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過去的案例支持CAFC可以「重新解釋專利範圍」。
(http://enpan.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24.html)
案件資訊:
原告/上訴人:WI-LAN, INC.
被告/交叉上訴人:APPLE INC.
系爭專利:RE37,802
系爭專利關於一種多碼直接序列擴頻(MultiCode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MC-DSSS)的通訊技術,不同於現行主流的CDMA,DSSS是一種將多碼傳送給使用者的調制技術,由傳送端將訊號加乘與擴頻,可以排除噪聲,在接收端再將訊號碼轉換得到原來的訊號,這樣可以防治第三方攔截(僅會偵測到噪聲)。
請求項1界定的傳送第一資料符碼流的收發器,包括有轉換器、運算手段與結合調制的資料符碼的手段等。
1. A transceiver for transmitting a first stream of data symbols, the transceiver comprising:
a converter for converting the first stream of data symbols into plural sets of N data symbols each;
first computing means for operating on the plural sets of N data symbols to produce modulated data symbols corresponding to an invertible randomized spreading of the first stream of data symbols; and
means to combine the modulated data symbols for transmission.
10. The transceiver of claim 1 further including comprising:
means for receiving a sequence of modulated data symbols, the modulated data symbols having been generated by invertible randomized spreading of a second stream of data symbols; and
second computing means for operating on the sequence of modulated data symbols to produce an estimate of the second stream of data symbols.
爭議就在法院解釋專利範圍時,當請求項涉及"means-plus-function"(手段功能用語)會以怎樣的標準解釋範圍,一般來講,專利範圍面對手段功能用語時,會根據說明書的揭露內容來解釋,在地方法院階段,陪審團認為專利無效(新穎性)以及Apple侵權不成立。當中涉及解釋專利範圍,有關功能手段用語的"first computing means",以及系爭專利範圍中步驟的前後關係,這可能涉及DSSS與CDMA的技術差異,例如,請求項中的步驟表示在符碼隨機擴頻後再行組合(發送端)傳送,但Apple的通訊產品是在組合後再行隨機化符碼訊號。這可能涉及方法專利範圍解釋的先後順序,以及可能涉及基本通訊技術的規則(這要請教通訊專門人才)
接著原告提出侵權不成立決定「依法重新判決」的請求(request for judgment as a matter of law (JMOL))時,也就是要求先不論專利是否無效而直接執行判斷侵權是否成立的法律議題,地院否決。但地院則同意原告提出修正(針對"first computing means")而依法重新判斷專利是否無效的請求。
對於地方法院否決侵權決定的依法判決(JMOL)的決定(侵權不成立),原告Wi-Lan上訴CAFC;對於地院同意原告提出修正的依法判決(JMOL)決定,被告Apple上訴。
CAFC階段:
CAFC法官審理地方法院作出的侵權不成立以及兩造意見,並考量專利技術是否如Apple所言已經揭示於1989年某論文中,並且其中"computing means"是否在說明書中有足夠支撐的結構特徵?(關於這點,地方法院作出不同於陪審團的意見,引用專家證詞認為"complex multiplier"為"computing means"的結構特徵,但說明書並未明確提到"complex multiplier"元件)
解釋到底是組合符碼先,還是隨機化先的問題,就看定冠詞"the",就請求項的描述,使用了定冠詞"the",就是引用了在前的描述,因此「隱含了先後順序」,當然,說明書也是明確表示這個順序。
如此,就看系爭專利範圍是否適用均等論而等同被告產品執行的步驟,對此,法院的態度是,適用均等論的請求項元件與被告產品之間的「差異(文義不讀取)」應為在相關領域中一般知識人員為「非實質差異("insubstantial")」。
引用1997年判例Warner-Jenkinson Co. v. Hilton Davis Chem. Co. (1997)
"1997年的判例(Warner-Jenkinson Co. v. Hilton Davis Chem. Co. (1997))確認一個產品是否侵害某一專利權的判斷是判斷被告產品與申請專利範圍文意上的差異是否為非實質的差異(insubstantial)。也就是說,當判斷被告產品與權利範圍的文字描述的差異並非實質(insubstantial),則落入均等範圍。"
http://enpan.blogspot.tw/2012/10/blog-post_4955.html
這時,Apple專家證詞就說明被告產品與系爭專利範圍有「基本上的差異」,即便差異僅在前後順序,但也不是可以輕易調換的步驟,這裡涉及實質技術問題,可參考判決書第14-15頁。
Post-Verdict Claim Construction
地方法院在陪審團的意見中是認為系爭專利無效,理由是請求項使用的"computing means"並未有明確的結構特徵描述,但是地方法院作出的裁決是認為如系爭專利圖8有相關結構描述,因此認為專利有效。但地方法院的舉動形成一個post-verdict claim construction。
當Apple對此提出反對意見時,也就是認為地方法院作出請求項中"computing means"有"complex multiplier"支持是在新的解釋專利範圍的程序上,形成post-verdict claim construction,這是一個"重新"解釋專利範圍的法律問題。
即便原告主張地院重新做出的專利範圍解釋是一種「澄清(clarification)」,而不是不被允許的「重新解釋」,CAFC仍認為,法院是可以調整專利範圍解釋,但是僅能在「陪審團明顯可知的一般意義上」。
"We held that clarification permissible because it only “made plain . . . what should have been obvious to the jury.”"
其實系爭專利說明書,包括圖8,都沒有針對"computing means"作出結構描述,這已經在地院陪審團作出解釋了,而地院最後同意原告的JMOL,"重新"解釋專利範圍。CAFC則認為地方法院對於專利有效(no invalidity)的JMOL是基於「重新解釋的範圍,但卻超出澄清解釋的內含意義,或是超出對陪審團明顯的一般意義」,因此否決這部分意見。
結論:
"In sum, the district court’s JMOL of no invalidity was based on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claims that went far beyond clarifying a meaning inher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r making plain what should have been obvious to the jury."
CAFC判決同意地方法院裁決侵權不成立的JMOL,但因為專利有效的裁決是基於裁決後重新解釋專利範圍作出的意見,因此否決地院專利有效的JMOL。
my two cents:
法律問題,這裡討論法院是否可以在陪審團作出解釋專利範圍後「重新/調整解釋專利範圍」,僅能在陪審團明顯可知的一般意義上進行"調整"。
雖本案用定冠詞「the」的使用判斷系爭專利範圍有先後順序的考量,但使用"the"時也不用依此過於擔心,因為這仍要看說明書,以及專利所涉及的實質技術為何。
當然,說明書支持各種順序描述,或是讓人可以解釋得清楚仍是十分重要的。
"means-plus-function"寫法真的要小心說明書或圖示有否結構、動作或材料的支持(112(f))。
CAFC判決文:
(備份:https://app.box.com/s/gj0wdcvcq0620e31xb43ejw3r4z1ae1h)
資料參考:
http://patentlyo.com/patent/2016/01/apple-clarification-reconstruction.html
R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