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澳門專利 - 用專利學地理

澳門(葡萄牙語:Macau英語:Macao/Macau),簡稱,古稱濠鏡澳,舊時或稱濠江海鏡鏡海梳打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地處珠江口以西,北接廣東省珠海市,東面與香港相距63公里。全境由澳門半島氹仔路環以及路氹城四個區域所組成:澳門半島是澳門發展的核心,其東北面一小部份陸地與中國大陸連接;氹仔和路環原本分別為兩座離島,後來連陸而成為了路氹城。...(資料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澳門


區旗:
Flag of Macau.svg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官方網站:http://www.economia.gov.mo/zh_TW/web/public/navh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基本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其中有關「專利」的規定就是可以自行制定相關政策,依法保護科學研發成果、專利和發明創造(第一百二十四條)。

多數資訊可自WIPO取得。

看一下葡萄牙文的基本法:

http://www.wipo.int/edocs/lexdocs/laws/pt/mo/mo031pt.pdf

著作權相關法規:
2012年4月10日,重新公佈經八月十六日第43/99/M號法令核准的著作權及有關權利之制度(http://www.wipo.int/edocs/lexdocs/laws/zh/mo/mo034zh.pdf

有關工業產權法規:
工業產權法典(“工業產權法律制度”,經1999年12月13日第97/99M號法令核准,并根据2001年8月6日關於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海關之第11/2001號法律修訂)(http://www.wipo.int/edocs/lexdocs/laws/zh/mo/mo007zh.pdf

其中主要「專利」相關規定:

法律保護標的:"專利,包括植物之取得之保護;工業品之外觀設計及新型;生產商標及商業商標,包括服務商標;地理標記,包括 原產地名稱;集成電路布局拓撲圖。"

可授予專利要件(第六十一條):
a)新穎性;
b)包含發明活動;(對有關領域之專業人士而言,非以明顯方式從現有技術所得之發明,視為包含發明活動之發明。)
c)工業實用性。

可獲專利之例外:
a)發現、科學原理及數學方法;
b)自然界已存在之材料或物質以及原子核材料;
c)美學創作;
d)遊戲或經濟活動領域中進行智力活動之方案、原則及方法,以及單純之電腦程序;
e)資訊之提供。

其他不可專利規定:
a)作為違反法律及公共秩序、損害公眾健康或侵犯善良風俗之商業經營對象之發明;
b)人體或動物體之外科治理方法或治療方法以及對人體或動物體施行之診斷方法,但不包括上述方法中所使用之產品、物質或結構成分在內;
c)植物品種或動物種類,以及產生植物或動物之基本上屬生物學之方法。

以上(a)項衍生的不得授予專利項目:
a)處於各形成及發展期之人體,以及對人體某一組成部分之單純發現,包括基因之序列或部分序列;
b)人類之克隆方法;
c)改變人類胚胎遺傳一致性之方法;
d)為着工業或商業之目的而對人類胚胎進行使用;
e)可對動物造成痛苦但對人類或動物無實質醫療用途之改變動物遺傳一致性之方法,以及以該等方法產生之動物。

設計及新型之註冊之效力(編按:這裡提到的"新型"與"設計"類似,非指我們認知的"實用新型")
第一百七十六條(存續期)
一、註冊之存續期為五年,自申請日起計;對註冊得以相同期間續展,直至屆滿二十五年之存續期限。
二、上款所指之續展,應在註冊有效期之最後六個月內提出申請。

第一百五十二條(可給予註冊之條件)
一、對具備下列特徵之設計及新型,均可給予註冊:
a)新穎性;
b)獨特性。
二、設計或新型非屬全新,但屬將常規因素進行新結合或對已使用因素進行不同之布局,且該等結合或布局能賦予有關對象獨特性時,有關設計或新型所 具之新穎性並不受影響。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官方網站:http://www.economia.gov.mo/zh_TW/web/public/navh

澳門專利類型:
  • 實用專利註冊
  • 發明專利註冊
  • 國家知識產權局之發明專利延伸
其中「發明專利延伸」可能是多數比較在意的程序,分為「內地發明專利"申請"延伸至澳門」與「內地"已授權"發明專利延伸至澳門」,其中「內地發明專利"申請"延伸至澳門」需等內地專利授權後三個月內提交副本;「內地"已授權"發明專利延伸至澳門」經形式審查而符合規定後批准延伸公告。

資料參考:http://www.economia.gov.mo/zh_TW/web/public/pg_ip_af?_refresh=true
商標註冊申請流程:


實用專利"註冊"申請流程:


發明專利"註冊"申請流程:


設計/新型註冊申請流程:


內地發明專利"申請"延伸至澳門的申請流程:


內地"已授權"發明專利延伸至澳門生效的申請流程:


有關「澳門知識產權」的專利資訊可參考「奧港澳知識產權資料庫」:http://www.ip-prd.net/

實用專利註冊



發明專利註冊



國家知識產權局之發明專利延伸


資料來源:WIPO, http://www.ip-prd.net/

Ron

被授權對象經併購與權利轉換成為專利權人的權利金爭議 - Life Technologies Corp. v. Promega Corp (2012, CAFC)

被授權對象經併購與權利轉換成為專利權人的權利爭議 - Life Technologies Corp. v. Promega Corp (2012, CAFC)

案例資訊:
原告、上訴人:PROMEGA CORPORATION, etc.
被告、被上訴人: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INVITROGEN IP HOLDINGS, INC., AND APPLIED BIOSYSTEMS, LLC,

緣起,1996年,Research Genetics, Inc.成為德國專利3834636與對應各國專利(美國專利RE37984)的專利權人,專利涉及基因身份識別技術。同年,Search Genetics, Inc.與Promega簽訂授權合約,同意專屬授權Promega,其餘使用者則提供非專屬授權。Promega應繳付授權權利金與授權費用給Research Genetics, Inc.,而Promega則具有再授權專利的權利(sublicense),合約規定與合約相關爭議都應透過仲裁解決。

當公司被連續併購、又改名時...
合約協議權利不能在未經同意下轉讓。2001年,當Research Genetics, Inc.(這是原權利人)被併購到Invitrogen Corporation時,Promega同意轉讓合約的權利給Invitrogen,2003年,Promega也同意Invitrogen轉讓合約的權利給IP Holdings。2008年,Invitrogen被併入Applied Biosystems Inc.,此公司為Promega過去的再授權對象(sublicensee),並改名為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而IP Holdings為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100%持股的子公司。

將以上權利轉換的關係筆記一下:
這個併購與轉讓的過程之後,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前身AB為Promega的授權對象,但可溯及最早專利權人)成為專利權所有人,通知Promega所繳付授權金不符合約規定(1996年合約):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主張Promega付出的金額小於Promega再授權對象(如"AB")因為銷售專利授權產品所繳付權利金。

也就是,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可以承自原專利權人Research Genetics, Inc.的權利,但是反過來卻要繳給Promega權利金,甚至還比所繼承的原專利權應收的權利金高。

爭議:
根據1996年合約,與合約有關的所有爭議應交付仲裁;各方在沒有取得其他方同意時,不得擅自轉讓權利。

以上有關授權金的爭議交付仲裁,但Promega仍在2010年對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提出告訴,除了針對仲裁外,更提出侵權訴訟,被侵權系爭專利之一即「美國專利RE37984」,根據以上轉讓與授權的過程,Promega主張1996年合約中規範的權利並未轉讓到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並沒有資格參與仲裁,專利權並非屬於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IP Holdings在併購過程並未將1996合約的權利轉給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僅能由IP Holdings提出仲裁。

爭議在,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所屬公司IP Holdings是否取得專利權?IP Holdings提出強迫仲裁的請願。不過,法院僅同意進行有限度的探索程序(limited discovery),結果是,如以上揭示:2003年,Promega同意Invitrogen轉讓合約的權利給IP Holdings,也就是IP Holdings仍存在,並沒有解散。

IP Holdings根據這個結果提出第二次仲裁。

仲裁結果顯示,IP HoldingsPromega所稱為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的傀儡,IP Holdings本身並非解散,並意欲轉讓權利到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但Promega並沒有同意這個轉讓。於是,對於幾個議題,包括侵權議題、合約議題等,則將交由地院審判。

Promega對此仲裁決定提出上訴。

CAFC回應Promega提出的幾點訴求,從中可以歸納出在這樣複雜的合約關係中的規則。

第一,不同於Promega的主張,合約規定一旦一方提出仲裁,仲裁為強制。
第二,IP Holdings公司並非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下空殼的子公司,是實際存在的,因此,Promega不能拒絕與IP Holdings進行仲裁,IP Holdings可以代表Life公司進行探索。而PromegaLife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沒有合約關係,沒有仲裁的依據。
第三,仲裁結果清楚適用於全部基於1996年合約起的爭議。
第四,Promega有拒絕合約的自由,不能現在卻主張合約為不公平合約。
第五,Promega認為仲裁結果並不恰當,因為並未涉及侵權討論,上訴法院卻提醒在要給予仲裁時,相關聯邦法要求逐一決議。


CAFC判決上訴人的理由沒有事實根據,因為IP Holdings的存在,以及合約仍適用在IP Holdings與Life公司之間,因此同意地方法院執行Promega與IP Holdings之間的強制仲裁命令

也就是說,,Promega提出的侵權議題正懸宕。

判決文:http://www.cafc.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opinions-orders/11-1263.pdf
(備份:https://app.box.com/s/5akk9c4c1ql9pkxjr5mt5plxn4ff62o3

參考資料:http://www.finnegan.com/zh-CHT/publications/federalcircuit/FCCDetail.aspx?pub=5a49790a-e83c-43cd-961f-b079d471f3d3

Ron

2016年7月28日 星期四

印度專利趨勢報告

以下截用EPO公開資料(資料來源:http://www.ipindia.nic.in/),可以概略看到印度多年來的趨勢,趨勢向上,但也似乎已達到高峰,大概就是成熟期。

到2014年統計數據可知,印度申請案數量逐年上升,但也漸漸緩慢下來,多數仍是外國人申請案,但印度本土申請案逐年上升,顯見競爭力也開始上升。


專利核准數有很大的起伏,這幾年到2014年少得很多,如2012/2013年申請案有33763件,但核准僅4126件,理由猜有:增加的申請量無法有效消化、核准率不高可能是審查嚴格、審查吞吐量也可能跟公務員效率有關。


申請態樣以商標為大宗,明顯逐年上升(表示商業活動熱絡),專利與設計案則是持平。


核准呢,商標的變化匪夷所思。


技術領域可分類的最大宗為機械,再是化學累,之後是電子與電腦科技。


各類申請案的申請人國別中,最多為美國,其次是日本,之後有格國、瑞士、法國、荷蘭...,中國在英國之後,台灣比多數歐洲國家都後面,剛好排在第20名。


從我狹隘的眼光來看,若僅從專利佈局來看,佈局印度的好處至少包括:市場大、有潛力、年輕人多、英文送件、審查品質提昇、費用不高(官方費用不高、代理人費用合理)...等。

目前費用可參考下表,單位為盧比(目前:1印度盧比 =0.477095438 台幣),電子送件便宜一點,自然人(個人)申請案費用1600盧比、非自然人小實體4000盧比、非自然人非小實體8000盧比,專利範圍10項以內不加價。


實際審查費用如下,至少4000盧比,其他需要自行從費用表查詢:


目前費用表:
http://ipindia.nic.in/ipr/patent/patent_FormsFees/Fees.pdf

隨著各國愈來愈重視印度市場與佈局,顯然印度專利局也要提昇水準:


資料來源:
http://www.epo.org/searching-for-patents/helpful-resources/asian/india/facts-figures.html
http://www.ipindia.nic.in/

Ron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解決長久需求答辯無效案例 - Ex parte Reisinger

可能很多發明人想要用這招答辯顯而易見的核駁意見--「解決長久需求(long-felt need)」,對照就是要證明「別人的失敗(failure of others)」,雖是失敗案例,但仍有可參考之處。


Ex parte Reisinger案件資訊:
訴願案號:Appeal 2009-007401
系爭案申請號:10/797,494

系爭案關於一種郵件處理裝置,能夠自動分類郵件、取得郵遞條碼,專利範圍用一個電腦裝置來描述這個郵件處理裝置,如下(公開版),重點在於記憶體儲存了郵件項目相關資料(mail-item-related data)、自動產生條碼等。
1. A mail-processing device comprising:
a programmable memory having a table stored therein;
a program memory;
a working memory having mail-item-related data values stored therein;
a keyboard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elements;
a microprocessor in communication with said programmable memory, said program memory, said program memory, said working memory, and said keyboard;
said programmable memory, said working memory and said microprocessor, in combination, being programmable to set an operating mode for automatic product code entry; and
said microprocessor being programmed for evaluating said mail-item-related data values stored in said working memory using said table stored in said programmable memory.


審查過程中,審查委員提出幾件引證案,甚至提出美國郵遞服務(US Postal Service)曾經考慮使用郵遞條碼的技術諮詢備忘錄(Technical Advisory Memo),以發明為顯而易見理由核駁。

USPTO 103核駁意見,其中引用U.S. Postal Service:


而申請人逮到這個審查委員提出的郵遞服務的技術諮詢備忘錄的引用資料,作為輔助性考量的答辯參考,認為系爭案相關技術是個長久以來的需求,而前人卻失敗的技術。

然而,USPTO審查委員,並PTAB同意,認為申請人並未將美國郵遞服務沒有使用條碼的情況"連結"到使用條碼的問題上,認為以美國郵遞服務並未使用如系爭案的郵遞條碼作為答辯理由沒有說服力。

訴願決定中,BPAI委員提到申請人答辯提到「long-felt need」的意見,但是認為要以此作為答辯理由,應證明系爭案請求項發明是:「發明欲解決的問題是已知」,但「先前技術並未解決」。如果要證明他人的失敗(failure of others),應證明其他相關技術領域人員有嘗試,但卻沒有找到解決方案。


提到申請人主張美國郵遞服務曾考慮郵遞條碼,但現在卻未有此服務,然而這卻不能證明在使用此郵遞條碼的問題,也就是系爭案請求項發明使用條碼的技術並沒有證據顯示解決了習知技術的問題

BPAI確認USPTO核駁理由。

my two cents:
這是個失敗案例,卻能歸納出如何以「long-felt need」進行答辯:
1. 要證明前人曾經要解決申請案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2. 要證明前人有嘗試解決,卻失敗
3. 要證明解決的問題在前案也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本身(多一句廢話,與(1)類似)
4. 前人"知道"但不做,不代表失敗

系爭案審查歷史檔案(包括訴願請求與決定):
https://app.box.com/s/62897v2ozg5xvnps6z6mx5ftliwvmh0l(備份檔案)

資料參考:
http://allthingspros.blogspot.tw/2010/10/secondary-considerations-long-felt-need.html

Ron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Finisar Corporation提出"文字"商標申請案「SMARTSFP」,主要用於「光收發器(optical transceiver」產品上(國際類別9)。

案件在USPTO審查時,由於「SFP」就是「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的縮寫,而「SMART」是字典字,指的是「聰明」,而申請人申請案的相關描述就是高度自動化的小型封裝可熱插拔的光學收發器,因此,由於SFP為業界專有名詞,而「SMARTSFP」是直接描述申請人的產品,即便申請人答辯認為一般消費者不曉得縮寫「SFP」為何,但是審查單位認為這個領域的消費者一定知道「SFP」的意思,加上「SMART」仍讓人想到相關產品,因為過於描述性(descriptiveness),僅用於直接描述商品或服務之性質、功能("is merely descriptive of its goods),因此駁回商標申請案。

案件之後上訴商標審理與上訴委員會(TTAB),但仍被駁回。

核駁依據如下摘錄:



結論:
TTAB駁回「SMARTSFP」商標申請案,理由如上,就是拆開兩個字「SMART」與「SFP」僅是描述申請人的特定產品,而合起來也沒有表示獨特或是不協調的意思("incongruous meaning"),駁回申請案。



TTAB也Google一下以"Smart"為首的相關用語,如"Smart Transceiver",結果找到不少資料,使得這樣使用並沒有識別性。

影像來源:http://www.finisar.com/


資料參考:
http://thettablog.blogspot.tw/2006_03_01_archive.html

TTAB決定:https://app.box.com/s/bg1xq4ya2tracrivocaz0sa61fwi25xs(備份)

my two cents:
文字商標如果涉及直接描述某個物品,或它的功效(比如聰明),就像水果商申請「好吃的水果」一般,不會准註冊商標的。

如申請人爭辯的,一般消費者不會知道「SFP」為何,但是會買這個光學收發器的人,顯然是這類背景技術的人,「SFP」是通用語,為直接描述特定產品的名稱,剛好申請人相關產品也很「聰明」。

其他參考:
根據Wikipedia介紹「SFP」:小封裝熱插拔收發器(SFP,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transceiver),是一種小型的可熱插拔的光學收發器,用於電信和數據通信中光通信應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小封装可插拔收发器

後來發現,Smart SFP有人在網路上使用,可能也是因為商標沒有歸屬的問題。

不准「Smart SFP」:


Ron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訴訟中保證金爭議討論 - IA Labs CA, LLC v. Nintendo Co. (10-CV-0833, Dis. Crt. Maryland)

本篇有個副標題:任天堂贏回律師費用。

延續前篇Rule 36的筆記。本案例上訴到CAFC,在地院判決出爐後2個月後就判決,CAFC法官根據Rule 36作出沒有意見的決定(June 18, 2013),也就是維持下級法院(Maryland)的判決。


CAFC維持原「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District of Maryland in No. 10-CV-0833」的判決。

No. 10-CV-0833案件資訊:
原告:IA LABS CA, LLC
被告:NINTENDO CO, LTD., et al.

本案例緣起IA LABS與Nintendo的兩件侵權訴訟,涉及兩件IA LABS專利,地方法院在簡易判決中認為侵權不成立,Nintendo轉而主張原告並非根據合理的依據而提告,因此要求返還訴訟費用(律師費用$218,159.25;訴訟費用:$17,924.82,總和:$236,084.07),是這一件訴訟:IA Labs, 2012 WL 1565296。

於是地方法院同意審理返還律師費用的請願主張。

在審理過程中,法院同意Nintendo進行探索(discovery)判斷是否IA Labs有資金來提交保證金(wherewithal to post bond),議題為:是否原告IA Labs在訴訟中可以免除保證金?

在訴訟中提交"上訴保證金"的功能之一是:保護「具有優勢的一方(勝訴方)」在敗訴方「無效上訴(ineffectual appeal)」中被迫使「放棄執行判決」的損失。

另一功能是:給予敗訴方避免在「上訴逆轉」後只要是滿足判決不要維持原判的風險。

"first, it protects the prevailing party “against any loss sustained as a result of being forced to forgo execution on a judgment during the course of an ineffectual appeal”; and second, it gives the losing party the option of avoiding “the risk of satisfying the judgment only to find that restitution is impossible after reversal on appeal.”"

總而言之,所述在訴訟前繳付的保證金(特別指上訴保證金),就是訴訟一方不滿訴訟結果的上訴,保證金形式上可以保護原本具有優勢的一方被無效上訴而帶上上訴法院而被迫放棄上訴的損失,看來,這是保護小蝦米。另外,對敗訴方,如果上訴後逆轉(勝訴),保證金可以避免只是要尋求翻轉原判決的訴訟中的風險,也就是說,上訴雖然成功,但是仍需要進入另一個判決訴訟來翻轉原判決,這都是風險。再再都是因為訴訟很花「錢」以及避免濫訴的原因。

保證金的金額多少:這裡有講,就是訴訟費用(上訴費用)加上$500後的120%,但也不是每件案子都有這個費用,法院有決定權。

就本案例來說,IA Labs(上訴方)表示無法支付保證金,Nintendo(被上訴)就提出加速有限探索程序(expedited limited Discovery)請願,要求法院探索是否上訴方無法支應保證金,目的是暫緩訴訟進行。

結果是,法院駁回IA Labs的表示無力支付保證金而要上訴的要求,理由之一是IA Labs提出的過去法院發生不合理財務上負擔的意見已經是很久的事,法院不睬;另一理由是,IA Labs並不是沒有能力支付這筆保證金。

之後,在雙方攻防後,IA Labs還以自己的專利來抵押保證金,但法院不接受,理由是在Nietendo處於優勢的情況下,用專利抵押為不確定(speculative in value),或說「投機」,即便保證金確實可以用各種形式的資產來繳付,但是在此案中,法院並不理會,駁回IA Labs對於無法支付保證金的請願。

my two cents:
以上內容需要很嚴格對英文的理解能力,若理解有誤,還請指教。

地院Peter J. Messitte法官April 19, 2013意見備忘錄(也如地院意見):https://cases.justia.com/federal/district-courts/maryland/mddce/8:2010cv00833/177126/420/0.pdf?ts=1376351244
(備份:https://app.box.com/s/pd47b3o25c0m5n4thxhkf15h9y6guyvj

資料參考:
http://www.ipwatchdog.com/2013/07/09/nintendo-wins-attorneys-fees-fighting-baseless-patent-lawsuit/id=43020/

Ron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Rule 36筆記 - 讓CAFC作出沒有意見的決定

當追蹤案件到CAFC時,想要研究法院對案件的看法時,有時會傻眼看到兩張判決檔案,這可能是一種「RULE 36 JUDGMENT」,讓聯邦巡迴法院可以直接同意下級法院/機關意見而不用提出意見,這可以讓法院自行裁決是否審理一些可能是沒有意義的上訴案,或可杜絕很多以司法上訴為其他意圖或手段的濫訴。

編者簡單搜尋後得出,會以Rule 36作結論很多是PTAB的上訴案,如新穎性、進步性審查,也有下級地方法院的上訴案件,也有...表面看不太出來的案件。列舉幾件範例:




RULE 36

從CAFC判決案可以歸納出幾種態樣:
(1) 判決先例,有前例的意見(precedential opinions),根據先前案例作出決定的判決
(2) 沒有前例的意見(nonprecedential opinions)
(3) 沒有意見,維持原判,Rule 36(affirmances without a written opinion under Federal Circuit Rule 36)

要滿足可以Rule 36作出維持原判而不用提出意見的條件有:

  1. 先前決定並沒有明顯錯誤
  2. 證據支持先前決定(如陪審團的決定)
  3. 過去的記錄支持下級法院中的簡易判決、裁決或上訴判決
  4. 在法規授權下審理標準下維持原判
  5. 先前判決或決定並沒有違法法律

如此,RULE 36 JUDGMENT不容易翻盤。如果不滿這樣的結果,只好提出更有力的答辯理由、事實、證據,讓法院接受請願而作出意見。

看一下最近CAFC決定,不少都是RULE 36 JUDGMENT


此篇研究更討論到在一些不痛不癢的案子可能PTAB決定就是最終決定,理由是Rule 36可以讓CAFC不作出意見:
http://tiipm.nccu.edu.tw/zh_tw/alumni/Alumni/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AFC)肯定專利審理暨上訴委員會(PTAB)決定-認為哥倫比亞大學DNA定序技術專利不具可專利性-75216712

其他很棒的資訊(策略、介紹、現身說法)可參考:
http://patentlawcenter.pli.edu/2013/07/15/what-is-a-rule-36-judgment/
http://www.law360.com/articles/684264/how-to-get-to-federal-circuit-rule-36

Ron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未完成的程序仍不構成PTA - Pfizer v. Lee (2016 CAFC)

PTA(Patent Term Adjustment)讓專利權人可以補償審查時產生的時間延遲,對專利權人權益有很大的保障。

有三種"Delay"可以獲得專利期限補償,而專利期限調整是基於幾種期限的保障,相關規定在:35 U.S.C. § 154 CONTENTS AND TERM OF PATENT; PROVISIONAL RIGHTS.
(本篇將保障期限轉為延遲的說法)
(A) GUARANTEE OF PROMPT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RESPONSES.
"A" Delay是指USPTO官方程序的延遲,包括:

(i) USPTO在專利申請案申請日(國際申請案進入美國申請日)後超過14個月才發出至少一次審查意見(核駁意見、核准通知等);
(ii) USPTO在申請人回覆審查意見、提出訴願後超過4個月才回應;
(iii) USPTO在PTAB與CAFC作出專利核准決定後超過4個月才作出動作;
(iv) USPTO在專利申請人繳付領證費用以及必要規定後超過4個月才公告專利。

(B) GUARANTEE OF NO MORE THAN 3-YEAR APPLICATION PENDENCY.
"B" Delay指專利申請案審查時間(懸宕時間)超過3年,USPTO保障專利申請案申請日(包括國際申請案進入美國的申請日)之後3年內核准公告,但例外是(發生以下情況就不保障3年內核准公告):
(i) 申請人提出RCE接續審查要求;
(ii) 審查過程中產生一些特殊程序、訴願或訴訟等,例如申請人調查程序(有人翻派生程序,DERIVATION PROCEEDINGS)、保密令、以及進入訴願或訴訟的情況;
(iii) 申請人額外請求的程序。

(C) GUARANTEE OR ADJUSTMENTS FOR DELAYS DUE TO DERIVATION PROCEEDINGS, SECRECY ORDERS, AND APPEALS.
"C" Delay指USPTO在特殊程序產生的延遲,例如USPTO處理申請人調查程序、保密令與訴願等程序導致申請案核准/公告的延遲,特別是PTAB、CAFC作出反對USPTO核駁意見的決定時,USPTO回應產生的延遲

即便有以上規定,但實際上,在處理PTA時,仍是有爭議,本案例就是申請人挑戰不利他的PTA計算的案例,為此議題還從地方法院打到CAFC。

有關PTA的經典案例,部落格報導:http://enpan.blogspot.tw/2010/01/pta.html

Pfizer v. Lee案例資訊:
原告、上訴人:PFIZER, INC., A DELAWARE CORPORATION, WYETH HOLDINGS CORPORATION, A MAINE CORPORATION,
被告、被上訴人:MICHELLE K. LEE (DIRECTOR OF USPTO)
系爭案:US 8,153,768

系爭案有關延遲的歷史:
申請日:May 2, 2003(從此日開始算14個月(為了符合154規定),第一次OA應該在July 2, 2004之前發出)
申請號:10/428,894
Missing Part:July 28, 2003
回應Missing Part:Dec. 8, 2003
申請人去函USPTO要求OA(等太久了):Aug. 5, 2005
USPTO發出限制要求:Aug. 10, 2005(限制要求回應期限(6個月後):Feb. 10, 2006)
(這算第一次OA,自申請日後14個月的到期日July 2, 2004,之後又隔404天)
電詢審查委員:Feb. 6, 2006
(申請人去電審查委員,討論限制選擇中的分類有錯,審查委員同意發出另一次限制要求)
第二次限制要求:Feb. 23, 2006
(第二次更新限制要求,又有新的期限,不過又將第一次OA往後延了,自申請日後14個月後又隔601天)
申請人回應限制要求:May 22, 2006
(之後,PTO審查過程中又有"A" Delay,延遲回應RCE達280天)
USPTO發出核准通知:Oct. 11, 2011
公告日:April 10, 2012

從申請到領證時間達9年,USPTO補償PTA達1291天。
684(A delays)+1034(B delays)-427(Applicant Delays)-148(applicant delay)=1291


當中有關A Delay為USPTO延遲發出第一次OA,以及延遲回應RCE。不過,申請人對此PTA並不滿意,認為少了197天(601-404),爭議在,第一次OA算哪一次?

USPTO發出第一次OA是Aug. 10, 2005的限制要求,不過這天發出的有錯,再於6個月後Feb. 23, 2006再發出第二次限制要求。USPTO核算PTA時,是以前者為準,申請人不服。

申請人上訴地方法院,地方法院同意USPTO的主張,維持1291天的PTA。

CAFC:
USPTO與申請人爭論的點是,當USPTO發出第一次限制要求時,申請人放棄回應(waive argument);不過,CAFC認為申請人當時並未放棄,只是並未切題。申請人認為USPTO第一次並未提供足夠的資訊給申請人,才進行一次電詢,要求更正限制要求。

只是法院認為申請人並未Waive該次Argument,電詢也是一種回應,並不侷限任何形式的回應,因此決定USPTO在發出第一次OA時,已經停止計算PTA的時間。


判決在此看似簡單的議題都有很多論點與案例討論,這裡僅摘要重點:

1. PTO不論是否有誤,只要發出OA,就符合OA的條件(35 U.S.C. 132),就算符合停止計算PTA時間的條件。
"We now address the merits of Appellants’ arguments. The Act provides that A Delay will stop accruing when the PTO “provide[s] at least one of the notifications under Section 132.”"

2. 申請人的任何舉動(如電詢、答辯、任何表達形式)都算沒有放棄答辯。
Once a federal claim is properly presented, a party can make any argument in support of that claim; parties are not limited to the precise arguments they made below.

3. 是否符合美國專利132條的OA,就觸動PTA的計算基準,即便某次OA未完成(incomplete),都算OA;即便PTO撤銷該次OA,也算OA,至少對計算PTA就算。

4. OA內容也會影響判斷,即便OA未完成,只要意欲是完整的OA,已經滿足美國專利132條發出OA的條件。


5. 本案不是如一般審查答辯時說服審查委員撤回核駁理由的情況,因此有此決定,第一次限制要求就已經停止了計算PTA的時鐘。
"The A delay clock stops ticking when the first Office action is issued, regardless of what transpires thereafter."

結論:
CAFC同意地院判決認同USPTO的PTA計算。

my two cents:
對此結果,即便看似符合規定,Newman法官又有意見了,認為,整個程序申請人都沒有錯,錯在PTO,卻沒有補償因為PTO錯產生的專利期限延遲,這不合邏輯。

各位專利權人,拿到專利證書時,是否有去看看PTA,是否有算算PTA呢?

判決文:http://www.cafc.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opinions-orders/15-1265.Opinion.1-20-2016.1.PDF
(備份:https://app.box.com/s/ogyggyf3dauy8pldzvatp87suog8i72f

案例資料參考:https://www.pharmapatentsblog.com/2016/01/26/no-patent-term-adjustment-for-incomplete-action/

USPTO資訊:http://www.uspto.gov/patents-application-process/checking-application-status/pair-announcements/explanation-patent-term

亦可見過去的簡單報導:http://enpan.blogspot.tw/2012/05/patent-term-adjustment-pta.html

Ron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歐洲軟體專利可專利性筆記

以下有過去本部落格對於歐洲軟體專利的報導,本篇報導一些現狀,參考資料來自:http://www.epo.org/news-issues/issues/software.html


所謂「軟體」,可以涵蓋執行特定演算法的軟體程式,也涉及載於電腦裝置內的軟體程式碼。對於「軟體發明」,可稱「電腦實現的發明(computer-implemented invention, CII)」,可稱為軟體發明的可以涵蓋到所有應用電腦軟體實現的用途、裝置、網路等。

軟體發明是否可專利?本部落格討論非常多,基本原則是「軟體程式」本身(美國:per se;歐洲:as such)不得專利,也就是電腦程序本身不得專利,而是以著作權保護。在歐洲,可能判例上並未形成如美國專利討論「抽象概念」、「實質超越」等的判斷原則,相對來說,甚至是比較「寬鬆」的,只要所述電腦實現的發明(CII)是以新穎與非顯而易見的方法解決特定技術問題,就是為可專利的發明,即便是建立在傳統技術上的電腦實現發明,都仍可以專利保護

"For a patent to be granted for a computer-implemented invention, a technical problem has to be solved in a novel and non-obvious manner."

本部落格在2008年整理的歐洲專利局長作出可專利的電腦軟體的條件:

(1)判斷該發明「本身」是否就是電腦軟體(包括商業方法或是智力活動)發明,根據判例,其中應具有的技術特徵是由『具有實體特徵(physical features of an entity)』或『行為本質(nature of an activity)』或『使用技術手段(use of technical means)』所隱含的特徵,文中認為,要符合此測試,僅需在「裝置」專利範圍中引用硬體特徵,或是在「方法」專利範圍中描述硬體特徵的用途,這連結兩種態樣的電腦軟體發明或是儲存於媒體中的程式皆可獲准專利;

(2)判斷電腦軟體發明是否具有技術特徵並同時有進步性(inventive step),為了符合此測試,發明需要解決特定技術(電腦軟體)問題,而不用如之前提到的倫敦上訴法院的判例而需要對電腦以外的事物有影響。

「電腦實現的發明」具備可專利性,所述要解決特定問題必須是技術性的(technical)、具有技術特徵(technical character),不能僅是金融、商業與數學上的問題,這樣的話就可以迴避了歐洲專利法Art. 52所排除不可專利的標的。

"Inventions having a technical character that are or may be implemented by a computer program are not excluded from patentability."

就歐洲對軟體專利的態度,除非是軟體程式本身,若以電腦程式實現商業方法,如果是源自沒有技術特徵的方法,則不具進步性,這也多半是金融、商業方法不得專利的主要理由。

"Computer programs for implementing a business method, nevertheless, would not be inventive since they originate from non-technical constraints of particular business requirem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which on a conventional computer is obvious."

相關法條:Article 52 EPC(http://enpan.blogspot.tw/2009/05/article-52.html

特別的是,所謂的「發明」是否具備可專利性,其實也不是刻意將「軟體發明」分別出來,EPO判例提出,實踐一個技術程序並不會排除其可專利性,而不論是否以硬體或軟體所實現,並不能根據是否有電腦程式來評斷其可專利性

"EPO case law says that controlling or carrying out a technical process is not excluded from patentability, irrespective of whether it is implemented by hardware or by software. Whether the process i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special circuits or by means of a computer program has been found to depend o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patentability should not be denied on the grounds that a computer program is involved."

歐洲專利可接受的「電腦實現發明」的形式除了以程序(process)表示外,還可為「電腦程式(computer program)」或「電腦程式產品(computer program product)」,這通常有其目的性。常見軟體發明會以「method」為主要專利標的,接著可能會以裝置、系統,甚至是電腦可讀取媒體等標的來"包裝"專利範圍,產生不同的法律保護標的。如果電腦軟體執行產生的技術特徵超越一般技術,也就表示執行程式的硬體超越其原本的物理性質,仍不排除其可專利性,這類的電腦實現發明的型式也適用以上CII的可專利性討論

"Subject-matter claimed under this form is not excluded from patentability if the computer program resulting from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 is capable of bringing about, when running on a computer or loaded into a computer, a "further technical effect" going beyond the "normal" phys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omputer program and the computer hardware on which it is run."

文章列舉一例,在通訊系統可以降低干擾的音訊編碼方法中,雖然手段是數學方法,但其編碼方法整體如果不是數學方法"本身",仍不排除其可專利性。一般來說,通訊系統內的訊號解編碼方法雖是使用數學方法,也仍會被視為技術方法。

文章最後列舉幾件重要判例(歐洲的擴大訴願委員會意見可列為判例)也見於本部落格:
Two identities/Comvik (T 641/00)
http://enpan.blogspot.tw/2015/03/blog-post_17.html

Auction method/Hitachi (T 258/03)
http://enpan.blogspot.tw/2008/12/blog-post_24.html(兩步驟測試)

Circuit simulation I/Infineon Technologies (T 1227/05)
http://enpan.blogspot.tw/2015/09/blog-post_71.html

my two cents:
從以上歐洲軟體專利的態度,顯然是較為寬鬆的,除此以外,也可以呼應目前美國專利系統對於「軟體發明」的可專利性,也就是處理金融、商業或數學方法的電腦軟體不得專利,但是解決/改善電腦技術的發明是可以專利的,電腦技術本身就是技術問題了。

檔案:http://documents.epo.org/projects/babylon/eponet.nsf/0/a0be115260b5ff71c125746d004c51a5/$FILE/patents_for_software_en.pdf

本部落格對於歐洲軟體專利的報導:
http://enpan.blogspot.tw/2010/06/blog-post_22.htmlAuction method / Hitachi原則)
http://enpan.blogspot.tw/2015/09/blog-post_71.html(解決特定技術問題的軟體可專利)
http://enpan.blogspot.tw/2008/12/blog-post_24.html(歐洲軟體專利兩步驟測試)

Ron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引用Enfish的PTAB案例:改善電腦功能的軟體方法可專利 - Ex parte Carvalho, PTAB 2016

參考先前案例:改善電腦技術的軟體方法具有可專利性? - Enfish LLC v Microsoft (Fed. Cir. 2016)http://enpan.blogspot.tw/2016/05/enfish-llc-v-microsoft-fed-cir-2016.html

Enfish拯救了"電腦軟體方法“的可專利性,是直指改善電腦技術的軟體發明,不同於使用電腦執行人類活動(如商業方法、智力活動...)的方法流程。可見先前案例:Enfish案影響電腦相關技術可專利性的案例 - CBM2016-00019(http://enpan.blogspot.tw/2016/05/enfish-cbm2016-00019.html),USPTO甚至還針對此案例作出相關技術的審查方針:http://enpan.blogspot.tw/2016/05/usptoenfishtli.html

Ex parte Carvalho, Appeal 2015-001076, PTAB July 6, 2016
案例資訊:
專利申請號:12/283,652

系爭案揭露可以降低延遲不確定性的收發系統,提出一種可以補償“字排列器(word aligner)”在訊號傳輸時所產生的位元延遲(相位),以及產生的位移,其中使用了位元拖延器(bit slipper),行程稱為具有零延遲不確定的字排列器。

圖示顯示收發兩端中間設有Word aligner,用以將收發兩端傳送的檔案依照設定的邊界排列,字排列的時間序列表如下圖。



本案在USPTO審查時,歷經三個回合(6次核駁OA、2次RCE)之後,申請人才提出訴願。涉及101議題的為Claim 14,步驟包括排列字為到邊界,就這樣,101的核駁意見是可見的。

(claim 14 on 2008-09-15)
 
(claim 14 on 2012-03-28)

(claim 14 on 2012-07-10)

(claim 14 on 2013-05-24)

(claim 14 on 2013-10-02,這就是進入訴願的權利要求14)



反而的是,申請時第一版本請求項1十分精簡,也一個元件:字排列器,收發系統具有字對齊器延遲,卻未遇到101問題?
(claim 1 on 2008-09-15)

接著修正才慢慢有進入訴願的樣貌:
(claim 1 on 2012-03-28)

(claim 1 on 2012-07-10)
(claim 1 on 2013-05-24)


之後進入訴願範圍:
(claim 1 on 2014-02-19)

請求項14每次都遭遇101核駁理由(節錄目前最後一次OA):


從以上請求項修正過程可知,申請人在本案花了不少功夫,包括時間與金錢。接著提出訴願。PTAB引用CAFC案例Enfish LLC v Microsoft (Fed. Cir. 2016),認為Ex parte Carvalho系爭案發明為改善電腦功能的技術,並非屬於抽象概念,為可專利標的。

claim 1與claim 14進入訴願的範圍:


當USPTO使用Mayo/Alice判例形成的Two-Step測試,無法通過step 2測試,做出Claim 14為抽象概念的結論。而PTAB卻認為系爭案為通過step 1測試,屬於101規定可專利標的的「process」,更非不可專利的抽象概念(step 2測試)(updated on July 16, 2016),並如同Enfish LLC v Microsoft (Fed. Cir. 2016)案中改善電腦功能的技術,並非不可專利的標的


PTAB委員參考系爭案說明書內容,發明利用bit slipper解決了訊號傳輸時因為字排列所產生的延遲問題,並非使用一般目的電腦執行基本的商業活動或數學方程式,因此認定系爭案Claim 14通過Two-Step test的step 2(2A)測試(updated on July 16, 2016),系爭案發明並非抽象概念,為可專利標的。


TWO-STEP TEST:http://enpan.blogspot.tw/2015/09/blog-post_21.html

PTAB結論:駁回USPTO決定。


my two cents:
本案雖為PTAB決定,卻可代表,或說影響PTAB對於Enfish LLC v Microsoft (Fed. Cir. 2016)案的態度至少是認同,反過來可以影響USPTO審查態度。

本案自申請日起,到訴願決定,當中已經過了8年,在USPTO歷經6次核駁OA(有2次RCE)之後,申請人提出訴願後終獲勝利,也負擔了不小的時間與費用成本。

訴願檔案備份:https://app.box.com/s/gyx9l9c6nksp780hjudv7kdbnly64e1j

資料來源:
http://allthingspros.blogspot.tw/2016/07/ptab-utilizes-enfish-to-find-claim.html

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