進入US國家階段(優先權為1997年7月8日)

到了同年3月,USPTO還通知有缺資料,如下圖,欠的是宣誓書與其費用

之後,有個拋棄函,說明該案於2000年1月即已過期,超過PCT後進入國家階段的30個月有效申請期限
文中很清楚的說明,30個月後的期限日2000年1月8,9日為假日,所以該案過期日是1月10日午夜
該文中說明,拋棄的理由是未於時間內繳納PCT優先權日以來的費用,並說明如何應用petition恢復(revive)此申請案,條件應有:充分的理由說明不可避免的延遲、適當的回應、費用,與1995年6月8日前的申請案的terminal disclaimer(此點應是避免不當延長專利權年限的法條)


申請權人恢復的訴願理由是所繳納的費用於郵寄時丟失,並附上證明文件
文件之一:


9個月後,USPTO做出決定,但並未接受這個請願,仍維持拋棄的狀態
1年後,申請權人又再一次提出petition,並且隨同請願書做出了專利有效性的爭辯與相關修正
似乎是盛情難卻,USPTO在同年9月核准請願,恢復該案的有效申請



從這案子整個歷程來說,雖是曠日費時,但仍可以成功,「恢復」這件事似乎沒什麼準的,大概只要符合各種法律條件,包括理由、費用,至於「事實」為何?應都不是很重要的事,當然對對手來說,並不是十分公平的!請參考http://enpan.blogspot.com/2009/03/blog-post_30.html

Ron

恢復的案例

每年USPTO讓幾百件非故意拋棄的專利申請案恢復(revive)
而其中有一半最後也獲得專利!這些也形成了一些問題!

提到IGT案,其中Aristrocrat宣稱IGT侵害兩件「吃角子老虎」(slot machine)的專利
但是其中第一件本來是一件美國臨時申請案,之後申請了PCT,再回到美國進入國家階段
申請人忘記了申請期限(未付錢),之後用恢復程序(證明非故意拋棄)恢復了申請案,並獲得專利

當然,在侵權訴訟中,這形成了瑕疵,IGT果然在法院宣稱此專利無效,認為PTO並無權利恢復PCT國家階段的申請案,宣稱恢復程序的規定是針對不能避免的延遲的案子,而非此類國家階段的申請案

但由於沒有對PTO恢復的權限有清楚的界線,所以CAFC並無採納此種爭辯,拒絕了IGT的異議,且認為此類爭辯並非針對「侵權」訴訟提出答辯,一個專利不會因為PTO錯發了專利權而無效,應該要對事實來爭辯!

以下列舉侵權訴訟答辯應有:(Section 282 of the Patent Act)
  1. Noninfringement …,
    無侵權
  2. Invalidity of the patent or any claim in suit on any ground specified in part II of this title as a condition for patentability,
    針對專利有效性來提出無效程序
  3. Invalidity of the patent or any claim in suit for failure to comply with any requirement of sections 112 or 251 of this title.
    專利的無效或是訴訟失敗
  4. Any other fact or act made a defense by this title.
    應用其他事實或是其他防禦的法條
以上是CAFC要提醒被告應該針對問題提出答覆才是!
所以CAFC認為IGT並無針對以上事實提出答辯,甚至覺得此舉隱含IGT對此侵權問題並無把握

Ron
參考資料:http://www.patentlyo.com/patent/2009/03/defenses-to-patent-infringement.html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韓國商標修法

記得有次同事詢問韓國代理人為何韓國專利局偶爾會來次商標「renew」的通知函!
並且要求確認「分類」,分類不是在申請時就確認了嗎?

韓國代理人回答,因為韓國商標常常修法,而且也會修到商標分類...
最近也收到一些修正:(資料參考:http://www.hanyanglaw.com/)

1. Trademark Disclaimer (Amendment proposal of Trademark Act Article 22(4))
提出商標權棄權系統,在商標申請時即隨附棄權聲明(disclaimer statement),藉此能清楚界定權利範圍。

2. Concurrent Use of Trademarks (Amendment proposal of new Trademark Act Article 57(4))
已經被無效的註冊商標在相互信任的條件下,基於商業考量下,可允許與之前已登記的商標共用。

3. Amendment of Trademark Act Article 7(1)(i) to (v) with respect to the Paris Convention Article 6ter(3)
基於巴黎公約,象徵國家的圖案與旗幟是被保護為公眾所使用,而修正的商標法則採取同樣措施。

4. The standing to initiate a cancellation trial to be expanded (Amendment proposal of Trademark Act Article 73(6))
根據目前商標法,僅能由利益相關者(interested party)提出無效訴願申請,但修法後,任何人可根據法律提出註銷。

5. Renewal of registration made easy (Amendment proposal of Trademark Act Article 46, etc.)
修法後的商標法簡化延展註冊商標的流程,使之過期前一年內簡單地提出延展請求(renewal request),不用延展申請與費用。

6. Clear typographical errors to be corrected by examiners (Amendment proposal of new Trademark Act Article 30(2))
修改的商標法允許審查委員對誤繕善的部份自行修正,無須發出任何修正通知給申請人。(這點與專利相關規定一致)

Ron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Claim for Foreign Priority (國外優先權)(補充)

MPEP § 1.55 Claim for foreign priority. - Appendix R Patent Rules
此章節介紹在美國專利法第119、365條規定下的優先權權利(
Benefit of earlier filing date; right of priority

  1. 一個非臨時申請案(正式申請案)可以主張一或多個之前國外申請案的優先權
  2. 而且,必須在前申請案仍未放棄或是領證的狀態下(也就是處於pending狀態),並且須於申請日後4個月內或前國外申請日後16個月內(最晚的為準)提出優先權主張,此處期限並不能延長
  3. 優先權主張必須標明該國外申請案,該國外申請案應有一致的標的,註明申請號、國別、申請日期
  4. 國外優先權不適用設計專利、與2000年11月29日前的申請案
  5. 在符合美國專利法第371條規定下,國際申請案進入美國國家階段時,優先權主張應符合PCT規定
  6. 在美國專利法與PCT的規定內,優先權主張必須在先申請案尚未被核准(後申請案的專利範圍要與前"已核准"優先權案範圍不同)或是拋棄時提出
  7. 若是在繳交領證費後才提出優先權主張,此時,後申請案不能包括本來要請求優先權的範圍
  8. 優先權證明文件不一定要提出英文翻譯,除非審查委員要求,或是在衝突階段(interference),或是審查引證文獻可以透過優先權日克服,就需要英文翻譯
  9. 若有權利範圍在以上規定的時間內並未提出,則表示放棄該範圍(waived)
  10. 若有權利範圍在以上規定時間之後提出,如果證明是非故意延遲,則該範圍仍「可能」主張其優先權日
  11. 可透過請願(petition)程序讓延遲的範圍能主張其優先權日,但除了要提出優先權的相關資訊外,需繳罰鍰、提出陳述意見,說明為何延遲
  12. 此外,審查官若有疑慮,可要求提出說明是否為非故意延遲
[部份原文]
(a)
(i) In an original application filed under 35 U.S.C. 111(a), the claim for priority must be presented during the pendency of the application, and within the later of four months from the actual filing date of the application or sixteen months from the filing date of the prior foreign application. This time period is not extendable. The claim must identify the foreign application for which priority is claimed, as well as any foreign application for the same subject matter and having a filing date before that of the application for which priority is claimed, by specifying the application number, country (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uthority), day, month, and year of its filing. The time periods in this paragraph do not apply in an application under 35 U.S.C. 111(a) if the application is:
(A) A design application; or
(B) An application filed before November 29, 2000.

(c) Unless such claim is accep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is paragraph, any claim for priority under 35 U.S.C. 119(a)-(d) or 365(a) not presented within the time period provided by paragraph (a) of this section is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waived. If a claim for priority under 35 U.S.C. 119(a)-(d) or 365(a) is presented after the time period provided by paragraph (a) of this section, the claim may be accepted if the claim identifying the prior foreign application by specifying its application number, country (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uthority), and the day, month, and year of its filing was unintentionally delayed. A petition to accept a delayed claim for priority under 35 U.S.C. 119(a)-(d) or 365(a) must be accompanied by:

(1) The claim under 35 U.S.C. 119(a)-(d) or 365(a) and this section to the prior foreign application, unless previously submitted;

(2) The surcharge set forth in § 1.17(t); and

(3) A statement that the entire delay between the date the claim was due under paragraph (a)(1) of this section and the date the claim was filed was unintentional. The Director may requir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where there is a question whether the delay was unintentional.

Ron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國外優先權

國外優先權
這裡指的國外優先權是:美國申請案主張國外先申請案的優先權

M.P.E.P. § 1.55 Claim for foreign priority.
如同一般認知的優先權觀念,一個美國的非臨時案(nonprovisional application),也就是一般申請案,可主張一或多個之前的國外優先權(如專利法119(a)-(d))

但是各國對優先權的程序就會有不太一樣的規定,如多半國家都要求在申請時同時決定要不要主張優先權,而優先權文件則可以候補

美國對於優先權有太一樣的規定:
  1. 在美國,優先權的主張須在美國申請案仍進行中(pendency)時提出
  2. 可於申請時同時主張優先權案
  3. 可於提出申請案後,四個月內提出主張優先權
  4. 在之前國外申請案提出後十六個月內,在美國提出主張國外優先權(這裡提出澄清,本來這裡寫的內容有誤
  5. 上述各期限不能延展
  6. 有兩種申請案不能主張國外優先權:設計申請案、2000年11月29日以前申請的案子
  7. 非英語的優先權申請書不需要提供英文翻譯,除非
  8. 該申請案進入爭議階段時,此時需提供英文翻譯
  9. 當需要用來克服引證案時,該引證案的日期比優先權日晚,卻比該申請案早
  10. 審查委員要求時,翻譯後,伴隨證明翻譯正確的聲明
另外,由國際申請案(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根據專利法第371條,進入美國國家階段的申請案,同樣優先權的主張亦須於前申請案仍進行中的時候提出,並需符合PCT的規定

Ron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GNOME ART






















http://art.gnome.org/

進到這個網站,映入眼簾的就是一連串美麗的畫面
open source 其實也有open image
也就是經GPL授權的圖式,可參考http://www.openfoundry.org/中的資訊
使用者可以大方地編輯、分享與使用
尤其使用在開放原始碼領域中的各種應用
在Linux桌面環境使用這些環境,真是個美好的經驗


如果有別的用途,比如要用在網頁上,或是自己的程式中
應該需要諮詢一下各個圖案的作者,就像網頁中FAQ所提到的
若要進行改變,也要用相同的授權散佈出去
而應用的授權叫做「Creative Commons」


Ron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About Claims XVIII

同不同意Claim中加入「量」的限制?

同不同意Claim中加入「量」的限制,包括尺寸、溫度、比較等?
主觀上,可能加入這些「量」的限制的權利範圍就是表達此範圍與習知技術「差異不大」

而這些限制也是有字意解釋上的問題,比如,權利範圍包括酸鹼值6,是否有包括5或是5.8,答案是「沒有」,因為字意(literally)上不滿足!
卻可以在PH 6之前加入一些模糊的形容詞或副詞,如substantially, approximately

可以定義出兩個或是以上的限制的字則不是模糊的字,如:at least, at most, more than, less than, over, under等,因為這些字眼有限定「邊界」,但是也可因為套上模糊的描述,變成模糊的邊界,也就是這些word of approximation與non-word of approximation也可組合,如substantially at least...

有些看似能讓權利範圍較廣的字眼,其實都可能導致不明確的問題,所以原則上,以上的模糊字眼都應該在說明書內文說明清楚,或是讓熟悉該項技術者能夠明白,使用上才不會有問題

雖然難以想像substantially與at least的結合要如何解釋,仍可由範例來想像
舉個例子:
US7,463,157
16. Method according to claim 14, wherein detecting the head movement reaction includes at least one of the following measures and evaluations: pre-defining a threshold value for the disturbance signal and evaluating head movement reactions if the disturbance exceeds the threshold value; evaluating head movements if the vehicle is travelling substantially in a straight direction for substantially at least one of a predefined period of time and above a predefined speed threshold value; and ignoring head movements if the vehicle is not travelling substantially in a straight direction for substantially the at least one of the predefined period of time and at above the predefined speed threshold value.

參考資料:Landis on Mechanics of Patent Claim Drafting
Ron

Taiwan v. PCT

PCT最近的消息
雖然跟台灣沒啥關係,但是還是可以關心一下
最近智利(第140個)與秘魯(第141個)加入PCT會員,今年六月生效但PCT與台灣有關嗎?答案是有的,之於這個國際性的遊戲,而且愈來愈多人加入的情況,台灣自然不能置身事外,雖然我們不是PCT的會員,但是基於相互承認優先權(1年內)的益處上,仍需知道這些動態

根據英國專利局(http://www.ipo.gov.uk/)的公佈,也順便回應有人提出的問題,就是台灣承認PCT的優先權日,但是否PCT承認台灣的優先權日?
答案是,yes。

根據網站內容,台灣並非是PCT的會員,不能提出PCT申請案,但是台灣的申請人可以與至少一個設籍在PCT會員國家的申請人一同提出PCT申請案,英文是co-applicants
但自從台灣於2002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申請於台灣的申請案的申請日即可為EPO與PCT申請案主張的優先權日,也就是EPO與PCT承認台灣的優先權日

文中更說:
  1. PCT進入英國國家階段時(本文是摘自英國專利局),承認上述情況下的台灣優先權日
  2. 日本專利局於2002年起亦接受基於台灣申請日的優先權日
  3. EPC 2000於啟用後,亦同意接受台灣的優先權日(期限是12.13.2007以後申請的案子),同樣經過PCT的EPC案同樣也接受台灣的優先權日
其他:
  1. 依據巴黎公約,國與國之間應互相承認專利申請優先權日
  2. 中華民國專利局(TIPO)於2002年11月27日宣告任何WTO會員國在台灣提出申請,台灣將承認該國在PCT的申請案優先權日,只要該PCT申請案有指定一個以上的WTO會員國的國家申請案
  3. 雖然台灣承認PCT的優先權日,但沒有PCT會員國在PCT申請後30月的優惠期,僅有巴黎公約協定的1年
Ron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Kodak的照相機專利

Kodak本來是攝影業界的領導廠商,記得以前使用傳統相機時,Kodak底片、相紙都是首選
在特定沒辦法的情況下,才會找別的牌子,正片、負片、專業人像...,都算是Kodak的天下

沒想到,Kodak沒跟上數位攝影時代,現在人手一台數位相機的盛況,就少有Kodak的影子
但是Kodak卻沒有放棄投資專利
在美國,大型賣場、雜貨鋪、街頭小店都可以看到「黃黃」的機器
結果幾乎都是Kodak的機器,能夠馬上將數位相機內的檔案列印出專業品質的相片

甚至也能夠與一些相機大廠進行專利訴訟,對象包括sony, LG, samsung等

聽說Kodak有些基礎專利快要過期,包括前陣子興訟的專利案US5016107與US5164831

US5016107申請於1989年5月9日的專利案,如果沒有延長,今年到期,趕快趁機看一下
此案是將數位相機拍攝的類比影像轉換為數位影像,再儲存於可攜記憶卡的技術
其中採取了影像壓縮的技術,以利儲存
專利範圍包括類比數位轉換、儲存、指令控制處理、訊號處理等手段
感覺在20年前算是很前端的技術,也確實稱霸過去十多年數位相片儲存技術


US5164831申請於1990年5月,明年到期
則同樣是揭露儲存數位影像於可攜式記憶卡的技術
主要範圍可參考一下: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analog image information into digital image signals corresponding to a predetermined picture resolution;
means for subsampling said digital image signals to generate reduced resolution image signals corresponding to a picture resolution lower than said predetermined resolution;
means for generating a multi-format image file representative of plural resolutions of the still image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said digital image signals and said reduced resolution image signals, said combination forming a singular file structure in which said reduced resolution image signals occupy a defined file area in relation to said digital image signals and are commonly accessible therewith for display and processing; and
means for storing the image file in said digital memory.
包括有類比數位訊號轉換、副取樣技術(產生降低解析度的影像)、結合原檔案與降低解析度影像的多重格式的影像檔技術、儲存等特徵
此案宣稱是涵蓋目前幾乎所有作業系統,甚至相機內部使用小圖示(thumbnail)預覽大照片的看圖技術

Kodak雖失去先機,卻用專利讓人敬畏!
Ron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multiple non-final Office Action

與一位美國代理人朋友討論為何審查委員要發出不只一次的non-final Office Action
由於每個examiner上面都有個primary examiner,應不至於沒有道理亂發non-final,而且應該會考慮自己的工作量後,樂意發出Final Office Action才是

一般情況是,non-final office action之後就會發出final office action,整理一下審查委員發出兩次或是多次的可能的理由:
  1. 第一次non-final office action的回覆(response)並未修正權利範圍,僅提出argument爭辯技術的差異,或是針對審查委員的核駁理由提出質疑,經審查委員審查後,覺得確實有說服力,也就是審查委員同意爭辯理由,此時應該要發出核准通知,但是審查委員另找了新的核駁理由(new ground),或是提出新的檢索與引證案,但卻只能發出第二次non-final office action
  2. 另一種情況,就是審查委不回應第一次non-final office action的答辯內容,認為moot(懸而未決,或是不作評論),再提出另一新的核駁理由,此時亦可發出第二次non-final office action,這類應該較多!
  3. 審查委員發出多次non-final office action原因可能是在等當時的判例出來再決定,記得去年有個Bilski case,聽說當時有許多審查委員發出non-final office action,就是再等這個判例出來
  4. 如果審查委員遲遲不發出Final Office Action,而以多次non-final office action回應申請人,可能是重大瑕疵,申請人可以提出notice of appeal上訴
看到一個發出三次non-final office action,在這幾年應該不是尋常的事,就去看看prosecution history記錄


發現,在申請人針對第一次non-final office action答辯時,有修改權利範圍,但是審查委員並不對此答覆提出意見(moot),故發出第二次non-final office action,但是審查意見有點不同,審查委員在原引證案上另加入新的引證案,提出第二次核駁


針對第二次non-final office action,申請人提出修正權利範圍與答辯書,但是審查委員仍認為Moot,並不針對答辯提出回應,又在原引證案下,再提出不同的引證案組合的核駁理由,發出第三次non-final office

真是沒完沒了,根據經驗,除非有莫大的權利範圍修正,要不然此案應該難以獲准專利!

Ron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Sony Source Code Distribution Service


意外看到Sony的原始碼散佈服務
http://www.sony.net/Products/Linux/notice.html
是Sony公司在在GNU(General Public License)與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規範下的開放原始碼計畫
網站中似乎可以找到Sony為他們產品所貢獻的免費軟體
包括給筆記型電腦, 桌上型電腦, 影音播放機, PS2等產品製作的軟體

Ron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看日劇學專利


最近JPO網站上公佈了日語版與英語版的宣導影片
http://www.jpo.go.jp/cgi/linke.cgi?url=/seido_e/video_syoukai_e.htm

影片還分成「預告片」、「基本版」、「實用版」
模擬一個申請設計專利的情況
當公司進行一個設計案,要如何進行一個設計申請案?
這個影片鉅細靡遺地描述如何進行電子送件(e-filing)
包括下載軟體、申請人登錄、上網傳送、付錢...等程序,甚至教人找專利事務所



建議各國的專利局都用影片來教育大眾
Ron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專利現象

資料來源:Economist.com;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http://www.economist.com/business/PrinterFriendly.cfm?story_id=13145129

經濟學人雜誌報導中國崛起的經濟經過最近全球衰退所暴露的問題,其中自然也提及這裡關心的「專利」問題!

文中提到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一直處於代工的角色,甚至隨著進步的腳步,智慧財產權的意識高漲,中國反而一直沒有自己的品牌,出口的「外國品牌」比例反而日益升高,如OECD的數據,從1998年到2005年,外國人擁有的(foreign-owned)比例不減反增!


提到台灣,從代工水準增高時,就去發展自己的品牌,文中提到ACER, ASUS, HTC等,在中國大陸倒是因為智慧財產權的問題有很大的阻礙,原因是開創性的發明不多,且這幾年並無增加,改善的「utility model(新型案)」倒是很多。


從OECD的數據來看,從外國人在中國核准的專利,比例上,天藍色的那塊,設計專利佔了大部分,從2006年的數據來看(這只是反應比例,並非案件量),新型專利比例極小(我猜台灣的新型申請佔多數),這反倒是發現外國人認為「外觀仿冒」是的大問題,增加了設計專利的比例。

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