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專利範圍解釋與不明確的議題(Ancora Tech. v. Apple Inc.)

聰明如Apple,抓到一些專利說明書的瑕疵就猛攻,但是別小看了法官的見解。

過往要取得軟體使用權利,可以透過購買磁碟片、光碟片、隨身碟等方式取得,現在很多軟體多以網路下載方式取得,授權機制成為重要的課題。特別如手機、平板等隨身裝置多是透過網路取得應用軟體方式,而且可以限制一個授權下使用裝置的數量,系爭專利則是有關這類技術。這類技術自然也是Apple公司所在意的。

此案於2010年,由Ancora對Apple提出侵權告訴,認為Apple的iOS作業系統侵犯US6,411,941專利權。
US6,411,941(這件專利經幾次授權到了ANCORA TECHNOLOGIES INC.手中)涉及一種限制軟體運行於授權限制中的方法。


獨立請求項則是關於在一授權下限制軟體運行的方法,步驟先選擇一個在可揮發性記憶體內的軟體程式;在使用一個代理程式在BIOS非揮發記憶體上設定認證資料(verification structure),其中有授權記錄;接著確認軟體程式使用了這些認證資料;因此依照認證運行。
1. A method of restricting software operation within a license for use with a computer including an erasable,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of a BIOS of the computer, and a volatile memory area; the method comprising the steps of:
selecting a program residing in the volatile memory,
using an agent to set up a verification structure in the erasable, non-volatile memory of the BIOS, the verification structure accommodating data that includes at least one license record,
verifying the program using at least the verification structure from the erasable non-volatile memory of the BIOS, and
acting on the program according to the verification.
訴訟簡介:
當地方法院(北卡)用很限縮的意義來解釋"program"這個用語時,造成不侵權的判決,於是專利權人上訴並提出簡易判決請求。

專利為早於1998年的技術,當年對於"program"的定義是否與現在我們認定的軟體程式,甚至是網路APP的概念一致?這成為專利範圍解釋的有趣話題。

地方法院,認為當年1998年的"program"多半是指跑(run)在電腦中的應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而不包括作業系統本身,因此"program"就是一些指令與程式,就其中所主張的授權機制專利範圍而言,應不包括作業系統,因此不同於Apple公司現代(iOS)或是其他作業系統的授權機制,因此判斷不侵權。

Apple:
"Specifically, Apple has argued that the term “program” (which is to be verified for authorization under a license) is limited to an application program, i.e., one that relies on an operating system in order to run, thus excluding an operating system itself. "

不過到了CAFC,法官認為除非專利權人特別定義了"program"的意義,否則應該以一般意義來解釋,因此認為地方法院過度限縮了解釋範圍

其他之於專利說明書、請求項所載的揮發性(volatile)、非揮發性(non-volatile)記憶體,Apple公司也提出導致範圍解釋不明確的意見。不過法院(地院、CAFC法官都是這樣想)認為這些用於為常見,沒有不明確的地方。這部份提到專利說明書中曾經提到硬碟是一種揮發性記憶體,這顯然是個明顯的錯誤,Apple公司也是拿出來爭辯,認為這個定義造成混淆。不過,法官還是明智地(我認為)判斷這無法改變一般的意義,況且(這句話最厲害),硬碟也可能在動態記憶體(RAM)不夠時作為虛擬記憶體來使用

CAFC法官對其中"program"解釋持與地方法院不同意見,因此發回重審。

一點點結論:
1. 專利範圍審查時常用最廣的解釋方式來審查
2. 專利範圍侵權判斷時,常被用最窄的方式來解釋
3. 因此專利範圍的用詞相當重要,包括說明書對該用詞的描述
4. 不小心的錯誤不見得會帶來過大的影響,撰寫的工程師不用太過緊張
5. 一般定義與瞭解的名詞,不太能用自己的定義去翻轉原本用意
6. 法官,最好是要有技術背景與理解能力,否則都會留下罵名
7. 進入侵權官司時,Apple的作法(抓毛病、鑽牛角尖)也可列入策略之一
8. 如Apple訴訟的心態,每一件專利都會仔細考量審查期間所有的細節,此案則是撈出所有審查歷史中對"program"的說法

判決原文:
http://www.cafc.uscourts.gov/images/stories/opinions-orders/13-1378.Opinion.2-27-2014.1.PDF

R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