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0日 星期六

設計專利的"顯而易見性"判斷與案例 -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V. COVIDIEN, INC. (FED. CIR. 2015)

本篇討論「設計專利的"顯而易見性"判斷」,這是看了ipwatchdog的vlog的一些筆記。
資料來源:https://www.ipwatchdog.com/2022/04/30/ip-practice-vlogs-determining-obviousness-design-patents/id=148686/

設計專利的專利性仍是考量新穎性(102)與進步性/非顯而易見(103),而設計專利的非顯而易見的考量之一是通過「一般觀察者/普通觀察者/average oberserver/ordinary observer」,對照先前技術,"以整體而言(as a whole)",而不是比對每個設計元素。

ordinary observer」案例:ETHICON ENDO-SURGERY, INC. V. COVIDIEN, INC. (FED. CIR. 2015)

CAFC判決:https://cafc.uscourts.gov/opinions-orders/14-1370.opinion.8-5-2015.1.pdf(備份:https://app.box.com/s/xaleufueuyjd4xjkz2mp0wk7az6f5ags

本案是原告Ethicon對Covidien提起侵權告訴,系爭專利包括好幾件發明專利(US8,182,501, US5,989,275)與設計專利(USD661,801, D661,802, D661,803, and D661,804)。

被告主張發明專利無效,理由是不明確,主張設計專利無效,理由是功能的變化,侵權不成立。根據地院的判決,否決被告對於發明專利的無效主張,同樣地也否決被告對設計專利的無效主張。

在此謹摘要「設計專利」無效主張中如何判定其功能性特徵,CAFC認為地院在設計功能性特徵的判斷要求過於嚴格,也就是認為地院專注於不主張的功能性特徵比設計專利中所主張的裝飾性設計還多。

在侵權判斷中,會將設計中的功能性特徵排除外,對剩下裝飾性特徵進行侵權比對。其中設計專利為外科手術的裝置如下。

USD661,801

USD661,802

USD661,803

USD661,804

針對設計專利的專利性判斷,上述D'801, 803案主張的裝飾性設計為其中的「倒U形」的板機部分,D'802, 804還加上上方的固定旋鈕部分。

地院判定以上幾個主張的設計部分為功能性元件,因此設計無效,這是基於2006年PHG Technologies案例的判斷,而功能性特徵應該排除於侵權比對的原則為基於2010年Richardson案,可參考過去報導:設計專利侵權判斷應排除功能性元件 - 案例Richardson v. Stanley討論(https://enpan.blogspot.com/2015/08/richardson-v-stanley.html),經排除後,專利無效,侵權不成立。

然而,地院法官又補上一句,即便沒有將功能性元件排除在設計專利範圍之外,基於「普通觀察者/ordinary observer」測試原則(案例:Egyptian Goddess, Inc. v. Swisa, Inc., 543 F.3d 665 (Fed. Cir. 2008) (en banc)),侵權也不成立。

可參考過去報導:仿冒者勝訴的關鍵 - Lanard Toys Limited v. Dolgencorp LLC and Ja-Ru (Fed. Cir. 2020)(https://enpan.blogspot.com/2020/05/lanard-toys-limited-v-dolgencorp-llc.html

"CAFC判斷設計專利範圍的邏輯是,基本上以設計圖式為主,但會區分其中「裝飾性特徵」與「純功能特徵」(ornamental or purely functional),這部分參照美國最高法院案例"Egyptian Goddess",Egyptian案也在許多經典案例中引用,算是經典中的經典。"

縱使如地方法院判定系爭設計主張的部分屬於功能性特徵,而判定設計專利沒有範圍可言(no scope),但仍是針對其中主張的部分進行了侵權比對。

判斷設計是否侵權,要以「普通觀察者/ordinary observer」(如一個消費者)眼光來看被告侵權物與設計是否實質相同。如果兩者相似程度可以騙到普通觀察者(買A被誤認是買到B),侵權成立

顯然,這是專利權人要證明(優勢證據/preponderance of the evidence)有以上情況,如果比對對象有實質區隔(sufficiently distinct)或是明顯不同(plainly dissimilar),侵權不成立

(重要)反之,如果設計與被告侵權物並沒有明顯不同,這時還要比對先前技術以辨識其中差異是否不是概念上的明顯(not noticeable in the abstract),而是對普通觀察者而言為實質相似於先前技術?

以上比對雙方的差異,是以整體而言,不是逐一特徵比對,如果差異實質相似於先前技術,侵權不成立

本案設計與被告侵權物:

CAFC調整地院排除功能性特徵的方式,另一方面同意,就普通觀察者而言,系爭設計與被告侵權物之間有實質差異。

再來就是爭議何謂普通觀察者?

最高法院在Gorham判例中解釋普通觀察者不是相關領域中的專家,而是一個具有普通敏銳度的主要購買者。

"The Supreme Court explained in Gorham that the ordinary observer is not an expert in the claimed designs, but one of “ordinary acuteness” who is a “principal purchaser” of the underlying articles with the claimed designs."

最終判決系爭設計與被告侵權物"整體而言"為明顯不同。

------------------------------

根據以上案例形成判斷設計專利是否為顯而易見性的原則。

判斷設計專利的非顯而易見性,先通過普通觀察者考量設計的周邊特徵(environment features),所謂周邊(環境)特徵,就是設計主要視覺特徵以外的特徵,通常可指設計以外的不主張部分。

若有多件前案的組合,要判斷是否一般技術水平的設計者可以結合先前技術的教示而創作出系爭設計的整體視覺特徵。

這時,審查原則是,找出一個與系爭設計基本上有相同視覺印象(visual impression)的主要引證案。所謂主要引證案與系爭設計的整體外觀沒有實質差異(substantial difference),以及不需要通過大修改來創造出整體視覺上的相似度。

基於單一引證案,若得出單一引證案就已經在整體上與系爭設計沒有實質差異時,也就是無需大修改就已經相似,就可以判定系爭設計是否是顯而易見。

如果找不出視覺上最接近系爭設計外觀的主要引證案,系爭設計應具備專利性。

當得出主要引證案,還可參考第二引證案,判斷相關領域一般設計者通過修正主要引證案,參考第二引證案,是否可以創作出與系爭設計整體相同的外觀。這裡考量的標準是,第二引證案僅是用來填補系爭設計與主要引證案些微差異。

當然,這個題目本部落格也沒有少過,可參考:
- 設計的非顯而易見性是整體來看 - In re Lapworth (1971) (https://enpan.blogspot.com/2022/02/in-re-lapworth-1971.html

"設計專利的專利性測試: 
1) 考量的是普通觀察者的視覺感受。 2) 細節差異不會影響普通觀察者對於設計整體外觀的印象。 3) 比對前後設計,不是比對細節差異,而是整體來看的獨特性(distinctiveness in overall appearance )。"

- 發明與設計(厚度、Logo)侵權的案例 - Columbia Sportswear v. Seirus Innovative Accessories (Fed. Cir. 2019)(https://enpan.blogspot.com/2020/02/logo-columbia-sportswear-v-seirus.html

Ron

2022年4月29日 星期五

JPO修法禁止「multi-multi claim」,包括各國筆記

「multi-multi claim」是依附多重附屬項(或稱多項附屬項)的多重附屬項,過去已知,歐洲專利局並未禁止多項附屬項直接或間接依附多項附屬項,在本次修法前,日本也沒有禁止這類依附關係。

JPO過去沒有禁止多項附屬項直接或間接依附多項附屬項,而現在正式修法(專利法、新型專利法)禁止「multi-multi claim」,於April 1, 2022實施。禁止「multi-multi claim」的理由是為降低專利審查的工作量,降低第三方監控專利的負擔,也可與國際實務接軌。

Article 36(6)(iv)

If a patent application filed after the enforcement of the Ministerial Ordinance contains any Multi-Multi claim, it falls under a reason for refusal for violation of Article 36(6)(iv) (Ministerial Ordinance Requirement on Statement of Claims.)

Any Multi-Multi Claim and claim referring to that is not subject to the examination for requirements other than the Ministerial Ordinance Requirement on Statement of Claims pertinent to Multi-Multi Claims.

If, in response to a notice of reasons for refusal for violation of the above Ministerial Ordinance Requirement on Statement of Claims, Multi-Multi claims are amended in proper form, and, as a result of which it becomes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amended claims and to be notified only the reasons for refusal that becomes necessary to notify due to the amendment, this shall be the final notice of reasons for refusal.

If an application for a utility model registration filed after the enforcement contains any Multi-Multi Claim, it shall not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Basic Requirements) provided in Article 6bis of the Utility Model Act.

=>意思就是在正式實施日4/1/2022以前申請的發明與新型,以及關聯的後續案,如分割案,並不受到這次修法限制,不溯及既往)

禁止Multi-Multi claim範例:

Claim 4與Claim 3為不同分類,也禁止Multi-Multi claim寫法:

這種複雜的依附關係確實造成解讀專利範圍的困擾以及審查的負擔:

----------------------------------------------------------
以下摘錄一些國家對多重附屬項的規定:

-美國MPEP608.01(n)
"A multiple dependent claim shall not serve as a basis for any other multiple dependent claim."

-PCT

-CN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2條:从属权利要求只能引用在前的权利要求。引用两项以上权利要求的多项从属权利要求,只能以择一方式引用在前的权利要求,并不得作为另一项多项从属权利要求的基础。

-EPO
過去曾有報導日本與歐洲專利可接受多重附屬項依附多重附屬項的撰寫形式:多重附屬項筆記 - about Claims(https://enpan.blogspot.com/2016/06/about-claims.html)。

歐洲專利實務沒有明文禁止多重依附多重附屬項的形式,這是源自訴願判例(BOARD OF APPEAL AND ENLARGED BOARD OF APPEAL CASE),關於專利範圍的解釋,一般原則是相關領域技術人員可以使用其一般知識根據原申請案與相關日期客觀地、直接而明確地推導出專利標的。相對於"US-style"的附屬項記載明確排除多重附屬項(multiple dependent claim)作為另一多重附屬項的依附項,歐洲專利局表明這不是不可以超越的限制,


-我國(TIPO)
根據我國專利法施行細則第18條第5項之規定,禁止多項附屬項直接或間接依附


TIPO參考資料:多項附屬項之相互依附與發明單一性之審查(https://www.tipo.gov.tw/tw/dl-5628-329bd8d3f9354a2f93ae51fbe318a46d.html

my two cents:
過去的規定可能被推翻,但部落格也不會刻意刪除相關內容,因此查看規定要與時俱進,小心日期避免取得錯誤資訊。

Ron

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歐洲答辯過程中修正說明書規定以及判例討論 - T1808/06

我覺得歐洲專利說明書的撰寫與台、美、中等國很不有些不同相同,雖有可解釋空間,或是法條解釋的彈性,但字面上解釋就是說明書中不能有未被申請專利範圍所涵蓋的實施例,也就沒有太大後續案(CA)等太大的布局空間,更影響實務上說明書修正的要求。

在歐洲答辯過程中,審查委員將根據檢索報告與申請人修正要求說明書有對應修正,說明書的修正規定根源於歐洲專利法第84條(Article 84 EPC)要求說明書應支持申請專利範圍,而說明書的修正的根據細節在Rule 42 EPC - content of the description:

(1)
The description shall: 
(a)
specify the technical field to which the invention relates; 
(b)
indicate the background art which, as far as is known to the applicant, can be regarded as useful to understand the invention, draw up the European search report and examine the European patent application, and, preferably, cite the documents reflecting such art; 
(c)
disclose the invention, as claimed, in such terms that the technical problem, even if not expressly stated as such, and its solution can be understood, and state any advantageous effects of the invention with reference to the background art;  
(d)
briefly describe the figures in the drawings, if any; 
(e)
describe in detail at least one way of carrying out the invention claimed, using examples where appropriate and referring to the drawings, if any; 
(f)
indicate explicitly, when it is not obvious from the description or nature of the invention, the way in which the invention is industrially applicable. 
(2)
The description shall be presented in the manner and order specified in paragraph 1, unless, ow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invention, a different presentation would affo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r be more concise.

Rule 42(1)規定說明書應:
(a) 界定出發明技術領域;
(b) 指出可理解發明而能據此進行檢索與審查的申請人已知的背景技術,較佳地,可引述相關文獻
(c) 揭露要主張權利的發明內容,包括可理解的技術問題的解決方案,描述技術功效;
(d) 簡述圖式;
(e) 細節描述實現發明的內容,使用基於圖式的範例;
(f) 明確指出發明的產業可利用性;
Rule 42(2)表示要能明白或簡潔地表達發明內容。

如此,一般面對歐洲審查意見時,會接獲檢索報告,一般做法會將其中涉及發明新穎性與進步性的前案(列舉專利相關編號)簡述加入背景的描述中;發明技術領域應對應到修正後的請求項範圍(如果發明沒變,就不用修正);發明內容(Summary)部分應對應修正後請求項內容,例如可加入 "The invention is set out in the appended set of claims"或是"The invention is as defined in claim X"帶過,而不用一定要重複請求項內容;另要求刪除不被請求項涵蓋的實施例,除非實施例可合理地可用於強調修正後請求項描述的技術方案,或者應註解非發明的一部分。

相關修正要求如下(範例):

-------------------------------------------------------------------------
上述OA截圖中提到"EPC guidelines F-IV, 4.3":若有產生不明確而影響保護範圍的情況,應避免任何說明書與請求項之間存在的不一致性(inconsistency),最後一段也提到,可能因為專利審查過程中限縮原本提出多個獨立請求項的情況(Rule 62a(1)),或是要求申請人指出要進行檢索的專利標的(Rule 63(1)),或是因為不符單一性而做出的選擇限制(Rule 64, 164),
(排除部分保護標的)使得說明書、圖式與請求項經常有不一致的情況發生,這時,EPC規定應將說明書中未被專利範圍涵蓋的實施例或範例刪除,或是表明不被專利範圍涵蓋("the embodiments and/or examples of the non-claimed inventions must be either deleted or clearly indicated as not being covered by the claims.")。

所謂「不一致」的情況如:(1)單純地說明書與請求項用語不一致;(2)重要特徵明顯不一致;(3)部分說明書與圖式與保護標的不一致。

相關判例為T1808/06,案件資訊如下:
案件編號:T 1808/06
判決日:14 February 2008
系爭專利申請號:EP92903433.8(European patent No. 0 567 529)
專利權人/回應人(respondent):Multisorb Technologies, Inc.
異議人(opponent):Mitsubishi Gas Chemical Company, Inc.
相關法條:EPC Art. 69(1), 84, 123(2)

系爭案關於「Oxygen-absorbing label」:

本案緣起由異議人Mitsubishi對系爭專利提起異議,異議理由是:說明書中有不被保護的實施例,使得說明書內容與請求項內容相違背,但在歐洲異議程序(opposition proceeding)決定中,判定系爭專利有效,理由是:從沒有申請專利範圍中特定元件(sheet of moisture-absorbing paper)的實施例來看,並沒有造成申請專利範圍的不明確,判定專利有效

異議人不服決定,提起上訴。

上訴人/異議人主張系爭專利說明書與圖式並沒有正確地適用專利範圍,違反Art. 84 EPC規定。

上訴人主張,系爭專利範圍中在低濕度環境中使用「moisture-absorbing paper」的技術範圍並未被原說明書支持,特別是圖式與相關說明內容沒有這個「moisture-absorbing paper」。專利權人/回應人反對這個主張,表示說明書範例中有揭示使用了"moist blotter paper",這就是吸收濕氣的紙。

訴願決定:

首先確認專利說明書應支持請求項範圍的規定(Art. 84 EPC),因此應通過修正以確保兩者之間的一致性,也就是不被請求項所涵蓋的實施例應該被刪除。

(一些委員會的說明)根據Art. 69(1) EPC與相關審查基準(part C, chapter III, point 4,3)中規定的「inconsistencies」,可能誤導為它可被理解為直接適用在審查或是異議程序中請求項應被說明書支持以及明確性的要求,但這不是關於保護範圍,因為程序為由是不能修正說明書的,也就是不能修正核准專利。Art. 69(1) EPC不是規定要修正專利範圍,而是解釋專利範圍的規定。

在爭議中,回應人/專利權人不同意異議人要求應從系爭專利說明書刪除的部分,也就是用在低濕度環境的相關說明,但也有部分刪除建議是雙方同意的。訴願委員會對其中主要請求(main request)-是否同意上訴人要求刪除的部分,認為,因為根據申請專利範圍,不能排除說明書中應用在低濕度環境的適用 (可對照上述上訴人的主張),也就是請求項中moisture absorbing paper可以從低濕度環境中吸收濕氣,因此否決上訴人的主要請求

但同意上訴人要求刪除未能解釋專利範圍的相關段落的次要請求(auxiliary request)。

歐洲訴願委員會結論:根據Art. 84 EPC規定,請求項應被說明書支持,因此會要求修正說明書;但在審查程序中,在需要參考Art. 69(1) EPC以說明書解釋專利範圍而沒有擴大範圍時,不用修正。

也就是說,根據訴願決定,Art. 84 EPC規定請求項應被說明書支持,而適應修改後的請求項,應小心地改寫說明書,以避免說明書與請求項不一致的問題,因為兩者不一致將會導致請求項發明不明確。但也提到,不再被請求項涵蓋的實施例應被刪除,除非這些實施例還可合理地被考慮以強調發明標的,若是這樣,還是要在說明書中標註某些實施例未被請求項涵蓋的用語

=>只要沒有造成解釋專利範圍的疑慮,是否要將不被專利範圍涵蓋的實施例從說明書刪除,還是可以討論的,也不一定要刪。

就整理結論來看,其實就是以下截錄的headnote,維持系爭專利的專利權。


my two cents:
首先一提的是,有時CLAIM寫為請求項,有時寫為申請專利範圍,或專利範圍,其實是有點亂用,我自己也不一致,也懶得改,但就核准範圍來說,應就使用專利範圍,在此說明。

不論實際如何運作,至少歐洲專利規定是實踐「一發明一申請/一專利」的原則,法律上規定說明書不能揭露不主張權利的內容,就不同於美國、日本等實務上會將所有可實施的方案都揭露在說明書,請求項與說明書沒有太嚴格一致的規定,因此可以有後續案的布局,如CA, CIP, DIV等。

歐洲專利答辯時,若有伴隨申請專利範圍的修正,應對應修改說明書,至少:把影響新穎性與進步性的內容列舉在背景技術中;修改summary以符合修正後請求項;以及刪除未被修正後請求項保護的實施例。


Ron

2022年4月21日 星期四

「CRISPR-Cas9」的衝突議題 - UC v. BROAD

本案回頭看UC與BROAD兩個陣營在「CRISPR-Cas9」高端生物科技競爭的重要判決,加上有同事論文涉及這個議題,讓我更細節地看這個非本身領域的議題,加上過去曾經了解過其中過程與爭議,涉及了衝突程序、"成功的合理期待"、"他人失敗"等非顯而易見性議題,十分有趣。本篇是有點冗長,因為重點蠻多的。

案件資訊:
上訴人: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VIENNA, EMMANUELLE CHARPENTIER
被上訴人:BROAD INSTITUTE, INC.,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系爭申請案:13/842,859
判決日:September 10, 2018

---本案先前PTAB的衝突程序(interference process)報導---
參考過去報導:CRISPR的專利爭議討論 - 牴觸程序(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03/crispr.html

先從過去的報導知悉"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associated proteins)"技術發展的「CRISPR/Cas系統」為一種細菌自身的後天免疫系統,是一個很重要的遺傳病學很重要的技術。

CRISPR的關鍵技術「CRISPR–Cas9」是一種細菌防禦系統,也是各方生技技術開發爭奪的焦點,CRISPR–Cas9的基礎專利為US8,697,359(發明人為張鋒團隊)。

Interference結論: 本案結論是,BROAD專利為關於在真核環境(eukaryotic environment)中的CRISPR-Cas9系統,與UC並未限定CRISPR-Cas9系統的應用環境,因此兩者沒有牴觸/衝突("no interference-in-fact"),PTAB駁回各方牴觸主張。
-----------------------------------------------------------------------

本案當事人加州大學、維也納大學和 Emmanuelle Charpentier統稱「UC」,另一方Broad Institute, INC.,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人員統稱「BROAD」。

UC針對PTAB作出UC申請案「13/842,859」與BROAD的12件專利與1件申請案,PTAB判定BROAD的12件專利與1件申請案相對於系爭申請案'859並非顯而易見(BROAD's claims would not have been obvious over UC's claims),UC上訴CAFC。

本案系爭申請案為使用CRISPR-Cas9系統」切割DNA分子,CRISPR-Cas9有3個成分:(1) a “crRNA”; (2) a “tracrRNA”; and (3) the Cas9 protein.

其中“crRNA”是一種具備特定DNA序列中可變部分的RNA分子,具有靶向特定 DNA 序列的可變部分。而關於系爭申請案中的核苷酸(nucleotides編造RNA分子的可變部分以補充DNA中的目標序列並與目標DNA混合。如此,"Cas9蛋白質"與“crRNA”與“tracrRNA”互動,以能切斷在目標位置的DNA的兩個鏈。

這部分就是相關爭議的重點,針對充滿了商機的部分,到底誰擁有這部分專利權?

早於2012年8月,UC研究報告證明CRISPR-Cas9系統」中隔離的元素可用於非細胞實驗環境之外(體外)(“Jinek 2012”)。到了2013年2月,BROAD研究報告將CRISPR-Cas9」用在人類的細胞鏈上。雙方都申請專利。(編按,根據同事提供的資訊,雖UC較早得出上述結果,但是BROAD對專利申請比較"聰明",提出加速審查程序因此可以較早獲得專利)

根據已知特徵,「CRISPR-Cas系統」天然存在於原核生物(prokaryotes中,例如細菌、但尚未發現天然存在於真核生物(eukaryotes中,如植物和動物。

在上述(“Jinek 2012”)研究報告中,並沒有論及將CRISPR-Cas9」用在真核生物(eukaryotes的實驗結果,且系爭申請案'859也沒有參照特定細胞態樣或是環境。也就是說,'859專利申請案並未涉及將CRISPR-Cas9用在真核環境,也就是沒有突破上述天然已知的特徵

列舉衝突程序的代表申請專利範圍:

系爭申請案'859中claim 165:

165. A method of cleaving a nucleic acid comprising contacting a target DNA molecule having a target sequence with an engineered and/or nonnaturally-occurring Type II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 CRISPR associated (Cas) (CRISPRCas) system comprising

a) a Cas9 protein; and
b) a single molecule DNA-targeting RNA comprising
i) a targeter-RNA that hybridizes with the target sequence, and
ii) an activator-RNA that hybridizes with the targeter-RNA to form a double-stranded RNA duplex of a protein-binding segment,

wherein the activator-RNA and the targeter-RNA are covalently linked to one another with intervening nucleotides, wherein the single molecule DNAtargeting RNA forms a complex with the Cas9 protein, whereby the single molecule DNAtargeting RNA targets the target sequence, and the Cas9 protein cleaves the target DNA molecule.

BROAD的專利US8,697,359中Claim 1:

1. A method of altering expression of at least one gene product comprising introducing into a eukaryotic cell containing and expressing a DNA molecule having a target sequence and encoding the gene product an engineered, non-naturally occurring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CRISPR associated (Cas) (CRISPR-Cas) system comprising one or more vectors comprising:

a) a first regulatory element operable in a eukaryotic cell operably linked to at least one nucleotide sequence encoding a CRISPR-Cas system guide RNA that hybridizes with the target sequence, and
b) a second regulatory element operable in a eukaryotic cell operably linked to a nucleotide sequence encoding a Type-II Cas9 protein,

wherein components (a) and (b) are located on same or different vectors of the system, whereby the guide RNA targets the target sequence and the Cas9 protein cleaves the DNA molecule, whereby expression of the at least one gene product is altered; and, wherein the Cas9 protein and the guide RNA do not naturally occur together.

PTAB啟始衝突程序,BROAD主張終止,認為BROAD的專利與系爭申請案'859之間有專利性區隔(patentably distinct),主要理由即上述理解的,UC提出的CRISPR-Cas9系統應用並沒有合理的期待(reasonable expectation)可以成功地用在真核生物(eukaryotes

PTAB的結論是,基於原核(prokaryotic真核(eukaryotic的差異,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員對於系爭申請案'859的CRISPR-Cas9系統用在真核生物(eukaryotes沒有成功的合理期待,因此UC的'859並未使得BROAD將CRISPR-Cas9系統用在真核生物(eukaryotes的專利為顯而易見。


對PTAB「沒有衝突事實(
no interference-in-fact)」的決定,UC提起上訴。

CAFC階段:

根據舊制35 U.S.C. § 102(g),在不具備專利性區隔的兩個發明之間,僅能由第一發明人的申請案獲准專利。PTAB判斷:(1)是否專利範圍之間有專利性區隔?以及(2)是否兩件專利標的可以相互涵蓋或使對方申請案顯而易見?如果有專利性區隔,並沒有使對方顯而易見,就沒有衝突。

也就是說,所謂衝突程序(interference)就是看雙方申請專利範圍之間是否有專利性的影響,特別是針對顯而易見的判斷,因此涉及Graham v. John Deere Co.的判斷原則。關於其中顯而易見的判斷,一般原則是:"An obviousness determination requires finding that a person of ordinary skill in the art would have been motivated to combine or modify the teachings in the prior art and would have had a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success in doing so."

(重要)BROAD提出專家證人,表示上述真核與原核有本質上的差異,而將CRISPR-Cas9」用在真核生物上是不可預期的,甚至學術界認為這樣做會導致DNA鏈(strand)斷裂,因此就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員來看將CRISPR-Cas9用在真核是沒有成功的合理期待("a skilled artisan would not have had a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success in applying CRISPR-Cas9 in eukaryotic cells"。(編按,其中有些學術上的理由,不在此贅述,可以參考原文,其實在不同領域的人來看,還是可以理解一二的。)


相對地,UC也提出專家證人,證詞並沒有推翻上述專家證人的證詞,表示CRISPR-Cas9系統是否對真核生物有作用“仍有待觀察”(remains to be seen),唯有嘗試才能解決問題。因此,我理解的是,UC專家證人”沒有完全排除可將
CRISPR-Cas9用在真核的可能性,但是否對UC是正面的證詞就看法院怎麼理解~。


特別的是,UC陣營的主要發明人Dr. Jennifer Doudna理解CRISPR-Cas9系統用在真核生物(如人類、動物)是有"極大的瓶頸(huge bottleneck)",甚至也曾發表聲明表示其中有問題、有很多挫折,因此不確定是否可以這樣做,如果有任何成功的話,這是極大/深度的發現(profound discovery

表示,雖UC的專利特徵是將CRISPR-Cas9系統用在原核生物,如細菌,但也曾經嘗試將CRISPR-Cas9系統用在真核生物,但是失敗了,並承認如果有人這樣做是個極大的成功。(編按,這些講法變成BROAD陣營的專利答辯策略~~~,並且合理期待地具有專利性!)


不僅是CAFC,PTAB應該也是花瞭不少力氣來審查本案衝突議題,還研究了基因編輯技術才來判斷過去的研究是否可以證明UC陣營主張其具有成功的合理期待?表示即便確實過去有些少數的成功經驗,但都是需要在嚴格的定義下的特定應用,並不能來證明UC過去的研究可以"合理期待地"涵蓋BROAD的突破

其中主要根據就是「他人的失敗」讓相關領域的先前技術對"CRISPR-Cas9系統用在真核生物"缺乏成功的合理期待。

如此,CAFC同意PTAB的裁決,因為各種證據都支持PTAB判定"先前技術(UC系爭專利申請案,"instructions in the prior art")並未建立BROAD專利的成功的合理期待"("we conclude that the Board’s fact finding as to a lack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success is supported by substantial evidence")。

(結論)根據上述顯而易見性的分析,綜合各種證據以及相關領域的失敗與成功,CAFC同意PTAB裁決先前技術並未建立成功的合理期待(not a 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success),並且雙方權利沒有衝突/牴觸事實(no interference-in-fact)。

my two cents:
(本案例涉及生物科技,部分內容是查詢Google翻譯與字典得出,在此註明)
(在此提醒的是,本案張鋒陣營的統稱為"BROAD",而判決文中提到PTAB是用"BOARD",不要搞混

當法院判決表示雙方專利之間沒有牴觸,表示各自有各自的保護範圍,因此UC獲准的專利範圍不能涵蓋BROAD陣營取得用在真核生物的CRISPR-Cas9系統,就目前趨勢來看,可用在真核生物(即及於人類與動物的DNA編輯技術)的BROAD專利範圍可能比較有商業價值。

建議有興趣者可以直接查看原文,以及大量的網路資訊。

據同事提供的資訊,雙方有交互授權,因此大家都一起賺錢。

其他參考-之前曾經討論到「CRISPR-Cas9」的議題:
- CRISPR-Cas9的專利答辯議題(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03/crispr-cas9.html
- CRISPR的專利爭議討論 - 牴觸程序(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03/crispr.html
- 生物技術的專利爭議與申請策略 - 有關CRISPR(https://enpan.blogspot.com/2016/03/blog-post.html


P.S. 感謝同事寶翔提供資訊,這個題目是他的論文題目,我僅針對CAFC判決研究一下,且特別是衝突程序有興趣而已。

Ron

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

關於說明書可實施性案例筆記 - 基於Amgen v. Sanofi案

本篇為參考Patently-O部落格「https://patentlyo.com/patent/2022/04/amgen-sanofi-steps.html」的筆記,案件涉及兩回合CAFC案例「Amgen v. Sanofi」所討論議題:明確性(35 U.S.C. § 112),特別是35 U.S.C. § 112(a)涉及的說明書揭露標準。

可參考過去報導:
- CAFC第一回合:說明書揭露標準的討論 - Amgen v. Sanofi (Fed. Cir. 2017)https://enpan.blogspot.com/2017/11/amgen-v-sanofi-fed-cir-2017.html) 
- CAFC第二回合:實施例多仍可能未達可實施性的揭露要求 - Amgen Inc. v. Sanofi-Aventis (Fed. Cir. 2021)https://enpan.blogspot.com/2021/05/amgen-inc-v-sanofi-aventis-fed-cir-2021.html

目前進入最高法院案件資訊:
請願人/地院原告/CAFC上訴人:Amgen Inc., Amgen Manufacturing, Limit-ed,  and  Amgen  USA,  Inc.
回應人/地院被告/CAFC被上訴人:Sanofi, Aventisub LLC, f/k/a Aventis Pharmaceuti-cals  Inc.,  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  Inc.,  and  Sanofi-Aventis  U.S.  LLC
系爭專利:US8,829,165、US8,859,741

Amgen v. Sanofi案例進入美國最高法院,patently-o作者認為最高法院有極高的機會受理本案,因為案例涉及「說明書記載要求」,說明書揭露的一般原則是要足夠讓相關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說明書內容實施其發明,因此對撰寫說明書的工程師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案例,預計最高法院在今年底會作出意見,議題包括:

(1)是否會由陪審團判斷說明書是否具備「可實施性(enablement)」?(CAFC是同意的)
(2)是否「可實施性」是受到法令要求說明書教示發明相關領域技術人員可製作與使用該發明?
(3)是否「可實施性」是讓發明相關領域技術人員在無需過度實驗(undue experimentation)下而能達成(reach)欲主張權利的實施例的全部範圍?(也就是在不用實質時間與努力就能識別出全部或近乎全部發明的實施例)


請願中提出的討論議題:

不論最高法院作出任何決定,說明書的明確性是基本要求 - 讓發明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員可以據以實施,懸而未決的問題是,誰來判斷這個明確性?陪審團是可以代表一般人,但是否是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員?這把尺不容易界定,所謂可實施性感覺上很抽象,因此可能需要一些判斷原則,不過長久以來已經有不少前例,因此不會因此荒廢。

事實上,USPTO在2019年已經作出一個明確性指導方針:https://enpan.blogspot.com/2019/01/uspto2019_8.html

隨便撈一些案例可以參考:
- 說明書自己承認的內容使得前案可實施本發明 - IN RE: MORSA (Fed. Cir. 2015)(https://enpan.blogspot.com/2018/05/in-re-morsa-fed-cir-2015.html
- 無法據以實施的敗訴案(有關可實施的揭露程度)- Boston Uni. v. Everlight (Fed. Cir. 2018)(https://enpan.blogspot.com/2018/08/boston-uni-v-everlight-fed-cir-2018.html
- 開放式專利範圍與可實施性間的問題 - Promega v. Life Tech. (Fed. Cir. 2014)案例討論(https://enpan.blogspot.com/2014/12/promega-v-life-tech-fed-cir-2014.html

根據Amgen v. Sanofi的一些課程PPT截圖:

Ron

2022年4月7日 星期四

就產品本身而言為顯而易見,不論其製程 - In re Aspen Aerogels, Inc. (Fed. Cir. 2020)

(updated on April 12, 2022)之前曾經報導 - 專利範圍解釋v.先前技術的解釋 - In re Aspen Aerogels, Inc. (Fed. Cir. 2020)(https://enpan.blogspot.com/2021/08/v-in-re-aspen-aerogels-inc-fed-cir-2020.html),本篇接著討論到product by process的專利範圍解釋與可能的好處。

案件資訊:
上訴人/專利申請人:IN RE: ASPEN AEROGELS, INC.
系爭申請案:Patent Application No. 14/446,663
判決日:November 24, 2020

本案緣起專利申請人Aspen Aerogels公司提出專利申請案,經USPTO依據不符35 U.S.C. § 103發出終駁後,經PTAB確認後,申請人上訴CAFC。

系爭申請案'663關於一種分層增強氣凝膠產品(layered reinforced aerogel product),一般
凝膠並沒有強固的結構,此發明就是通過結構設計增強凝膠生成的產品的強固性,傳統的做法就是在凝膠中加入纖維,而本申請案發明提出的方法是將纖維分層交織。Claim 1界定一個合成物,主要成分是「第一層纖維增強氣凝膠材料」以及「第二層含纖維材料」,兩層纖維交織設置。


Claim 1:
1. A composite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first ply of fiber-reinforced aerogel material adjacent to at least one second ply of fiber-containing material, wherein fibers from the at least one first ply of fiber-reinforced aerogel material are interlaced with fibers from the at least one second ply of fiber-containing material.

在USPTO階段,引用先前技術(如下),認為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員可以顯而易知地參考'549教示製作纖維強化結構的方法製作前案'426的合成物,即判定系爭申請案為顯而易見(obvious under 35 U.S.C. § 103)。

先前技術分別是:
US2002/0094426(含纖維棉絮的氣凝膠),此案為Aspen自己的前申請案,也是為多層氣凝膠複合材料,但是沒有交織的纖維結構

JP2000-080549(疊層纖維結構)揭示通過針刺方式形成交織纖維。


CAFC階段:

35 U.S.C. § 103為基於事實證據的法律議題,其中考量的證據是:
(1)先前技術的揭示內容;
(2)先前技術與申請專利的發明之間的差異;
(3)相關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的水平;
(4)這樣水平的技術人員是否有動機修改或組合先前技術達成申請案之發明?

相關案例很多,著名的為「Graham v. John Deere Co. 判例」,可參考之前的文章:https://enpan.blogspot.com/2012/10/graham-v-john-deere-co.html
  1. Determining the scope and contents of the prior art.(確認前案的範疇)
  2. Ascerta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ior art and the claims at issue.(查明權利範圍與前案的差異)
  3. Resolving the level of ordinary skill in the pertinent art.(分辨發明相關領域的一般技術水平)
  4. Considering objective evidence present in the application indicating obviousness or nonobviousness.(考慮申請案中顯而易見或非顯而易見的的客觀證據)
    這部份也就是日後稱為Graham factors -- secondary considerations:商業上成功、解決長期未解決的需求、克服別人的失敗
而本次判決中引用前例為 - Belden Inc. v. Berk-Tek LLC (Fed. Cir. 2015),判決為:http://www.cafc.uscourts.gov/sites/default/files/opinions-orders/14-1575.Opinion.11-3-2015.1.PDF

經法院審理其中實質證據,包括申請人的主張,據此以合理地判斷是否支持PTAB結論。

經查,Aspen認為自己的前申請案'426揭示的是單一氣凝膠有多片纖維結構,與本次系爭申請案的結構不同,例如,'426揭示的是將氣凝膠倒入纖維材料中,沒有具體的「分層/layer」結構,而是一整塊的氣凝膠結構,這裡英文是「monolithic piece of aerogel」。

事實上不容易判斷,claim 1使用的"層"是"ply",就最終產品而言,是否是以氣凝膠填滿纖維材料,或是先將纖維結構分層疊起來後填滿氣凝膠,結果都是一樣的。

法院強調,系爭案不是用「product by process」的撰寫方式,而是界定出合成物的成分包括兩層的纖維結構:「第一層纖維增強氣凝膠材料」以及「第二層含纖維材料」,使得法院認為申請專利範圍的文字並未反映出申請人主張的創新的點:將一層以纖維加強的氣凝膠結構連結到分開的另一層纖維材料中。因此認為,就產品面來看,與申請人自己的前申請案'426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申請人主張:"In the appellant’s view, one of the key innovations is the ability to attach a layer of fiber-reinforced aerogel material to a separate layer of different fiber-containing material."。

法院意見:"Moreover, the claim is not a product by process claim, so the allegedly inventive method employed to reach the claimed product is of little importance if the product itself would have been obvious to an artisan."

CAFC同意PTAB決定。

my two cents:
本案結論是,本案系爭申請案主張的「分層增強氣凝膠產品」,其實產品製作時確實具有分層結構,但之後通過「交織結構」結合形成最終產品,其中還考量了附屬項的描述來理解(法院企圖從中找到支持證據),前案即便沒有明確說明是分層,但製作過程(如上圖)應該有,當最終產品都是差不多的,加上請求項並未以製程界定產品方式撰寫,使得判定兩者差異為顯而易見。

本篇結論算是目前看這類案件的主流,可參考過去報導:結構特徵也可以隱含在製程描述中 - In re Nordt Development Co., LLC. (Fed. Cir. 2018)(https://enpan.blogspot.com/2018/02/in-re-nordt-development-co-llc-fed-cir.html

"一般來說,在請求項中以「製程」描述一些結構關係,可能會被視為「product by process」,而在美國專利實務中,這類申請專利範圍中的製程描述會是"no weight",不列入專利性考慮中,使得引用前案審查時,即便前案沒有揭露此製作方式,但結構上已經涵蓋,仍成為有效的先前技術"’

還可參考:用不同程序產生相同產品不具進步性!(about claims)(https://enpan.blogspot.com/2013/01/blog-post_3.html

我認為,這件前案也是申請人自己的,後見之明是,後申請案應該考慮以PRODUCT BY PROCESS撰寫,至少法院這樣暗示。

列舉一些過去案例,從中可知,其實product by process撰寫方式的專利範圍解釋時,仍是以最終產品比對,除非所述process影響了產品結構特徵,我想,本案就是這樣,process可以看出其中製作過程中的分層結構

- Product-by-Process範圍於侵權判斷時仍考量了方法特徵 - Abbott Labs v. Sandoz (Fed. Cir. 2009)(https://enpan.blogspot.com/2016/01/product-by-process-abbott-labs-v-sandoz.html

- 日本法院對Product-by-Process請求項的態度(https://enpan.blogspot.com/2015/11/product-by-process.html)。我認為日本高等法院很有意義地將product by process專利範圍區分為兩種:
  • (a) "真正的(genuine)"以製程界定物品的範圍,就是申請時難以(或不可能)用結構或特性描述的發明;
  • (b) "非真正(non-genuine)"的以製程界定物品的範圍,也就是發明雖可以結構或特性描述,但申請人選擇使用product-by-process撰寫方式。


參考資料:

Ron

2022年4月6日 星期三

不能以與附屬請求項衝突的方式解釋獨立請求項範圍 - Littelfuse, Inc. v. Mersen USA EP Corp. (Fed. Cir. 2022)

侵權訴訟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解釋專利範圍(claim construction),解釋專利範圍有一定的規則(判例:Phillips v. AWH Corp. (Fed. Cir. 2005)),最重要的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根據字面的理解,需要時應參照說明書的描述,以及答辯歷史,再不就是引用字典定義,或是專家證詞。本案中,雖是簡單的結構(就因為結構簡單才容易得出簡單又重要的結論),但是專利範圍經修正後已經破壞原本申請時要主張"包山包海"的專利範圍(即便審查委員認同),也就導致專利範圍被"破",使得侵權不成立。

案件資訊:
原告/上訴人:LITTELFUSE, INC.
被告/被上訴人:MERSEN USA EP CORP.
系爭專利:US9,564,281
判決日:April 4, 2022

本案緣起Littelfuse公司Mersen提起專利侵權訴訟,在地方法院解釋專利範圍後,做出侵權不成立判決,Littelfuse提起上訴。

解釋專利範圍:
系爭專利'281關於一種具有捲曲端子的保險絲蓋,Claim 1如下,其中元件可以簡單對照到圖式上。

1. A fuse end cap comprising:
a mounting cuff (134a,134b) defining a first cavity (136a,136b) that receives an end of a fuse body (140), the end of the fuse body being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a terminal (132a,132b) defining a second cavity (138a,138b) that receives a conductor, wherein the terminal is crimped about the conductor to retain the conductor within the second cavity; and
a fastening stem (465) that extends from the mounting cuff and into the second cavity of the terminal that receives the conductor.
8. The fuse end cap of claim 1, wherein the mounting cuff and the terminal are machined from a single, contiguous piece of conductive material.
9. The fuse end cap of claim 1, wherein the mounting cuff and the terminal are stamped from a single, contiguous piece of conductive material.
fastening stem 465:

解釋專利範圍時,法院參考了說明書中揭示的幾個實施例,所述保險絲兩端的蓋就是上圖中保險絲本體140兩側的結構,可以一導電材料一體成形加工(machined)、沖壓(stamped)或是用不同元件組裝(assembled)製作而成,如附屬項所描述。

在系爭專利'281審查與答辯歷史中,審查委員曾經發出限制選擇要求(restriction /election requirement),要求申請人選擇其中之一實施例進行審查,申請人選擇了「assembled end cap(組裝元件形成保險絲蓋)」實施例,也就將系爭專利請求項8, 9, 19, 20等項先行撤回(withdrawn)。

案件經審理、答辯與修正(加入元件:fastening stem),最後獲准專利,審查委員還同意將撤回的請求項重返(rejoin),也就是說審查委員認同一體成形加工與沖壓的製作方式同時都相容於獨立請求項的特徵。

地方法院:
在地方法院解釋專利範圍時,認為「fastening stem(固定柄)」用於連結其他元件,並且自安裝口(mounting cuff)延伸以進入端子(terminal)定義的第二腔(second cavity),使得安裝口與端子連結。特別的是,法院認為,當將此fastening stem加入專利範圍時,已經不是「一體成形」的裝置了

因此系爭專利獨立請求項範圍也就不能同時涵蓋一體成形與多元件組合的實施例,這就與當初獲准時審查委員同意重返後的專利範圍不同,系爭專利範圍僅包括多元件組合(multi-piece apparatus)的實施態樣。(地院認為USPTO審委有誤!)

CAFC:
案件進入CAFC,法院參照判例Phillips v. AWH Corp. (Fed. Cir. 2005)做出的解釋專利範圍原則,以相關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根據請求項與說明書字面的理解,主要專利範圍主要元件有三:mounting cuff, terminal, fastening stem,附屬項則表示所述保險絲蓋為一體成型或是多元件組合。

一般的原則是,獨立請求項範圍比附屬項廣,也應包含附屬項描述的實施例,如此認為地方法院解釋專利範圍是以獨立請求項範圍排除如附屬項界定的特徵並不符合請求項字面解釋的範圍。也就是說,根據地院的解釋,認為獨立項為多元件,非一體成形,而附屬項界定可為一體成形("from a single, contiguous piece of conductive material")不相容於獨立請求項,但CAFC認為這是錯誤的解釋方式。


CAFC的態度是,不能以與其附屬項不一致的方式解釋獨立項。(法院在此提到「differentiation in claim scope」並非是絕對的規則,反而可被說明書或審查歷史推翻。)


(案例:Wright Med. Tech., Inc. v. Osteonics Corp. (Fed. Cir. 1997)

CAFC法官因此判定,系爭專利中claims 8, 9等範圍是個鐵證,就是證明claim 1已經涵蓋一體成形的裝置,也就是可以對應到被告侵權物的裝置。

由於CAFC判定地方法院與被告Mersen的主張會讓附屬專利範圍顯得多餘而沒有範圍可言,這是與一般性原則有衝突,就法院而言,如前例Ortho-McNeil Pharm. v. Mylan Lab’ys, Inc. (Fed. Cir. 2008),致力於以不會讓附屬項無意義的方式解釋專利範圍("This court strives to reach a claim construction that does not render claim language in dependent claims meaningless.")。

如此,當CAFC法官重新審視說明書以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認為,說明書並沒有說所述"fastening stem"不能成為「一體成形」的一部分,因此,CAFC判定解釋涵蓋"fastening stem"的專利範圍可以是一體成形與多元件組合的範圍,因此否決地院解釋專利範圍,撤回判決並要求調整專利範圍的解釋,獨立請求項的解釋應該涵蓋上述兩種製作保險絲蓋的方式。

my two cents:
這個結論有點大膽,但是似乎是這樣:針對獲准領證的有效專利,解讀獨立請求項時,根本不需要考量附屬項是否"合理地"依附獨立項,但是要以不與附屬項衝突的方式解釋獨立請求項(或指被依附項)範圍。

參考案例:合理解釋專利範圍的案例 - Phillips v. AWH Corp. (Fed. Cir. 2005)http://enpan.blogspot.tw/2015/05/phillips-v-awh-corp-fed-cir-2005.html



Ron