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1日 星期二

使用名人的聲音造成損害賠償或是不公平競爭? - Midler v. Ford Motor Co. (9th Cir. 1988)

前言,聽到張大春news98節目來賓「葉郎-異聞筆記版主(Dr. Strangenote)」(編按,兩周一次的這個"影劇"系列十分精采)講到最近「Scarlett Johansson (史嘉蕾·喬韓森)」槓上「OpenAI」用了她的聲音的新聞事件,同時提到可能如1988年"Midler v. Ford Motor Co."事件,兩者有不小相似之處,這也意味著生成式AI將面對許多與"真人"維權的爭議,許多問題待解決,或許是人與機器之間永遠的戰爭。

在此僅"表面上"看一下這個Midler v. Ford Motor Co., 849 F.2d 460 (9th Cir. 1988)訴訟:
原告:Bette Midler
被告:Ford Motor Company、Young & Rubicam, Inc.

案件涉及未經同意將"名人/Bette Midler"的聲音用在商業用途上的爭議,被告Ford公司與其廣告商在電視汽車廣告上使用了"像Bette Midler的歌聲"(因為原唱不想接商業廣告),意圖是想將消費者帶回在大學"雅痞/Yuppies"時期,但卻使用了"像那個年代"的歌聲。

使用的歌曲是「Do You Want To Dance/"The Divine Miss M."」。因為Bette Midler拒絕接廣告,廣告商(列為本次被告)就找了長期擔任Bette Midler伴唱歌手(backup singer)"Ula Hedwig"來唱,並要求就唱得像原唱那樣唱「Do You Want To Dance("sound like Bette Midler's recording")

廣告播出後,Bette Midler被告知這個廣告,並有許多人覺得這就像是Bette Midler唱的,甚至在訴訟中有專業人士作證覺得這就如Bette Midler唱的。

雖廣告商有獲得使用歌曲的授權,但卻"如同"使用了Bette Midler的聲音,在地方法院審理此案時,認為被告就如"普通小偷/of the average thief"那樣偷了Bette Midler的聲音

但是,儘管如此認為,在法律上的判斷卻沒有"禁止模仿名人/Bette Midler聲音的規定",因此在簡易判決中判定Bette Midler敗訴。

Bette Midler上訴第九聯邦巡迴法院。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以相似物/重製聲音(reproduction)媒體的工作,這是一種言論與新聞自由的權利(freedom of speech and press),如果重製的目的是傳達資訊與文化,就可免責如果不是用在以上免責的功能,就不能免責

另一方面,在著作權法中,即便當事人要盡可能精準模仿原唱/原表演者的表演,模仿這件事並不構成侵權

前例一(涉及損害賠償):
列舉另一個訴訟(涉及損害賠償),相似地,有其他歌手(Nancy Sinatra)狀告廠商在廣告中模仿她的聲音,包括聲音與穿著,當時訴訟理由是"不公平競爭/unfair competition",主張其個人形成的二次含意(secondary meaning)的商標保護,並要求損害賠償。但法院的判決是,因為被告已經取得歌曲的使用授權,原告並不能再要求損害賠償,因此原告敗訴

在本案Midler v. Ford中,法院認為如果原告同樣地主張其secondary meaning商標權,應該也是敗訴,但與上述案例不同的是,本案原告Bette Midler並非要求損害賠償,並且人聲(有不準確因素)也不是著作權保護標的

前例二(涉及不公平競爭):
另一件比較像本案例的前例"Bert Lahr v. Adell Chemical Co. ",此案原告認為被告在廣告中使用像其獨特的聲音(pitch, accent, inflection, and sounds),原告以"不公平競爭/unfair competition"提出告訴,因為被告使用他的聲音讓他相關市場上的發展受到影響。法院認為此案例與本案比較相似,只是此案例同樣地判決原告敗訴,理由是,原告沒有拍電視廣告,廣告上使用他的聲音並不會有"不公平競爭"的問題

很精彩地,回到本案例,加州民法(California Civil Code)中規定如果他人使用某人的名字、聲音、簽名、照片或是其他相似物(name, voice, signature, photograph or likeness),某人可主張損害賠償。不過,本案例中,被告並未使用Bette Midler的名字、簽名與照片,聲音也不是用她的,所述likeness是指影像,非人聲。

也就是說,Bette Midler無法主張損害賠償,因為她不拍廣告,也不會構成不公平競爭。

前例三(涉及財產權):
名字、聲音、簽名、照片或相似物,都算是人民的財產權。案例"Motschenbacher v. R.J. Reynolds Tobacco Co. (9th Cir. 1974)"中,被告使用著名賽車手的照片在香菸廣告中,原告Lothar Motschenbacher在照片中的車輛裡,但沒有出現他的影像,有些人看了這個廣告會認為車是他的,且他在車中,因此會認同這個產品,於是此案例判決被告侵害原告的專屬特徵,即財產權。

在此案例中,被告將原告的車輛與本人(雖看不到,但暗示他在車中)都用在廣告中,目的是希望消費者因為相信原告而認同產品;在本案中,被告並沒有將原告置入廣告,但被告廣告商使用像Bette Midler的歌聲也是希望向消費者傳達如Midler唱歌的那樣,在這點是相像的

本案法官用了一個挺哲學的概念來看本案事實,認為"人聲"如人臉一樣的可識別性,如我們通過聲音來辨識朋友,因此認為仿冒一個人的聲音就是用了他的身分

"A voice is as distinctive and personal as a face. The human voice is one of the most palpable ways identity is manifested. We are all aware that a friend is at once known by a few words on the phone. At a philosophical level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with the sound of a voice, "the other stands before me.""

法院判決:
法院不覺得所有模仿聲音的情況都可以當作提告的理由,但判定是,一個職業歌手的聲音是消費者可辨識的聲音,如果被模仿來執行商業行為,販售者就是使用了不是他們的東西,在加州是違法的,因此判決本案被告使用了Bette Midler的聲音,也就是她的身分,去販售產品,因此推翻地方法院作出的簡易判決

"We need not and do not go so far as to hold that every imitation of a voice to advertise merchandise is actionable. We hold only that when a distinctive voice of a professional singer is widely known and is deliberately imitated in order to sell a product, the sellers have appropriated what is not theirs and have committed a tort in California. Midler has made a showing, sufficient to defeat summary judgment, that the defendants here for their own profit in selling their product did appropriate part of her identity."

my two cents:
本案顯示,「名氣」確實會帶給人利益,因為本案判決僅能適用在「名人」身上,可能還要"夠有名"才會發生這類事情。

回到最近史嘉蕾·喬韓森v.OpenAI案上,OpenAI退縮、道歉,就是因為史嘉蕾·喬韓森夠有名氣,聲音有點像(事實上史嘉蕾·喬韓森聲線確實很特別)就要下架!!!

逼得OpenAI作出聲明:



(OpenAI不用賠償,卻也賺到名聲)




R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