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售行為與侵權判決的案例討論-上傳版(updated on March 14, 2018)
Ron
潘榮恩專利部落格、專利實務、專利筆記與Linux
enpan's Patent & Linux practice
(http://enpan.blogspot.tw/, http://enpan.blogspot.com/)
(接受委託安排課程)
ronpan@gmail.com,
enpan@msn.com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再探「each」用語
剛好同事大家一起討論了「each」或是「every」用語,這裡再做些筆記。以下筆記主要來自兩件案例:
先講我的my two cents:本篇算對於「each」怎麼用給了不錯的提示,但是重點也在於「申請專利範圍一般字面解釋」、「說明書內容」與「審查答辯歷史」都"可能"會影響各種專利用語的解釋。
(過去的報導)
- Apple v. Samsung (Fed. Cir. 2012)
如Apple v. Samsung案例中系爭專利US8,086,604的Claim 6的一部分,其中提到「each heuristic module...」,被告產品之一為Samsung手機中一個快速搜尋的工具:「Quick Search Box (“QSB”)」,其實這是Google開發的工具。
Claim 6的片段如下,Apple常用「heuristic」這個用字表示一個軟體means。
Apple的說法:
Apple認為Claim 6讀入被告產品"QSB"中的三個「heuristic modules」:
(1) Google, which searches the Internet;
(2) Browser, which searches the Internet browsing history; and
(3) People, which searches the user’s contacts list.
Samsung的說法:
Samsung反駁表示,請求項6中的限制「each heuristic module corresponds to a respective area of search」,認為此項限制每個("every")「探索模組(heuristic module)」使用單獨的探索演算法(heuristic algorithm),但是「QSB」在以上三個模組外,更包括其他搜尋模組,依照蘋果的解釋了以上三個QSB的探索模組,卻沒有指出其他探索模組所使用的演算法也是單獨(unique)的演算法。
"Samsung counter-argued that the key limitation of claim 6 requires that every heuristic module within the accused device use a unique heuristic algorithm."
這裡就涉及怎麼解釋「each」?或是,當「each」與其他量詞連在一起,如何解釋?
顯然,Samsung將「each」解釋為「every」,但是被告產品卻不是「every」模組都有單獨的演算法。
地方法院的說法:
因為Claim 6界定了「a plurality of heuristic modules」,「a plurality of」解釋為「at least two」,因此「each of a plurality of heuristic modules」就是「each of at least two modules」,而不是「each of every module」。
所以地院判決Claim 6有讀入被告產品"QSB"。
CAFC的說法:
CAFC不同意地方法院的解釋,認為地院違反請求項的一般解釋,因為「each」並非直接放在「a plurality of」之前,而是放在「wherein」中。
CAFC提到地院引用的前例「ResQNet, 346 F.3d at 1377」中爭議有兩種使用到「each」的請求項:
“each field”
“each of a plurality of fields”
其中,CAFC認為「each field」解釋為「all fields」;「each of a plurality of fields」解釋為「at least two, but not all」。
看來,請求項中使用「each heuristic module」,解釋為「所有的heuristic modules」都有獨特的演算法。
面對Apple的答覆(Apple答覆之一提到Claim 6使用開放式連接詞comprising,沒有限制每一個module都必須要有獨特的演算法),CAFC法官繼續參考系爭專利「說明書」,說明書提到的「modules」都連結(associated with)到「heuristic algorithm」,如下截圖,這裡使用到「each plug-in module」:
法院續參考審查答辯歷史(prosecution history),Apple曾經為了區隔先前技術Andreoli而作出了答辯:
以下為判決書節錄內容,答辯中提到「each of the local and remote search operations employs a different heuristic algorithm ...」,這裡用語雖使用「each of ...」,但法院主要是從中得到Apple的「意圖」是要以每個heuristic module都有不同(獨特)的演算法來區隔先前技術。
"Apple, however, has distinguished Andreoli not just because the apparatus uses heuristics, but also because it employs different heuristic algorithms in different search areas. Thus, the prosecution history similarly does not help Apple show that it is likely to succeed in its infringement claim."
因此,就因為「each」的解釋,CAFC否決地院的解釋與判斷。
- Accent Packaging, Inc. v. Leggett & Platt, Inc. (Fed. Cir. 2013)
系爭專利US7,373,877的Claim 1截圖如下:
被告Leggett解釋其中「each of the operator bodies being operably coupled with a respective one of said gripper, knotter, cutting element and cover」勢必要有個別連接「gripper, knotter, cutting element, cover」的「4個elongated operator bodies」。而被告產品只有兩個"elongated operator bodies"。
地方法院說法:
一個("each")耦接到4個("coupled to "a respective one"")個別的"4個"特定項目(gripper 218, knotter 56, cutting element 224, cover 266),因此Claim 1中包括有4個「elongated operator bodies」。
地院認為被告產品僅包括2個「elongated operator bodies」,因此侵權不成立。
CAFC說法:
CAFC法官參考了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例,其中較佳實施例描述了"2個"elongated operator bodies,因此認為解釋專利範圍而排除了其較佳實施例,這是不尋常的,因此認為系爭專利Claim 1並未限定在"4個"elongated operator bodies。
"Put differently, the preferred embodiment features an elongated operator body that is operably coupled to one or more operator elements."
"We have held that “a claim interpretation that excludes a preferred embodiment from the scope of the claim is rarely, if ever, correct.”"
"It is true that “each” operator body must be coupled to “a respective one” of the gripper, knotter, cutter, and cover. But that does not necessarily prevent an elongated operator body from being coupled to a second or even a third operator element as well."
my two cents:本篇算對於「each」怎麼用給了不錯的提示,但是重點也在於「申請專利範圍一般字面解釋」、「說明書內容」與「審查答辯歷史」都"可能"會影響各種專利用語的解釋。
判決書:http://www.cafc.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opinions-orders/12-1507.pdf
(備份:https://app.box.com/s/0sa7t6lahwdin8bexpdmj3mrq3qj5jj5)
Ron
先講我的my two cents:本篇算對於「each」怎麼用給了不錯的提示,但是重點也在於「申請專利範圍一般字面解釋」、「說明書內容」與「審查答辯歷史」都"可能"會影響各種專利用語的解釋。
(過去的報導)
- 請求項使用"each"影響元件數量的解釋 - Accent Packaging, Inc. v. Leggett & Platt, Inc. (Fed. Cir. 2013)(http://enpan.blogspot.tw/2017/12/each-accent-packaging-inc-v-leggett.html)
- 禁令條件與專利用詞"each"的討論(專利用詞討論五) - Apple v. Samsung (Fed. Cir. 2012)(http://enpan.blogspot.tw/2015/12/each-apple-v-samsung-fed-cir-2012.html)
- Apple v. Samsung (Fed. Cir. 2012)
如Apple v. Samsung案例中系爭專利US8,086,604的Claim 6的一部分,其中提到「each heuristic module...」,被告產品之一為Samsung手機中一個快速搜尋的工具:「Quick Search Box (“QSB”)」,其實這是Google開發的工具。
Claim 6的片段如下,Apple常用「heuristic」這個用字表示一個軟體means。
Apple的說法:
Apple認為Claim 6讀入被告產品"QSB"中的三個「heuristic modules」:
(1) Google, which searches the Internet;
(2) Browser, which searches the Internet browsing history; and
(3) People, which searches the user’s contacts list.
Samsung的說法:
Samsung反駁表示,請求項6中的限制「each heuristic module corresponds to a respective area of search」,認為此項限制每個("every")「探索模組(heuristic module)」使用單獨的探索演算法(heuristic algorithm),但是「QSB」在以上三個模組外,更包括其他搜尋模組,依照蘋果的解釋了以上三個QSB的探索模組,卻沒有指出其他探索模組所使用的演算法也是單獨(unique)的演算法。
"Samsung counter-argued that the key limitation of claim 6 requires that every heuristic module within the accused device use a unique heuristic algorithm."
這裡就涉及怎麼解釋「each」?或是,當「each」與其他量詞連在一起,如何解釋?
顯然,Samsung將「each」解釋為「every」,但是被告產品卻不是「every」模組都有單獨的演算法。
地方法院的說法:
因為Claim 6界定了「a plurality of heuristic modules」,「a plurality of」解釋為「at least two」,因此「each of a plurality of heuristic modules」就是「each of at least two modules」,而不是「each of every module」。
所以地院判決Claim 6有讀入被告產品"QSB"。
CAFC的說法:
CAFC不同意地方法院的解釋,認為地院違反請求項的一般解釋,因為「each」並非直接放在「a plurality of」之前,而是放在「wherein」中。
CAFC提到地院引用的前例「ResQNet, 346 F.3d at 1377」中爭議有兩種使用到「each」的請求項:
“each field”
“each of a plurality of fields”
其中,CAFC認為「each field」解釋為「all fields」;「each of a plurality of fields」解釋為「at least two, but not all」。
看來,請求項中使用「each heuristic module」,解釋為「所有的heuristic modules」都有獨特的演算法。
面對Apple的答覆(Apple答覆之一提到Claim 6使用開放式連接詞comprising,沒有限制每一個module都必須要有獨特的演算法),CAFC法官繼續參考系爭專利「說明書」,說明書提到的「modules」都連結(associated with)到「heuristic algorithm」,如下截圖,這裡使用到「each plug-in module」:
法院續參考審查答辯歷史(prosecution history),Apple曾經為了區隔先前技術Andreoli而作出了答辯:
以下為判決書節錄內容,答辯中提到「each of the local and remote search operations employs a different heuristic algorithm ...」,這裡用語雖使用「each of ...」,但法院主要是從中得到Apple的「意圖」是要以每個heuristic module都有不同(獨特)的演算法來區隔先前技術。
"Apple, however, has distinguished Andreoli not just because the apparatus uses heuristics, but also because it employs different heuristic algorithms in different search areas. Thus, the prosecution history similarly does not help Apple show that it is likely to succeed in its infringement claim."
因此,就因為「each」的解釋,CAFC否決地院的解釋與判斷。
- Accent Packaging, Inc. v. Leggett & Platt, Inc. (Fed. Cir. 2013)
系爭專利US7,373,877的Claim 1截圖如下:
被告Leggett解釋其中「each of the operator bodies being operably coupled with a respective one of said gripper, knotter, cutting element and cover」勢必要有個別連接「gripper, knotter, cutting element, cover」的「4個elongated operator bodies」。而被告產品只有兩個"elongated operator bodies"。
地方法院說法:
一個("each")耦接到4個("coupled to "a respective one"")個別的"4個"特定項目(gripper 218, knotter 56, cutting element 224, cover 266),因此Claim 1中包括有4個「elongated operator bodies」。
地院認為被告產品僅包括2個「elongated operator bodies」,因此侵權不成立。
CAFC說法:
CAFC法官參考了系爭專利說明書實施例,其中較佳實施例描述了"2個"elongated operator bodies,因此認為解釋專利範圍而排除了其較佳實施例,這是不尋常的,因此認為系爭專利Claim 1並未限定在"4個"elongated operator bodies。
"Put differently, the preferred embodiment features an elongated operator body that is operably coupled to one or more operator elements."
"We have held that “a claim interpretation that excludes a preferred embodiment from the scope of the claim is rarely, if ever, correct.”"
"It is true that “each” operator body must be coupled to “a respective one” of the gripper, knotter, cutter, and cover. But that does not necessarily prevent an elongated operator body from being coupled to a second or even a third operator element as well."
my two cents:本篇算對於「each」怎麼用給了不錯的提示,但是重點也在於「申請專利範圍一般字面解釋」、「說明書內容」與「審查答辯歷史」都"可能"會影響各種專利用語的解釋。
判決書:http://www.cafc.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opinions-orders/12-1507.pdf
(備份:https://app.box.com/s/0sa7t6lahwdin8bexpdmj3mrq3qj5jj5)
Ron
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最高法院要提供未啟始的請求項一個方向 - oral arguments
這個討論源自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當PTAB審理IPR案時,如果符合程序規定,會先審理提出IPR的異議人的102,103意見,也讓專利權人回應,之後會作出一個啟始決定(institution decision),其中包括PTAB要啟始繼續審理的申請專利範圍,而這些申請專利範圍通常是PTAB認為在目前證據下可能會被無效的範圍,這時也會留下一些不啟始審理的申請專利範圍,而這些不啟始審理的申請專利範圍會變成「前途未卜」的東西,雖然可能是比較"弄不掉"的範圍,但是到底是有沒有專利性,在當下是沒有答案的。
所以,才會有這次討論,要求最高法院對這些未啟始的申請專利範圍給個指示,到底要不要審?到底要不要審所有被異議人提起
前情:PTAB僅需對啟始審理的請求項作出最終決定 - SAS v ComplementSoft (Fed. Cir. 2016)(http://enpan.blogspot.tw/2016/11/sas-v-complementsoft-fed-cir-2016.html)
實務上,PTAB僅會對「被啟始的請求項」作出最終決定。不過,每次「例行」的事件總會被「不平」、「充滿正義」、「憤世」的人挑戰,甚至翻轉,原IPR異議人SAS認為PTAB與各級法院錯誤解釋法條,其中 35 U.S.C. § 314(a)僅是設定IPR啟始條件,而最終決定是規定在35 U.S.C. § 318(a),兩者不能混淆。(編按,合理,但執行起來不容易,因為可能有不合理異議理由)
作者自行定義「estoppel safe harbor」,大約就是指禁反言豁免的部分。安全港定義: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fe_harbor_(law)
(現行實務可能有"加強"estoppel safe harbor的效果,SAS的主張會消除estoppel safe harbor)另有一個SAS提出的議題,有點法律面,當PTAB決定啟始"部分"請求項,也僅對這些範圍作出最終決定,也就是未啟始範圍沒有產生禁反言,如此,將可能"加強"「estoppel safe harbor」(沒有禁反言效果的部分),並在這個決定中可能阻止將來這些未啟始的範圍的專利有效性(patentability)被連續挑戰。
(實務面比較偏向過去的認知,如果一味地一定要對所有範圍作出最終決定,甚至也牴觸現行IPR程序中的和解可能)反對方,也就是專利權人一方,提出的反對意見主要是認為若啟始決定被修改,將違反過去案例建構出的Case Law。
在Nov. 27, 2017,最高法院對SAS v. Matal的口頭審理中...
(法官間也有不同態度)在法官中,有些法官認為PTAB應有啟始哪些範圍的裁量權;也有法官認為,就法條規定而言,確實其中有強制性語言(如shall),要求PTAB應對所有被挑戰的請求項作出最終決定,沒有給予PTAB裁量權的規定。
在還未有定論的過渡時期,或許,PTAB仍會繼續過去的方式,但是可以加上多一些的實質分析,也就是提出更好的理由,說明那些請求項為何不在啟始範圍中,再作出啟始決定,也能避免整體資源浪費在濫權的問題上。
這樣的爭議會等到最高法院的最終決定。
[相關法條] 35 U.S.C. § 314(a)(啟始IPR的條件:至少一項有可能被挑戰)、35 U.S.C. § 318(a)(對所有被異議請求項作出最終決定)
本篇資料來自:https://www.lexology.com/library/detail.aspx?g=b097bce6-29e9-4641-af2e-3083ca392691&utm_source=lexology+daily+newsfeed&utm_medium=html+email+-+body+-+general+section&utm_campaign=aipla+2013+subscriber+daily+feed&utm_content=lexology+daily+newsfeed+2017-12-19&utm_term=
原始資料:https://www.morganlewis.com/pubs/supreme-court-hears-arguments-in-sas-institute-inc-v-matal
Ron
所以,才會有這次討論,要求最高法院對這些未啟始的申請專利範圍給個指示,到底要不要審?到底要不要審所有被異議人提起
前情:PTAB僅需對啟始審理的請求項作出最終決定 - SAS v ComplementSoft (Fed. Cir. 2016)(http://enpan.blogspot.tw/2016/11/sas-v-complementsoft-fed-cir-2016.html)
實務上,PTAB僅會對「被啟始的請求項」作出最終決定。不過,每次「例行」的事件總會被「不平」、「充滿正義」、「憤世」的人挑戰,甚至翻轉,原IPR異議人SAS認為PTAB與各級法院錯誤解釋法條,其中 35 U.S.C. § 314(a)僅是設定IPR啟始條件,而最終決定是規定在35 U.S.C. § 318(a),兩者不能混淆。(編按,合理,但執行起來不容易,因為可能有不合理異議理由)
作者自行定義「estoppel safe harbor」,大約就是指禁反言豁免的部分。安全港定義: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fe_harbor_(law)
(現行實務可能有"加強"estoppel safe harbor的效果,SAS的主張會消除estoppel safe harbor)另有一個SAS提出的議題,有點法律面,當PTAB決定啟始"部分"請求項,也僅對這些範圍作出最終決定,也就是未啟始範圍沒有產生禁反言,如此,將可能"加強"「estoppel safe harbor」(沒有禁反言效果的部分),並在這個決定中可能阻止將來這些未啟始的範圍的專利有效性(patentability)被連續挑戰。
(實務面比較偏向過去的認知,如果一味地一定要對所有範圍作出最終決定,甚至也牴觸現行IPR程序中的和解可能)反對方,也就是專利權人一方,提出的反對意見主要是認為若啟始決定被修改,將違反過去案例建構出的Case Law。
在Nov. 27, 2017,最高法院對SAS v. Matal的口頭審理中...
(法官間也有不同態度)在法官中,有些法官認為PTAB應有啟始哪些範圍的裁量權;也有法官認為,就法條規定而言,確實其中有強制性語言(如shall),要求PTAB應對所有被挑戰的請求項作出最終決定,沒有給予PTAB裁量權的規定。
在還未有定論的過渡時期,或許,PTAB仍會繼續過去的方式,但是可以加上多一些的實質分析,也就是提出更好的理由,說明那些請求項為何不在啟始範圍中,再作出啟始決定,也能避免整體資源浪費在濫權的問題上。
這樣的爭議會等到最高法院的最終決定。
[相關法條] 35 U.S.C. § 314(a)(啟始IPR的條件:至少一項有可能被挑戰)、35 U.S.C. § 318(a)(對所有被異議請求項作出最終決定)
35 U.S.C. 314 INSTITUTION OF INTER PARTES REVIEW.
- (a) THRESHOLD.—The Director may not authorize an inter partes review to be instituted unless the Director determines that the information presented in the petition filed under section 311 and any response filed under section 313 shows that there is a reasonable likelihood that the petitioner would prevail with respect to at least 1 of the claims challenged in the petition.
35 U.S.C. 318 DECISION OF THE BOARD.
- (a) FINAL WRITTEN DECISION.—If an inter partes review is instituted and not dismissed under this chapter, the Patent Trial and Appeal Board shall issue a final written decision with respect to the patentability of any patent claim challenged by the petitioner and any new claim added under section 316(d).
本篇資料來自:https://www.lexology.com/library/detail.aspx?g=b097bce6-29e9-4641-af2e-3083ca392691&utm_source=lexology+daily+newsfeed&utm_medium=html+email+-+body+-+general+section&utm_campaign=aipla+2013+subscriber+daily+feed&utm_content=lexology+daily+newsfeed+2017-12-19&utm_term=
原始資料:https://www.morganlewis.com/pubs/supreme-court-hears-arguments-in-sas-institute-inc-v-matal
Ron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歐洲標準而關鍵專利法討論(approach to 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s)
本篇討論歐洲將制訂標準而關鍵(Standard-Essential Patent,SEP)專利法,其中指導方針將可能偏向有製作產品的企業,也就是有意懲罰以專利授權為主要營利來源的實體。
歐洲專利局文件揭示歐洲議會、歐洲理事會與歐洲經濟社會委員會的會議內容: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Setting out the EU approach to 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s
https://ec.europa.eu/docsroom/documents/26583/attachments/1/translations/en/renditions/nativ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Setting out the EU approach to 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s
https://ec.europa.eu/docsroom/documents/26583/attachments/1/translations/en/renditions/native
其中每一個題目都是值得討論的議題:資料庫品質與可存取度、發展協助授權協調的工具、關鍵性檢查、授權原則、效率與非歧視、SEP專利授權平台、禁制令救濟、比例原則、專利組合的訴訟、爭議解決、專利授權實體與標準關鍵專利、賠償、開放源碼與標準。(光這樣就可以填滿整個月的題目了!)
標準而關鍵專利授權要訂規的概念主要是要讓「實施者(產品製造商、營運者)」可以合理而沒有歧視地取得專利授權,專利權人(這裡指非實施的專利權人)可以拿到該拿的,可能可以省掉用訴訟解決問題的困擾(有些是通過訴訟才被強制用FRAND授權),也讓實施者事業可以進行,這也是所謂的「FRAND (Fair, Reasonable And Non-Discriminatory)」。
幾個議題分享如下:
幾個議題分享如下:
一、歐洲標準而關鍵專利法指導方針引用案例「Huawei v. ZTE(如下連結)」:原則是,不建議使用標準而關鍵專利執行禁制令,除非被告執意執行。
歐洲法院對Huawei v. ZTE案例意見:
1. 前述歐盟運行條約(TFEU)102解釋為具有SEP專利的標準制定者以FRAND授權原則提供第三方授權合約,即不會有濫用其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且在專利權人提出禁制令、要求被告回收產品等行為之前,若專利權人已經警告侵權被告者,且被告仍持續使用時,提出禁制令等法律程序並不會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違法行為。
2. 在前述歐盟運行條約(TFEU)102規定中,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且擁有SEP專利的制定標準者從侵權訴訟中同意以FRAND原則進行授權時,並不禁止尋求過去侵權行為進行索賠。
歐盟法院(Court of Just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CJEU))認為簽署SEP授權合約之前的雙方應該都有義務查核是否SEP專利權人可以在沒有Article 102 TFEU(權力濫用)的條件下以「禁制令」對付被授權人(不平等合約)。如果SEP專利權人有意願以FRAND原則進行授權,則不能主張禁制令。
法院也要求SEP被授權人必須要獲得足夠細節的資訊理解SEP專利組合,並確保FRAND合理授權(授權金計算、非歧視)。
二、SEP專利權人進行授權時,其中專利組合(patent portfolio)可能包括了非SEP專利,但卻不能強迫被授權人接受這些non-SEP授權,反之,可以質疑專利組合中個別專利的有效性與其是否為SEP專利。
三、有關解決紛爭的替代選項(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ADR)),主要是「協調」,基於一個適當的程序,以及有品質的協調人(專家)。歐洲統一專利法庭(Unified Patent Court)就是要作為這個調解中心。
四、所謂PAE(Patent Assertion Entity)愈來愈多,甚至也參與SEP授權市場,歐洲訴訟系統希望通過統一專利法庭對可能受傷的一方提供足夠的保障。這裡提到,PAT如同SEP專利權人,同樣受到一些規則(指歐洲標準而關鍵專利法)的限制。反制濫用專利權的方式之一,就是提供透明、可預期的環境,也頗為倚賴法院的助力。
五、(歐洲相對"開放")對於開放原始碼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 OSS)的實施。其實很多標準都是來自於開放源碼,歐洲議會支持開放源碼的解決方案,也希望能促成開放源碼與標準化程序結合。
[法條參考]
Article 102 TFEU
Any abuse by one or more undertakings of a dominant position within the internal market or in a substantial part of it shall be prohibited as incompatible with the internal market in so far as it may affect trade between Member States.
Such abuse may, in particular, consist in:
(a)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mposing unfair purchase or selling prices or other unfair trading conditions;
(b) limiting production, markets or technical development to the prejudice of consumers;
(c) applying dissimilar conditions to equivalent transactions with other trading parties, thereby placing them at a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d) making the conclusion of contracts subject to acceptance by the other parties of supplementary obligations which, by their nature or according to commercial usage, have no connection with the subject of such contracts.
my two cents:
印象中保障人權不遺餘力的歐洲,更在這個舉措下給予「相對弱勢」的一方更多保障,管到民間的經濟活動,這些努力不論成效如何,都值得學習。這裡的弱勢多半指非專利權人。
歐洲在這類議題有很多討論,本部落格過去也有一些關切:
- 在歐洲實施標準且關鍵專利(筆記)(http://enpan.blogspot.tw/2017/08/blog-post_26.html)
- Apple要求FRAND授權標準透明化(http://enpan.blogspot.tw/2012/02/applefrand.html)
- FRAND defense(http://enpan.blogspot.tw/2012/02/frand-defense.html)
- 標準專利與禁制令濫用討論 - 歐洲Huawei v. ZTE(http://enpan.blogspot.tw/2016/03/huawei-v-zte.html)
- 華為、三星侵害愛立信LTE基礎專利討論(http://enpan.blogspot.tw/2015/12/lte.html)
FairStandards Alliance:
http://www.fair-standards.org/2017/11/29/press-release-fair-standards-alliance-welcomes-european-commissions-forward-looking-standard-essential-patent-sep-guidelines/
Ron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嘖嘖杯v.巧力杯事件 - 專利與產品
嘖嘖杯事件聽說是一個很夯的議題,同事建議我看一下,在此僅記錄作為日後上課內容。
「初心地球社」的「嘖嘖杯」:
(圖案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wp-content/uploads/2017/11/asset_31978_image_big.jpg) (updated on March 14, 2018,原圖被刪除,所以用自己的講義圖案取代)
爭議雙方都有提出「嘖嘖杯」商標申請案,「初心」的陳儀珊今年8月就提出申請案了,而「dr. SI」則慢到12月才提出申請:
「dr. SI」的「巧力杯」:
(圖案來源:http://www.drsi.cc/product-info.php?i=86)
「巧力杯」商標申請案:
dr. SI(http://www.drsi.cc/index.php)
初心地球社與dr.SI曾有良好的互動,dr. SI都還報導了嘖嘖杯的相關新聞:http://www.drsi.cc/news-info.php?i=99
dr. SI的事件整理,宣稱提出「巧力杯」是因為備料完成的營運壓力:
就「嘖嘖杯/巧力杯」的結構來看,為可以兩段折疊而產生三種容量的容器,具有折疊杯身、不鏽鋼杯口、杯蓋,有杯口開關、浮球止水、可插入吸管設計等。根據網路上找到示範嘖嘖杯怎麼調整高度的影像來看,因為杯身是矽膠材料,兩手用「擠壓」的方式將上方杯體「折進」下方杯體。
(updated on March 14, 2018,原圖被刪除)
(圖案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wp-content/uploads/2017/11/asset_28148_image_big.jpg)
來看看專利權人「瀛海國際」的專利,專利沒有很多,目前公開的大部分是2010年申請的有關可以「褶/折」的容器相關專利,列舉如下,看來「瀛海國際」第一件有關可以折的杯子在2008年就有了。
M353710(申請日:2008年)
1.一種咖啡濾杯結構,包括:
一杯身部,係呈上大下小之杯體狀,設有一朝上之開口,以一基座環為基座,再由複數組外折環及固定環由下朝上堆疊連接而成,其中該外折環係位於相對應之固定環的下方,且該基座環與相鄰之外折環的連接處,以及該複數外折環與相鄰之固定環間的連接處各形成一折痕,使該複數外折環可往外翻折以其內側面與位於上方之固定環的內側面相向;以及
一底座部,係呈片體狀,頂面朝上接於該杯身部下端,中間處穿設有一個以上之滴漏孔與該杯身部之內部相連通。
M390304(申請日:2010年)
1.一種置物盆構造,係設有一底盆,係圓形的矽膠盆體,又於底面的周緣朝下凸伸形成一置放底緣,於該底盆的頂緣以朝下反折的形態連接一內翻折片,其係圓形且具有可撓性的矽膠環體,其圍繞於該底盆的周圍,並且底端的高度高於該底盆的置放底緣,於該內翻折片的底緣以朝上翻折的形態連接一外翻折片,其係圓形且具有可撓性的矽膠環體,其圍繞於內翻折片的周圍,並且頂端的高度低於該底盆的頂緣。
M390100(申請日:2010年)
1.一種可摺疊的杯子,設有一杯底,其為圓形杯體並且於頂緣以可翻折的形態朝上連續結合兩個以上的翻折環,由下朝上數第奇數個的翻折環各為直徑上寬下窄的圓環體,於上、下相鄰兩翻折環的連接處以及最低翻折環與該杯底的連接處分別形成一寬度較窄的連接段,於最高翻折環的外周面頂緣凸設一杯緣,又於次高翻折環的外周面頂側朝外凸設一握持凸緣,接鄰該握持凸緣底側,於該次高翻折環的外周面形成一防滑紋。
M393503(申請日:2010年)
1.一種摺疊水桶構造,係設有一底盆,係圓形的矽膠盆體,於該底盆底面的周緣朝下凸伸形成一置放底緣,又於該底盆的頂緣以可翻折的形態連接一朝上延伸的翻折片,其係圓形且頂端的開口較為開闊的矽膠環體,於該翻折片的正上方設有一頂環,其係圓環形的矽膠環體,並且內徑的長度大於該翻折片頂緣內徑的長度,於該頂環外周面的頂部朝周圍凸伸一加強凸緣,於該加強凸緣內嵌設一金屬環;於該翻折片的頂緣與該頂環的底緣之間以上、下連續相接且可翻折的形態結合一組以上的翻折片組,各翻折片組係於下側以及上側各設有一外翻折片以及一內翻折片,其中各內翻折片係圓形的矽膠環體,各外翻折片係頂端的開口較為開闊的矽膠環體,並且由各內翻折片的頂緣以可翻折的形態朝上連接形成。
I405696(申請日:2010年)
1.一種摺疊水桶構造,係設有一底盆,係圓形的矽膠盆體,於該底盆底面的周緣朝下凸伸形成一置放底緣,又於該底盆的頂緣以可翻折的形態連接一朝上延伸的翻折片,其係圓形且頂端的開口較為開闊的矽膠環體,於該翻折片的正上方設有一頂環,其係圓環形的矽膠環體,並且內徑的長度大於該翻折片頂緣內徑的長度,於該頂環外周面的頂部朝周圍凸伸一加強凸緣;於該翻折片的頂緣與該頂環的底緣之間以上、下連續相接且可翻折的形態結合一組以上的翻折片組,各翻折片組係於下側以及上側各設有一外翻折片以及一內翻折片,其中各內翻折片係圓形的矽膠環體,各外翻折片係頂端的開口較為開闊的矽膠環體,並且由各內翻折片的頂緣以可翻折的形態朝上連接形成;其中於所述底盆內周面的頂部以環繞的形態形成一底盆斜面,於所述翻折片內周面的底部以環繞的形態形成一第一翻折片斜面,使得該底盆與該翻折片連接的部分成為中間較窄而兩側漸寬的狀態,令該翻折片容易受使用者的施力而翻折,於該翻折片外周面的頂部以環繞的形態形成一第二翻折片斜面,於所述各內翻折片外周面的底部以環繞的形態形成一第一內翻折片斜面,使得該翻折片與該內翻折片連接的部分成為中間較窄而兩側漸寬的狀態,令該內翻折片容易受使用者的施力而翻折,於各內翻折片內周面的頂部以環繞的形態形成一第二內翻折片斜面,於所述各外翻折片內周面的底部以環繞的形態形成一第一外翻折片斜面,使得各外翻折片與各內翻折片連接的部分成為中間較窄而兩側漸寬的的狀態,令各外翻折片容易受使用者的施力而翻折,於所述外翻折片外周面的頂部形成一第二外翻折片斜面,又於所述頂環外周面的底部形成一頂環斜面,使得該頂環與該外翻折片連接的部分成為中間較窄而兩側漸寬的狀態,令外翻折片容易受使用者的施力而翻折。
I418319(申請日:2010年)
1.一種壺體執手構造,包括:一壺體,為矽膠壺體並於頂部設有一壺頸,其為頂部形成開口的環體,並於該壺頸前側的中間部位朝前延伸形成一壺嘴,於該壺頸的左半側以及右半側各設有朝外凸出的插塊,於兩插塊的後面分別朝前穿設一插孔;以及一執手構造,設有一插把,設有一插座,其為橫向延伸的板體,並且前面的輪廓與該壺頸與兩側插塊的後面輪廓相符,該插座以前面抵靠於該壺頸與兩插塊的後面,對應兩插孔的位置,於該插座左、右兩側的前面分別朝前伸設一插桿,以各插桿緊密插設於各插孔內定位,於該插座後面的中間朝後延伸一延伸柄,於該延伸柄的後端設有一把柄,該執手構造又對應該壺頸頂部的開口設有一壺蓋。
I489959(申請日:2010年)
1.一種可摺疊的水壺,包括:一壺底,為金屬圓盆體並於周圍的頂部形成一扣合溝;一伸縮壺體,為矽膠構造並設有一結合環,其為圓形環體並嵌設結合於該扣合溝內,該結合環的頂端伸出該扣合溝並且於頂緣形成一寬度較窄的下連結段,於下連結段的頂緣以可翻折的形態朝上連續結合奇數個翻折環,各翻折環為直徑上窄下寬的圓形環體,於最高的翻折環頂緣形成一寬度較窄的上連接段,以上連接段連接一壺頸,其為頂部形成開口的環體,並以底緣連接於上連接段的頂緣,於該壺頸前側的中間部位朝前延伸形成一壺嘴;以及一執手構造,設有一插把,以該插把結合於該壺頸,於該插把後側設有一把柄,又對應該壺頸頂部的開口設有一壺蓋。
結語:
若僅就能夠得到的專利資訊,「嘖嘖杯產品」v.「折疊杯專利」,從圖案來看,「嘖嘖杯」以極簡設計,且不能壓到很扁,結構細節不多,結構相對這些「瀛海」專利更為簡單,初步來看,真要比對,「瀛海」這些專利不容易讀到「嘖嘖杯」,現在就只好等瀛海宣稱有提出針對「巧力杯」的專利了。
my two cents:
首先,"讚嘆"這種結構專利的寫法,我一時之間還想不出如果是我要怎麼描述這個折杯的結構。
其實,廠商宣稱有「全球專利」,但是尚未見到「巧力杯」專利公開,而就「瀛海」過去的專利來看,公開資料顯示「瀛海國際」過去已經有開發相關「可褶/折的容器」的記錄,不難證明自己開發這類產品的實力。
「瀛海國際」的專利多是2010年當年提出,應該是因應當年有一波產品上市,並且都對應到dr. SI網站提供下載的型錄的產品。
事件這樣告一段落也是難說到底怎樣了,只能說,就專業來看,數字會說話,「瀛海國際」具有不少專利權,主導權在他們。但憑心而論,這類專利不容易「廣到」可以讀入新產品,將來如果雙方都有專利產生,就看誰厲害了!而他們之間的研發過程就只能靠媒體報導與雙方當事人的說法。
從此事件中可以學到,「公開創意」、「與廠商談創意」、「公開募資」以前,最好已經有專利佈局,至少一國,發明或新型都好,不論是否能夠獲准專利,一個專利申請中的資訊就已經有了優勢,當然,將來專利不准或是有其他問題,還需要面對新的問題,包括專利佈局的廣度與深度。過去曾有「pressy」與「米鍵」的前車之鑑。
本案在網路上資料很多,我就列舉一些,也是去瞭解的事件的參考資料,本篇內容就僅從專利來看這個「局」: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12/07/zeczecbai-cstcs-respond/
(這裡有完整事件日期整理,原始資料源自:dr. SI:http://www.drsi.cc/news-info.php?i=101)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1212/1257703/
http://crowdwatch.tw/reports/1643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1209/1069478.htm?t=嘖嘖杯雙胞案 翟神爆初心有「大野狼」操盤 網友挺Dr.+si很倒霉
Ron
「初心地球社」的「嘖嘖杯」:
(圖案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wp-content/uploads/2017/11/asset_31978_image_big.jpg) (updated on March 14, 2018,原圖被刪除,所以用自己的講義圖案取代)
爭議雙方都有提出「嘖嘖杯」商標申請案,「初心」的陳儀珊今年8月就提出申請案了,而「dr. SI」則慢到12月才提出申請:
「dr. SI」的「巧力杯」:
(圖案來源:http://www.drsi.cc/product-info.php?i=86)
「巧力杯」商標申請案:
dr. SI(http://www.drsi.cc/index.php)
初心地球社與dr.SI曾有良好的互動,dr. SI都還報導了嘖嘖杯的相關新聞:http://www.drsi.cc/news-info.php?i=99
dr. SI的事件整理,宣稱提出「巧力杯」是因為備料完成的營運壓力:
就「嘖嘖杯/巧力杯」的結構來看,為可以兩段折疊而產生三種容量的容器,具有折疊杯身、不鏽鋼杯口、杯蓋,有杯口開關、浮球止水、可插入吸管設計等。根據網路上找到示範嘖嘖杯怎麼調整高度的影像來看,因為杯身是矽膠材料,兩手用「擠壓」的方式將上方杯體「折進」下方杯體。
(updated on March 14, 2018,原圖被刪除)
(圖案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wp-content/uploads/2017/11/asset_28148_image_big.jpg)
來看看專利權人「瀛海國際」的專利,專利沒有很多,目前公開的大部分是2010年申請的有關可以「褶/折」的容器相關專利,列舉如下,看來「瀛海國際」第一件有關可以折的杯子在2008年就有了。
M353710(申請日:2008年)
1.一種咖啡濾杯結構,包括:
一杯身部,係呈上大下小之杯體狀,設有一朝上之開口,以一基座環為基座,再由複數組外折環及固定環由下朝上堆疊連接而成,其中該外折環係位於相對應之固定環的下方,且該基座環與相鄰之外折環的連接處,以及該複數外折環與相鄰之固定環間的連接處各形成一折痕,使該複數外折環可往外翻折以其內側面與位於上方之固定環的內側面相向;以及
一底座部,係呈片體狀,頂面朝上接於該杯身部下端,中間處穿設有一個以上之滴漏孔與該杯身部之內部相連通。
M390304(申請日:2010年)
1.一種置物盆構造,係設有一底盆,係圓形的矽膠盆體,又於底面的周緣朝下凸伸形成一置放底緣,於該底盆的頂緣以朝下反折的形態連接一內翻折片,其係圓形且具有可撓性的矽膠環體,其圍繞於該底盆的周圍,並且底端的高度高於該底盆的置放底緣,於該內翻折片的底緣以朝上翻折的形態連接一外翻折片,其係圓形且具有可撓性的矽膠環體,其圍繞於內翻折片的周圍,並且頂端的高度低於該底盆的頂緣。
M390100(申請日:2010年)
1.一種可摺疊的杯子,設有一杯底,其為圓形杯體並且於頂緣以可翻折的形態朝上連續結合兩個以上的翻折環,由下朝上數第奇數個的翻折環各為直徑上寬下窄的圓環體,於上、下相鄰兩翻折環的連接處以及最低翻折環與該杯底的連接處分別形成一寬度較窄的連接段,於最高翻折環的外周面頂緣凸設一杯緣,又於次高翻折環的外周面頂側朝外凸設一握持凸緣,接鄰該握持凸緣底側,於該次高翻折環的外周面形成一防滑紋。
M393503(申請日:2010年)
1.一種摺疊水桶構造,係設有一底盆,係圓形的矽膠盆體,於該底盆底面的周緣朝下凸伸形成一置放底緣,又於該底盆的頂緣以可翻折的形態連接一朝上延伸的翻折片,其係圓形且頂端的開口較為開闊的矽膠環體,於該翻折片的正上方設有一頂環,其係圓環形的矽膠環體,並且內徑的長度大於該翻折片頂緣內徑的長度,於該頂環外周面的頂部朝周圍凸伸一加強凸緣,於該加強凸緣內嵌設一金屬環;於該翻折片的頂緣與該頂環的底緣之間以上、下連續相接且可翻折的形態結合一組以上的翻折片組,各翻折片組係於下側以及上側各設有一外翻折片以及一內翻折片,其中各內翻折片係圓形的矽膠環體,各外翻折片係頂端的開口較為開闊的矽膠環體,並且由各內翻折片的頂緣以可翻折的形態朝上連接形成。
I405696(申請日:2010年)
1.一種摺疊水桶構造,係設有一底盆,係圓形的矽膠盆體,於該底盆底面的周緣朝下凸伸形成一置放底緣,又於該底盆的頂緣以可翻折的形態連接一朝上延伸的翻折片,其係圓形且頂端的開口較為開闊的矽膠環體,於該翻折片的正上方設有一頂環,其係圓環形的矽膠環體,並且內徑的長度大於該翻折片頂緣內徑的長度,於該頂環外周面的頂部朝周圍凸伸一加強凸緣;於該翻折片的頂緣與該頂環的底緣之間以上、下連續相接且可翻折的形態結合一組以上的翻折片組,各翻折片組係於下側以及上側各設有一外翻折片以及一內翻折片,其中各內翻折片係圓形的矽膠環體,各外翻折片係頂端的開口較為開闊的矽膠環體,並且由各內翻折片的頂緣以可翻折的形態朝上連接形成;其中於所述底盆內周面的頂部以環繞的形態形成一底盆斜面,於所述翻折片內周面的底部以環繞的形態形成一第一翻折片斜面,使得該底盆與該翻折片連接的部分成為中間較窄而兩側漸寬的狀態,令該翻折片容易受使用者的施力而翻折,於該翻折片外周面的頂部以環繞的形態形成一第二翻折片斜面,於所述各內翻折片外周面的底部以環繞的形態形成一第一內翻折片斜面,使得該翻折片與該內翻折片連接的部分成為中間較窄而兩側漸寬的狀態,令該內翻折片容易受使用者的施力而翻折,於各內翻折片內周面的頂部以環繞的形態形成一第二內翻折片斜面,於所述各外翻折片內周面的底部以環繞的形態形成一第一外翻折片斜面,使得各外翻折片與各內翻折片連接的部分成為中間較窄而兩側漸寬的的狀態,令各外翻折片容易受使用者的施力而翻折,於所述外翻折片外周面的頂部形成一第二外翻折片斜面,又於所述頂環外周面的底部形成一頂環斜面,使得該頂環與該外翻折片連接的部分成為中間較窄而兩側漸寬的狀態,令外翻折片容易受使用者的施力而翻折。
I418319(申請日:2010年)
1.一種壺體執手構造,包括:一壺體,為矽膠壺體並於頂部設有一壺頸,其為頂部形成開口的環體,並於該壺頸前側的中間部位朝前延伸形成一壺嘴,於該壺頸的左半側以及右半側各設有朝外凸出的插塊,於兩插塊的後面分別朝前穿設一插孔;以及一執手構造,設有一插把,設有一插座,其為橫向延伸的板體,並且前面的輪廓與該壺頸與兩側插塊的後面輪廓相符,該插座以前面抵靠於該壺頸與兩插塊的後面,對應兩插孔的位置,於該插座左、右兩側的前面分別朝前伸設一插桿,以各插桿緊密插設於各插孔內定位,於該插座後面的中間朝後延伸一延伸柄,於該延伸柄的後端設有一把柄,該執手構造又對應該壺頸頂部的開口設有一壺蓋。
I489959(申請日:2010年)
1.一種可摺疊的水壺,包括:一壺底,為金屬圓盆體並於周圍的頂部形成一扣合溝;一伸縮壺體,為矽膠構造並設有一結合環,其為圓形環體並嵌設結合於該扣合溝內,該結合環的頂端伸出該扣合溝並且於頂緣形成一寬度較窄的下連結段,於下連結段的頂緣以可翻折的形態朝上連續結合奇數個翻折環,各翻折環為直徑上窄下寬的圓形環體,於最高的翻折環頂緣形成一寬度較窄的上連接段,以上連接段連接一壺頸,其為頂部形成開口的環體,並以底緣連接於上連接段的頂緣,於該壺頸前側的中間部位朝前延伸形成一壺嘴;以及一執手構造,設有一插把,以該插把結合於該壺頸,於該插把後側設有一把柄,又對應該壺頸頂部的開口設有一壺蓋。
結語:
若僅就能夠得到的專利資訊,「嘖嘖杯產品」v.「折疊杯專利」,從圖案來看,「嘖嘖杯」以極簡設計,且不能壓到很扁,結構細節不多,結構相對這些「瀛海」專利更為簡單,初步來看,真要比對,「瀛海」這些專利不容易讀到「嘖嘖杯」,現在就只好等瀛海宣稱有提出針對「巧力杯」的專利了。
my two cents:
首先,"讚嘆"這種結構專利的寫法,我一時之間還想不出如果是我要怎麼描述這個折杯的結構。
其實,廠商宣稱有「全球專利」,但是尚未見到「巧力杯」專利公開,而就「瀛海」過去的專利來看,公開資料顯示「瀛海國際」過去已經有開發相關「可褶/折的容器」的記錄,不難證明自己開發這類產品的實力。
「瀛海國際」的專利多是2010年當年提出,應該是因應當年有一波產品上市,並且都對應到dr. SI網站提供下載的型錄的產品。
事件這樣告一段落也是難說到底怎樣了,只能說,就專業來看,數字會說話,「瀛海國際」具有不少專利權,主導權在他們。但憑心而論,這類專利不容易「廣到」可以讀入新產品,將來如果雙方都有專利產生,就看誰厲害了!而他們之間的研發過程就只能靠媒體報導與雙方當事人的說法。
從此事件中可以學到,「公開創意」、「與廠商談創意」、「公開募資」以前,最好已經有專利佈局,至少一國,發明或新型都好,不論是否能夠獲准專利,一個專利申請中的資訊就已經有了優勢,當然,將來專利不准或是有其他問題,還需要面對新的問題,包括專利佈局的廣度與深度。過去曾有「pressy」與「米鍵」的前車之鑑。
本案在網路上資料很多,我就列舉一些,也是去瞭解的事件的參考資料,本篇內容就僅從專利來看這個「局」: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7/12/07/zeczecbai-cstcs-respond/
(這裡有完整事件日期整理,原始資料源自:dr. SI:http://www.drsi.cc/news-info.php?i=101)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71212/1257703/
http://crowdwatch.tw/reports/1643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1209/1069478.htm?t=嘖嘖杯雙胞案 翟神爆初心有「大野狼」操盤 網友挺Dr.+si很倒霉
Ron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EPC會員國的Case Law線上資料庫 - 附帶自然律可專利性討論
EPO公佈EPC會員國的Case Law(判例,地區性的)線上資料庫:http://www.epo.org/law-practice/legal-texts/official-journal/2017/etc/se6.html。
在各種議題上以多國語言公開,如德語、英語與法語:
有八大議題:
http://www.epo.org/law-practice/legal-texts/official-journal/2017/etc/se6/2017-se6.pdf
(A)可專利性
(B)新穎性
(C)進步性
(D)足夠的揭露
(E)申請專利範圍
(F)優先權
(G)體制議題
(H)歐洲專利受制於訴訟議題
從其中「可專利性」議題的第一個案例為例,此為一件有關「發現(discovery)」的「可專利性」案例。
聯邦法院案號:Federal Court of Justice, 19 January 2016 (X ZR 141/13)
歐洲專利號:EP0959132
Claims:
此專利關於「用於編碼受體型蛋白激酶的核酸」的"發現",這是用於檢測基因突變的核酸,可用以診斷白血病疾病。這個重要的「發現」被法院(Federal Court of Justice, 19 January 2016 (X ZR 141/13))認定為可專利標的,撤回無效意見。
"The Court dismissed the objection that this was a non-patentable discovery."
「可專利性」議題自然是涉及EPC Art. 52(2)(a)規定發現、科學理論與數學方法不屬於可專利的標的。
Article 52 Patentable inventions
這裡也蠻有趣的,德國聯邦法院決定中(刻意區隔美國最高法院Mayo判例(US Supreme Court (in 566 U.S. (2012) – Mayo v Prometheu),以下有一些摘要),教示「以技術行為(technical act)使用"發現(discovery)"達成特定目的」,在歐洲與德國是可專利的,不論是否此"教示"包括了「進步性的附加價值(inventive added value)」以及超越使用自然發生的"發現"。
這個法院判決的"教示"有理可循,就是他們認為任何技術行為都是基於有目的地使用自然定律「(After all, any technical act was based on the purposeful use of laws of nature.)」。
因此評估這類發明的進步性時,就要探討相對於其技術背景的人員而言,技術背後的物理、化學或生物方法是否為顯而易見。
就此案例而言,法院(歐洲與德國都這樣想)認為並沒有因為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出「nucleic acid molecule(核酸分子)」為不可專利,也就是並非因為申請專利範圍中具有「簡單的發現」而被認定是不可專利標的,反而是要考量當中是否揭露了如何達成的技術特徵。
法院在此案例中認為,上訴人/原告(claimant)錯誤地爭辯其中通過技術程序分離或產生的序列"必須"是識別的特徵,法院矯正這個說法,認為系爭專利本質上表徵了"通過技術程序"提供了特定事物的"受保護的技術教示"("inherently characterised the protected technical teaching of providing that particular thing (by means of a technical process)"),即此案系爭專利本質上是提供了技術性的內容,仍為受專利保護的發明。
[相關法條]
EPC Rule 29(2)十分明確地表達在歐洲/德國,有關人類基因序列的技術為可專利,即便其中結構與自然一樣。如此可知,是否具有新穎性與進步性的技術特徵才是重點。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a sequence or a partial sequence of a gene must be disclosed in the patent application.
-----------------------------------------------------------------------
補充:順便摘要一下這裡提到的美國最高法院判例:使用自然律的技術可專利性討論 - Mayo Collaborative Services v. Prometheus Laboratories, Inc. 2012)(http://enpan.blogspot.tw/2015/10/mayo-collaborative-services-v.html)
(重要)這個有名的Mayo案例相對目前歐洲對於使用自然"發現"的可專利性的態度相對"保守",認為自然律不可專利,但是也指出這類"發現"的可專利機會:
"雖自然律、自然現象與抽象概念為非101可專利標的,但相關結構或程序仍可以受到專利保護,但是,若要轉換不可專利的自然律到可專利標的時,專利應提出超過自然律更多的技術特徵/元件。"
(編按,本來是討論歐洲專利議題,想要脫離一下美國,不過還是會牽扯到美國案例,難怪本部落格的美國專利相關話題(tag)一直是最多的)
-----------------------------------------------------------------------
my two cents:
其實看案例可以讓「專利」這個視野更廣,只是不曉得有沒有甚麼意義就是了!
隨便調一兩個檔案來看,都會看到有興趣的資料,只是礙於時間有限,不容易都看。
Ron
在各種議題上以多國語言公開,如德語、英語與法語:
有八大議題:
http://www.epo.org/law-practice/legal-texts/official-journal/2017/etc/se6/2017-se6.pdf
(A)可專利性
(B)新穎性
(C)進步性
(D)足夠的揭露
(E)申請專利範圍
(F)優先權
(G)體制議題
(H)歐洲專利受制於訴訟議題
從其中「可專利性」議題的第一個案例為例,此為一件有關「發現(discovery)」的「可專利性」案例。
聯邦法院案號:Federal Court of Justice, 19 January 2016 (X ZR 141/13)
歐洲專利號:EP0959132
Claims:
此專利關於「用於編碼受體型蛋白激酶的核酸」的"發現",這是用於檢測基因突變的核酸,可用以診斷白血病疾病。這個重要的「發現」被法院(Federal Court of Justice, 19 January 2016 (X ZR 141/13))認定為可專利標的,撤回無效意見。
"The Court dismissed the objection that this was a non-patentable discovery."
「可專利性」議題自然是涉及EPC Art. 52(2)(a)規定發現、科學理論與數學方法不屬於可專利的標的。
Article 52 Patentable inventions
這裡也蠻有趣的,德國聯邦法院決定中(刻意區隔美國最高法院Mayo判例(US Supreme Court (in 566 U.S. (2012) – Mayo v Prometheu),以下有一些摘要),教示「以技術行為(technical act)使用"發現(discovery)"達成特定目的」,在歐洲與德國是可專利的,不論是否此"教示"包括了「進步性的附加價值(inventive added value)」以及超越使用自然發生的"發現"。
這個法院判決的"教示"有理可循,就是他們認為任何技術行為都是基於有目的地使用自然定律「(After all, any technical act was based on the purposeful use of laws of nature.)」。
因此評估這類發明的進步性時,就要探討相對於其技術背景的人員而言,技術背後的物理、化學或生物方法是否為顯而易見。
就此案例而言,法院(歐洲與德國都這樣想)認為並沒有因為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出「nucleic acid molecule(核酸分子)」為不可專利,也就是並非因為申請專利範圍中具有「簡單的發現」而被認定是不可專利標的,反而是要考量當中是否揭露了如何達成的技術特徵。
法院在此案例中認為,上訴人/原告(claimant)錯誤地爭辯其中通過技術程序分離或產生的序列"必須"是識別的特徵,法院矯正這個說法,認為系爭專利本質上表徵了"通過技術程序"提供了特定事物的"受保護的技術教示"("inherently characterised the protected technical teaching of providing that particular thing (by means of a technical process)"),即此案系爭專利本質上是提供了技術性的內容,仍為受專利保護的發明。
[相關法條]
EPC Rule 29(2)十分明確地表達在歐洲/德國,有關人類基因序列的技術為可專利,即便其中結構與自然一樣。如此可知,是否具有新穎性與進步性的技術特徵才是重點。
Rule 29 The human body and its elements
-----------------------------------------------------------------------
補充:順便摘要一下這裡提到的美國最高法院判例:使用自然律的技術可專利性討論 - Mayo Collaborative Services v. Prometheus Laboratories, Inc. 2012)(http://enpan.blogspot.tw/2015/10/mayo-collaborative-services-v.html)
(重要)這個有名的Mayo案例相對目前歐洲對於使用自然"發現"的可專利性的態度相對"保守",認為自然律不可專利,但是也指出這類"發現"的可專利機會:
"雖自然律、自然現象與抽象概念為非101可專利標的,但相關結構或程序仍可以受到專利保護,但是,若要轉換不可專利的自然律到可專利標的時,專利應提出超過自然律更多的技術特徵/元件。"
(編按,本來是討論歐洲專利議題,想要脫離一下美國,不過還是會牽扯到美國案例,難怪本部落格的美國專利相關話題(tag)一直是最多的)
-----------------------------------------------------------------------
其實看案例可以讓「專利」這個視野更廣,只是不曉得有沒有甚麼意義就是了!
隨便調一兩個檔案來看,都會看到有興趣的資料,只是礙於時間有限,不容易都看。
Ron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