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 星期三

AI生成的圖案的著作權議題 - 重製、改作或是合理使用(中華民國著作權法)

跟風一下,向ChatGPT要求轉成卡通風格:

Ghibli Style:

美國總統也來玩:https://x.com/MikolajVonskyT/status/1904952622747885833

OpenAI的老闆Sam Altman的X頭像也改成吉卜力工作室風格:https://x.com/sama(4/2/2025)

在此不專業地引用著作權法討論(僅用於自己理解):

從不少討論轉成特定風格的圖案的討論可知,AI生成的圖案沒有著作權,自己玩也沒有,甚至商業上使用AI生成特定風格的圖案也可以,因為風格不受到著作權法保護。著作權法保護的是著作人的著作(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但「依本法取得之著作權,其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我國著作權法第10-1條),就我個人的判斷,複製風格應該是著作權法不及於的「思想、概念」

只是爭議的是,AI(如ChatGPT)是因為學習了大量的特定風格的影像後才能幫助使用者生成相應風格的圖案,觸及的法律應該是AI是否合理使用特定風格的影像?

侵害著作權一般稱為「抄襲」,根據TIPO的解釋:https://www.tipo.gov.tw/tw/cp-180-219595-56bdc-1.html,通常所謂的「著作抄襲」,應該是指構成著作「重製權」或「改作權」的侵害,其中引用「最高法院81年度台上字第3063號」判決,其明確指出「認定抄襲之要件有二,即(1)接觸,(2)實質相似。

也就是說,要證明他人有「接觸」自己的著作,我想多數人應都接觸過吉卜力風格的著作;另一個是他人的著作與自己的著作構成「實質相似」。

若有「接觸」著作,就判斷是否「實質相似」,「實質相似」還要區分是否新的著作有自己獨立的創作在裡面,AI沒有人的思想,如果沒有獨立創作,AI生成「實質相似」的圖可能構成「重製權」的侵害,或是,如果有獨立創作,實質相似就構成「改作權」的侵害。

因此「像不像/實質相似」應該就是本次吉卜力著作權之亂的討論重點。

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第44、45、50、52條規定,讓政府機關使用、為了報導;教學等目的,在特定條件下免責重製他人著作,但合理範圍並不及於"有害於著作財產權人之利益者"。(著作權法第44條:「中央或地方機關,因立法或行政目的所需,認有必要將他人著作列為內部參考資料時,在合理範圍內,得重製他人之著作。但依該著作之種類、用途及其重製物之數量、方法,有害於著作財產權人之利益者,不在此限。」)

根據不少的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範圍』規定,個人使用並不構成著作權侵權,如我國著作權法第65、91條:「著作僅供個人參考或合理使用者,不構成著作權侵害。」

OpenAI雖可能喊冤,或是要求大家不要再要求生成吉卜力風格的圖案,但"...之亂"對於OpenAI、吉卜力(日本動畫)都是極好的行銷,讓全世界人都見識到大家的厲害。

如此,如果風格被模仿者認為其利益被害,應該是可以主張權利,例如主張不公平競爭、稀釋原創作價值...,可以通過調解、訴訟取得合理使用報酬。吉卜力工作室若感到權利被侵害,...可向OpenAI討個公道。

即便有以上的理解,不過最終還是要法院認定:

經濟部:AI抄襲或模仿風格若有爭議 由法院個案認定(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0331701103-430104

TIPO專文:從美國人工智慧擴散模型訴訟案── 談生成式 AI 圖像之著作侵權議題(https://www.tipo.gov.tw/tw/dl-285005-ed038d050ebf40b28a20d622f5714f75.html

本篇有不錯的風格複製的著作權討論,雖然答案模糊,但也就是現在大家遇到AI創作的問題:

衍生其他討論:

吉卜力工作室可以學習紐約時報向OpenAI討公道:從訴狀理解生成式AI並看紐約時報對OpenAI告什麼? - New York Times v. Microsoft Corp., OpenAI, Inc. (N.Y.S.D. Dec. 27, 2023)(https://enpan.blogspot.com/2024/01/aiopenai-new-york-times-v-microsoft.html

通過AI生成的圖,我們"目前"可以隨意使用,因為AI生成的影像沒有著作權,可參考:基於human authorship,AI繪圖無法主張著作權?!?(https://enpan.blogspot.com/2023/03/human-authorshipai.html

AI創作無法取得著作權 - Thaler v. Perlmutter (D.D.C. Aug. 18, 2023)(https://enpan.blogspot.com/2023/08/thaler-v-perlmutter-ddc-aug-18-2023.html

(以上討論為我的不專業筆記,並非AI生成的內容)

Ron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pre-AIA 35 U.S.C. § 102(e)(1)適格新穎性先前技術的近期案例 - In re Riggs (Fed. Cir. 2025)

案件資訊:
訴願案No.11/005,678的上訴人/專利申請人:IN RE: GLENN E. RIGGS...etc.
系爭專利申請案:No.11/005,678
判決日期:March 24, 2025

Pre-AIA 35 U.S.C. 102   Conditions for patentability; novelty and loss of right to patent.(https://www.uspto.gov/web/offices/pac/mpep/s2136.htmlhttps://enpan.blogspot.com/2008/09/102e.html
(e) the invention was described in — (1) an application for patent, published under section 122(b), by another fi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the invention by the applicant for patent or (2) a patent granted on an application for patent by another fi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efore the invention by the applicant for patent, except that an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 filed under the treaty defined in section 351(a) shall have the effects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subsection of an application fil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nly if the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 designated the United States and was published under Article 21(2) of such treaty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pre-AIA 35 U.S.C. § 102(e)(1):當發明日期之前已有其他美國專利申請案(該案經18個月早期公開),發明不具新穎性)

此案例特別地是由USPTO審查委員針對PTAB作出「公開專利申請案不符合35 U.S.C. § 102(e)(1)規定的先前技術的訴願決定提起再審請求(request for re-hearing,因為審查委員發現PTAB引用錯誤102(e)版本),PTAB同意此請求,確認審查委員意見正確-先前技術為102(e)(1)適格的先前技術,反過來由專利申請人提起上訴。

系爭案No.11/005,678首頁截圖如下,申請日:Dec. 7, 2004,為後續CA案,優先權為美國臨時申請案:No.60/221,541(Jul. 28, 2000)。最初由USPTO審查委員根據35 U.S.C. § 102(e)(pre-AIA),引用US2002/0049622(Lettich,申請日:Apr. 26, 2001,公開日:Apr. 25, 2002,優先權日:Apr. 27, 2000)駁回系爭案部分申請專利範圍,又根據35 U.S.C. § 103,結合Lettich與公開文獻Rojek認為部分申請專利範圍為顯而易見。

系爭專利:

Lettich:

案件經PTAB確認專利審查委員判定Lettich為適格35 U.S.C. § 102(e)先前技術後,專利申請人上訴CAFC。

系爭專利關於物流系統(logistics system),主要爭議是Lettich是否為適格的102先前技術?

事實上,專利權人提出的上訴議題有三:(1) PTAB同意審查委員的request for re-hearing是否越權(ultra vires)? (2) 是否PTAB適當地將具有較早美國臨時案優先權的Lettich作為102(e)規定的先前技術? (3) 是否實質證據支持PTAB的102, 103決定?

其中議題一也涉及上訴人是否被禁止質疑PTAB作出越權的決定,結果是判定上訴人被禁止主張PTAB行為越權。

本篇主要討論議題二:

Lettich申請於Apr. 26, 2001,主張Apr. 27, 2000的臨時申請案優先權。
系爭專利'678申請於Dec. 7, 2004(CA案),主張Jul. 28, 2000的臨時申請案優先權。

查兩案的優先權日期,顯然是Lettich有較早優先權日,因此表面上是符合102(e)規定的新穎性前案,因此議題轉為是否Lettich享有其主張的優先權?

USPTO審查委員與PTAB的決定都是基於MPEP 2136.03規定,特別是其中規定,先前專利/申請案/國際申請案只要至少一項專利範圍被其主張的優先權案支持,就具有先前技術的效果(prior art effect),因為Lettich符合此要件,因而判定Lettich為102(e)適格先前技術。


CAFC法官對此作出解釋,上述MPEP規定是基於"Dynamic 
Drinkware, Amgen"判決,CAFC法官認為並非只要證明有一項專利範圍被臨時申請案(優先權案)支持,連其他可能不被優先權案支持的內容都可拿來駁回後申請案

編案,因為臨時申請案擁有最早申請日,如果後申請案沒有全部都被臨時申請案支持,這部分內容(claims)應不享有最早申請日的優先權,這樣才像是一般理解的優先權。如此,CAFC至少釐清不是僅一項claim被臨時申請案(優先權案)支持其餘內容都可當作前案來核駁後申請案


CAFC在此補充,如本案,因為前案Lettich的優先權案是臨時申請案,且優先權日早於系爭申請案,並且臨時申請案後的正式申請案公開時,臨時申請案也會被公開,即可被引用為前案證據因此就應該以此最早申請案的內容作為102(e)/102/新穎性的證據

如此,就不用拐一個彎用MPEP2136解釋其引用前案的正當性。

Provisional applications become public when the corresponding non-provisional application publishes or the patent issues. As such, it is best to treat a published provisional application—like a published non-provisional application or patent—as prior art for all that it teaches as of its filing date.

這件特別的是,由USPTO審查委員基於MPEP2136指正PTAB的錯誤判決,但事實上,CAFC又否決PTAB之後更正的102(e)相關法條判斷,本案發回重審。




Ron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澳洲專利適格性筆記

澳洲專利法18(1)可參考澳洲專利局網站:https://www.austlii.edu.au/cgi-bin/viewdoc/au/legis/cth/consol_act/pa1990109/s18.html,針對標準專利而言,可專利性規定在Section 18 Patentable inventions:

(1)  Subject to subsection   (2), an invention is a patentable invention for the purposes of a standard patent if the invention, so far as claimed in any claim:
 (a)  is a manner of manufacture within the meaning of section   6 of the Statute of Monopolies; and
 (b)  when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art base as it existed before the priority date of that claim:
 (i)  is novel; and
 (ii)  involves an inventive step; and
 (c)  is useful; and
 (d)  was not secretly used in the patent area before the priority date of that claim by, or on behalf of, or with the authority of, the patentee or nominated person or the patentee's or nominated person's predecessor in title to the invention.

根據以上規定可知,澳洲專利法規定的專利適格性/可專利性,要求發明本身相對先前技術要有用、新穎並進步,也就是澳洲專利適格性並非單純的法律問題,而還要能與先前技術區隔,因此,在專利適格性的答辯一定是"夾雜"許多新穎性與進步性的答辯意見。

澳洲專利適格性是查發明是否為「manner of manufacture」,字面上意思是製品/製作方法,這類發明才是符合專利適格性規定,討論section 18(1)中「manner of manufacture」的相關法院判,參考:https://aippi.org/content/uploads/2022/09/PS-06-Clare-Concliff.pdf,例如:

- National Research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v Commissioner of Patents (1959) 102 CLR 252

此案討論"新的方法流程"是否可視為專利法中的"manner of manufacture"?案件經專利審查駁回...到上訴法院作出決定:

(i) 當方法流程產生重要優勢、新且有用的效果並能產生具體產品,為可專利的發明。
(ii) 系爭專利使已知化學物產生之前沒想到的有用的效果,已知物的新用途是可專利的。
(iii) 系爭方法流程藉由科學創新研發達成新的成果,視為可販售產品。
(iv) 新的農藝流程能夠產生新而有用的產品,為可專利的發明。


- D'Arcy v Myriad Genetics Inc [2015] HCA 35; 258 CLR 334

這是澳洲最高法院案例,關於人類基因的專利適格性/可專利性。最高法院法官一致地認為關於人類基因的發明並不屬於專利法規定的"manner of manufacture",系爭專利範圍描述的物質為實現在分子中核苷酸的資訊,認為這是分子中固有的資訊,並非人類創造的物質,因此認為並不屬於可專利標的。


列舉澳洲審查意見範例如下:


根據澳洲法院針對方法流程的可專利性意見,方法流程需要是新且進步的流程,並產生具體產品,才為可專利性的標的。如此,純粹的方法流程並不符澳洲專利法定義的發明標的。

可參考:
-如何評估澳洲"電腦實現發明"的專利適格性? - Commissioner of Patents v RPL Central Pty Ltd [2015] FCAFC 177(https://enpan.blogspot.com/2024/06/commissioner-of-patents-v-rpl-central.html

Ron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請求項包括數學方程式的專利適格性與表示方式的筆記(Parker v. Flook)

表面上看在claim中描述數學關係式是危險的,因為可能會導致不明確(如果沒有寫好的話)、過度限縮專利範圍,或是面臨35U.S.C.101的挑戰。

針對101的教戰守則主要是依據2019年專利適格性指導方針(簡稱"2019PEG"):https://www.uspto.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peg_oct_2019_update.pdf,之前筆記可參考:USPTO的2019開年禮之一 - 適格性指導方針(https://enpan.blogspot.com/2019/01/uspto2019.html)。

其中關於抽象概念(abstract idea)定義有:數學概念、組織人類活動與心智程序(mathematical concepts, certain methods of organizing human activities, and mental processes),本篇討論其中A. Mathematical Concepts

2019PEG定義數學概念為:數學關係式、數學函數或方程式,以及數學計算等。在claim中寫入數學式直接就可能面對35U.S.C.101議題,然而,美國最高法院在Parker v. Flook判例表示,如果使用數學方程式是要解決工程問題,仍具備專利適格性


------------------------------
此案例過去曾討論過:以數學方法解決工程問題的可專利性 - PARKER v. FLOOK (1978)https://enpan.blogspot.com/2019/10/parker-v-flook-1978.html)。

判決日期:June 22, 1978

本案系爭專利關於一種在催化轉換過程設定警報的方法(method for updating alarm limits),其中新穎特徵就在數學式,美國最高法院在判決中先引用1970s年代經典案例 - Gottschalk v. Benson,說明新而有用的數學演算法為抽象概念,不可專利("may not be patented")。在本PARKER v. FLOOK (1978)案例中,主要議題是:是否有限類別的有用(即便是習知)且為後解決方案(post-solution)的數學方程式具有專利適格性?

-1972年最高法院判例Gottschalk v. Benson認為數學演算法為抽象概念(先前部落格文章:http://enpan.blogspot.tw/2009/01/history-of-software-patents-i.html),指出有關自然現象(phenomena of nature)、單純發現(though just discovered)、心智流程(mental process)與抽象智力概念(abstract intellectual concept)等非法定可專利標的

系爭專利claim 1:

根據以上claim 1的內容,描述一個警報限制值(alarm limit),指的是針對催化轉換過程(catalytic conversion process)持續監控的運作條件(如溫度、壓力與流速)所設定的警報門檻,藉此發現過程中異常的運作條件,而這些運作條件的警報門檻在特定情況下需要週期性更新。

Claim 1描述三個階段,初始階段是量測催化轉換過程中的變數值,如溫度;中間階段是使用演算法(數學方程式:B[1]=B0(1.0-F)+PVL(F))計算更新的警報值(updated alarm-limit value);最後階段是將警報限制值調整到更新值。當時更新警報限制值已經是習知技術,系爭專利相應的新穎特徵就是中間階段的演算法

問題是,中間階段的演算法與化學反應無關,主要就是根據監控的變數調整警報限制值。數學方程式被認定是抽象概念的主要理由是這是可以透過人以紙筆計算完成,但不同的是,系爭專利持續監控變數與自動調整警報限制值是需要通過電腦演算的

(編按,事實上監控的變數應與反應過程有關)系爭專利範圍涵蓋使用數學方程式以更新在碳氫化合物催化轉換過程中變數的警報限制值。

審查歷史:
系爭專利在專利局審查過程被駁回的理由就是claim與已知技術的差異僅其中的數學式。在訴願階段仍維持專利局的審查意見。

上訴法院:
然而,到了上訴法院(當年為Court of Customs and Patent Appeals),認為Benson案僅適用整個專利範圍都是數學方程式的情況,而系爭專利範圍是在催化轉換過程中使用數學方法更新警報限制值,並且僅是數學方程式也不能建立其主張專利權的專利範圍,因此否決訴願決定

上訴法院的意見:"The court reasoned that since the mere solution of the algorithm would not constitute infringement of the claims, a patent on the method would not preempt the formula."。

Benson案意旨:
"[t]he mathematical formula involved here has no substantial practical application except in connection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which means that if the judgment below is affirmed, the patent would wholly preempt the mathematical formula and in practical effect would be a patent on the algorithm itself."

對此意見,專利局(局長,Acting Commissioner of Patents and Trademarks)向最高法院針對這類"軟體"專利(局長認定判決會增加更多這類如同軟體的專利,對軟體產業不利)提出調卷重審請願(petition for a writ of certiorari)。

最高法院階段:
主要議題是:系爭專利唯一可與現有技術區隔的特徵就是其中的數學方程式(因為沒有任一方挑戰其新穎性與非顯而易見性,因此先設此前提),如此,是否有限類別的有用(即便是習知)且為後解決方案(post-solution)的數學方程式具有專利適格性?

明顯地,系爭專利並非僅由數學方程式組成,並且應用數學方程式在特定領域,已經排除其他應用。

但專利權人主張系爭專利屬於一種"specific post-solution activity"/特定後解決方案的活動,不適用Benson案的解釋。不過,最高法院並不同意"不論發明是如此習知或顯而易見,只要是post-solution activity就可將不可專利的原則轉為可專利的流程"的主張

也就是說,最高法院並不認為專利法35U.S.C.101可以如此簡單地被解決,因此列舉很多前例,認為本案必須考慮的是是否發明的原理或是數學方法是已知,而非僅用在特定領域就可以符合101專利適格性。

法官認為,第一,符合101專利適格性的流程仍需要查驗其實質專利性,也就是仍須符合102, 103要求("First, respondent incorrectly assumes that if a process application implements a principle in some specific fashion, it automatically falls within the patentable subject matter of § 101 and the substantive patentability of the particular process can then be determined by the conditions of §§ 102 and 103.")。

第二,針對專利權人依據上訴法院的判決的主張,系爭專利範圍不符合101適格性規定部是因為其包括了數學方程式,而是因為一旦數學方程式被認定是習知,整體來說為不可專利的發明("Our approach to respondent's application is, however, not at all in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that a patent claim must be considered as a whole. Respondent's process is unpatentable under § 101, not because it contains a mathematical algorithm as one component, but because once that algorithm is assumed to be within the prior art, the application, considered as a whole, contains no patentable invention.")

根據系爭專利範圍,其中關於化學的流程為已知,其中運用警報限制值觸發警報,而其中限制值需要一再地計算與調整,而需要使用電腦自動執行,發明就是提供了新的與可能比較好的方式計算警報限制值(alarm limit value)。如果其中方法是已知,其中主要的特徵就僅為數學方程式,即便其解決方案是針對特定目的,所主張的方法專利仍不符合專利適格性

因此,最高法院否決上訴法院的意見,不同意上訴法院認為系爭專利範圍並非僅包括數學方程式,因此不適用Benson案,整體專利範圍應為可專利的意見

my two cents:
這件案例到底說了什麼?本篇也沒有新的答案,因此可參考本部落格過去的結論:

"發明中的流程僅包括"已知"自然律或數學方程式,為不可專利的流程,系爭專利不符101規定倒也不是其包括了數學演算法,而是因為這個演算法為習知技術,其相關應用整體來說沒有包括具有專利性的特徵。"

(反過來說,如果發明使用了數學方程式,但具有進步性的應用仍具備可專利性。)

最高法院判決文:

------------------------------
以上各種案例整理以及相關文章:

-請求項中具有數學方程式的專利適格性議題可參考:引用數學方程式的申請專利範圍適格性議題的筆記(https://enpan.blogspot.com/2023/09/blog-post_26.html

經典案例Diamond v. Diehr (Supreme Court 1981)筆記(https://enpan.blogspot.com/2019/02/diamond-v-diehr-supreme-court-1981.html

請求項中有數學方程式不一定就不符專利適格性,可參考:使用數學概念的非習知方法並非抽象概念 - Thales Visionix Inc. v. United States (Fed. Cir. 2017)(https://enpan.blogspot.com/2023/09/thales-visionix-inc-v-united-states-fed.html

說明書表示數學方程式的規定可參考:專利說明書中「表格」的撰寫規定筆記(https://enpan.blogspot.com/2016/08/blog-post_78.html

以數學方法解決工程問題的可專利性 - PARKER v. FLOOK (1978)(https://enpan.blogspot.com/2019/10/parker-v-flook-1978.html

使用數學方法但產生實際應用為可專利標的 - Ex parte Hannun, 2018-003323 (Apr. 1, 2019)(https://enpan.blogspot.com/2020/01/ex-parte-linden-2018-003323-apr-1-2019.html

Ron

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日本的AI發明趨勢

報告來自日本專利局「Recent Trends in AI-related Inventions」網頁:https://www.jpo.go.jp/e/system/patent/gaiyo/ai/ai_shutsugan_chosa.html,當中的報告連結:https://www.jpo.go.jp/e/system/patent/gaiyo/ai/document/ai_shutsugan_chosa/report.pdf

先定義何謂「AI-related inventions」,其中包含了(1)AI核心發明,以及(2)AI應用發明。

(1)AI核心發明
這類發明特徵在於數學與統計資訊處理技術,為AI發展的基礎科技,如知識型模型、模糊邏輯(fuzzy logic),以及機器學習技術(machine learning technology),如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s)、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支援向量機器(support vector machine)、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等。

(2)AI應用發明
這類發明特徵在於數學或統計資訊處理技術的應用,如影像處理(image processing)、語音處理(speech processing)、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設備控制(equipment  control)與機器人(robotics)、診斷(diagnosis)、偵測(detection)、預測(prediction)與最佳化系統(optimization system)等。


本篇揭露的統計數據是日本以及PCT進入日本的專利申請案。技術類別包括IPC的G06N與日本專利檢索系統的FI類別,搭配WIPO的AI技術趨勢報告(可參考前篇)中關於AI的關鍵字與專利說明書中摘要、問題解決等欄位進行檢索。

從1988年到2022年的AI相關發明申請案(專利早期公開為申請日起18個月,因此最近兩年內的數據不準)(下圖表中顯示AI申請案逐年上漲,這幾年突飛猛進,但日本專利申請案總量卻明顯下降)


幾個AI核心發明的個別趨勢(黃色是總量,其中應有專利涵蓋兩個以上的類別):


從機器學習技術的專利獲准率來看,日本專利局對於AI演算法相關技術的接受度頗高。


AI相關發明的細部分類,從2022年申請案得出:


AI相關發明中,涉及深度學習技術的申請案最多:


在日本,提出AI相關發明申請案的公司是Fujitsu Ltd.,其次是NTT,再來是Canon...。


表面上看來,Fujitsu Ltd.也是提出AI核心技術專利申請案最多的公司之一,另外還有NEC、IBM、Toshiba等。


統計至2021年,日本申請案中,關於神經網路技術類別的申請案比例最多的是美國,其次是韓國。


Ron

WIPO的AI故事(基於2019年趨勢報告)



WIPO網頁用特別的方式表示了AI專利申請的歷史,從1956年第一次提到"AI"這個詞開始...

1956年有9件專利提到人工智慧(AI);
在1956-1974年是政府贊助的黃金年代,1974年有169件申請案;
1974-1980年為不切實際的期待加上有限能力導致第一個AI寒冬;
1980-1987年為知識型專家系統預示新的樂觀和聚焦,在1980年有207件申請案,在1987年有693件申請案;
1987-1993年專門的硬體工業突然瓦解導致第二個AI寒冬;
1993-2011年AI開始由數據驅動與電腦算力增加而獲得樂觀與成功,在1993年有3049件申請案,到了2011年有12473件專利申請案;
2012年到現在,更多數據、增加的連通性與更強的電腦算力帶來突破,AI申請量暴增,統計上2017年有55660件申請案。


運用AI的前三名領域分別是電信、運輸與生活醫藥:


根據WIPO統計AI相關專利申請量,全世界專利局中,以美國專利局最多,達152981件,其次是中國,有137010件專利申請案,其中WIPO的AI相關專利申請案佔了其中的20%。

前500大AI專利申請人中,有333為公司,167為大學或研究組織。

333公司中有109個為美國公司,其中領先者為IBM;167間大學或研究組織中有110個在中國,其中領先者為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以上資料是源自WIPO 2019年的技術趨勢報告,目前僅能找到2019年資料,雖是隔了數年,但公開專利資料庫本來就有一兩年的延遲,加上報告做出來又需要一些時間,2019年資料應仍有參考性。WIPO檔案:WIPO Technology 201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1055.pdf

Ron

程序禁反言、進步性判斷原則與解釋專利範圍的綜合案 - Apple Inc. v. Gesture Technology Partners (Fed. Cir. Mar. 4, 2025)

Apple Inc. v. Gesture Technology Partners (Fed. Cir. Mar. 4, 2025)】為IPR202100920, IPR2022-00091, IPR2022-00359的上訴案,本案開始是Gesture Technology對多個3C大廠提出侵權告訴,Apple等被告對系爭專利提起IPR,PTAB判決多數系爭專利範圍無效,雙方都提起上訴(CAFC判決:https://www.cafc.uscourts.gov/opinions-orders/23-1475.OPINION.3-4-2025_2476287.pdf)。

案件資訊:
上訴人/訴訟被告人/IPR異議人:APPLE INC.
被上訴人/訴訟被告:LG ELECTRONICS INC., LG ELECTRONICS USA, INC., GOOGLE LLC
交叉上訴人/專利權人:GESTURE TECHNOLOGY PARTNERS, LLC
系爭專利:US7,933,431(IPR202100920, IPR2022-00091, IPR2022-00359
判決日:March 4, 2025

系爭專利US7,933,431關於(舉例來說)電視遊樂器運用的手勢操控的技術,如Claim 1界定一種控制手持電腦裝置的方法,包括手握裝置、在空間移動手指產生控制指令、以感測手段感測從手指反射的電光感測光,判斷手指移動,以及使用手指移動資訊控制裝置;Claim 7描述手持電腦裝置,包括外殼、照相手段,用以取得物件反射的光,電腦手段,用以判斷物件位置與移動資訊,以及控制手段。

1.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handheld computing device comprising the steps of:
holding said device in one hand;
moving at least one finger in space in order to signal a command to said device;
electro-optically sensing light reflected from said at least one finger using a sensing means associated with said device;
determining from said sensed light the movement of said finger, and
using said sensed finger movement information, controlling said device in accordance with said command.

7. Handheld computer apparatus comprising:
a housing;
a camera means associated with said housing for obtaining an image using reflected light of at least one object positioned by a user operating said object;
computer means within said housing for analyzing said image to determine information concerning a position or movement of said object; and
means for controlling a function of said apparatus using said information.

IPR最終決定是claims 1-10, 12, 14-31專利無效,claims 11, 13則仍具有專利性。

Apple針對PTAB還是留下claims 11, 13提起上訴,Gesture針對claims 1, 7, 12, 14不具專利性提起交叉上訴。

PTAB於IPR2021-00920基於35U.S.C.103判定多數專利範圍無效:


CAFC針對幾個上訴議題作出論述與判決。

議題一:Gesture主張Apple沒有上訴立場,理由是一旦在Unified Patents發出IPR終判,Apple為其中利害關係人,就不能單獨維護程序,也就是失去上訴立場。這是一種針對已經在IPR程序中提出的意見不能再提的程序禁反言。(CAFC:"we hold that Gesture has forfeited its real party in interest/privy argument “because it failed to present those arguments before the Board.”")

Apple回應說明Gesture從未主張Apple是Unified Patents的利害關係人,或是主張Apple應該被禁止提出IPR異議,再者Apple宣稱他不是Unified Patents的利害關係人。CAFC判決Gesture在此議題無理由。(編按,當事人Gesture在此議題上的主張應該在IPR審理程序中表示,否則被禁止在事後主張禁反言。

其中涉及法條是35 U.S. Code § 315(e)(1) (35 U.S. Code § 315 - Relation to other proceedings or actions):
(e)Estoppel.— 
(1)Proceedings before the office.— The petitioner in an inter partes review of a claim in a patent under this chapter that results in a final written decision under section 318(a), or the real party in interest or privy of the petitioner, may not request or maintain a proceeding before the Office with respect to that claim on any ground that the petitioner raised or reasonably could have raised during that inter partes review.

---知識補充---
其中"Unified Patents"(https://www.unifiedpatents.com/)是一個對抗專利蟑螂的專利聯盟,經查網站,幾乎知道的所有大廠都是其中會員,但似乎沒有看到Apple Inc.,但本判決提到Unified Patents承認在提出IPR時,Apple是其中會員,而網站內新聞有提到本篇討論判決的結果。
-----------------

議題二:系爭專利Claims 11, 13的專利性。
11. Apparatus according to claim 7, further including means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13. Apparatus according to claim 7, wherein said apparatus is a cellular phone.

(編按,以上兩項感覺是相當無用的專利範圍,不過在一系列IPR檢驗下竟然留下了,...但其實是異議理由中的疏忽導致兩項十分普通的專利範圍被保留下來。)

其中claim 11講的是傳送資訊的手段,claim 13則是提到控制裝置是手機,Apple認為這兩項應該是顯而易見的技術,甚至IPR引用前案已經在實施例中提到conference record sytstem, TV telephone, portable device等。

根據判決中引述PTAB意見,claim 11的"means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手段功能用語觸發35U.S.C.112(f)解釋專利範圍,對應此功能的結構是無線行動收發器,但因為異議人在IPR審理程序中並未有任何主張,沒有爭辯是否引證案Numazaki有包括此特徵,因此本項被保留其專利權。

針對claim 13,因為Apple專家證詞並未支持其中提到的視訊會議的電話是一種行動視訊裝置,本項也是因為IPR程序中沒有討論而被保留專利權。

議題三:Gesture提出PTAB錯誤地判決claims 1, 7, 12, 14不具專利性。

這就是一般103的判決,主要引證案是US6,144,366(Numazaki),Gesture主張PTAB錯誤地將Numazaki的"reflected light extraction unit"讀到系爭專利範圍中的"sensing means"。法官認為相關領域技術人員可知Numazaki中Fig. 78與Fig. 2中的"photo-detection sensor unit"與"photo detection unit"已經對應系爭專利的sensing means,並且也可知其中運用了光線感測的技術,引用KSR判例,認為系爭專利基於前案為顯而易見。



同理,系爭專利claim 7中的元件亦是採用camera means, computer means等功能手段用語,恐怕也是使用功能手段用語產生解釋專利範圍的"廣度"使PTAB判定Numazaki中的"reflected light extraction unit"讀到系爭專利的"camera means";
另外,computer means也被解讀等同Numazaki的"feature data generation unit"等元件上。使得判定claim 1, claim 7相對Numazaki不具非顯而易見性。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103/顯而易見性的判斷中,Gesture主張,因為PTAB以Numazaki中的元件對應系爭專利中以手段功能用語描述的元件,但卻沒有揭示如何實現,不過,在103判斷的原則中,並無需要證明先前技術必須可實施。這讓我想到之前報導過的案例-先前技術可實施性的舉證責任-Tekni-Plex, Inc. v. Converter Manufacturing, LLC (PTAB IPR2021-00916)(https://enpan.blogspot.com/2025/02/tekni-plex-inc-v-converter.html中獨特的情況。


議題四:claim 12的專利範圍解釋原則 - plain and ordinary meaning

12. Apparatus according to claim 7, further including a light source for illuminating said object.

Gesture主張Numazaki並沒有揭露claim 12的"light source for illuminating said object",PTAB直接以表面文字解釋此句內容就是照射物件的光源,但Gesture主張應將claim 7與claim 12放在一起解讀此項專利範圍,CAFC同意,應解讀為當以照相手段取得物件影像時以手持電腦裝置的光源照射物件

但是,CAFC發現claim 12的被依附項claim 7中的"reflected light"並非是claim 12的光源的前置基礎,因此,雖同意Gesture的主張應將claims 7, 12讀在一起,但是卻認為Numazaki並非沒有讀到claim 12

反而真實的情況是,Numazaki已經揭露lighting unit 101發射光線的描述,因此claim 12為顯而易見。

CAFC同意PTAB在本篇IPR的最終判決。

my two cents:
看來CAFC十分"程序性"判決,即使是"顯而易見"的專利範圍,在IPR程序中沒有提出主張或是證據,就會被保留其專利權。我認為Apple在CAFC審理時提出不錯的論點證明PTAB在103議題上的錯誤,只是因為103為法律議題,"沒有提出論點就是放棄爭辯的權利"。

本案系爭專利是個很直白的內容,各附屬項都算是"習知技術"的附加,甚至我覺得claim 1寫得十分隨意,打到CAFC變成我們的教育材料,算很有貢獻。



參考資訊:https://patentlyo.com/patent/2025/03/estoppel-procedural-challenges.html

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