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高雄幣 v. 比特幣

高雄幣 v. 比特幣

高雄幣 v. 比特幣,兩者的差異,簡單來說,就是「概念」不同,應用的「技術/機制」不同,導致「結果/使用範圍」的不同

目前使用高雄幣的APP:


「貨幣」這件事是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當你我都認同任何一種形式的貨幣,例如Line points、遊樂園點數、與商店約定的折抵點數、老師與學生之間約定的獎勵「點數」、父母與孩子之間約定的「點點」,這個「貨幣」就有意義,至少在認同的領域中是「有價(可以換取利益)」的。

「高雄幣」大約就是這種「認同」的虛擬貨幣,或應該說「點數」,在認同的商店業者心中,這是可以「對比新台幣/美金/人民幣...」的「貨幣」,而且因為有「區域性」,可以將背後的好處留給自己。

依照媒體報導,「高雄幣」在還沒有像「貨幣」之前(或許也無須像貨幣),是一種類似「點數/積點」的「抵扣/回饋」,就是民眾還是需要「現金」交易,可獲得「高雄幣」,成為下次消費的「抵扣金」。

高雄幣v.比特幣的差異,至少(我喜歡"7"這個數字,就列舉7個差異):
(1)高雄幣隨著商店的需求有不同的使用方式、抵扣比例、回饋機制,因此沒有一定的「匯率」
(2)高雄幣不需要共識,也就不需要每筆交易都獲得所有「區塊鏈節點」的同意;
(3)高雄幣應該還使用「中心化」伺服器管理;
(4)高雄幣「天生設計不同」,因為「要優惠高雄」,小區域使用,不能擴及別的地方使用;
(5)高雄幣沒有演算方法,不需要嚴謹的加密措施與記帳技術;
(6)因為小區域認同、各店家認同的價值不同,不會有大眾支付工具支持;
(7)高雄幣不太可能長久,不會有別的應用,可能隨著政權改變而改變。

如此,「高雄幣」不需要"太嚴肅"的「加密」的安全機制與太認真的"不可竄改性"的「去中心化區塊鏈」機制,反而可以省事地用「中心化」的點數管理機制就好了。

相對地,「比特幣/以太幣...」是在具有嚴密安全與區塊鏈技術誕生的「加密貨幣」,獲得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方式不是靠「消費回饋」或是「活動贈點」取得,獲得比特幣的方式主要有二:(1)挖礦(演算法、解題、區塊鏈節點的共識);(2)買賣(用法幣換購、交易共識)。

(隨意摘錄一些專利的片段)





比特幣會隨著法幣匯率而有價格波動的特色,安全性要求相對更高,不需要中心伺服器管理,通過區塊鏈記帳,有一定的發行策略。反之,高雄幣卻不必像比特幣,也無須ICO(首次代幣發行)。

當然(雖不必要),當「高雄幣」成為全民認同,漸漸地成為可以單獨交易的貨幣,需要「支付工具/電子錢包」,脫離消費抵扣與積點的概念,就可能需要"認真"地考慮「區塊鏈」技術。

高雄幣: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高雄幣

資料參考: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7456/bitcoin-ether-litecoin-ripple-differences-between-cryptocurrencies

新聞(舊聞):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90115/1356505.htm

"高雄市推出「幣多多」APP,限六合夜市、南華商圈、光華夜市使用高雄幣折抵消費,安卓系統目前已經上架開放下載,最快18日就能使用,民眾只要在使用現金結帳時掃描店家的QR Code,就能拿到1到10%的高雄幣回饋..."(新聞摘錄)

本部落格blockchain文章:https://enpan.blogspot.com/search/label/blockchain

R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