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我國金融機構專利布局分析與建議報告(~2018年3月圖表筆記)

我國智慧財產局發布「我國金融機構專利布局分析與建議報告」(發布日期: 108 年 04 月 01 日):
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700347&ctNode=7127&mp=1

110頁的報告,這裡摘要報導(主要是圖表,多數統計數據至2018年3月,至今欠了1整年,希望有後續補充,判斷這一整年變化很大)。

IPC分類:

國際金融科技專利申請趨勢(Derwen Innovation資料庫,2016~2017年數據下降應該是專利申請案尚未公開的影響):


前15大金融科技專利申請人:


金融科技的應用以支付為最大宗,佔整體申請量的69%:


金融科技的術以行動平台為最大宗,佔48%:


廣義金融科技的IPC為:
G06Q20(支付架構,,核心)、G06Q30(商業)及G06Q40(金融保險,核心



我國在105年與106年的國內外申請人分布(涵蓋外國金融業、非金融業、我國金融業、非金融業):


金融科技的「新型專利」申請量在這幾年超速成長(編按,這顯然與我國對於新型專利的適格條件較為寬鬆有關,加上司法對這類專利的案例不夠,讓申請人"保險起見"以申請新型為主):


申請新型者,應該有不少比例為「一案兩請」:


3類(證券期貨業、保險業、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明申請量:


發明專利的初審核准、核駁分布(初審核准者超過一半):


我國金融機構前10大申請人:


10大「發明專利」申請人:


用IPC來看我國金融機構專利申請的統計(部分並非金融科技,更多統計數據交叉比對的圖表可參原文):


IPC「G06Q40金融保險」的前3大申請人:


IPC「G06Q20支付架構」的前3大申請人:


IPC「G06Q30商業」的前3大申請人:


「應用領域趨勢與分布」,應用分為銀行、支付、保險、交易、投資、稅務與其他(無法分類者),看來也是這幾年才能說有「趨勢」:



「技術領域趨勢與分布」,技術領域涵蓋:行動平台、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端系統、區塊鏈、物聯網、一般資訊、使用者介面、臨櫃系統自動化與其他(這些統稱「新興科技」,傳統數據分析與電腦技術不算):



「行動平台」(驗證平台、生物辨識、行動裝置安全性、行動應用程式服務)的細節技術分布:


「大數據」(交易歷史訊息分析、訊息自動收集分析、訊息整合分析)的細節技術分布:


「人工智慧」(自然語言、資料分析、規則推論、模式辨識及機器學習、影像辨識)的細節技術分布:


「雲端系統」(雲端服務、雲端認證與安全管理、雲端運算系統)的細節技術分布:


「區塊鏈」(智能合約管理、電子貨幣之支付資料處理、數位資產加密通訊)的細節技術分布:


我國金融機構專利與國際金融科技專利的趨勢比較:

「應用領域」比較:


「技術領域」比較:


各領域的應用:

「銀行業務」的應用專利申請分布(這裡有不錯的提醒:這類專利應避免技術僅單純的資訊化,而僅在於人工作業的簡單利用電腦,或商業方法的系統化):


「保險」應用分布:


「支付」應用分布:


「交易」應用分布:


我國金融科技專利審查現況:

准駁比例(2016~2018年第1季):


首次審查意見(重要),比例自高至低為:「違法專利法第22條第2項之進步性」、「違反專利法第26條第2項之請求項不明確」、「違反專利法第26條第4項記載格式有誤」、「違反專利法第21條之不符發明定義」、「違反專利法第26條第1項之無法據以實現」、「違反專利法第22條第1項第1款之新穎性」:


核駁審定理由分布:


「進步性」申復理由大前提:


申復理由、缺失與審查意見回應(編按,這個圖頗為有趣,算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表達方式,很清楚,而且可以提供實務答辯應用):



以上為部分圖表筆記,有興趣者可參閱TIPO文件:https://www.tipo.gov.tw/public/data/932916354771.pdf

R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