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About claims VIII

申請專利範圍最終還是要由法院決定
根據專利案說明書與圖示及其效範圍解釋請求項各元件、根據申請時的技術水平判斷各請求項的等效範圍、根據申請案的歷史判斷有效權利範圍(Estoppel, 禁反言)...
一次在Newport Beach舉辦的演討會中,CAFC(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 聯邦巡迴法院)Paul Michel法官提出10點他在判斷Claim presentation的一些提示 (消息來源:http://www.ficpi.org/newsletters/50/Tips.html):

原文與我的一點說明(翻譯如果有錯還請指教!)如下:
法院這部分我是很弱的,僅提出供大家參考

  1. Make sure there is support for the claims; track the language used in the claim back to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 to ensure the same terminology is used.
    要確認請求項為說明書內容所支持,並以使用相同的術語,這顯然是因為避免爭議,在英文如此,中文更是這樣,常常會因為名詞用語並非相同而產生許多問題,但是,此相關規定並非是指一模一樣的用字,而是for safe,避免爭議。常常發生的情況是,說明書內容用語較下位,而請求項用語較上位,但這是許可的

  2. Check whether the term used has an established meaning in the art and whether that meaning is appropriate in the particular circumstances in which it is to be used.
    檢查用語是否為相關技術領域常用,是否適合用於此特定情況。所以專利工程師最好有一定程度的科技背景,或是樂於學習,或是適當地向發明人請教相關技術用語。我的經驗是,在撰稿之初就透過檢索的前案學習,Google Patent (http://www.google.com/patents/)是個相當好的參考網站,檢索快又方便,有可以馬上看到內容,相對於uspto的介面,對不熟悉的技術可以快點進入情況

  3. Avoid amendment during prosecution!
    在後續爭議(包括OA答辯、訴願過程、舉發答辯、甚至法庭呈供中),盡量避免修正,主要原因是修正就會產生Estoppel的條件,可能造成專利範圍的改變,或是經放棄的權利不能再伸張等的問題。其實,修正在後續爭議案中是很難避免,尤其是專利寫作中,Claim的規劃往往是以盡量大的原則撰寫,在經Office Action的過程中修正成合理範圍,我想,這點是個原則,儘量努力就是!

  4. Prosecute the claims for literal, not equivalent, scope.
    後續爭議中,盡量針對字義上的(侵權)問題討論,並非要去想到等效範圍。此點應該是要說,爭議過程,不要去針對等效範圍答辯,這樣答辯中可能無形就自我規範了等效範圍而限縮原本應該可達的範圍,也算是提供法官在判斷侵權或是專利範圍時的參考,變成無法在法官的意志下解釋範圍(原字義上的等效範圍)。

  5. Know the Federal Court case law on construction. Look at the decision as a whole, not just a stray phrase, and read all the cases.
    了解聯邦法院判例的解讀,全面性的看待每個決定,不要只是片段了解。我想,再撰寫Claim時不需要想到那麼多,工程師的工作就是據實揭露內容,儘可能規劃適當的範圍,最後就是法院的解讀工作。這主要是提醒不要用單一判例就否定一切可能

  6. Where there is more than one possible meaning for a term, and in the absence of other factors, the customary meaning in the art is more relevant than the ordinary meaning.
    有以個以上可能意義的技術名詞,在缺少其他解釋下,相關技術領域的慣用意義要比一般意義大。就是名詞的解釋或是範圍,除非有特殊需要解釋的地方,否則將以慣用的方式解釋,隨便舉個例子,fiber在光學領域下就會指光纖,而不會去想到服裝上的纖維。

  7. Dictionaries relevant to the art are a prime source for ascertaining the appropriate meaning of the term.
    解釋名詞時,會使用相關技術領域的辭典/字典上的解釋。一般來說,英文上的原文可能比中文翻譯還明確,撰寫台灣案時,建議參考國立編譯館的學術名詞翻譯,當然,如果能夠在說明書中註明英文最好。

  8. When listing and discussing prior art references, check that the art uses a term in the same manner as in the specification and describe the art using terminology consistent with that used to describe the embodiments..
    如上所言,在說明書的實施例中使用習知技術的用語。可能技術名詞的混亂會造成法官在判讀上的困擾,因此法官們應該很希望說明書的用語能夠與一般知道的一致。

  9. Describe multiple embodiments wherever possible.
    儘可能描述多個實施例。實務上,這因為發明人有揭露的義務,而且多個實施例可以幫助審查委員充分了解技術,但也可能遭致限制性選擇(Restriction/Election),但如果各實施例具有一個Generic Claim時(可參考本Blog相關文章),這並非壞事,主要是當實施例過多時,審查委員需要調配其審查負擔,可能會請申請人選擇一較佳實施例進行審查。

  10. Avoid creating a prosecution history except where you wish to establish a broader interpretation than might be the customary interpretation.
    除非要建立一個比相關領域界定的解釋還廣的解釋,要不然盡量避免在答辯/爭議過程產生歷史禁反言的可能。


    以上是一點點解釋,這些內容主要是一位資深法官的提示,也能算是一個重要指標!
R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