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僅具預期用途(to...)的技術元件沒有份量

從一件軟體專利(功能性語言)的審查歷程學習僅具預期用途(to...)的技術元件沒有份量這件功課。

案例:Ex parte Liebich (PTAB 2013)
申請號:10/975,999
PTAB決定日:08/30/2013


這件專利申請案於2004年提出申請,但卻歷經多次核駁、RCE與修正、答辯,包括一次訴願駁回後,再於一次RCE後,於2014年獲准專利。

在此討論的是,專利申請案於2009年經第三次最終核駁(Final Rejection)後提出訴願(同年11月),但過了4年後於2013年才作出訴願決定,仍判專利核駁。其中涉及專利範圍中「分析」的動作為「intended use(預期的用途)」產生「intended result(預期的結果)」因此對權利範圍並無份量(no weight),以不符專利法102(b)新穎性與103(a)進步性規定核駁。

先看一下進入訴願程序的Claim 1,其中第二個步驟在根據使用者輸入內容建立成本核算實體的網絡後,透過評鑑實體的屬性、輸入值與輸出值而執行一個價值鏈分析(VALUE CHAIN ANALYSIS),以分析該實體的成本


解釋專利範圍時,審查單位有權以最廣而合理的方式解釋專利範圍:


PTAB審查委員先提到請求項涉及資料結構(network of costed entities)所包含的內容對解釋專利範圍時並無份量(NO WEIGHT)


PTAB審查委員提到Claim 1中「TO ANALYZE COST」 僅表達了該步驟為預期的用途或目的,並未限定權利範圍,也就是審查時可以忽略的元件。

PTAB決定確認智慧局審查核駁決定,發明不符103(a):


之後回到美國專利局後,申請人仍不死心,提出RCE,希望可以克服元件no weight的意見,於是修改專利範圍:
審查委員獲准時還主動補上兩個步驟:

上述涉及專利範圍元件是否為「intended use」的爭論中,顯然PTAB認為「to...」為表達預期用途的語言,因此不列入比對先前技術的限制,申請人在專利回到USPTO後,即對此提出修正與回應,答辯時提出引證案並未揭露該段步驟,顯然UTPTO審查委員同意申請人將「to...」的語言改為「Ving」為首的步驟用語,並核准經大幅修改請求項描述的權利範圍。

答辯內容之部份:

修正前:
...
performing, using a processor, a value chain analysis by evaluating the attributes, the input values, and the output values of the costed entities using the formulas associated with the costed entities along the value chain to analyze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 costed entities.
修正後:
...
analyzing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 costed entities by evaluating the attributes, including the change in the at least one attribute received from the user, using formulas associated with the costed entities along the value chain;
...

審查委員於是考量了幾個修正後的步驟,包括analyzing...,以及審查委員自己補入的最後兩個步驟後,獲准專利:


核准通知:


此案最終獲准後,USPTO提供專利期限調整達1800天以上,其中主要是A Delay:
“A” DELAYS.(37 CFR 1.702(a) & 37 CFR 1.703(a)) 
USPTO延遲發出第一次官方意見(包括核駁或核准)、延遲回覆申請人的回應、答辯、訴願,或是延遲公告領證專利(http://enpan.blogspot.tw/2012/05/patent-term-adjustment-pta.html


資料參考:All Things Pros、PTABtrials
R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