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說明書"等效"支持專利範圍的討論 - Sprint Communications v. Time Warner (Fed. Cir. 2019)

本篇報導涉及的議題有二,損害賠償的分擔,以及說明書如何支持專利範圍。順道查了一些「請求項差異化原則」的內容,也頗有斬獲,特別是得到一些我國智慧財產法院的案例。

法院判決的結果或許不如人意,但這就是司法,充滿「人味」,對於特定議題法官之間的意件都有差異,「多數決」就是最後判決。

本案資訊:
原告/被上訴人/專利權人:SPRINT COMMUNICATIONS COMPANY, L.P.
被告/上訴人:TIME WARNER CABLE, INC., TIME WARNER CABLE, LLC, TIME WARNER ENTERTAINMENT COMPANY, L.P., TIME WARNER ENTERTAINMENT-ADVANCE/NEWHOUSE PARTNERSHIP, TWC COMMUNICATIONS, LLC, TIME WARNER CABLE INFORMATION SERVICES (KANSAS), LLC
系爭專利:US6,298,064、US6,343,084、US6,463,052、US6,473,429、US6,633,561
判決日:March 18, 2019(判決更新)

本案經Sprint對Time Warner等人提出侵權告訴,地院陪審團判決所有專利侵權成立,並判損害賠償1億4千萬美元。

在原本CAFC判決中,同意地院陪審團在專利侵權成立後判決1億4千萬美元的賠償金額的決定,被告時代華納(Time Warner)提出請願(petition),要求重審兩個提議:(1)損害賠償的分配(damages apportionment),以及(2)專利說明書的揭露要件。如此也使得接受請願的專門小組(panel)稍微修改了判決書,但也僅限於對於損害賠償決定的解釋,賠償金額不變。

系爭專利,如'064案,Claim 1如下,界定一個通訊方法,包括接收設定訊號、處理訊號以選擇連線,產生識別訊息、傳送訊息、接收訊號,並轉換非同步通訊為使用者通訊內容,能根據訊息指定的連線轉送使用者通訊內容。
1. A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a call comprising:
receiving set-up signaling associated with the call into a processing system;
processing the set-up signaling in the processing system to select a DS0 connection;
generating a message identifying the DS0 connection;
transmitting the message from the processing system;
receiving the message and an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call into an interworking unit;
in the interworking unit, converting the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into a user communication; and
transferring the user communication from the interworking unit to the DS0 connection in response to the message.



從以上範圍以及圖式可知,此通訊方法架構在ATM非同步傳輸的技術上,使得本案主要爭點在於如何解釋專利範圍,以及是否被說明書支持的議題上。

議題一:
在損害賠償分配議題中,採用「Georgia-Pacific factors」,原告Sprint的專家對此論述,認為損害賠償僅止於「訴訟專利所提供增加的利潤(incremental profits are attributable to the patents in suit)」,而陪審團提出損害賠償應基於專利特徵所帶來的價值(value added by the patented features),法院認為以上兩個解釋沒有不同。

議題二(本篇重點):
在專利說明書揭露要件的議題中,法官有不同意見,Mayer法官認為說明書揭露內容沒有支持系爭專利範圍,另兩位法官Bryson與Chen則認為有支持。

被告侵權物為VoIP系統,其中爭議是一般常見的網路位址「IP(Internet Protocol)」與非同步傳輸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的差異,雖然兩者都有關封包通訊技術,但運作方式不同,例如ATM使用虛擬路線形成的固定路徑,但IP不是。

"Two types of packet-based technology that are pertinent to this case emerged: (1) asynchronous transfer that established fixed routes for communications but enabled multiple users to share the circuits at the same time; and (2) internet protocol (“IP”) technology, in which each IP router in an IP network would make an individual routing decision for each packet based on the ultimate destination of the packet. In the IP system, individual packets that are part of a single communication can travel different paths to the same destination."

主要爭點:簡單來說,基本的差異是,ATM的封包路徑為固定路徑,IP的封包傳遞路可以不同路徑,但為何ATM based的說明書與專利範圍可以解釋涵蓋到IP上?

5件系爭專利中,關於"call control"的專利為'052, '561,描述電信通訊網路的控制技術;關於"broadband"的專利為'064, '084, '429,描述傳統PSTN與數據網路之間介面技術。被告侵權產品則是關於VoIP(IP based網路語音)技術。

THE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議題,涉及35 U.S.C. § 112,被告Time Warner主要的訴求是,說明書並未支持系爭專利範圍,以及,說明書描述著重在ATM技術,沒有IP技術。

法官Mayer對判決的反對意見是,回到系爭專利說明書中,其中主要是描述ATM,而沒有IP,如果專利範圍涵蓋到IP技術,則無法被說明書所支持。

法官Bryson與Chen(多數)則表示,說明書並沒有明確排除IP技術,也沒有明確限定在ATM,其中如用語「broadband」在相關技術領域的人來看,這是一個IP的技術描述,使得解釋專利範圍時,說明書可以支持較廣範圍。

關於專利說明書揭露要件,法官引用案例Ariad Pharms., Inc. v. Eli Lily & Co. (Fed. Cir. 2010) (en banc),這個揭露程度的議題應由陪審團決定,即如陪審團意見,認為系爭說明書同時涵蓋call control與broadband,符合揭露要件

本部落格相關報導:
一個有關說明書揭露規範的案例(https://enpan.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_15.html
- 說明書揭露的程度 - Ariad v. Eli Lilly (Fed. Cir. 2010)https://enpan.blogspot.com/2015/06/ariad-v-eli-lilly-fed-cir-2010.html
- 侵權與否與專利揭露內容是否足夠有關 - AbbVie v. Janssen Biotech案例討論(https://enpan.blogspot.com/2014/07/abbvie-v-janssen-biotech.html

在雙方爭論中,包括專家證詞交互詰問後,法院認為,雖然系爭專利中有關broadband的專利內容焦點放在ATM技術上,但要求Time Warner要清楚證實系爭專利說明書缺乏足夠的揭露內容,不過,法官認為從Time Warner的證詞來看,並沒有說服力反倒認同原告Sprint專家證詞所說的,ATM與IP兩個技術可以互用,IP的檔案封包可以在ATM網路上傳遞!這點,Time Warner專家同意IP資料可以傳遞於ATM網路上(這是陪審團如此判斷的關鍵)。

DOCTRINE OF EQUIVALENTS」議題,這類在前專利是否可以涵蓋在後發展的技術的侵權爭議,會碰到「均等論適用」的問題,陪審團在broadband專利侵權判決中,認為適用均等論,侵權成立。

被告侵權產品中使用了「MGX8880 media gateway」(這是Cisco產品),其中具有可以轉換數據到IP網路上的裝置,陪審團認定,在「function-way-result test」測試下,這個基於IP的裝置與ATM based的技術為均等。

法院最終判決,基於「均等論」的適用,侵權被告Time Warner並沒有證明系爭專利說明書沒有支持專利範圍的解釋(ATM技術涵蓋IP)

判決文:http://www.cafc.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opinions-orders/17-2247.Opinion.3-18-2019.pdf(備份:https://app.box.com/s/hymvb2ic7i09t59fkfioo5gmqunr18tt

my two cents:
看來,關於專利說明書揭露的程度在法院階段是「陪審團」(代表一般普通人)說了算。

我個人認為,是否一件專利可以涵蓋在後發展的技術?就看,在後發展的技術中是否存在與在前專利之間「技術上實質的差異」,如果概念一致,且專利範圍夠廣,恐怕是可以涵蓋(至少均等),如果顯然技術不能互用(interoperable),應該不能說是一樣的!

「說明書沒有明確排除,也沒有明確限定」的概念算是寫專利說明書的人的工作態度,一方面要撰寫明確的實施例,另一方面希望解釋專利範圍有一定的廣度,因此在撰寫時會保留「過於明確」的描述方式。

本篇資料參考:
https://patentlyo.com/patent/2019/03/broadened-written-description.html

R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