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AI為基礎的專利範圍 - 筆記

本篇資訊參考自:https://www.reuters.com/legal/legalindustry/drafting-patent-claims-ai-based-inventions-navigating-eligibility-precision-2023-08-07/(發布於August 7, 2023)

被此篇標題吸引,但在細讀此篇內容之前,先自己理解怎麼寫AI為基礎的專利範圍,這類專利範圍明顯是以process描述技術特徵的軟體專利,又要"盡力"排除可能會面對不符美國35U.S.C.101規定的核駁意見,於是就要先檢查此AI-based發明(1)是否有除電腦以外的特殊硬體特徵?(2)是否有解決技術問題?(3)是否相對已知技術具有技術貢獻的技術特徵(additional elements)?(4)是否僅是倚賴數學方程式的發明?或是(5)僅是運用演算法得出的智能模型?... (快速閃過的一些檢查項目,十分"訓練有素"的樣子,但其實很切實際地需要快速在心頭閃過的判斷!!!)

看看此篇內容,可以整理出一些重要資訊,加上我的想法,有興趣者可參考報導原文。本部落格經常談論101議題(https://enpan.blogspot.com/search/label/101),本次也藉機將自己的想法與過去報導整理一下。

- AI已經是很多技術的工具,申請專利也成為趨勢,而專利審查委員/法官也虎視眈眈~

- AI-based發明直接涉及的專利法議題是「專利適格性」,各國有各自的判斷原則,本部落格也都有相關文章,討論最多的就是美國的35U.S.C.101專利適格性判斷法則 - Alice/Mayo TWO-STEP test。

AI-based發明主要是由軟體流程表達,其中基礎是數學概念,基本上會涉及抽象概念,因此發明需要能"轉換為具體應用",就查看其中是否具備可以轉換抽象概念為具體應用的額外元件(additional elements)。

- 這裡提到,涉及AI的發明,因為有演算法與數學方法,不意外地會面對主觀判斷、不一致的判斷,以及產生爭議的判斷。

- 本篇提到在2023年初,美國最高法院曾有機會在幾個案例中釐清專利適格性議題(與AI無關,主要是因為101議題),但美國最高法院把這機會放掉了~~~。案例分別是:Interactive Wearables LLC v. Polar Electro Oy, No. 21-1281 (U.S. May 15, 2023)
Tropp v. Travel Sentry Inc., No. 22-22 (U.S. May 15, 2023) 
Avery Dennison Corp. v. ADASA Inc., No. 22-822 (U.S. May 30, 2023)

本部落格相關報導包括:
----------------------------------------------------------
- 最高法院拒絕審理兩件下級法院的專利適格性判決 - 101議題更撲朔迷離(https://enpan.blogspot.com/2023/05/101.html
- 審判專利適格性考量發明是否明確?- Interactive Wearables, LLC v. Polar Electro Oy et. al (E.D.N.Y. 2020)https://enpan.blogspot.com/2022/04/interactive-wearables-llc-v-polar.html

此案例讓專利適格性議題更為撲朔迷離:

結論是,法院判定系爭專利僅描述了普通或是不起眼的技術特徵,說明書也沒有支持針對特定問題提出的技術解決方案(不夠明確),認為說明書限制了本次關於請求項元件為抽象功能描述,缺乏實現發明的技術解釋("The specification limits its discussion of the components to abstract functional descriptions devoid of technical explanation as to how to implement the invention."),判決系爭專利不可專利,專利無效。

- 硬體結構描述不足的專利適格性議題 - TRAVEL SENTRY, INC. v. DAVID A. TROPP (CAFC 2022)https://enpan.blogspot.com/2023/05/travel-sentry-inc-v-david-tropp-cafc.html

此案例讓「結構專利」也面臨專利適格性的挑戰:

根據系爭專利的技術可知,這是一個結構裝置的專利,但是寫成方法專利就有「不適格」的問題,地方法院在審理專利適格性議題時,認為如上述'537的claim 1所描述的方法專利實質上描述了使用與行銷行李鎖的基本步驟這是長期存在的基本經濟實踐與組織人類活動的方法。據此認為系爭專利為不可專利(ineligible)。

- 習知硬體中的編碼技術的專利適格性議題 - Avery Dennison Corp. v. ADASA Inc. (Fed. Cir. Dec.16,2022)(https://enpan.blogspot.com/2024/03/avery-dennison-corp-v-adasa-inc-fed-cir.html

此案目前的結論是:

"院認為這個案件類似Enfish案,其中同意通過資料結構的設計改善電腦記憶體的技術(self-referential data structure)的專利適格性,所帶來的技術效果是提供程式員更好的彈性、更快的搜尋時間,以及更少的記憶體需求。"
----------------------------------------------------------

- 本篇文章切中AI-based發明的本質,就是將數學概念轉化為驅動真實世界運作的機器學習模型,這裡列舉的應用如,數學模型在金融領域中擔負安全性的角色,這明顯具備有具體應用。但在實務上,這樣明顯的"轉換(transformation)"卻在專利審查中走不出來。

- 縱有以上困難,本篇仍建設性地提供了一些撰寫AI-based發明專利範圍的考慮:
  1. 明確界定發明的技術領域,避免專利審查時過廣地解釋專利範圍。
  2. 要明確描述AI運作機制與功能,不要僅是提到神經網路、深度學習等而已。
  3. 強調技術優點,如改善效能或是降低錯誤的優點,強化AI-based的技術貢獻,藉此區隔抽象概念或一般應用而已。
  4. 避免過度倚賴演算法,要強化在真實世界的應用。
- AI-based發明的專利範圍怎麼寫,參考本篇內容再發展一些內容:
  1. 多層次專利範圍,從較廣的專利範圍寫到愈來愈限定特徵的範圍,這應該是普遍專利範圍撰寫的原則,我想這在AI-based發明更是需要的,如果最廣專利範圍被判定是抽象的,但至少要有一個附屬項可以避免如此(雖然專利審查應該是逐項審查,但實務上,專利審查委員常是一併地駁回所有附屬項,但...還是要讓專利範圍有機會答辯,特別是歐洲專利對於範圍撰寫與修改的限制)。
  2. 功能性的專利範圍,雖這樣的專利範圍會面對其他問題(如112議題),但功能性專利範圍主要是要強調AI達成的具體效果,不要僅是演算過程而已。
  3. 描述數據的獨特性,因為AI運作倚賴數據,可以強化其具體應用。這算是常識,因為每件AI-based發明都是針對特定領域的發明,特定領域必然是針對特定領域的數據,主要是提醒要強調數據的獨特性。
  4. 避免過於涵蓋性的描述,這確實是AI-based發明常常的問題,也是發明人常常講不清楚的部分。
  5. 持續更新,包括法條與技術發展,這應該是本部落格的目的之一。
R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