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Reduction to Practice - Univ. Pittsburgh v. Hendrick (Fed. Cir. 2009)案例討論

MPEP Section 2138.05, "Reduction to Practice"

"Reduction"英文意義有縮小、轉換、歸納與簡化的意思,Reduction to Practice則可說是經過轉換實現,大家好像都說是「付諸實現」的意思!
在證明發明人是誰時,除了概念(conception)是誰提供的之外,常用誰付諸實現(reduction to practice)作為依據。發明人包括概念發起人與據此實現的人

美國"過去"雖然採用發明人主義,也就是發明人付諸實現的當下作為發明日,這也產生了不少爭端,包括專利案的權利歸屬、再審等程序都與此息息相關。但實務上仍多以申請日(filing date)作為付諸實現的日期,如果沒有其他爭議或阻礙,發明人通常不需提出證據證明自己就是發明人。

此案例涉及何謂「reduction to practice」付諸實現的時間?如果技術僅止於概念,概念本身並不需要證明;但如果概念得到科學驗證,這就是reduction to practice;還有,如果概念實現達到預期的目的,也是一種reduction to practice。

案例討論: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v. Marc Hendrick (Fed. Cir. 2009)

系爭專利US6,777,231涉及一種從脂肪提取幹細胞的方法,這原本是個聯合研發的技術,不過在取得專利時,產生其中告訴人Marc Hendrick是否為共同發明人的爭議?

US6,777,231主要範圍有4項,
1. An isolate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that can differentiate into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 consisting of a bone cell, a cartilage cell, a nerve cell, or a muscle cell.
2. An isolated, adipose-derived multipotent cell that differentiates into cells of two or more mesodermal phenotypes.
3. An isolate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that differentiates into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 consisting of a fat cell, a bone cell, a cartilage cell, a nerve cell, or a muscle cell.
4. An isolated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 that differentiates into a combination of any of a fat cell, a bone cell, a cartilage cell, a nerve cell, or a muscle cell.
此案例中,從實驗室研發記錄中得知有兩個主要發明人(Katz and Llull),發明人已經可以從人體抽出脂肪轉換為各種細胞的技術,並萃取幹細胞。但是這個實驗結果(脂肪製造幹細胞)尚未被科學證實,而之後才來到實驗室的Marc Hendrick與他的團隊則加入,並證實這個實驗結果確實達到將人體抽出脂肪製造幹細胞的發明。

案件爭議在於Marc Hendrick主張他應該列為發明人(上訴人共有Marc H. Hedrick, Prosper Benhaim, Hermann Peter Lorenz, and Min Zhu),在地方法院階段時,法官認定Hendrick並非共同發明人,案件上訴進入CAFC,聯邦法院根據聯合研發的筆記作為證據,認為在Marc Hendrick加入此實驗室前已經完成該發明,Marc Hendrick僅是提供科學驗證的人,並非最後付諸實現時的共同發明人之一。

討論:


判決書中花了不少的篇幅描述在Katz、Llull兩位醫師在匹茲堡大學實驗室的發明過程,每個階段有著明確的時間點,到了1997年4月,兩位醫師確認所取得的細胞為人類細胞,且可以確認這些細胞的特性。

到了1997年7月,Marc Hedrick加入匹茲堡實驗室,也寫作有關實驗的計畫,甚至也提出有關細胞可以轉為脂肪、骨頭、軟骨與肌肉組織的發明。

到了1998年,Macr Hedrick與其團隊回到UCLA他原本的地方,且繼續在匹茲堡的相關工作, 並提出不同在匹茲堡實驗室的方法,且成功複製脂肪萃取的細胞,同時在匹茲堡的實驗室也有進一步成果。

到了1999年,匹茲堡實驗室提出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Marc Hedrick列名發明人之一;到了2000年,UCLA的Hedrick實驗團隊在UCLA提出發明提案,也鼓勵UCLA提出發明申請案,不過其中主張了其發明概念開始於1997年在匹茲堡的實驗成果

匹茲堡實驗室所提出的發明專利申請案於2004獲准,相關專利獲准範圍如本文所載,其中引用的發明標的為最初發明人Katz與Llull的"adipose-derived stem cell",並提出刪除其中幾位發明人的請求,也就是此案提出上訴的幾位。

在地方法院對此刪除發明人的請求作出審理,Marc Hedrick主張其中發明應該限縮到"“species of stem cell distinct from the mesenchymal stem cell that is obtainable from bone marrow tissue",也就是Hedrick團隊所努力的部份,因為Hedrick團隊不承認Katz與Llull已經完成的發明,這成為一種反證。於是,地院認為說明書支持人Katz與Llull主張的標的,也同時確認該發明在Hedrick團隊加入時就已經完成。匹茲堡實驗室曾經在地方法院作出誰是發明人的決定後對USPTO提出更正發明人的請求,並以此判決作為附件。

案件進入CAFC, 因為Marc Hedrick團隊主張該發明標的應該是限縮到上述那句話的技術,反而表示他們對目前已經獲准專利的範圍無關(發明完成較早,標的不同,說明書內容與Hedrick宣稱的不符),CAFC同意地院判決,也認為Hedrick團隊的工作並非對該發明為決定性的工作。

爭議涉及「誰是發明人(35USC116)」 的判斷,

幾個原則可以參考:
證明有發明完成時的揭露內容。
"The test for conception is whether the inventor had an idea that was definite and permanent enough that one skilled in the art could understand the invention; the inventor must prove his conception by corroborating evidence, preferably by showing contemporaneous disclosures."
發明的發現算是付諸實現的一部分。
"He need only show that he had the complete mental picture and could describe it with particularity; the discovery that the invention actually works is part of its reduction to practice."
每個發明人應對發明有貢獻。
"In a joint invention, each inventor must contribute to the joint arrival at a definite and permanent idea of the invention as it will be used in practice."

目前專利公告中Marc Hendrick仍列名其中。

功課之一:
發明的主張範圍會影響誰是發明人,也就是每一個請求項都有其發明人,是否對特定項次的技術有貢獻成為是否列名發明人的判斷依據。

功課之二:
利用科學證實發明完成的人不見得是發明人,端賴於他是否對請求項主張的權利範圍沒有技術貢獻。

功課之三:
科學證明並非完成發明的必要條件。

功課之四:
即便是在共同開發的合約下,誰是真正的發明人仍需要注意,特別是研發記錄將真實反映出誰是真正發明人,發明人簡單來說就是對該發明有貢獻的人,也是將發明從原本概念付諸實現的人。

資料參考:Patently-O, CAFC

Ron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