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2日 星期五

找到IPC分類號

在檢索之初,除了確定檢索範圍(技術領域、申請人、時間)、關鍵字以外,也可以確定相關領域的國際分類號(IPC),這樣可以有效限縮到檢索目標範圍

其中方式之一就是,利用IPC內的檢索工具,用關鍵字找到相關的IPC分類,比如使用WIPO內的IPC工具,其中有個catchword工具:http://www.wipo.int/ipcpub/#&notion=cw


用關鍵字LED試試看:

LED的搜尋結果就是相關分類號: H01L 33/00,點入就可以看到描述:具有能階跳躍發光原理的半導體裝置、製程、處理裝置...,也建議有別的分類號

用network來看,Network的分類就看到有不少相關的類別,其中有數據網路、電力網路、區域網路、通訊協定...等

其中數據網路分類號為:H04L 12/00

以此方式確認檢索分類應是十分有幫助的!
Ron

幾個審查委員撤回核駁理由的例子

筆記
收集了一些審查委員撤回前次意見的案例

1. 撤回101核駁
初駁時,審查委員認為Claim 17不符美國專利第101條,原因是專利標的為裝置,但是文中盡是一些功能手段描述,缺乏硬體的界定,審查委員也提供一些修正的建議,於是根據說明書的描述,之後修正補入如電腦、處理器、記憶體等描述,並加上與其他軟體手段間的連結,讓審查委員之後撤回101核駁理由


2. 撤回原引用證據,補入新的引證案
此案初駁時提出兩個引證案,由於其中一引證案的申請日較被核駁專利案早,但是卻比相對台案晚,於是提出請願(petition),主張非故意不主張優先權,於是審查委員同意撤回該引證案的核駁理由,但是此案仍有引證新引證案的核駁理由,但是已經撤回較被核駁專利案優先權日晚的原引證案的核駁理由
初駁引用Haque與Chung案:
之後提出請願,主張非故意(unintentional)不主張優先權:
審查委員於是撤回原核駁案(rejection has been withdrawn),但仍提出另一引證案核駁本案:



3. 此例頗為特別,原本審查委員發出Restriction/Election Requirement,要求申請人選擇其中之一species作為繼續審查的範圍,審查委員於是進行檢索,結果,因為核駁引證案涉及全部的範圍,包括未被選擇的部份,因此,「撤回」先前限制選擇,而對全部範圍進行核駁
初次審查意見發出限制選擇要求:

 申請人回應時也未提出異議(without traverse):
 審查委員根據引證案,撤回先前限制選擇,而對全部範圍提出新穎性核駁

4. 此案在初駁時有一項範圍為可核准範圍,申請人於是無異議將此核准範圍併入獨立範圍,但是審查委員於終駁時引用新引證案,撤回前次可核准的意見,而對全部範圍提出核駁
因為有新引證案,撤回先前可核准範圍:

5. 此例是申請人的答辯讓審查委員撤回核駁,但是仍提出新的引證案繼續核駁
初駁意見:
 因為有說服審查委員,撤回先前核駁理由,但引入新印證案:

Ron

2012年6月20日 星期三

國際專利分類的相關情事

筆記

國際專利分類 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 IPC

此篇文章取自WIPO揭露的分類方針

文中先定義出幾個名詞:

“Invention information”(發明資訊),為專利說明書(包括實施方式、圖示與權利範圍)中具有新穎與非顯而易見的保護標的, 發明資訊表示了與目前技術區隔的部份,通常發明資訊由權利範圍所定義
“Addition to the state of the art”(目前技術的附加)為專利標的與目前技術的差異
“The state of the art”(目前技術)為目前公眾知悉的技術物件
“Thing”(物件)指的是技術標的物,可為具體或非具體的物,如:使用產品的方法、執行非製程的方法、產品、製造產品的流程、裝置、產品之組成等
“Inventive thing”(創造性物件)指的是發明資訊中的任一具有新穎與非顯而易見的部份,發明資訊至少包括一個創造性物件

專利審查委員有義務對各專利文件作出國際專利分類,對一個專利文件進行分類時,實務上很難客觀地判斷一個發明的類別,加上一個發明資訊(invention information)可能具有多個應被分類的創造性元件(inventive thing),因此一個專利可能同時被分類為多個類別中 


一篇專利說明書的那些部份應該被納入分類,包括:
  1. 權利範圍所界定的標的,其中包括每一項範圍整體來看的保護標的
  2. 每一項中具有新穎性與進步性的元件
  3. 權利範圍中的元件組合之任一,若有新穎性與進步性,都應納入分類
  4. 說明書中未被列入保護範圍的發明資訊,也應被納入分類(因此分類人員應完整瀏覽全說明書內容,再進行分類)
  5. 若經檢索,專利申請案並未有新穎性與進步性,分類人員仍有義務作出一個分類別
關於專利申請案中應該分類的發明資訊:
(a) 專利文件中各權利範圍潛在地定義了至少一個創造性元件(inventive thing)
(b) 若專利說明書揭露了超過一個發明類別的創造性物件時,該發明可能同時具有製作方法、產品與使用方法等,這些不同類別的發明中的創造性物件應納入分類
(c) 在一個類別的發明中的每個不同的創造性元件(inventive thing)應為整體納入一個分類中 
(d) 當專利文件揭露一個類別的發明,若有多個可選擇變化的創造性物件時(多實施例),每個創造性物件應整體來看納入一個廣義的分類中
文中提到「Markush-type」的權利項,其中包括了多個可選擇變化的平行物件,都應納入一個廣義的分類中
(e) 當有創造性物件之一部分被判斷有新穎性與進步性時,那部份應納入分類,比如該創造性物件分別在獨立範圍與說明書中都有被描述,而獨立項僅為其一部份,這部份即應被分類  


檔案:http://www.wipo.int/export/sites/www/classifications/ipc/en/general/guidelines_what_to_classify.pdf 
Ron

7月1日起實施的WIPO規定

去年9月間在日內瓦舉行的PCT修法會議中,經有部份方案將於今年7月1日起實施,包括有:

  1. 當有WIPO專利申請案提出時,申請人於國際局(international bureau, IB)可請求數位化的優先權文件,7月1日起可延長請求文件的時間限制,延長到WIPO專利案被公開之前。但取消由原本PCT案各國受理局(receiving office)的取得數位優先權文件的權力
  2. PCT Rule 20.7(b)(專利局要求申請人訂正的期限)在專利申請人於專利局發出駁回申請案的通知以前及時提出訂正,仍會受理訂正
  3. 中文專利申請文件被接受可以為執行國際檢索(international search)的最低文件要求(minimum documentation)。此最低文件要求要包括:專利申請文件、申請前已公開前案(relevant prior art)、根據權利範圍提出的前案檢索等
  4. 加入接受因為不可抗拒的情況(force majeure circumstances)造成未能於各PCT期限內回應的理由

參考法條:
PCT Art. 11(2) Filing Date and Effects of the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
(a) If the receiving Office find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 did not, at the time of receipt,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listed in paragraph (1), it shall, as provided in the Regulations, invite the applicant to file the required correction.
若受理局在接獲申請案時,若文件並未符合申請案要求,將要求申請人訂正
(b) If the applicant complies with the invitation, as provided in the Regulations, the receiving Office shall accord as the international filing date the date of receipt of the required correction.
若申請人符合要求,受理局將以訂正日為PCT申請日


PCT Rule 20.7 Time Limit
(b)  Where a correction under Article 11(2) or a notice under Rule 20.6(a) confirming the incorporation by reference of an element referred to in Article 11(1)(iii)(d) or (e) is received by the receiving Office after the expiration of the applicable time limit under paragraph (a) but before that Office sends a notification to the applicant under Rule 20.4(i), that correction or notice shall be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received within that time limit.
即便申請人提出的訂正已經超出期限,但若在專利局發出通知以前提出訂正,仍應列入考慮

因為中國的關係,所以已經有簡體中文資料:
檔案:http://www.wipo.int/pct/zh/texts/pdf/pct_regs2012.pdf


Ron

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關於「發明名稱」這個小事


發明名稱,一般來說,僅用於表達該專利所載發明的概略名稱,表示專利範圍所保護的標的,也代表整篇專利的主軸,常使用裝置、方法、結構或是直接寫出物品名稱,如...化合物、連接器、電腦機殼等。

根據中華民國專利審查基準第二篇第六章所載的「發明名稱」的記載方式:
『發明名稱應與申請專利範圍內容相符,不得冠以無關之文字,且應儘可能使用簡短明確的詞句。在「發明名稱」欄指定名稱,係為了指定申請專利之申請標的,並反映其範疇,若僅在形式上補充、修正名稱或作文字上的修飾,而未變更申請標的或範疇,仍屬未超出原說明書或圖式所揭露之範圍。』

此段提到的「與申請專利範圍內容相符」,通常就以與申請專利範圍「相同」的名稱就不會產生問題;「無關的文字」通常是指一些與技術無關的形容詞,如「超強的」、「省成本的」、「較佳的」、「美觀的」、「商標、商品名稱」,甚至是有特別的人名或宣傳用語等,也不要用俗語,如「大哥大」、「電動」等。

雖然針對「發明名稱」的審查並非太過嚴格或是在意,但是這仍是一個發明的初步印象的重要指標。

美國MPEP 606 Title of Invention規範了發明名稱長度不能超過500的字元,應要盡可能地短與明確,不要記載無法被專利局自動處理系統辨識與處理的字元,應正確描述技術用語,並記載於說明書首頁。同樣也提到一些不恰當的用語:new, improved, improvement of, improvement in...等,第一個字也不用加入"a", "an", "the"等冠詞。專利局有權在核發證書時刪除不必要的字或詞。

再根據美國MPEP606.01(Examiner May Require Change in Title)的規定,賦予審查委員要求申請人修改發明名稱的權力,可以要求申請人提供新的針對發明內容的名稱、或是過於冗長、無意義的名稱,並會主動建議可以修改的名稱。

Ron

有云:
面對一個提出申請專利要求的客戶,應該要有謙卑與引導發明人正確描述專利應該要揭露的發明內容的態度,最近發現有些特質的人會「藐視」某些人提出的發明,我覺得,即便技術水平不高,都仍應該被尊重,而且發明人本身應該是該領域的技術人員,有充分的技術背景,對於每個發明,即便是沒有專利性的技術,面對的人仍應該存有謙卑的心。通常會藐視特定發明的人是:沒有完整訓練的專利工程師、不檢索與充分瞭解該發明而隨便作出核駁的專利審查委員,與驕傲的人。

2012年6月18日 星期一

引用美國專利法第112條第二段的核駁理由與範例


筆記

大家都曉得專利取得的要件之一是揭露義務,揭露內容的要求如美國專利第112條第一段的規定:說明書應完整、清楚、簡潔、正確用語,使得相關領域的人可以據以實施;112條第二段則規定請求項應明確揭露出發明的範疇。更要求申請人應主動揭露最佳實施例。
可參考部落格內容:http://enpan.blogspot.tw/2010/10/blog-post.html

在撰寫權利範圍時,通常會對照已知的前案進行迴避,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先寫出對照發明人所描述的發明的請求範圍,之後比對已知前案,將權利範圍的元件刪減到至少對於已知前案已具備新穎性,並且元件組合為可實施的發明之必要特徵。但審查時,審查委員仍會判斷權利範圍的元件組合是否遺漏了實施該發明之必要元件。

在審查的角度,審查委員如何應用第112條第二段的撰寫規定來核駁權利範圍?(大概都是抄自以下內容)
可參閱:MPEP Section 706.03(d), Rejections Under 35 U.S.C. 112, Second Paragraph

根據此段描述的範例一:
Claim ### rejected under 35 U.S.C. 112, second paragraph, as failing to set forth the subject matter which applicant(s) regard as their invention. Evidence that claim ### fail(s) to correspond in scope with that which applicant(s) regard as the inven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reply filed .... In that paper, applicant has stated [4], and this statement indicates that the invention is different from what is defined in the claim(s) because ....
違反112第二段的核駁理由為認為權利範圍並未完整描述申請人所認為的發明,也就是認為權利範圍所載的發明與申請人所述的不同。

範例二:
Claim ### rejected under 35 U.S.C. 112, second paragraph, as being indefinite for failing to particularly point out and distinctly claim the subject matter which applicant regards as the invention.
違反112第二段的核駁理由為認為權利範圍所載發明並無特別指出申請人所認為的發明標的。
以上兩個範例實務上可能是Claim內載有未被說明書支持的技術內容。

範例三:
The term "[1]" in claim [2] is used by the claim to mean "[3]", while the accepted meaning is "[4]." The term is indefinite because the specification does not clearly redefine the term.
在權利範圍中的用語並無清楚定義在說明書中。這通常是有專利說明書撰寫人自行定義的名詞,但卻未有明確的定義所致。

範例四:
The term "[1]" in claim ### is a relative term which renders the claim indefinite. The term "[1]" is not defined by the claim, the specification does not provide a standard for ascertaining the requisite degree, and one of ordinary skill in the art would not be reasonably apprised of the scope of the invention.
權利範圍所載的用語(term)為相對性用語,會使得權利範圍不明確,用語在權利範圍內並未被定義,說明書也未提供必要尺度的標準而使得本發明通常技術人員合理地瞭解技術。
實務上可是因為記載了不可度量的比較用語,高、低、長、短等,或是某個不明確範圍中的數值,都可能造成不明確的範圍。

範例五:
Claim ### recites the limitation [2] in [3]. There is insufficient antecedent basis for this limitation in the claim.
違反112第二段的核駁理由為權利範圍中的限制條件缺乏前述基礎。可能為冠詞的應用不當。


範例六:
Claim ### provides for the use of [2], but, since the claim does not set forth any steps involved in the method/process, it is unclear what method/process applicant is intending to encompass. A claim is indefinite where it merely recites a use without any active, positive steps delimiting how this use is actually practiced. Claim ### is rejected under 35 U.S.C. 101 because the claimed recitation of a use, without setting forth any step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results in an improper definition of a process, i.e., results in a claim which is not a proper process claim under 35 U.S.C. 101. See for example Ex parte Dunki, 153 USPQ 678 (Bd. App. 1967) and Clinical Products, Ltd. v. Brenner, 255 F. Supp. 131, 149 USPQ 475 (D.D.C. 1966).
權利範圍記載了使用某個東西的用途,是一種用途發明,但是,權利範圍並無指出任何方法步驟,而造成不清楚的範疇。此類不清楚的範圍也可能伴隨著不符101的核駁理由,原因是有不明確的流程定義。

範例七:
The claims are generally narrative and indefinite, failing to conform with current U.S. practice. They appear to be a literal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from a foreign document and are replete with grammatical and idiomatic errors.
權利範圍的描述方式不符美國專利實務(法規),產生了外文翻譯為英文的錯誤。若翻譯很糟,讓審查委員看不懂,可能會遭此核駁。

範例八:
Regarding claim [1], the phrase "for example" renders the claim indefinite because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limitation(s) following the phrase are part of the claimed invention. See MPEP § 2173.05(d).
權利範圍中使用了「例如」的不明確用語。

範例九:
Regarding claim [1], the phrase "or the like" renders the claim(s) indefinite because the claim(s) include(s) elements not actually disclosed (those encompassed by "or the like"), thereby rendering the scope of the claim(s) unascertainable. See MPEP § 2173.05(d).
權利範圍使用了「等等(or the like)」等不明確的描述,使得權利範圍中的元件有不確定的可能。

範例十:
Regarding claim [1], the phrase "such as" renders the claim indefinite because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limitations following the phrase are part of the claimed invention. See MPEP § 2173.05(d).
權利範圍中使用「such as」的不明確用語,使得範圍限制不明。

範例十一:
Regarding claim [1], the word "means" is preceded by the word(s) "[2]" in an attempt to use a "means" clause to recite a claim element as a means for performing a specified function. However, since no function is specified by the word(s) preceding "means," it is im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equivalents of the element, as required by 35 U.S.C. 112, sixth paragraph. See Ex parte Klumb, 159 USPQ 694 (Bd. App. 1967).
權利範圍中使用「手段用語(means)」,卻未用於描述特定功能,產生不明確。

範例十二:
Claim [1] rejected under 35 U.S.C. 112, second paragraph, as being incomplete for omitting essential steps, such omission amounting to a gap between the steps. See MPEP § 2172.01. The omitted steps are: [2]
權利範圍中缺漏了必要的步驟,造成步驟之間有缺口(gap)。這發生在方法範圍中,其中缺少實施該發明之必要步驟。

範例十三:
Claim [1] rejected under 35 U.S.C. 112, second paragraph, as being incomplete for omitting essential elements, such omission amounting to a gap between the elements. See MPEP § 2172.01. The omitted elements are: [2]
發明為權利範圍之元件組合,但缺少實施該發明之必要元件。

範例十四:
Claim [1] rejected under 35 U.S.C. 112, second paragraph, as being incomplete for omitting essential structural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of elements, such omission amounting to a gap between the necessary structural connections. See MPEP § 2172.01. The omitted structural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s are: [2]
元件之間缺乏結構上的關聯,造成結構連結的缺口。
(上述範例十二、十三、十四中提到專利範圍缺少必要特徵的情況,此可參考MPEP 2172.01 Unclaimed Essential Matter。權利範圍中缺少實施該發明的必要元件(包括關聯、步驟),產生missing element(s), step(s), relationship(s)的問題。)

範例十五:
The claim(s) are narrative in form and replete with indefinite and functional or operational language. The structure which goes to make up the device must be clearly and positively specified. The structure must be organized and correlated in such a manner as to present a complete operative device. The claim(s) must be in one sentence form only. Note the format of the claims in the patent(s) cited.
結構專利之權利範圍充滿了不明確與功能性用語,並以一句話原則描述。

範例十六:
Claim [1] rejected under 35 U.S.C. 112, second paragraph, as being indefinite in that it fails to point out what is included or excluded by the claim language. This claim is an omnibus type claim.
權利範圍的語言未指出何為納入的內容,或是排除的內容。此類描述應該是未寫過專利的人用自己的描述來說明產品,造成未揭露任何元件、關聯或是步驟的權利範圍。

Ron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反傳統的輸入方法-專利與產品

Nokia雖是被當前的各種智慧型手持裝置打趴,甚至還傳言要賣掉,但是他的設計功力與創新仍是值得尊敬,只是顯然,無法產生讓使用者青睞的產品仍是企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即便是這樣好的研發。

一般電腦設備的輸入方式不外乎是鍵盤、滑鼠、手寫、觸控,更fancy一點的有聲控、手勢、腦波...,恰巧看到Nokia展示一種「扭動」裝置本身的輸入方式,利用不同方向的扭動產生各種輸入指令,我認為這是一種顛覆傳統的創新,但是可能不是很實用就是了,不過,用在娛樂卻是一個很棒的想法。


我也用專利權人是"Nokia"去找了一下美國專利,關鍵字還有"flexible display"、"user interface",還真的找到一件對應的發明公開案:US2010/0011291,不過這件專利仍在核駁答辯中,確實也是有類似利用顯示器扭曲產生輸入效果的在前發明。

US2010/0011291揭露利用可撓式顯示器執行輸入的使用者介面,顯示器上設有一些虛擬的折線(foldline),顯示器上的圖形會因為顯示器被扭曲而產生彎曲,彎曲則會反映出這些折線與顯示圖形彼此之間的變化,根據公開(尚未核准)的獨立項範圍描述:

Claim 1涉及一個具有可撓性顯示器與控制器的使用者介面,用於偵測顯示器的第一彎曲判斷出第一折線;判斷圖形與第一折線的交叉;並因此對應出執行的功能。其餘範圍都是圍繞在此概念下的範圍:
1. A user interface comprising a flexible display and a controller configured to:
detect a first bend and determine a resulting first foldline,
determine a graphical object being intersected by said first foldline and
execute a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said graphical object.

說明書比專利範圍精彩多了。
圖中手機400的顯示器403上設有幾個虛擬按鍵404,用於指令操作,410則是幾個顯示的圖案(icon),圖案都連結著一些應用程式或是功能。
在扭曲手機400時,可以用虛擬的折線411表示摺痕,與此折線411交叉的圖案就是被點選的圖案。可參考Fig. 4b,此例中,控制器可以判斷出有兩個被折線411,412交叉的圖案410a,410b,因此執行對應的功能。
Fig. 4c所示範例則是一個折線411同時交叉到兩個圖案410a,410b,也會對應到特定應用程式。
根據流程,可以經判斷折線與圖案交叉位置決定要執行的功能,也有看彎曲的形狀(shape)作出對應的功能。



 相關產品可以參考:


Ron

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發明整體目的影響專利範圍的解讀

發明整體目的影響專利範圍的解讀

這個案例可以歸納幾個結論:
1. 侵權訴訟前先construct claims
2. 原告與被告雙方都可提出claim construction
3. 法官可以逐項/逐元件判斷同意那一方的解讀
4. 單面光碟可能不會侵害雙面光碟獨有的專利
5. 專利說明書所寫的目的,或是整體專利的重心可能會影響專利範圍是否可以擴大解釋
6. 專利範圍解讀(claim construction)往往不僅是看文字本身而已
7. 但是,Claim文字的用語卻又有許多不同解釋的空間(如本案Claim的represent,與說明書的purpose)
8. 對照每個變成案例的case,雖每個上訴法官都想反駁地方法院的見解,但仍有同意的!

Toshiba美國專利US5,831,966揭露一個記錄媒體(recoding medium),事實上就是一個DVD,DVD上規劃有一個管理區(management region),記載有標示其中記載資料樣式(type of data,如檔案格式)光碟的識別符(disc identifier)、光碟的面數(單面或雙面光碟),與一個標示雙面DVD中A面或是B面的識別符。當播放DVD時,播放器會讀取各種識別資料,特別是判斷單面或雙面DVD,如果是雙面光碟,又會進一步判斷是A面或是B面。

獨立範圍標的就是此記憶媒體,包括有:至少一個記錄平面(recording plane),每一個記錄平面有儲存資料的資料區(data region),包括記載表示(represent)記錄平面數目的管理區(management region),藉此識別各記錄平面。
1. A recording medium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recording plane, wherein each recording plane on which data is recorded includes:
a data region in which data is recorded; and
a management region including number-of-recording-planes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that represents the number of recording planes of the recording medium and recording-plane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that uniquely identifies that recording plane.

根據判決書,各方對此專利獨立範圍的解讀(claim construction):
  1. Toshiba解讀"Recording plane"是光碟的記錄層(recording layer),並非是"面",但此解讀,法官甚至認為太窄了
  2. Toshiba解讀"Management region"為光碟上的一個區域,提供讀取光碟時需要的資訊
    Imation解讀為此區域不同於資料區,是為了記錄管例資料,也如同專利說明書中的圖示
  3. Toshiba解讀"Number-of-recording planes identifying information"為任何可以指出記錄層數(面數)的資訊
    Imation解讀此為定義出記錄平面數目的資訊

    這項解讀比前兩項都重要,爭議就在所謂的information目的是否僅在識別記載平面,至少Imation認為說明書與審查歷史可以證明在此專利中所謂的information僅用於識別記載平面,這個解讀也使得法官認定並未有侵權的問題

Toshiba依此專利對Imation公司出侵權告訴(Toshiba Corporation v. Imation Corp. (Fed. Cir. 2012)),認為該公司單面DVD產品侵害此專利範圍。


地方法院的意見:
地方法院於是解釋專利範圍(claim construction),認為Claim中所記載的資訊的目的就是識別記錄平面的數目("information whose purpose is to identify the number of recording planes on the recording medium")。而疑似侵權對象為單面光碟,其中所載資訊為整個光碟的資訊,因此判斷侵權不成立。

Toshiba上訴意見:
Toshiba接著上訴到法院(CAFC),陪審團的多數人不同意地方法院的範圍解釋,而同意Toshiba認為權利範圍的解釋應給予清楚且一般的意義,權利範圍的描述僅提及光碟內的資訊"represent(表示)"記載平面的數目,但此解釋合理地並未將說明書內實施例讀入權利範圍。

法院的意見:
但是法官Dyk認為,權利範圍中的"記載平面的數目"要求對光碟的記載平面數目與各面的層數(layer)作出識別。其參考了專利說明書與其審查歷史(prosecution history),認為專利的中心目的是識別出光碟為單面或是雙面光碟,而Imation的單面光碟僅有一面,而所載的資訊為整個光碟的資訊,不是用來識別單面或雙面,因此法官Dyk認定地方法院作出不侵權的決定。

Ron
資料參考:Patently-O

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Dimand v. Chakrabarty判例討論

這是個舊議題,因為最近剛好看到化學方面的議題,想回憶與記錄一下
Dimand v. Chakrabarty判例是美國專利建立基因改造生物體是否可專利的判例

物質組成(composition of matter)為美國專利法101條規定的法定可核准標的之一,物質組成包括物理的混合(比如一些藥物成份的混成),與化學上實質變化的合成,化學合成相關的專利如藥品專利、治療疾病的方法、疫苗等原來自然界沒有而經過人為產生的東西,都可為獲准專利的標的(相關判例演進可參考以下講義畫面)。
本次討論的Dimand v. Chakrabarty判例係關於由基因科技生產的物品,雖也是化學方法形成的物品,但是由於涉及「基因工程」議題, 因此頗值得研究。如講義所述,此案係為由基因工程製造可分解石油的細菌,專利標的涉及細菌的製作、分解石油的方法與細菌本身。
有正反兩面的討論,「微生物」本身本來就是可專利的標的,但此討論涉及「基因工程」與其製作的「前所未有」的菌種,自然引起討論,包括此類專利若是可以獲准,則可能有「倫理」、「人類是否可掌握」上的衝擊,但因為無法因為不予專利而阻止此類研究,不准專利也僅是一個薄弱的防火牆!
 此專利為1981年獲准的US4,259,444(Chakrabarty案,但是,申請日為1972年,到核准領證,等了9年!但因為舊專利法保障專利有17年的期限,因此權利應該還算有保障。


法院的總結是:
自然律、物理現象、抽象概念或是新發現的礦物並非是可專利標的,但是一個活的人類工程製造的微生物則為可專利的標的。此Chakrabarty案涉及並非在自然界原有的菌種製造,為美國專利法第101條中規定可專利的產品(manufacture)或是物質的組成(composition of matter),並且此人工菌種可以分解石油,事實上是十分有用的(useful)。
[原文]

此件專利的獨立範圍(不翻了,太難):

Claim 1:
1. A bacterium from the genus Pseudomonas containing therein at least two stable energy-generating plasmids, each of said plasmids providing a separate hydrocarbon degradative pathway.

Claim 7:
7. An inoculum for the degradation of a preselected substrate comprising a complex or mixture of hydrocarbons, said inoculum consisting essentially of bacteria of the genus Pseudomonas at least some of which contain at least two stable energy-generating plasmids, each of said plasmids providing a separate hydrocarbon degradative pathway.

Claim 14:
14. An inoculated medium for the degrada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substrate material floating on water, said inoculated medium comprising a carrier material able to float on water and bacteria from the genus Pseudomonas carried thereby, at least some of said bacteria each containing at least two stable energy-generating plasmids, each of said plasmids providing a separate hydrocarbon degradative pathway and said carrier material being able to absorb said hydrocarbon material.


此件判例形成之後,也對後續一些判決產生影響,尤其是專利侵權議題中,若被告提出該專利為一種自然的發現,並無鼓勵產業進步的辯論時,法院的見解成為重要侵權判斷的依據,Dimand v. Chakrabarty判例即可能會被引用:當權利範圍描述的標的為一些自然界物質的組成,並無人工的物品,其中物質仍用原來存在自然界的方式運作,也不會提供任何改善原功能的可能,此類發明/發現不會被准予專利。
The combination of species produces no new bacteria . . . and no enlargement of the range of their utility. Each species has the same effect it always had. The bacteria perform in their natural way. Their use in combination does not improve in any way their natural functioning. They serve the ends nature originally provided and act quite independently of any effort of the patentee.
但是,由自然界物質所研究產生的新的使用方法(new use)則可能被專利,但範圍也僅限於使用方法(method of use),並非該物質本身。
A researcher who discovered a new use for a naturally occurring bacteria might obtain a patent; a new use is the handiwork of the inventor. But the patent would cover only the method of use, not the bacteria itself.


Ron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歐洲基於生物方法產生的產品是否可專利?

歐洲「蕃茄案(G 1/08)」後續提問(並無特定結果)

這件在2010年的歐洲擴大訴願委員會(enlarged Board of Appeal, EBoA)決議:植物交配(sexually crossing)產出流程與揀選在EPO不具專利性
(可參考:http://enpan.blogspot.tw/2010/12/blog-post_15.html

根據EPO發布的消息,對於此案產生一些後續提問:對於EBoA決議植物交配等相關程序不能被賦予專利,但是否也因此影響因此流程、材料產生的「產品專利」為可准予專利的標的,比如所生產的水果?
The questions concern the issue as to whether the exclusion of essentially biological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lants may affect the allowability of product claims directed to plants or plant material, such as a fruit. 


涉及的法律有:
EPC 53(b):動植物變種,或是生產不可專利,但不限於微生物方法與其產品
EPC Rule 26(5) 動植物生產過程如果完全為交配或揀選的自然現象,為實質的生物技術


根據此審查決定,以下為「蕃茄案(G 1/08)」衍生的問題:

問題一:
如果生產過程反映並對應非人為的自然現象,是否一個包括了植物交配(crossing)與揀選(selecting)過程的非微生物程序(non-microbiological process)所生產的植物落於EPC 53(b)所界定的不予專利的項目?

如果這個問題一的答案是「否」,又產生另一個問題!
問題二:
若上述非微生物程序中的一部分或是任一交配與揀選的步驟包括了額外的技術特徵( an additional feature of a technical nature),即便為植物交配與揀選的過程,此非微生物程序所生產的植物是否跳脫EPC 53(b)的排除項目?也就是即便為植物交配/揀選過程,但其中有步驟具有技術特徵,是否為可專利標的?

在上述問題二中,如果是「否」(不可專利),產生再一問題!
問題三:
「非微生物」的植物生產程序的標準為何?
如果上述在步驟中引入額外的技術特徵,且對該發明有貢獻,是否為可專利的標的?

上述問題,其中就隱含了上訴人希望的答案,就是「是」、「是」、「是」


就此蕃茄案來說,Claim 1確實包括了人為的技術特徵,並非完全是生物的自然現象,比如稱重、烘乾等非自然因素,因此藉此步驟產生的物品或許可專利!

The allowability of this claim thus depends on the merits of appellant I's supplementary line of argument, i.e. on the suggestion that a plant breeding process based on crossing and selection escapes Article 53(b) EPC if it contains, as part of the steps of crossing and selection, an additional feature of a technical nature.


Ron
資料來源:EPO
檔案:
http://documents.epo.org/projects/babylon/eponet.nsf/0/E72204692CFE1DC3C12577F4004BEA42/$File/G1_08_en.pdf

2012年6月8日 星期五

又是US 5,946,647,蘋果追擊hTC的多款手機

這種基礎應用的專利真是一個好武器,不論動機或是是否容易迴避,但至少都造成不少話題

如US 5,946,647的專利被稱為"data tapping"專利,也就是在手機或是行動裝置上看訊息時,某些有特定格是的內容會被自動格式化為可以繼續下一步動作的內容,比如看到簡訊,內容有一串數字,系統就自動提供可以點入撥號的功能,或是加入通訊錄;若是看到一個有"@"的電子郵件字串,就會自動加入此字串為可以點入發出電子郵件的功能,或是加入聯絡人...

此案分析與之前的告訴可參考先前文章:
http://enpan.blogspot.tw/2011/12/10htcitchtcapple-us5946647-us6343263.html

FOSS PATENTS內容:
蘋果在六月初又以專利US 5,946,647在ITC對hTC提出新的禁制令告訴,先前使用多個專利同時對hTC提告,但最後ITC行政法官僅認定hTC侵害這件'647專利。包括上個月曾經對hTC的兩個新產品作出禁制令,雖然hTC宣稱已經用別的技術迴避'647專利,ITC也同意海關放行,但蘋果仍緊盯不放,繼續提出這次告訴,甚至直接對hTC的29款(這麼多!)手機發出緊急禁制的程序。因為事關重大,ITC要求hTC能在四個月內修改產品。

這個US 5,946,647獨立項重要特徵如下三點:偵測資料結構,並針對偵測的結構提供連結的動作(linking action),啟動連結動作的使用者介面,以及執行選擇的動作!



an analyzer server for detecting structures in the data, and for linking actions to the detected structures;
a user interface enabling the selection of a detected structure and a linked action;
an action processor for performing the selected action linked to the selected structure;


以下圖為出現在APPLE訴狀內的圖

下圖為ITC行政法官認定hTC侵害'647專利的手機畫面,當網頁內出現一串數字,經點入後,產生選項:撥號、加入通訊錄、複製

hTC企圖迴避後的功能畫面(HTC One S),訊息中有個網址,就啟動選項:開啟瀏覽器、複製、分享連結、求助、回應。這...似乎並未成功迴避!


有趣的是,相同的訴訟也有針對Motorola的產品,Motorola企圖要證明此專利無效,而非迴避!hTC則是傾向迴避設計,但似乎蘋果仍認為仍是侵權

補充一個從Apple訴狀中提到的事情,當提出告訴時,可以主動確認系爭專利的歸屬權、有效性、相對的國外案狀態與授權狀態,這對訴訟應有幫助:
 專利權為Apple所有:
 專利權將於2016到期:
 附帶有國外案文件,原告Apple擁有所有的對應國外的專利權:
 列出本案授權名單,hTC顯然並未在名單中:

Ron
資料參考:FOSS Patents

隨身好工具-PatentBuddy

隨身好工具-PatentBuddy

這個隨身可安裝在iOS, Android的專利檢索工具「PatentBuddy」,雖然簡單,但是資訊算頗為有用,經檢索後,除了一般資訊以外(專利內容),也會標示相關被引用次數、核駁引用時引證案被其他人引用的次數,甚至包括該專利在整個分類內的比重、誰是主要專利權人等資訊,這對常需要跑來跑去的業務或工程師,應可列為重要工具之一。







PatentBuddy也有網站版(其實他是一個專利相關的社群,還有相關工作的資訊,也可設定follow特定專利、建立自己的資料庫),更為精彩,資訊更為豐富,比如相同專利下可以看到一些手機版沒有的圖表

登入網頁:
檢索網頁:
找"apple",可以列出相關專利權人: 
 點入Apple Inc.,可以清楚看到專利狀態,包括各分類的數量:
 特定專利的資訊,這是Cisco的 :
 顯示引用次數,顯然這件比例頗重,應為重要專利,下面有個餅圖,顯示在這個分類的各專利權人比重:



另一個我偶爾會用的:
Boliven(http://www.boliven.com/
http://enpan.blogspot.tw/2009/11/boliven-patent-search.html

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